经历活动挑战,富润心理资本
——以“小数加、减法”的对比教学为例
2024-05-14江苏省无锡市芦庄实验小学裴红星朱以冰
江苏省无锡市芦庄实验小学 裴红星 朱以冰
“小数加、减法”是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学习小数四则运算的起始课。笔者为青蓝结对的师徒关系,选定本课作为课例进行师徒共研,先共研教材教法,对本课的核心问题、主要教学活动等进行了预设,接着两人分别执教本课,进行对比教学实验。教学预设虽基本一致,但课堂生成显著不同。
本课教学还是一次以课堂学习活动为载体,富润小学生心理资本的实验研究。在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心理资本理论已经被确定为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美国著名学者Luthans 将心理资本定义为“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它包括了四个核心成分:自我效能、乐观、韧性和希望。通过对心理资本不同维度进行干预,可以提升个体的心理品质,提升个体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自我调节能力。
一、挑战知识迁移,激活自我效能
本次课例研究预设的第一部分教学活动是复习导入。第一节课中,教师设问:我们以前学会了整数的加、减法,请同学们先试着用竖式计算题目312+98、312-98。接着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期待学生能概括地说出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可事实上,教室里出奇的安静,学生都会算但不肯表达。第二节课中,教师用了一段话引疑:“从今天开始,咱们要面对一个挑战任务——小数的四则计算。小数的四则计算和整数的计算有很多相通之处,如果运用知识迁移,会觉得学习新知识特别顺畅、特别有意思。你们有信心找到它们的联系与区别吗?这节课,咱们就先来研究加、减法。先做两道整数加、减法,一边做一边回忆,笔算整数加、减法有哪些规则?”很明显,这段话不仅指明了研究的方向,而且有效激发了学生探究小数计算的欲望,让学生更清楚计算整数加、减法的用意是什么。实际教学中,学生做完两道计算题就迫不及待地表达:整数计算是个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加法计算要满十进一,减法计算是退一当十。这两节课在复习导入环节所用的教学时间和学生的发言时间对比情况如表1。
表1 两节课复习导入环节对比情况
这个“开场”的差异,几乎决定了一整节课的发言状态。在第一节课中,学生显得很拘谨;在第二节课中,学生表现越来越放得开。对于学习新知这个“挑战性任务”呈现出不同的情绪反应,后者更亢奋,更有信心。自我效能就表现在面对充满挑战性的任务时,有信心(自我效能感)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来获得成功。显然,后者的学生状态更能激活自我效能。
二、挑战说清算理,促进乐观归因
本次课例研究的新授教学主要组织了四项活动:①根据主题情境图已有信息提出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②通过解决第一个实际问题理解算理;③尝试解答其他几个实际问题,积累计算经验;④回顾反思,概括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新授教学的节奏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学生的课堂表现,生生积极交互能快速推进各教学步骤的进程。为了尊重学生,两节课上,教师都没有轻易替代学生进行概括表达,完整展现了学生的探究过程。教学时间上有显著差异,见表2。
表2 两节课教学时间差异对比情况
学生发言主要差异体现在探究算理的过程中。教师都布置了计算3.4+4.75 的任务,并出示两个计算结果:5.09 和8.15(如图1),让学生初步判断哪个结果错误并说说理由。在这个教学环节,第二节课教师的引导语激励思考,富有魅力。
图1
师:你认为5.09 不对,为什么?
生:3.4+4.75 这两个数的整数部分相加就有7,结果肯定比7 大。
师:你分析的没错。不过,错误往往也是很有价值的,我们一起看看这个竖式错在哪里。
生:应该把这两个数的小数点对齐。
师:是这样吗?你们是否感觉这个竖式特别奇怪啊?为什么要这样对齐?谁有充足的理由来说服大家?
生1:在3.4 的末尾添上一个0,这样看着就对齐了。3.40 和3.4 是一样大的。
生2:3.4 的4 表示4 个十分之一,4.75 的7 也表示7 个十分之一,应该把4 和7 对齐,它们都表示几个十分之一。
生3:还可以把它们想成具体的钱,3.4 元就是3元4 角,4.75 元就是4 元7 角5 分。它们相加时肯定是“元+元,角+角,分+分”。
生4:要注意个位和个位要对齐,十分位和十分位要对齐,百分位也要和百分位对齐,我想这就叫作数位对齐。
热烈讨论没有任何迟疑和卡顿,学生一个接一个地表达,都想用充足的理由说服大家,满满的成就感写在他们的脸上。
乐观就表现为对现在与未来的成功有积极的归因。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对和错都进行了深度思考,找到了正确的原因。这样积极主动、乐观归因的思维方式,无疑形成了一种积极的心理力量。
三、挑战熟练计算,磨炼韧性行为
计算教学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基本要求。在积累计算经验的技能训练环节,两节课的课堂交互时间见表3。
表3 两节课的课堂交互时间对比
第二节课学生状态更积极,在巩固练习环节依然体现出强烈的表达欲。如练习完一组口算,除了校对答案,教师还提问:在口算时,你们发现哪几题特别容易出错?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生1:0.7+0.3=1,结果不要写成1.0,结果要化简。
生2:1.6-0.4=1.2,不要算成1.6+0.4=2。
生3:6+3.4=9.4,不要算成6+3.4=4,不要被末尾数能凑十迷惑。
三个学生的发言引发了大家的深度反思,学生感受到小数加、减法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接下来的挑战任务是在2 分钟之内完成4 道竖式计算,完成的同学起立示意。结果,大部分学生都在2分钟以内起立了,但在校对时发现很多学生没有简化结果,或者出现了计算错误等问题。当教师让学生交流感想时,学生积极投入学习反思中。
生1:不能光拼速度,还要比正确率。
师:你说得很对,而且正确率更重要。
生2:算好小数加减法,一定要记得将结果简化。
生3:竖式计算时可以进位写1,退位加点,提高正确率。
师:你提醒得太及时了。养成书写好习惯一定能帮助大家提高计算正确率。还想挑战吗?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这时教师顺势而为,又让学生笔算4 道题,挑战时间是2 分钟,比比正确率。同时提醒学生2 分钟内完成的可以写出验算竖式。学生争分夺秒,注意力更投入。
韧性是指当身处逆境和被问题困扰时,能够持之以恒,迅速复原并超越,以取得成功。本课中,学生在迎接计算技能训练的挑战时,积极兴奋;在挑战失败时,理智分析;在多次挑战中积累经验,努力提升。这些学习反思型的体验活动都在润物无声般地涵养学生的韧性。
四、挑战概括延伸,成就希望导向
在回顾总结环节,两节课中都有让学生交流这节课的收获。第一节课,学生主要借助板书说了小数加减计算的法则;第二节课,学生还结合自己的体验交流了计算时应该要注意的地方。这个教学环节的教学用时统计如表4。
表4 两节课回顾总结环节教学用时情况
第二节课在学生交流计算感悟时,教师顺势引导:你们已经发现了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很多相通之处。那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呢?你们还能用更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吗?尽管此时已经接近课的尾声,但学生依然乐于挑战。
生1:小数加、减法就是按照整数加、减法来计算。
生2:小数加、减法要注意将结果简化。
生3:我同意你们说的,概括地说就是小数加、减法,先按照整数加、减法来计算,再对结果化简。
不难看出,生动的课堂互动,呈现出学生层层深入的思维。他们积极迎接每一个挑战,在深度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希望,就是体现个体对目标锲而不舍,为取得成功在必要时能调整实现目标的途径,因此希望是一种自我提升的不竭动力。若每一个学生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都充满希望,则能强化对目标的不舍追求。
五、对比实验的教学反思
(一)有趣的课堂体验有奇效
在本研究课后,师徒两人一边走一边交流。几个学生追出教室,对着教师兴奋地说:“老师,这节课时间过得真快。”“这节课真的很有趣。”没想到,枯燥的计算课能让学生觉得轻松有趣。确实,对儿童而言,感觉有趣就会产生喜欢之情,感觉有趣就会打开思维,感觉有趣就会全身心投入而消除心理压力。
(二)充满激情的课堂促增效
之后,师徒两人细细复盘。两节课上,学生的显著差异是状态不同。第一节课,学生在课前就看到多位听课教师进班,不由地产生紧张情绪。起始两分钟的复习计算环节,早完成的学生正襟危坐,学生的拘谨状态延续了整节课。第二节课,“谁来挑战?”“你有什么新想法?”“还有谁大胆表达?”“我很期待有不同的想法,谁还想说?”这些激活心理资本的提示语,给了学生勇气和力量,促进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
(三)对比实验的课堂见成效
在本课例的研究中,师徒一起思考,一起实践,一起反思。通过数据对比、课堂生成对比、教学细节对比、师生互动对比,使课堂研究真实生动,在对比中采集真实数据,从富润心理资本出发,调整教学方式和策略,走进研究课堂的新境界。这样的课堂研究,能有效助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其效果远远超过单纯的相互听课。
在课题研究理论指引下,笔者在教学实践反思中再次品味在学科教学中如何富润小学生心理资本。如果教师能结合日常的教学进行实践研究,就能进一步验证心理资本理论的价值与意义。
心理资本是个体的发展以及竞争过程中的原动力,心理资本具有可持续性的特点。从人的本质来说,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以小学生课堂学习活动为载体,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从而使学生个体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积极的心理原动力,激发其自我调适能力,增强其个体能量,使积极心理资源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