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高中语文衔接校本课程设计探索

2024-05-14倪妙静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4年1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课程标准

倪妙静

摘要:初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着衔接不畅的问题,自编校本课程是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之一;教育部倡导校本课程配合国家课程。因此,根据两个学段语文课标的具体内容,进行初高中语文衔接校本课程的设计,从初高中语文衔接校本课程的理念与思路、设计及与实施、评价与愿景三个方面展开课程介绍,努力探索构建一个序列化、系统化、可操作化的实用校本课程,对学生的高中语文学习起到一定辅助作用。

关键词:初高中语文衔接;课程标准;校本课程

初高中语文校本衔接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顺利地适应高中语文科目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其学习的持续、健康发展。然而,针对初高中语文衔接课程的校本课程并不多见,初高中语文衔接校本课程的设计有着现实上的需要。

从现实需求来看,特别是从各地中考和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的考查内容,以及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来看,初高中的语文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浅显。初中语文教学中对词性和句法成分等有所涉及,但教的内容较为浅显,学生掌握的情况也不尽如人意,不足以应付高中语文中的词语辨析、语病分析、句式比较等词句分析的要求。

2.文言文语法知识缺乏。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现象,初中涉猎不多,不能满足高中文言文学习和应对高考文言文测试的需要。

3.诗歌及文言文解读所需知识不足。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一些经典的诗词和较短的古文,但是仍不能很好地理解一般古诗文的内容,部分原因是对古人的生活习俗、文化制度等内容陌生。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意见》中提到:“强化系统设计,增强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有效配合,形成课程育人合力。”因此,初高中语文衔接校本课程的设置很有必要。

一、初高中语文衔接校本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科学的理念是做好初高中语文课程衔接的前提和基础。初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有着内在的贯通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独特的功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应有的作用。”[1]比较两个学段的课标,可以发现,两者無论是在核心素养还是课程目标,以及具体的学习任务群上都存在着一致或是延展提升的关系。而高中的语文课程学习之于初中,是在“语言知识和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综合提升。因此,本校本课程应首先考虑课标中相关内容在日常教学中的着落点。

本校本课程除了能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有关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要求,又能一定程度上实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到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提升语文学习的兴趣。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校本课程中的活动,学生对语文会有更多的理性认知。在现代汉语、古汉语的语言特点的认识中,在古诗文更高层次的欣赏中提升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兴趣。例如,从汉语词句排列组合灵活性的特点入手,从不同的语言材料中感悟和体验汉语“意合”的特点。

(二)回顾旧知,获得新知。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已有的水平,为学生提供适当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力求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借助校本课程能有所新得,并和学生一起梳理初中课文及其知识,发现规律,习得新知,为高中语文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构建有效的学习活动过程。提供较为完整的、师生可据以操作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重点掌握现代汉语语法的基础知识,文言文、古诗词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了解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强化教、学、评一体的理念,围绕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语文核心素养,制定相对完整的教学策略与流程。

二、初高中语文衔接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一)校本课程的设计

本校本课程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和本校高一新生实际学情设计教学内容,补充初中语文教学未涉及或涉及不深入的,但高中语文学习需要的一些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使学生能更快地适应高中语文学习,并激发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

课程由汉语语法、文言文、古诗词、古代文化生活四个方面构成。现代汉语语法板块关注汉语的“意合”特性、现代汉语的词类、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划分;文言文板块教学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和倒装句、一词多义和古今词义的异同;古诗词板块引导学生以诗歌的画面美和意象美为读懂古诗词的基本方法;古代文化生活板块选取了古人的服饰与宴饮、起居与出行等相关的文化常识,以了解古人生活。课程设置如下:

专题一:汉语词句组合的灵活性

1.了解汉语词句排列、组合灵活性的特点。2.阅读分析诗词、对联等语料,体会汉语词句组合的灵活性及其带来的广阔修辞空间。

专题二:词类和词的运用

第一课时:1.了解现代汉语的词类,明白汉语句子的“意合”特点。2.掌握现代汉语副词、介词、虚词的判断方法。3.了解现代汉语中一词多性的现象。

第二课时:1.以统编版初中课文为语料来源,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类型。2.掌握意动、使动、名词作状语的词类活用现象。

专题三:句子的成分、句式和运用

第一课时:1.了解现代汉语中的六大句子成分。2.能判断简单的句子成分,以定状补为重点,应用于辨别、修改病句。

第二课时:1.了解文言文中的四大倒装句。2.掌握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的基本特征。3.能判断简单的文言文倒装句类型。

专题四: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1.了解古今词义发展的方式,如扩大、缩小、转移等。2.了解古人使用词类活用的原因,在具体的语境中感受古今词义发展的方式。3.了解一词多义中的基本义和引申义间的关联。4.能绘制简单的词义引申关系图。

专题五: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第一课时:1.能在诗词素描过程中运用合理的想象强化诗词画面感,深化诗词情感表达。2.能选择合适的语言进行诗词素描创作,在创作过程中体会古诗词之美。

第二课时:1.了解意象、意境的含义和作用。2.识记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及其内涵。3.能借助分析意象,建构意境的方法解读鉴赏陌生诗词。

专题六:了解古人的生活

第一课时:1.了解古人服饰、冠、佩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2.了解古人宴饮座次的特点,懂得古人宴饮之礼。3.能利用古代服饰、宴饮特点加深对古诗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

第二课时:1.能准确说出古代庭院、堂、室、房、户的位置,了解席、几的特点及作用。2.了解古人登楼行为的多重意蕴。3.了解古代出行工具马、车、轿的特点。

初高中语文衔接校本课程设计内容时关注四个层面的内容:

1.语言的积累、梳理与探究。提供的语料多是出自统编版初中课文,掺以少量简单的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在实际的课程进程中,还要求学生能够以写札记、自主梳理等形式,反馈更多典型的,曾经学过、读过的语料,在此基础上探究,发现现代汉语、文言文、古诗词中的语言现象,并在这些语料中建立有机联系,探索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

2.发展逻辑思维。从已有的语言材料中辨识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出一定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尝试自己总结这些现象的规律,形成对语言和文学的理性认识。无论是辨别词类,还是分析文言文中的倒装句,都要求学生在语料中比较其共性和差异,从中发现语言规律,为其独立判断和运用打下基础。

3.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汉语是特别富有魅力的语言,语文学科只有让学生有美的感受和体验,才能使学生热爱语文,主动进行“美的表达与创造”。从汉语的“对联”“诗词”“古文”“名句”等语料出发,让学生徜徉在祖国语言文字中,充分感知漢语在文意、音韵等方面的美感,进而自己模仿、创造美的表达。

4.传承与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无论是汉语词句组合的灵活性,还是文言文的倒装句和一词多义,诗词素描,还是古人的衣食住行,都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研读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中进一步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课程实施

设计完初高中语文衔接课程的专题、教学目标并不意味着探索的终结,课程要能进入课堂还需要思考怎么实施的问题。如何切实地提高教学效益,使学生学有所得,还需考虑不同类型的知识在自主学习、课堂活动、作业巩固安排上的区别。如何科学、有趣地呈现教学内容,搭建有梯度的课堂活动,设计有效的课后作业,这些都有讲究。需要具体分析不同类型的知识在自主学习、课堂活动、作业巩固安排上的区别,有针对性地实施这三个学习阶段的具体学习内容,下面以“自主学习”为例,进行展示分析。

“自主学习”的内容要体现本课学习的部分重点内容,又不能有太大的难度而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不同的知识类型,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

1.“事实性知识”的自主学习。这类内容的学习方式是记忆,通过直接呈现知识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快速了解知识内容,通过圈画、读记完成识记任务。例如,在“把握意象,缘境明情”一课中的“自主学习”提供如下学习任务(截取部分展示):

预习上面的表格,圈画重点,并识记你不熟悉的部分,以学习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这些意象知识是“事实性知识”,在设计这样的“自主学习”任务时,要有意识地依据学情而给学生留下了不同的学习空间。部分学生的积累较好,对熟悉的这些知识,则可以在浏览完表格后结束任务,而那些只掌握了部分知识,或者少量知识的学生则需要在圈画的基础上进行识记来习得这些内容。

除了直接呈现知识,还可以填空的形式要求学生自主回忆知识。这其实也是针对“事实性知识”的学法指导。在“古人的服饰与宴饮”中,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如下(截取部分展示):

回顾初中已学古诗文,并利用身边的相关书籍和资料、网络资源等完成下列表格。

2.“概念性知识”的自主学习。概念性的知识需要进行一定的认知过程才能掌握,包括理解、比较、分析、综合等。因此对于这类知识,需采用相应的比较、分析、归纳等学习方式。在“汉语词句组合的灵活性”一课中,“自主学习”任务是这样的:

任务一:观察、分析下列两组汉英互译的句子,说说汉语和英语在词句的排列组合上有什么不同。

(1)汉语:他乘长途汽车从旧金山经过芝加哥到纽约。

英语:He came to New York from San Francisco through Chicago by greyhound bus.

(2)汉语:我原来打算一月份访问中国,后来不得不推迟,这使我深感失望。

英语:It was a keen disappointment when I had to postpone the visit which I had to pay to China in January.

任务二:分析下面句子的语序特点。

(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2)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

这一课是学习汉语“意合”特点的,这是汉语相对于其他语言所特别具有的特点,所以首先让学生在两组汉英互译句子的比较中感受汉语时间顺序与句法顺序相关的特点。在“自主学习”的第二个任务中,分析古诗词中为了突出意象,获得美感而有意灵活改变语序的例子。比较和分析、归纳中,帮助学生获得了“汉语词句排列组合灵活性原因”这样的概念性知识。

3.“程序性知识”的自主学习。这类是有关于“如何做某事的知识”,需要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这类知识比较复杂,通常需要把任务分拆成几个小任务,方便学生操作,同时又要关联任务,使学生清晰地习得这类知识。在“文言文词类活用”一课中,设计这样的“自主学习”任务来帮助学生回顾初中文言文课文中的词类活用,同时又可提前了解“语言札记”的写法,为高中学习打下基础。

撰写语言札记

(1)何为语言札记

古代,人们把文字写在木片上,零碎的木片就叫作“札”,记录些短小精悍的见闻、偶感、随想等,这种文字叫札记。札记形式不拘,文字不限,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东西,有自我发展的体现。写好札记要注意几点:

以读与思为基础。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读书如“蚕食桑而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酿者蜜,非花也”。有了充分的读书与思考的过程,我们感悟、体验的东西才能像蚕吐的丝、蜂酿的蜜。

要有层次和重点。读书应层层推进,感悟也应随之步步提高。每个阶段都应有不同的要求,应选择重点,切忌模糊、笼统、面面俱到。(节选自洪延平《学写札记:语言也可以这样玩味》)[2]

(2)初中教材中古诗文词类活用的积累、探究活动:撰写语言札记

探究要求:选择初中教材中古诗文词类活用的词语,分析这些词类活用在词性上的特点,并尝试探究能够如此活用的原因。在分析原因时可列举更多的例子来印证自己的发现。

探究程序:①在你的初中语文教材或你的读书摘记中寻找、分析例子。②在独立探究的同时,可参考一定的资料。③整理例子并探究,撰写语言札记。

三、初高中语文衔接校本课程的评价与愿景

(一)课程评价方式

本课程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以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都得到发展,在学习中评价,在评价中学习,促进教与学的协同发展。采取了两种评价方式:

1.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全,即课堂听课交流情况、参与合作探究情况、平时作业情况和测试情况。

2.学生认知状况(知识考核)与实践状况(过程记录)相结合,采用学后反思调查的形式。

学生在学习了“文言文词类活用”一课的内容并完成了相应的作业后,提供《学后反思调查表》。这样的表格既是帮助学生反思和审视自己的学习过程及结果,也能为完善课程提供角度和思路。

(二)课程愿景

初高中语文衔接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安排是考虑了初高中课标的要求,结合两个阶段具体的教学内容情况,全国高考语文试卷考查的内容和学生学情。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操作上关注了以下要点:

1.在语境中观察、分析、理解、辨别现代汉语的词类、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倒装句,古诗词中的意象、意境等,并进一步分析它们的语义、特点、原因等。

2.选择学生熟悉的语料,要求学生在多个语料中梳理文言词义的不同词义和用法,感知古今詞义的异同,同时习得多义词的各个义项存在着各种联系的常式和简单的词义演变知识。

3.在学习任务中根据知识的类型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积累、梳理和研究都着重语感的发展,加强对语言、文学规律的认识,不违背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不生硬灌输语言学及文学的知识条文。

4.注重知识和学习方式的趣味,以趣激学,让学生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自主地去梳理,探究规律,表达、交流自己的发现与感受。

因此,本课程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有效补充。希望能形成一个序列化、系统化、可操作化的实用的初高中语文衔接校本课程,教师好教,学生好学,可以更好地辅助高中语文教学。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

[2]洪延平.学写札记:语言也可以这样玩味[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7):48-49.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地方旅游资源课堂运用策略浅析
浅谈农村初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的实现与超越——《美国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的实践与思考》评略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