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建构 提升效能
2024-05-14李新芳
李新芳
【摘要】作业是学科育人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要在作业“点”上用力,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在特色“线”上发力,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在评价“面”上聚力,激励学生自主发展。从而充分发挥作业效能,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作业;语文要素;核心素养
作业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师生交流的有效媒介。作业的本质是一种学习活动,蕴含着重要的育人价值。为充分发挥作业效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点”“线”“面”三个维度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
一、在作业“点”上用力,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采用了“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一条线索是“人文主题”,另一条线索是“语文要素”。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要在“点”上用力,即要聚焦语文知识点、兴趣点、思维点等关键要素,统筹整个单元知识,紧扣单元重点目标,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地精心设计与语文要素相关的练习,有坡度地落实语文要素的训练。
(一)聚焦知识点,稳固根基
语文作业的设计要以打牢学生的知识基础为首要目标,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基础型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愉悦感。
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教师设计了以下作业:①朗读“闷雷滚动、水天相接、浩浩荡荡、若隐若现、人声鼎沸、山崩地裂”等词语,并边读边想象所呈现的画面。②你采用什么方法,理解了哪几个词语的意思?③模仿“若隐若现”“山崩地裂”的构词方式,分别写出两个词语。
这样的基础作业,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已学的四字词语,积累了词汇,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有效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让学生把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为进一步理解文本奠定了基础。
(二)关注兴趣点,提升能力
小学生天性好动,充满好奇心,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形象思维来理解和感受世界,因此特别喜欢涂涂画画的作业。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如,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背起行装出发吧,去触摸山川湖海的心跳” ,阅读训练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写作训练要素是“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内容写得详细一些”。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设计了“制作变形通行证”这一创意作业。学生需要从动物、植物或物品的视角去想象和描绘生活场景。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从角色设定到形象设计,再到情节构思,他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三)挖掘思维点,加深体验
语文作业的设计要注重跨学科融合,深入挖掘其中的思维点。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作业,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语文知识的体验和理解,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如,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之美”,教师围绕“说说自己喜欢的季节,感受自然之美”这一语文要素,与美术、音乐等学科融合,设计了树叶粘贴画、自编与季节相关的歌谣等作业;同时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问题,如:“在你喜欢的季节中,大自然的美是如何影响你的生活的?”“用语言文字描述你对你喜欢的季节的自然之美的理解和感受。”等等。这些作业既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艺术创作及审美能力。学生得以在多样化的作业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进而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二、在特色“线”上发力,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评估教学效果的依据。为充分发挥作业效能,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在特色“线”上发力,即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需求,设计贴近生活、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多样化作业形式,引导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实现多元发展。
(一)丰富作业类型,从单一走向多样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业设计要做到形式新颖、类型丰富,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环境中体验到知识增长和才能提升的乐趣。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单元特点,可以设计以下类型的作业:
知识记忆类。包括对文中字音字形的掌握、词语的积累运用、重点段落的背诵等。教师可通过“擂台赛”等形式,激励学生不断记忆和巩固,夯实基础知识。
语言实践类。如讲述故事、复述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等作业,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课外阅读类。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教师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如精读、跳读、略读和批注阅读等,并布置绘制思维导图、摘抄优美词句、制作阅读小报等作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所读内容。
综合实践类。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收集资料、小演讲或报告等作业形式,让学生通过实践培养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和沟通表达能力。
(二)拓展作业空间,从闭塞走向开放
在教学中,教师要更新理念,拓展作业空间,使作业的设计从闭塞走向开放。如,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以“连续观察”为主题,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习作要求是“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教学中,教师紧紧围绕语文要素,设计了家庭种植、观察记录植物生长情况的专题作业。学生们对观察对象进行了细致、连续观察,运用多种形式记录观察所见、所感、所悟,抓住特点记录事物的变化,有效地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锻炼了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三)创新作业方式,从独立走向协作
在新课标的引导下,学习方式正在经历一场变革,合作与探究的价值越发凸显。语文作业的设计也应与时俱进,适应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为此,教师应积极创新作业方式,推动学生从独立完成作业转向协作完成。以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该单元的主题是“走进中国古典名著”。学完这一单元后,教师布置了一项富有创意的团队作业:制作《三国演义》人物卡片,并利用这些卡片共同設计一个游戏。在这个过程中,从任务分工、信息搜集、内容整合到最终成果展示,都需要小组成员通力合作。这种作业形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激发了他们对古典名著的兴趣,消除了他们对阅读名著的畏惧感。
三、在评价“面”上聚力,激励学生自主发展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和提高,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因此,在进行作业评价时,要全面地、多维度地评价学生,在“面”上聚力,凸显评价的全面性和综合性。要多把尺子衡量,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掌握和素养能力提升的情况,还关注他们做作业的过程。充分发挥作业评价的检查、诊断功能,激励学生自主发展。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作业评价的主体应根据作业内容进行多元化设置。首先要重视自评。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让其从内心重视语文作业,培养自主评价的能力;引导他们通过反思,明确自己在作业中的收获、存在的不足,分析学习得失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跟进措施。
其次要重视互评。在进行作业评价时,应采用生生间、小组间、师生间的互评,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对于没有标准答案的作业,师生共同商量、讨论评价的标准,然后再去评价。这样,学生在评价他人作业时,能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同时发现同伴和自身的不足之处,真真正正地培养主动探究的意识。
最后要重视家长、社区的评价。对于学生的口语交际作业、社会实践性作业,需要家长和社区发挥优势,全方位地对此类作业给出及时、客观、全面的评价。
(二)评价标准立体化
在评价学生的语文作业时,要在保证公平公正的基础上,采取整体性、层次性和发展性的评价标准,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快乐的体验。
一是采用层次性的评价标准。设置丰富的评价等级,如批改书面作业时,全对可得“A”,书写美观可多得一个“☆”,有错订正好可得“A-”,多次复批才订正好得“B”。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教师应放宽评价标准,给予激励,鼓励他们每次进步一点点。
二是采用整体性的评价标准。作业不仅能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智力发展情况,还能展现出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于态度认真、书写工整但成绩落后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
三是采用发展性的评价标准。随着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语文素养逐渐提升,作业的评价标准也应随之调整。例如,在评价习作时,教师评讲前后的标准、期初与期末的标准均应有所不同。
(三)评价方式多样化
一是符号式评价。使用符号式评价可以使作业评语更吸引学生注意,并一目了然地展示作业的正确率、创新性和书写质量。例如,全对作业可以画完整的“正”字,有错题则画不完整的“正”字;解题新颖或有创意的可加“★”,有创意但未完全做对的可加“△”;书写退步或潦草的用“↓”表示,进步或美观的用“↑”表示。
二是批注式评价。对于学生的作业,教师可以采用批注式评价,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例如,对于学生作业中的优点和亮点,教师可以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学生的不足和错误,教师可以指出并给出修改建议。
三是鼓励式评价。教师可以通过激励性的话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例如,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你真棒”“继续努力”“有进步”等鼓励式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信任,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四是谈心式评价。教师可以采用谈心式评价,与学生进行真诚的交流和沟通,旨在共同发现作业中的问题,一起剖析原因并寻求解决策略。在谈心过程中,教师也要及时捕捉学生作业中的亮点,给予肯定,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淑花.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策略研究[J].中国教师,2020(S1):16.
[2]陈爱芸.“互联网+”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实践探讨[J].中小学电教:下,2020(9):47-48.
[3]刘情.小学语文“减负增效”作业设計的策略研究[J].语文新读写,2020(17):64.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