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省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4-05-13程琦刘婷婷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4年5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产教融合高职院校

程琦 刘婷婷

[摘 要]2013年,关于“产教融合”的概念首次被提出。“产教融合”中“产”与“教”是指“產业发展”和“职业教育”之间相互促进、有机融合。职业教育要培养出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政府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实现校企共育的合力。本文以贵州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阐述“产教融合”中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内涵及意义,发现在促进产教融合发展中仍然存在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激励措施不完善等问题,结合贵州高职院校发展特点提出可供借鉴的建议,以期提升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4.05.06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4)05-0204-04

0     引 言

产教融合是产业界与教育界深度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的一种办学模式,是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职业教育改革的战略路径。自2014年开始,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首次提出了“产教融合”的概念,这标志着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教学理念正式启动。在随后的几年里,为了加强产教融合教学理念的发展,我国又颁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为我国职业院校教育改革指明方向。高职院校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应积极探索工学合一的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坚定不移地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将其建设成为一批对贵州经济发展有利、具有一定区域影响力、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

1     贵州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现状

近年来,贵州省高职院校的发展在全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相比我国发达地区、教育强省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这一数据来源于全国科教评价网公布的排行榜。截至2021年,全国共有1 466所高职院校,贵州有46所,其中上榜院校中贵州仅占19所,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省内一流高职院校仅排名61。由此可见,贵州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科学研究能力、实训室建设等方面还处于大步发展阶段。

清镇市职教城紧密结合产业技能人才需求,通过“强强合作”“强项合作”,引进企业与入驻院校围绕中高端制造业进行合作办学,探索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积极鼓励引导部分高职院校开设应用技术型专业,实现专业开设与市场需要紧密契合,不断提升中高端制造业的人才培养。清镇市职教城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典型”,为全省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技能人才支撑[1]。

但是贵州高职院校数量相对较少,且地域分布不均匀,多数高职院校主要集中在贵州清镇,其他地级市高职院校数量平均仅有3~4所,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速度,放缓了地方院校输送大量技术技能人才的脚步。

2022年上半年贵州省GDP共9 830.44亿元,其中,贵阳和遵义GDP总量分别为2 240.99亿元和

2 181.03亿元,约占全省GDP总量的45%。遵义市有诸多酒厂、茶园、烟草等大型国有企业,但是从省内高职院校的空间分布来看,遵义市只有3所高职院校,其他地州市高职院校也是数量甚少。可见,高职院校区域分布没有与产业发展需求高度匹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与当地产业经济的融合发展。2020年贵州省所有高职院校办学总收入是68.96亿元,但技术服务总投入只有1.87亿元,平均每所院校技术服务资金只有400多万元。这也是贵州省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

2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的内涵及意义

2.1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的内涵

2.1.1   坚持立德树人,推动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

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这也要求职业教育应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不断加快构建现代教育体系,深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推进改革创新,推进育人模式,加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和办学条件建设,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注重学生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习惯的养成,充分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不断推动职业教育向高质量发展。

2.1.2   强实践、重实操,夯实专业基础

产教融合需要多方面着手。第一,教学内容应与企业实践过程高度匹配,根据企业实际发展的需要,定期对本院校的专业目录进行调整,建立以标杆企业产业链为基础的核心专业群,通过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和实践研究,培育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力争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毕业生。第二,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充分衔接。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同时,结合贵州大数据、大生态、大扶贫三大战略发展以及产业优势,不断推动教学改革。另外,高职院校还应将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内容充分对接,将企业搬进校园,教师走入企业,根据企业岗位设置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课教学和实训教学,营造最真实的工作氛围和情境,为培养未来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优秀毕业生奠定扎实基础。

2.2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的意义

2.2.1   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

如何将企业真实案例引入课堂、引实际案例为教学导向,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加强贵州省高职院校与不同行业、企业合作,共同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教学模式,积极拓展苗绣、酒文化、茶产业等贵州区域特色专业优势,可以从根源上解决教学脱离实际、教学内容与企业发展不匹配的问题。以此增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加快贵州特色文化专业协同创新。

2.2.2   拓宽校企合作渠道,提升教师职业素养

校企合作双方获利才是长久合作的基石,应加强专业师资优势,推动校企合作研发,创新产学研新模式;共同制定培养目标、确定课程设置、实训内容和技能评价标准,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目的,以培养更多具有扎实学识、职业素养的学生,提高省内企业员工的基本素养和综合能力,解决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稳定需求。

3     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政策支持力度较弱

贵州高职院校开展产教融合的实践过程中,尽管政府出台了不少政策和文件,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持。但在现实中,仍然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多数企业和学校产教融合更多是为了利用企业知名度向社会、家长宣传学校,或是为了应付评估考核,将产教融合变成了所谓的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并没有针对性地与学校开展具体合作。

虽然在贵州省的文件中提出“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但是,各个院校并没有实际履行文件中的核心内容。其原因在于,“鼓励”在方案中并没有详细指出如何鼓励,“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究竟是按照什么规定?培训补贴有多少档?以哪种方式给予补贴?方案中并未做出详细解释,也没有对应文件予以补充说明。因此,政府的政策只停留于文件上,各高校并没有按照文件精神落地实施。

3.2   激励措施不完善

一是对于大型国企、上市公司来说,他们更愿意选择985、211或者普通本科院校进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便在实习过程中培养岗位所需人才,并且这一类企业人才培养的管理制度相对比较完善。一旦与高职院校合作,前期投入的成本相对较高,未来为企业带来的收益也是未知的。因此,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主动性并不高[2]。对于小型企业而言,企业规模较小,员工综合能力相对较弱,并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到产教融合中,与高职院校主要以短期合作为主,为解决临时用人短缺问题,工作内容较为简单、基础,涉及专业领域知识的岗位较少。

二是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大多数不能胜任企业的岗位要求,大型企业对学生的学历、职业素养、专业学识、综合能力要求相对较高,且并不愿意花费太多时间、精力、金钱等成本培训应届毕业生,以达到满足岗位需求的状态。故在现阶段企业获利成效不显著的情况下,学校如何完善激励措施,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对高职院校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3.3   校企合作不够深入,模式单一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实施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流于表面,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3]。首先,针对知名度较高的上市公司,在員工招聘的过程中,可选性较多,通常只是在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挂名,并没有实际深入到高职院校的管理与教学当中,也没有参与人才的培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4]。其次,贵州高职院校目前校企合作的企业多为本地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是人才流动比较突出,同时中小企业首要任务是盈利,并没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因此,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企业参与较少,使得校企双方无法深度合作。

4     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对策

4.1   健全机制体制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落实“省职教20条”中

“推动高职院校教师双向流动”的要求,积极鼓励教师下行业、企业学习,打通企业与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输送通道,使企业的能工巧匠愿意到高职院校传授实践知识,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岗位需求分享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学校里教授的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需要脱轨的窘状,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校企间产教从初期合作向深入融合发展。

4.2   加强统筹协调

相关职能部门应对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进行统筹规划。首先,教育部门应以各地区市场经济和产业发展为依托,积极鼓励各高职院校培养大量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从根本上实现校企合作的最终目标。其次,政府部门对产教融合中较为出色的院校或企业给予物质奖励或政策支持,以此鼓励其他院校和企业进行交流、协作,增强贵州省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融合力[5]。最后,政府部门应鼓励各高职院校根据市场人才需求进行专业调整,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建立高职院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将企业人才需求低、对口工作较少、办学特色不明显的专业及时进行调整[6]。

4.3   创新模式,拓展产教融合的多方位合作

企业与学校之间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应仅停留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更要创新融合模式,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进行融合与合作。随着数智化时代的来临,企业的经营和院校的教学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7]。因此,针对知名度较高的上市公司,高职院校需结合商业模式和技术变革对人才的新需求,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积极组织学生通过专业调研、假期社会实践等方式,学习先进技术,了解前沿的专业知识;对于本地的中小型企业,高职院校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以顶岗实习的形式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给予指导和解决,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8]。综上所述,对于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企业,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协调学校与企业的利益,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多方位创新。

5     结束语

职业教育是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产教融合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实现了校企资源的优势互补。通过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实现双元双主体的办学机制的转化与升级,通过结合贵州地域特色和产业优势,不断深化产教融合,进而促进贵州高职院校的教育能够发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1]陈锋.产教融合与课程改革实践:应用型高校课程改革论文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李玉珠.产教融合制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职教论坛,2017(13):24-28.

[3]柳友荣,项桂娥,王剑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5):64-68.

[4]任远林,曹子沛.产教融合背景下促进职业院校“三教”改革发展的策略与路径探索[J].山西青年,2022(22):15-17.

[5]苏晶晶.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案例研究:以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品味·经典,2022(17):74-76.

[6]潘丽华,王莉莉.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郴州市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16):234-236.

[7]张燕,尹鑫,徐洁.以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意义与对策[J].职教通讯,2022(8):51-57.

[8]邱小群,胡耀华,杨裕.职业院校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研究[J].科技视界,2022,12(19):123-125.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产教融合高职院校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