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为自己寻过“搭子”吗

2024-05-13方益

检察风云 2024年7期
关键词:搭子年轻人社交

方益

打开社交媒体的搜索框,输入想要检索的关键词:附近的餐厅、旅行地的景点、健身房的性价比榜单、近期人气火爆的艺术展览……在琳琅的图文攻略下,我们不难看见许多网友在各式各样的帖子下,发出“寻搭子”的招募征集。

“搭子”社交,作为时下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新型社交方式之一,以其轻松、灵活的特点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吸引越来越多人投身其中。据数据统计,“新型社交关系搭子”在小红书App的话题浏览量突破4000万次,微博话题“我在微博找搭子”阅读量更是近7000万次。网友们往往借由几大熟知的社交媒体,进行活动招募征集,“搭子”们凭借相同的兴趣爱好凝聚在一起,结成志同道合的临时伙伴。

“搭子”们可以一同吃饭,一同学习,一同旅行……这种新奇的“同伴关系”,虽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

万物皆可“搭”

一群热爱户外的年轻人,通过社交媒体“寻搭子”的帖子相识,他们因为共同的兴趣——“观鸟”而聚在一起。在晴朗的午后,他们带着望远镜和摄影设备,来到郊野的一片开阔地。无需过多寒暄与自我介绍,大家便迅速投入到观测活动中。在安静细密的观测中,他们分享着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好奇。

一日三餐可以结识“饭搭子”,出汗运动可以相约“健身搭子”,工作累了可以唤醒“摸鱼搭子”,出门在外有“旅行搭子”,春节期间有“过年搭子”,甚至还有共享生活妙招的“存钱搭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搭子”一词都不陌生。在2007年出版的《上海话大词典》中,就对“搭子”一词进行了这样的解释:“搭子,指一起打牌的人,引申为合伙者。”这个原本带有方言色彩与地域特征的词汇,在如今越来越以兴趣为导向的网络语境中,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

找“搭子”的习惯,其实由来已久。在川渝地区,人们保有“打麻将,凑搭子”的社交习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被视为“搭子文化”的一种雏形。在这种社交活动中,人们通过共同的兴趣爱好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临时的、基于共同目标的社交关系。

如果将视线放得更远,“搭子文化”甚至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德国柏林。那时,城市中陆续出现了很多小型沙龙,人们在这些沙龙中辩论或谈话。这些活动最初是在家庭私人空间中进行的,后来逐渐延伸至公共空間。人们在这些交流中寻找共情和理解,形成个人与外界的连接。这种在相对陌生的群体中寻找交集和认同的行为,与当下的“搭子”社交有着极相似之处。

愈受青睐的“轻社交” 

据调查数据显示,超过70%的受访青年人表示,愿意尝试“搭子”社交。其中,近半数受访者表示,自己已经通过“搭子”社交结识了新朋友。如今,寻求“搭子”、选择“轻社交”,逐渐在青年群体之间成为新风潮,那么,其背后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

首先,社交需求是我们最基本的需求之一,而年轻人正处于社交活跃期,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结。但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社交渠道又相对有限,因此,寻找陌生“搭子”,既能破解人脉问题,又能使年轻人在社交活动中找到自我价值。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建立在共同话题之上的交流,自能快速破冰,增进感情。

其次,安全感是促使年轻人寻找“搭子”的另一心理动因。在面对未知或陌生环境时,我们往往会不安与慌乱。与人结伴而行,可以拥有一份稳固的安全感。在探索新环境、奔赴陌生场域时,与人相伴,会在很大程度上减缓焦虑情绪。

正如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所言:“社会生活的基础在于个体之间的相似性。”归属感,也是年轻人寻找“搭子”的重要原因之一。“群必求同,同必相叫,相叫必于荒天古木之中”,“搭子”使社交固然在帮助我们更高效地“求同”,我们渴望归属于某个群体或团体,与有相似兴趣、爱好或目标的人在一起,尤其是对于小众的亚文化圈子而言,通过“寻搭子”找到与自己精神相联的伙伴,无外乎能搭建起一条特殊的情感纽带。

“搭子文化”让年轻人的社交更加多元和灵活。传统的社交模式往往局限于固定的圈子和场合,而“搭子文化”则打破了这种限制,暂时摆脱了社会结构和规律的束缚。年轻人可以通过各大社交平台,迅速找到与自己有共同爱好或目标的人。在传统的社交关系中,人们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维护和经营。然而,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年轻人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这种长期的社交关系中。与此同时,青年群体又渴望与外界建立联结,寻求共鸣。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曾提出“弱关系理论”,认为弱关系在信息传播和资源获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日渐火爆的“搭子”社交正是“弱关系”在当下的具体印证。

此外,“搭子文化”还更迭了年轻人的生活态度和消费观念。在“搭子”关系中,年轻人更加注重体验和感受,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获得。如今的青年人更愿意为一次难忘的经历或一次有意义的旅行买单,而不仅仅追求物质的满足。

“萍水相逢”仍存隐患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曾提出“镜中我”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认知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形成的。尽管“寻找搭子”为青年人提供了另一种社交的选择,涉及的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但仍有许多未知的隐患,潜藏在“风平浪静”的表象之下。

“搭子”关系往往建立在共同的兴趣爱好或活动目标之上,在初识阶段并不会使双方能深度了解彼此。在此情况下,由于信息不透明、沟通不对等,信任危机时有发生。

和“旅行搭子”一起出门远游,可能会因为分摊不均、花费不透明等问题产生经济纠纷,尤其是和陌生人一起踏上旅途,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风险。盗窃、诈骗甚至性骚扰都极有可能发生。此外,和“存钱搭子”之间产生经济上的往来,一旦遇人不淑,也极有可能会损害财产安全。

因此,为了降低人身与财产的安全隐患,在搭档挑选上应格外小心谨慎,尽量在见面之前多作背景了解,多与有信任基础的“搭子”结伴。同时,在确立彼此为“搭子”后,也应在事先明确共同的活动规则与义务责任,保证沟通上的坦诚平等,及时处理突发问题与矛盾纠纷。与“搭子”见面前,最好提前设置紧急联络人,如遇危险情形,及时寻求帮助并报警。

“搭子”社交既满足了年轻人对于个性化、多元化社交的心理需求,也降低了青年群体的情感负担与人际压力,为他们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可是,当我们过于依赖浅尝辄止的“搭子”社交,不再愿意将时间与精力花费在经营亲密关系、维护多年友谊等深度社交中,那我们过往所习得的世故人情、处事之道是否会被逐渐遗忘?“爱人”的能力又是否会逐渐退化呢?

带有强目的性的社交,诚然会为我们提高效率、带来便捷,可我们在一段又一段情感关系中体验到的喜怒哀乐、贪嗔痴怨,往往正是那些“不高效”与“不便捷”所赐予的。

浮于表层的“搭子”关系往往缺乏稳定性,难以让双方产生深度交流,较难转化为真正的友情。长期依赖“搭子”社交,或许并不会是一剂解决孤独的良方。

“搭子”文化也让身处社交媒体时代的我们重新思索:社交之于我们情感生活的意义究竟为何?萍水相逢的“他乡之客”又有没有成为“莫逆之交”的可能?

我们也期待,“搭子”社交能在给疲于奔波的年轻人多营造轻松愉悦的娱乐氛围,也希望青年人在拓展交际圈的同时,能够结识与自己真正趣味相投的人。但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持续关注“搭子”社交可能带来的种种隐患,确保这种新型社交方式能继续健康、有序地发展下去。

猜你喜欢

搭子年轻人社交
“存钱搭子”
流行语·说“搭子”
新语
社交之城
锐词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