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孔坚:生态和发展并不矛盾
2024-05-13
本期客座总编辑
俞孔坚,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学院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2023年10月荣获奥伯兰德国际风景园林奖。
從北京到美国
记者:1980年时,您怎么会报考北京林学院园林专业的?
俞孔坚:我的父母希望我离开农村,他们这一辈都认为农村比较落后,向往城市。但是我向往的是森林、自然,我最后一个志愿填写了浙江林业大学,后来发现我的高考分数够上重点大学。当时刚刚搬回北京的北京林学院给我打电话,问我愿不愿意到北京去读书。这是北京林学院回京后招收的第一届学生,于是我就去了北京。
记者:您的老师汪菊渊、陈俊愉等人都是园林的泰斗级人物,当时他们是怎么教授学生的?您对他们的印象是怎么样的?
俞孔坚:汪菊渊当时是北京林业局局长,偶尔来教课。除了汪菊渊,陈俊愉、陈有民等都是非常好的老师,也都是泰斗级的人物。因为我们是恢复高考后招收的第一届学生,他们上课特别认真。还经常请我们到他们家里去吃饭,恨不得把所有的都教给我们。他们给我们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他们是一批真正认真教书的老师。
记者:1992年您是怎么去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留学的?
俞孔坚:1987年我硕士毕业后,就留在北京林业大学任教(1985年,北京林学院改名为北京林业大学)。那时候我的好多同学都出国了,但是我留校了,有规定工作5年之后才能出国,所以我就认认真真教了5年书,才准备出国。当时我在北京林业大学的资料室里能读到比较新的资讯,可以说为我打开了一个窗户。读麦克哈格的《设计尊重自然》,让我了解到一些国外的设计理念,都是以前没有听说过的。我这时候才发现,原来园林学不只是设计城市花园的,它可以有很大的空间。这关系到国土的生态、城市的生态、关系到人类的生存问题。这让我想起家乡环境的破坏,我觉得我要救家乡的环境,必须要有更宏大的视野。当时哈佛大学教的就是当代的环境设计学,也就是风景园林。于是我就决定报考哈佛大学,当时哈佛大学的设计学博士学位刚设立不到5年时间,每年全世界只招收5个人,那一年我就是这5个学生中的一个,并获得了全额奖学金,确实很幸运。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有将近500个研究生,5个博士生。我去了之后,克服了很多困难,比如文化的差异,当时我甚至连投币电话都不会用。我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我经常到图书馆地下室查阅资料,最后完成了我的博士论文,写的是怎么在保护自然的同时建设和发展,解决人与自然的平衡问题。我博士论文的题目就叫《生态安全格局》,讨论怎样建立一个生态安全的国土空间。事实证明,我当时的选题是非常正确的。回国之后,我就将这种理念用在我的规划中。
记者:您在美国主要研究的是生态,和传统的园林还是差别比较大的。
俞孔坚:是的,差别很大。生态关注的问题更大,而不再是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进行建筑、植物造景的问题。而且我认为这是应对未来中国环境问题的重要方法和技术。这也是我有了切身的体会之后,才深切感觉到,这是个非常重大的问题。所以我准备回国的时候,我的导师就告诉我,你是正确的人在正确的时间回到了正确的地方。因为中国正在快速城镇化,我回国后就提出生态优先的规划。学术术语叫“反规划”或“逆规划”。当时的规划都是发展规划、建设规划,河道填埋、湿地填埋、河湖填埋造成了一些环境问题,所以我回国之后就提出生态优先的规划。这种规划是在如何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城市发展和建设,改变了原来常规的规划方法论。
回国搞生态保护
记者:在大学里您经常碰到生态规划之父伊恩·麦克哈格等人,他们对您的生态设计理念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俞孔坚:对,麦克哈格虽然人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教书,但他是哈佛大学毕业的,所以他也经常回来教课、指导设计。我就有机会和他交流。我的导师卡尔·斯坦尼茨也是景观规划的主要创始人。此外,哈佛还是计算机的主要发源地,所以我当时也用到了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那里我学到了科技,学到了生态规划的理念,特别是景观生态学方面的知识。在景观生态学这个专业,哈佛大学当时配备的师资是非常强的,我学习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结合中国的实际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理论,那就是生态安全格局理论。
记者:毕业后,您被SWA城市设计与景观设计公司录用,为了祖国的生态保护与发展规划,毅然选择了回国。为什么会选择在北京大学地理系开设景观专业?
俞孔坚:我从哈佛毕业以后,SWA 城市设计与景观设计公司就打电话来让我去他们公司工作。但我还是想着要回国,中国正在快速发展,我觉得我之所学可以发挥作用。一年之后,我接受了教育部“春晖计划”的邀请,回国考察。这个“春晖计划”是当时教育部资助海外学者回国考察的项目。当时我看到了浦东的开发、深圳的开发,一路在各个城市讲学和考察。回去之后,我觉得不能再等了,中国特别需要生态的规划、生态优先城镇建设的模式。当时中国驻洛杉矶总领馆找到我,推荐我去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任教。我就决心回国发展。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都很热情,最终我选择了北大。
在地理系开设景观专业主要是想把景观放置在更大的范畴之内去考量。地理,有全球的视野,要比城市中的花园这样的概念大得多。于是我在北大地理系先成立了一个研究中心,5年之后成立研究院,至2010年成立了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从第一年招收3个硕士到现在一年招收四五十个硕士,一共招生了将近1200个硕士、博士研究生。
记者:那时候就开始倡导生态保护和“大脚革命”,可以说起步非常早,当时社会上对生态保护的态度是怎么样的?有没有受到重视?
俞孔坚:在当时,我提出生态优先,想纠正破坏环境的趋势,可以说是个“唱反调”的人。生态和发展本身不矛盾,但是在当时,生态保护的声音比较弱。我提出“大脚美学”“大脚革命”。“大脚美学”就是倡导生态美学,而不是高投入的装饰的美学。水利设施,我们倡导生态的建设方式,不要过度依赖钢筋水泥。这些理念在业界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有一次,我在上海做了一次演讲,在网上就有2亿多次的点击了。我的理念可以说突破了旧的观念。新旧观念之间,一定有冲突,这很正常,任何历史发展阶段,都会有新旧观念的冲突。先进的理念总要经历一段时间,才会被社会所接受。经过20多年的实践,我的生态保护理念已成为当下社会的共识。
编辑:薛华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