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40所大型公立医院远程医疗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4-05-07肖久庆刘艳亭

中国医院 2024年5期
关键词:市属医疗机构远程

肖久庆 刘艳亭 程 悦 胡 盟 段 晖

国外注重对远程医疗在专病领域应用和评估的研究,国内则注重对远程医疗技术和应用形式的研究[1]。国外广泛应用于脑卒中[2]、心脏病[3]和炎症性肠病[4]等治疗和护理,并形成了系统应用体系。随着信息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与发展,我国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改善人民群众就医体验、缓解老百姓看病难和看病贵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不断深化。国家远程医疗政策的完善使公立医院远程服务管理制度和模式在规范中得到创新与发展,但也存在着医疗机构重视不够、激励制度欠缺、政策引导不足和财政补偿机制不完善等问题[5]。本研究聚焦公立医院远程医疗发展实践,对北京市40所大型三甲公立医院远程医疗业务开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远程医疗业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挖掘远程医疗服务价值的最大化,探究远程医疗发展的可行路径。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北京地区各系统40所大型三甲医院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40份,回收40份,有效回收率100%。其中市属医院22所(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中国医学科学院附属4所、北京大学医学部附属5所,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3所,中国中医科学院附属3所,覆盖率均为100%。此外,还涵盖了国家卫生健康委直属医院2所(其余列入各系统),军队医院1所(各医学中心远程系联合体)。

1.2 研究方法

将调查问卷数据录入EXCEL软件,利用SPSS 25.0软件对调查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远程医疗服务开展基础条件

由表1可知,调查的40所医院中,设有远程服务职能的占95%,2015-2020年开展远程业务的占50%;配备工作人员的占92.5%,其中29所医院设有兼职人员,16所医院设有专职人员;远程诊室平均为2.6间,其中21所医院为1间;有国家远程级教学基地的4所;有市级远程教学基地的5所;加入国家远程学术组织的8所,加入市级远程学术组织的7所;远程业务覆盖互联网医院的有15所。

表1 医疗机构开展远程服务的基础条件

2.2 远程医疗服务运行现状

对2022年度各医院数据进行统计,40所医院中,合作医院数量在50所以下的医院有29所,占72.5%;合作医院在200所以上的有7所,占17.5%。所有医院年度平均投入22.7万元,投入在1万元以下的有27所,占67.5%;100万元~300万元的有4所,占10%。远程会诊收入均值为25.3万元,低于10万元的有30所,占75%;年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有5所,占12.5%。所有医院远程会诊量均值为803.7例,会诊量小于300例的有29所,占72.5%;会诊量在1000例以上的有8所,占20%。主办远程会议数均值为24.5次,少于5次的有24所,占60%;在60次以上的有5所,占12.5%。详见表2。

表2 远程医疗服务运行总体情况

2.3 远程医疗开展的主要业务

将市属医院以外的其他医院归为非市属医院,对开展远程服务的业务范围进行统计。由表3可知,开展远程会诊的医院占90%,提供疑难病例讨论的占62.5%,提供影像会诊的占50%,远程开展互联网门诊的占35%,开展远程临床教学的占17.5%,开展健康科普的占15%。市属医院在开展互联网门诊、双向转诊、出院随访方面的比例明显高于非市属医院,开展继续教育和临床教学的比例则明显低于非市属医院。

表3 医疗机构远程业务范围开展情况

2.4 远程医疗核心业务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远程会诊是各医院远程医疗的核心业务。从远程会诊业务面临的主要问题看,各医院选择条目占比前5位的依次为:专家精力和时间有限占65.8%、会诊费未纳入医保报销占55%、会诊收费定价偏低占47.5%、专家缺少积极性的占32.5%、会诊以院际间签付费协议为前提的占32.5%。此外,认为会诊质量得不到保障和会诊病例无价值的比例最低,占比为15%。相较于非市属医院,市属医院在专家精力和时间有限、会诊质量得不到保障、会诊病例无价值等方面的比例明显偏低,会诊发起以院际间签协议为前提的比例明显偏高。详见表4。

表4 远程会诊服务的主要影响因素

2.5 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的价值所在

从远程医疗服务的意义看,各医院选择条目占比前3位的依次是,提升基层诊疗能力的占85%、降低患者就医负担和提升大医院影响力的占77.5%、带动基层学科发展的占65%。选择增加医院收入主要途径的最低,占2.5%。相较非市属医院,市属医院在降低患者就医负担、带动基层学科发展、便于开展双向转诊的比例明显偏高。详见表5。

表5 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的价值

3 讨论与建议

3.1 明确远程医疗服务模式核心价值

远程医疗以信息方式整合协调各医疗机构的发展,提升医疗机构社会及经济效益,使医疗机构发展回归理性、提升公益性[6],有利于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优化重点疾病传统诊疗模式,推动向主动健康型医疗模式转变[7]。本研究表明,65%以上的医院认为开展远程医疗有利于提升基层诊疗能力,降低患者就医负担,提升大医院影响力和带动基层学科发展,表明了远程医疗服务的核心价值所在。远程服务为患者与专科医生搭建了精准匹配通道,提升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有效性。远程服务模式使大医院的资源和服务下沉基层,依托大医院品牌优势促进区域医疗机构医教研协同发展,带动医疗服务行业水平和能力提升,也展现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和社会责任。

3.2 加强远程医疗学科总体发展规划

远程医疗是信息技术与医疗融合发展的产物,是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远程医疗实现了跨区域、跨学科的融合发展,通过多学科联动、多专家互动促进了不同区域优质医疗资源的线上协作和交流[8]。本研究表明,约70%的医院上年度远程投入经费不足1万元、会诊量不足300例、收入不足10万元、合作医院数量不足50所,参加国家远程基地和学术组织的医院不足20%,一半以上的医院主办远程会议少于5次。因此,医疗机构要抓住远程医疗发展机遇,完善医院远程学科发展组织架构,培养信息技术与医学交叉学科人才,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力度,加强基础信息设施建设,拓宽远程合作网络体系。与此同时,加强远程教学基地和学术组织建设,为远程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搭建服务平台。

3.3 深化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内涵

互联网和信息传输技术的发展拓展了远程医疗的应用领域[1]。医疗机构应依托信息技术开展互联网诊疗、远程会诊、健康科普、医生培训等业务,促进优质资源纵向流动,优化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提升优质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本研究表明,各系统医院远程业务主要以远程会诊、疑难病例讨论、影像会诊等项目为主,在临床教学、健康科普、远程监护、紧急救治方面有待加强。构建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临床业务融合创新的发展机制,鼓励引导跨学科开展相关研究,为临床医生搭建业务交流平台。采用远程临床教学、“导师制”进修带教的形式,提升基层医务人员和实习学生的业务能力。在数字医疗时代大背景下,积极推进远程医疗智能化发展进程,开展大数据分析、辅助诊断、人工智能等相关研究,拓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大幅提升医生诊疗效率,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

3.4 健全远程医疗发展的机制保障

我国对医疗机构远程医疗发展的财政补偿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存在远程医疗服务项目执行价格难以覆盖成本、各地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收费无统一的参照标准、远程医疗服务收费尚未纳入医疗保险报销范围等问题[9]。本研究表明,专家参与远程的精力和时间限制,远程服务未纳入医保,会诊收费定价偏低以及会诊发起需医院间签订合作协议等影响远程医疗的发展。远程医疗作为医疗机构对外服务的重要窗口和平台,可促进优质资源高效流动,诊疗方案的最优化和患者就医体验的改善。此外,领导重视、监管机制、激励相容、疾病信息沟通、患者参与以及医疗服务质量影响着远程医疗的可持续发展[10]。远程医疗的发展需在政策和机制上不断完善和探索,卫生行政部门应通过医保报销、自主定价和绩效考核等政策调动医院、患者、医保多方积极性,以高效优质的服务切实提升老百姓的就医获得感。

猜你喜欢

市属医疗机构远程
让人胆寒的“远程杀手”:弹道导弹
市属三级综合医院麻醉科医师人力配置实践与分析
远程工作狂综合征
远程诈骗
重庆市国资委:推进市属国企走出向上曲线
数说高教
医生集团为什么不是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面临“二孩”生育高峰大考
市属国有企业纪委履行监督职责的思考
基层医疗机构到底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