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英语项目化学习实践研究
2024-05-07张雨田
张雨田
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了英语课程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相互渗透,融合互动,协同发展。为此,英语教师需要秉持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的学习理念,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多感官参与的语言实践活动,让他们在丰富的情境中,围绕主题意义,通过感知、模仿、观察、思考、交流和展示等活动,感受学习英语的乐趣。学生围绕真实情境和真实问题,激活已知,参与到一系列相互关联、循环递进的语言学习和运用活动中(教育部2022)。
目前,部分英语课堂教学还停留在传统阶段,其中不少教师仍然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过于强调语法和词汇的学习,而忽视了单元活动的重要性,未能充分认识到实践活动在语言学习中的价值。这种教学方式导致课堂成为教师单方面的知识输出,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容易产生兴趣不足,甚至不愿意学习的情况。若能够将项目化学习的方法引入英语课堂,并结合实际生活设计相关活动,学生就能以更高的积极性参与学习。项目化的学习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学思结合,学用结合,学创结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判断(教育部2022)。
一、项目化学习
(一)项目化学习的概念及发展
项目化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通过学习学科或跨学科的核心知识或主题,深入、持续地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或合作学习,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构建知识框架,培养核心素养。项目化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经验,使其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制作项目、呈现结果。在此过程中,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教师体现引领作用。
项目化学习这一概念最早由杜威(Dewey)的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转化而来,他认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中心。克伯屈(Kilpatrick)发展了杜威的理论并提出了项目化学习(夏雪梅2021)。勒格特科和托马斯(Legutke&Thomas 1991)强调项目应该是以学习者和任务为中心的学习模式。项目活动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批判性思维进行合作学习、自我研修等,要求他们对感兴趣的主题发表意见,提出问题,评估结果,发展理论,使用在真实且有意义的生活中获得的技能,并要求他们以创造性的方式解答问题(Katz&Chard 2000)。随后,斯托勒(Stoller 2006)、萨德洛(Sadlo 2007)、格兰特(Grant 2011)、奥斯曼(Osman 2013)丰富和发展了项目化学习的理论,项目化学习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体系和规模。
(二)项目化学习的特点
1.围绕相关主题展开
学生学习的内容以课本为主,因此,项目化学习需要围绕课本中的某个主题展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整合教材内容,融入一些生活化的内容,进一步深挖教材,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又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教师需要严格把控难度,使其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让课堂项目化学习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2.解决真实的问题
项目化学习所围绕的问题叫作项目,这种项目是真实的。这里的真实一般是在人类世界中真实遇到的问题,也可以指学生解决某个虚拟项目,但这种虚拟项目所使用的思考方式和解决方式是真实的。这种项目来源于生活,服务于学生,激发他们的探索求知欲,让他们通过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完成项目,进而完成教学目标,构建良好的学习体系。
3.合作或小组学习
学生所接触到的问题一般比较复杂,个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因此,合作学习或小组学习才是最佳选择。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组内成员可以畅所欲言,相互协作,挑选合适的任务,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活动。在实际活动中,经常会出现某个学生比较内向或者英语水平不够无法参与活动的情况,这就需要组长协助,让每一个人都能有所贡献。教师也可以帮助组长分配任务,避免出现某些学生被边缘化的情况。
4.需要产生学习成果
项目化学习依赖于项目,当项目完成时,可以形成一个或一系列成果。这些成果形式多样,可以在小组、班级、学校等层面进行交流展示。这一过程充分展示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体现出知识迁移的能力和水平。项目化学习着重解决如何做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动手机会,帮助他们从教育主体向实践主体转化。而且,由于这些学习成果是基于真实问题的,它们对现实世界是有意义的,会对学生以后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初中英语项目化学习教学实践应用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时间有限,教师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和生活实际问题进行整体设计,有针对性地进行项目化学习。项目需要反映学生的兴趣爱好,旨在激发他们的探知欲。下面,以鲁教版《英语》(五四制)七年级(下)Unit 4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为例,探讨项目化学习的实践应用。
(一)项目选择,导入问题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cooking,主要围绕“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主题展开,并引出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使用how much 和how many 提问数量,以及祈使句和时序副词的用法,旨在让学生学会描述制作某样菜品的过程和步骤,进而感受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这一单元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由于每个学生喜欢的口味不同,大家各抒己见。但要评选谁的美食最好吃,就比较难办了。有鉴于此,师生商议决定进行一场“美食大赛”,现场制作美食,现场评比出最受欢迎的美食。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又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使其能综合本单元的所学知识学以致用,以做促学。
(二)制订计划,分解目标
首先,课下进行分组抽签。组内既有优等生,又有中等生和“后进生”。这样一来,每个人都可以进行精细分工,明确责任,保证他们都能完成任务。其次,通过集体讨论确定比赛流程:比赛分成两部分,前20 分钟用来现场制作美食,后20 分钟各组以演讲的方式分享制作流程,演讲的形式不限但要使用英语。评委需要根据美食的色、香、味、卫生情况和英文描述进行打分。评委由教师和各组推选的同学共同组成,共9 名。除此之外,教师会在美食制作过程中进行指导,并随时提问,比如“How many eggs do you need? ”“What do you need to make this soup? ”“How do you make this cake?”等。为了节省时间并预防安全事故发生,教师建议学生挑选一些比较容易的食物进行制作,或者在家把材料做成半成品带到学校。
在准备阶段,首先,学生思考会遇到哪些问题;其次,列出所需的食材,并确定好烹饪方式;再次,根据计划及时分解问题,每个人负责一小部分;最后,由组内“大厨”负责现场烹饪。由于烹饪时间比较紧张,“大厨”很难包揽所有的活,因此,任务中的沟通变得极为重要。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带领学生将驱动性问题分解后形成以下子问题(见下页表1):
表1:驱动性问题及子问题
(三)合作共赢,解决问题
确定好问题之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订方案。这一阶段包括菜品选择、制作方法、原料来源、现场加工、演讲解说等环节。每个小组首先确定好要做的菜,然后由“大厨”负责菜品的统筹,组长把材料分解给组员回家准备;发言人记录并描述菜品制作流程,负责演讲;学生评委除了品尝,还需要准备一些评价用语。根据各组的准备情况,教师最终汇总了一份可能用到的材料和步骤清单(见表2)。
表2:The ingredients you may need
(四)进行比赛,展示成果
在比赛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及时掌握制作进度,随时监督学生的英语使用情况,并对活动参与较少的学生进行鼓励,让他们融入小组活动;对出现的语言错误要及时纠正。
各小组在比赛后半段展示成果并进行汇报。这个阶段是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阶段。学生使用了各种方法:有的使用口头介绍,有的做PPT 展示并讲解,有的直接拿着成品讲解,还有的组由两三个人上讲台一起分享。各种方法都让展示过程变得有趣。这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五)评委打分,总结评价
评价的主体由专家、教师、同伴及学习者共同组成(刘景福、钟志贤2002)。评委由六名学生和三位教师共同组成,他们在品尝完食物和听取完汇报之后进行打分。打分表(见表3)中演讲和答辩的比重比较大,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将重点放到英语学习上。演讲完后,教师会及时纠正演讲中出现的错误。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深化了他们对于本单元知识的理解,还让其收获了不小的学习成就感。
表3:美食节比赛评委打分表
评价后,优胜者可以谈论做美食的感受和经验,其他学生可以提出建议、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评价。在总结时,教师要以增强学生体会为主,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应站在不同方面分析出现的问题,而且要尽量做到公平、公正(郭建英2022)。
(六)作业布置,持续探究
虽然一堂精彩纷呈的课很快就结束了,但是对于美食节的思考并没有结束。学生可以将收获、感想写到作业中,如评判菜品优劣。之后,学生可以自己动手为父母做一道菜,并请家长作出评价。作业设计成开放式的,能让学生有话说,有干劲。
结语
通过对项目的探究,学生完成各种复杂且真实的任务,不仅可以对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还有利于发展必备品格,形成关键能力,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项目化学习结合问题探究,通过确定问题、制订计划、项目实施、交流成果、项目总结评价等步骤,充分调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迁移拓展知识。英语学习回归现实,带有生活气息,不再是单调、枯燥地背诵知识,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他们学习英语的深度和广度,有效提高了其语言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