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湿热致痿”探析湿热型阴挺的病机治法

2024-05-07陈秋雨张琦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成都611137

江西中医药 2024年2期
关键词:宗筋肝经湿热型

★ 陈秋雨 张琦(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成都 611137)

阴挺,现代医学称为子宫下垂,指因各种因素所致子宫低于正常位置或滑入阴道。中医学临床上常将其归于“虚证”范畴,多由脾气虚弱,失于固摄或者肾气受损,胞络松弛造成。湿热也可致阴挺,湿邪趋下,停滞胞宫,牵引下坠;热邪煎耗津液,使筋脉弛张无力。此外,湿热常困遏脾土导致脾虚,使中气下陷。湿与热多夹杂而至,导致奇脉痿废。“湿热致痿”观点来自《素问·生气通天论》“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湿热型阴挺的病机可概述为: 湿热之始,在于脾胃,湿热之渐,宗筋痿废,湿热之极,胞宫下垂。

1 湿热之始,在于脾胃

脾主运化水湿,故人体湿热所生,多责之脾。湿邪可分内生和外生,居住潮湿,一年四季湿气弥漫,则人体湿邪多由外生;素体脾土本虚,水饮停聚,湿邪则内生。湿邪蕴滞体内,久之郁而化热。《湿热病篇》云:“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中焦湿热可因体质中气虚实分为湿热并重、湿重于热和热重于湿。《素问·太阴阳明论》云:“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湿热始困脾胃,致健运升清无力,久之脾气亏虚,筋脉失去濡养,筋骨肌肉痿废不用。

2 湿热之渐,宗筋痿废

湿热阻滞宗筋,致宗筋弛纵,胞宫失去牵引固定而下垂。《素问·痿论》云:“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冲脉为经脉之海,带脉能约束上下行的经脉,起固定作用。其中阴器乃宗筋之会,而冲脉与阳明经汇聚于宗筋,脏腑所化气血经阳明脉汇聚于宗筋作用于胞宫。所以,阳明的气血亏虚,则宗筋失去濡养而弛缓,带脉失去牵引收持[1]。《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灵枢·经筋》曰“热则筋弛纵不收”,湿热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可阻滞气机津液运输,气血不畅,导致经脉失于濡养而痿废。热邪可伤津耗液,导致大的筋脉因热灼而拘急,小的经脉失于濡养而弛张。当筋脉失去张力便会痿软无力,其所牵引固定之脏器自然呈下垂状。《类经》云:“阴器者,合太阴、阳明、少阴之筋,以及冲、任、督脉皆聚于此,故曰宗筋。”“茎者,宗筋也。垂者,睾丸也。女子少此二节,故能以抱人形。抱者,怀胎之义。”因为男女生理结构不同,宗筋在男子为阴茎和睾丸,于女子为胞宫。《临证指南医案·阳痿》指出“更有湿热为患者,宗筋必弛纵而不坚举”[2],宗筋弛长痿废,胞宫缺乏牵拉,下坠挺出阴道。当阳明湿热下注,沿冲、任四脉下注于宗筋、胞宫,便可致使宗筋痿而弛长不用,带脉不能收引诸脉。

3 湿热之极,胞宫下垂

湿热之邪迁延不愈,到末期下注任带二脉,导致气血无法濡养筋脉,宗筋痿软驰长,胞宫呈下坠状态,谓之“湿热之极,胞宫下垂”。西医研究表明,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年龄的增加、阴道分娩次数的增加、体重指数超标、慢性腹压增加等引起盆底组织松弛和缺乏支持,是目前公认的高危因素[3]。西医学中盆底组织松弛和缺乏支持的观点,与中医学中筋脉弛长痿软的观点高度一致。胞宫下垂其外形便如女子阴中挺出一物如蛇头状,中医学称为阴挺,西医学称为子宫下坠。《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载“妇人阴挺……因气虚下陷,湿热下注,阴中突出一物如蛇,或如菌如鸡冠者,即之颓疝类也”[4]。湿热所致阴挺临床表现,轻微者自觉少腹下坠肿胀,可伴有白带异常、小便热赤;重者,子宫挺出阴道外,灼热肿痛,瘙痒难忍,甚者化脓溃烂,小便灼痛。

4 湿热型阴挺之本在脾,所犯在肝和胞宫

湿邪可外侵,也可内生,其病变多以脾胃为中心。由于地域、气候、饮食等因素,湿热由外而侵,积于阳明胃肠,长期损耗脾气,致脾脏功能低下。湿邪内生则因脾脏素虚,运化失常,水饮停聚。病起时,正气不虚,邪气也盛。病情发展中,根据患者素体中气虚实不同,有湿热偏重的不同。叶桂认为在阳旺之躯,中气盛而胃火旺,湿亦热化,多见热重于湿的症状,如热势较盛、大便黏垢、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在阴盛之体,中气虚而水湿不化,多见湿重于热的症候,如头身困重、体倦纳呆,大便黏滞不爽、苔白腻脉缓。湿邪多缠绵难愈,迁延到后期,湿热交阻,蚕食人体正气,病机也由实证变成本虚标实。无论湿热由内生还是外侵,若引起湿热下注胞宫,便可导致湿热型阴挺。

湿热之邪,除了困遏脾土,往往侵犯肝经,并沿肝经下注到胞宫以及前阴。《灵枢·经脉》云“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温病条辨》载“前阴乃肾之部,肝经蟠结之地,冲任督三脉由此分走前后”,前阴归于厥阴肝经所络属,故肝经之病往往侵袭女子胞宫奇脉。湿热沿肝经,络阴器,下注宗筋致胞宫痿软弛张。此外,《赤水玄珠》载“一妇人小便自遗,或时不利,日晡益甚,此肝热阴挺不能约制”。所以历代医家对于湿热型阴挺,也多从肝经辨证用药。

5 湿热型阴挺的辨证论证

正确地辨证湿热型阴挺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温病条辨·伪病名论》曰:“至妇人阴挺、阴蚀、阴痒、阴菌等证,古有明文,大抵因于肝经郁结,湿热下注浸淫而成……恶劣妇人,以针刺之,或用细勾勾之,利刀割之,十割九死,哀哉!”湿热下注,常导致妇人前阴瘙痒溃烂,子宫挺出阴道外,与衣物摩擦变得红肿,甚至感染溃烂,在无西医手术治疗条件下,不可盲目的治疗。应根据病因病机,针对性采取治疗。子宫脱垂虽多见于产后,但临床亦有平素劳力过度、湿热下注、便秘努责、肝经郁热等诱发[5]。针对不同的证型,明确不同的临床表现,分清病证虚实尤为重要。临床辨证,首辨虚实,再辨病因病位确定治疗。

5.1 湿热型阴挺分型论治

5.1.1 脾虚湿热型 病机上,脾虚湿热型属脾气亏虚湿热内阻的虚实夹杂范畴,但治法与单纯实证阴挺截然不同。辨证上,单纯实证阴挺有明显湿热症状,如白带增多伴异味、小便赤黄、阴部瘙痒潮湿、口苦口臭等。此外,因湿热困阻脾土,气机壅滞,有疲乏少力、头晕、口渴不欲饮等与气虚相似的症状,要注意与气虚鉴别。

其次再辨湿热,患者体质辨识尤为重要。水湿之本在脾,脾虚湿热型阴挺病机以脾虚为本,多表现为水湿不化、湿重于热的症状。在治则上,湿热型阴挺属湿热下流,总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在治法上,多采用培土益气以正本,清利湿热以治标。因此,脾虚湿热型单纯治以补中益气效果往往不显,过度滋补甚至加重脾的负担,导致脾气更虚,湿热更重。临床上当健脾益气与清利湿热并举,处方如完带汤:方中白术、山药、人参、陈皮培土益气;黑芥穗、柴胡合人参升脾中清阳[6];车前子、苍术利湿燥湿。若湿邪重者可加入茵陈、土茯苓之属,以助除湿之力。

5.1.2 肝经湿热型 肝经湿热型阴挺因湿热阻滞,肝气不得舒展,多以情志不舒、下焦湿热为主证。病机以肝经湿热为标,脾虚生湿为本。治则上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治法上,前期清肝胆湿热,以治标为主,后期则培土益气化湿,以治本为主。因肝经郁则化热,热重于湿者,前期治标多以清热为主,除湿为辅。治疗常用龙胆泻肝汤,闫秀艳等[7]认为龙胆泻肝汤合升陷汤更适用于湿热下注型阴挺,临床效果更佳,方中龙胆草、山栀、黄芩苦寒清热;泽泻、木通、车前子利湿给邪以出路;生地、当归合柴胡疏肝养肝,于祛邪中扶正。肝经湿热因其本在脾虚,故后期肝经湿热之势以去,辅以培土益气,可加入党参、白术、薏苡仁、茯苓之属以固本清源,防湿热再复。

此外,湿热型阴挺,有阴部瘙痒溃烂者,多采用内外兼治法。配以固涩收敛、升提辛散的中药熏蒸,临床效果良好。有研究表明龙胆泻肝汤联合外方熏洗治疗湿热下注阴部疗效显著[8]。外治多采用苦参、黄柏、蛇床子等药熏洗。子宫脱出者,外用蛇床子、乌梅,熬水熏洗。《本草纲目》记载:矾石可以治疗疮疡溃烂出血,收脱肛阴挺[9]。

5.2 湿热型阴挺病案举隅

病例一:患者潘某,女,51 岁,已绝经,成都人,2020 年3 月10 日初诊。主诉:自觉子宫、膀胱下垂1 个月,疲乏、白带色黄伴异味1 周。详细情况:于2020 年2 月左右开始,阴道略微突出,自觉子宫、膀胱下垂,腰部坠胀;饮食、精神欠佳,近2 个月晨起有恶心感;小便淋漓色淡黄、大便溏滞;伴白带异味,脉细滑,舌红苔腻偏黄。辨治:中下焦湿热(尿淋漓色黄、便溏、白带异常、苔黄腻),气机升降不畅(疲乏、饮食欠佳、脉细)。当清利湿热为本,兼顾升提气机。处方:茵陈20 g,薏苡仁30 g,山药30 g,土茯苓30 g,车前子20 g,党参15 g,炒白术15 g,楮实子15 g,制女贞子12 g,白豆蔻12 g另包,后下,炒蒲黄15 g包煎,茯神20 g,升麻5 g,柴胡5 g,陈皮15 g。每1 天半服1 剂,泡60 min,先煎20 min,白豆蔻后下煎煮5 min,二煎共煮30 min,去渣混合600 mL,分3 次服,饭后半小时服。共3 剂。复诊:2020 年3 月21 日,自述服药1 周后,子宫下垂肿胀感明显改善,疲乏感好转。小便正常,饮食睡眠尚可。继续上方,2 d 服1 剂,再服1 个月,巩固治疗,以期病愈。

按语:此患者的阴挺属于湿热为主,兼有脾虚,患者居住在四川成都,环境潮湿,自诉喜食辛辣之物,使湿热之邪困遏脾土。阴道略微突出,自觉子宫、膀胱下垂,属于湿热初至胞宫,较轻微的湿热型阴挺。结合二便(小便色黄,大便溏)和舌脉(脉细滑,苔黄腻)分析有中焦湿热内蕴。张琦老师以茵陈四妙散为基础,清利中下二焦湿热是治本,并加以升麻、柴胡、党参健脾升提之药。主要针对湿热治疗,湿热一去,气机复常,则气血通畅,下坠感则减轻。

病例二:患者朱某,女,49 岁,成都人,2020 年9 月5 日初诊。主诉:子宫脱垂3 个月,乏力疲倦2 周。自行服用补中益气丸两周,效果不佳。现小腹坠胀痛;夜间潮热,两肋胀满,上腹窜气。晨起头晕痛,食多胃胀,便后不爽,大便黏滞不成形;尿急,尿频;眠可,足底瘙痒、有丘疹。病史:7 月25 日行胆结石手术。辨治:素体脾虚,湿热内生,肝经气郁,当益气健脾为主,兼以清湿热、调气机。予金钊老师处方:竹叶柴胡10 g,桔梗10 g,酒川芎5 g,前胡10 g,麸炒白术15 g,茯苓15 g。1 剂/d,泡30 min,头煎5 min,二煎煮30 min,去渣混合600 mL,分3 次服,饭后半小时服。共3 剂。

2020 年9 月19 日二诊:服药后头晕明显好转,子宫脱垂症状缓解,尿频尿急好转,劳累后仍乏力疲倦、小腹坠胀。饭后仍腹胀,两肋胀。在前方基础上加豆蔻10 g、藿香15 g、荆芥10 g、防风10 g、紫苏叶10 g。共6 剂,服法同前,继续治疗。

2021 年1 月30 日三诊:头晕、两肋胀痛、上腹窜气症状消失,子宫脱垂明显好转。但食后仍胃胀,便后不爽,便溏不成形,足底出现瘙痒,伴丘疹。脉弦细滑,舌淡红,苔白微腻。在首方基础上加芡实10 g、炒六神曲10 g、黄芪15 g、当归头5 g、升麻10 g、澄茄子5 g、冬瓜子20 g。共6 剂,服法同前,巩固治疗,以期痊愈。

按语:此患者为素体脾虚,脾失健运,水湿内生,中气下陷。患者先有脾虚,后生湿热。湿热未除,气机不升,故只益气升提,服补中益气丸效果不佳。脾气虚、多食难以消化故胃胀;湿热中阻,清气不升,故头晕痛;湿热阻致气机,上腹窜气,故两肋胀。到后期小腹坠胀、子宫脱垂、便后不爽、大便黏滞为湿热困阻肠道、下注胞宫所致。二诊在原方基础上加豆蔻、藿香、荆芥、防风、紫苏叶健脾除湿,三诊在原方基础上加芡实、黄芪、升麻、炒六神曲,加强健脾益气的力度,在益气和除湿之间平衡用药。此病案表明,长期脾虚易湿热内生,导致虚实夹杂的病机,治疗时要避免犯虚虚实实之戒。

6 总结

湿热型阴挺,正确地分辨尤为重要,不可与单纯脾气亏虚、肾气亏虚和胞络受损相混淆。湿热型阴挺病机复杂,有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湿热并重程度差别,有中焦下焦病为不同。不论何种类型,治疗时都应全面兼顾。相较于西医的手术治疗,中医伤害性低,费用不贵。当然也要分辨子宫脱垂的程度,单纯中医药治疗对于Ⅱ度脱垂以下的患者效果显著,当患者子宫脱垂达到Ⅲ度或以上时,则必须采取西医的手术治疗手段以恢复正常解剖结构[10],中医内外兼治往往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宗筋肝经湿热型
抗病毒药物联合火针与刺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肝经郁热证的疗效分析
宗筋超短波照射疗法联合电针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观察
身体出现这些不适,疏通一下肝经
中医名言拾粹
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分布规律及中医治疗
侧卧养肝气 仰卧和五脏
春季养肝 推推肝经
理中汤加味寒温组方治疗虚寒兼湿热型胃痛
中药内服外洗治疗湿热型脂溢性脱发50例
不同温度退黄灌肠液治疗肝胆湿热型黄疸9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