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原发性痛经中医养生保健研究
2024-05-07杨瑞霞宋鑫蒋力生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4
★ 杨瑞霞 宋鑫 蒋力生(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
痛经即“经行腹痛”,最早载于《金匮要略》:“经水不利,少腹满痛。”[1]其发生在月经前后或经期,伴有子宫痉挛、腹痛、腹胀、腰痛或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痛经主要是指原发性痛经,即无盆腔病变情况下出现的痛经,占痛经的90%以上,多发于青少年女性[2]。2019 年针对河南省高校319 名女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原发性痛经的发生率为77.1%[3]。2020 年对爱尔兰892 名女大学生调查发现原发性痛经的发生率为91.5%[4]。长期痛经易导致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及乳腺增生、不孕等妇科疾病。例如,惠州某项调查表明,痛经的发生率越高,则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发生水平也越高[5]。据报道,痛经会导致乳腺增生,而乳腺增生转化为乳腺癌的概率是25%,所以痛经可以间接地引起乳腺癌[6]。此外,现代医学证实,痛经与不孕关系密切[7]。由此可见,原发性痛经给女性的生活、工作、学习及身心健康等方面带来了较大困扰。然而当前多数女性对原发性痛经这一病症了解较少,缺乏科学系统的调摄养护指导。有鉴于此,笔者基于中医养生保健角度,系统地整理和介绍原发性痛经的养生保健原则与方法,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痛经主要与外感六淫、情志、饮食、先天等因素有关,病位在冲任二脉和胞宫,与肝、脾、肾密切相关。《诸病源候论》指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冲任之脉……风冷与血气相击,故令痛。”[8]《傅青主女科》指出:“妇人有经水将来三五日前,而脐下作疼……谁知是下焦寒湿相争之故乎。”[9]《女科指要》指出:“血亏气滞,挟湿热而内干冲任,故脐腹作痛,然后经行。”[10]由此可见,引起痛经的外感六淫邪气主要是风、寒、湿、热之邪,可单独或相兼与血搏结而致病。《张氏医通·卷十·妇人门上·经候》指出:“而妇人善怒,易动肝火,木邪乘土,多有腹痛经水妄行之疾。”[11]说明情志失常会导致痛经。此外,饥饱失常或饮食偏嗜也会导致痛经。饮食过多过饱会加重脾胃负担,引起腹部疼痛;饮食不足则气血生化来源匮乏,继而导致痛经;过食生冷则损伤脾阳,致寒湿内生,血行不畅而痛经。《傅青主女科》指出:“妇人有少腹疼于行经之后者,人以为气血之虚也,谁知是肾气之涸乎!” 故先天禀赋不足也会引起痛经。《景岳全书》指出:“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12]综上可知,其主要病机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主要证型有寒凝血瘀、气滞血瘀、气血亏虚、湿热瘀阻、肾气亏损五型。
2 中医养生保健原则
2.1 分期调治,养阴护阳
痛经伴随着月经周期而发生,与月经周期特殊的生理状态有关[13]。月经周期是在阴阳互根互用、相互转化又制约的规律中形成的,即行经期、经后期、排卵期、经前期[14]。行经期是“重阳转阴”期,经血排泄,故此期以通经为主,饮食宜温补,劳逸要适度,精神宜放松,运动宜轻柔;经后期阴长阳消,以养阴为主,使阴血充足,饮食以补阴血为主,房事宜少,不宜熬夜,以免暗耗阴血;经间期是“重阴转阳”期,以理气为主,精神宜乐观,饮食宜清淡,房事可适当增加,运动可增强;经前期阳长阴消,以助阳为主,饮食宜温和,应注意保暖,情志舒畅,适度运动。以上4 个时期保养不当均可能会引起痛经,故痛经的调治应根据各周期的阴阳变化规律来施以适时的养生方法。
2.2 辨体施养,因人制宜
《黄帝内经·灵枢》指出:“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15]《妇人大全良方》指出:“妇人以血为基本。”[16]《女科经纶》指出:“百病皆生于气,而于妇女尤为甚。”[17]由此可见女性体质特点是以血为本,且容易受情志影响。这符合Meta 分析的结果,即原发性痛经的主要体质类型是气郁质、血瘀质、阳虚质和气虚质[18]。气郁质和血瘀质的女性多发为气滞血瘀型痛经,故以活血通经止痛为主,应注意精神情志调摄;阳虚质的女性多发为寒湿凝滞型痛经,故以温通经脉止痛为主,应注意生活起居的调摄;气虚质的女性多发为气血亏虚型痛经,故以补益气血、温经止痛为主,应注意饮食药膳的调摄。因此,对于痛经的调治,应遵循女性的个体差异,根据其体质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调养。
2.3 寒温得当,谨防外邪
《女科经纶》曰:“若寒温乖适,经脉则虚,如有风冷,虚则乘之,邪搏于血,或寒或温,寒则血结,温则血消,故月水乍多乍少,为不调也。”[19]由此可见起居不慎及寒温失宜会对月经造成影响。故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月经期需要注意调摄寒温,避免外邪乘虚而入导致痛经,如注意保持身体温暖,气候寒冷时,可适当调高室内温度或根据气温适当添加衣物;避免冒寒吹风、涉水淋雨、下水游泳、坐在潮湿阴凉的地方、洗冷水澡或凉水洗脚等,同时也需要避免高温酷暑,以防邪气侵犯而引起痛经的发生或加重。
2.4 综合调理,全面摄养
《景岳全书·妇人规》指出:“盖其病之肇端,则或思虑,或由郁怒,或以疲劳,或以六淫饮食。”[20]可见精神情志、饮食、生活起居等各方面的因素调摄不当均可引起原发性痛经。因此,对于痛经的防治应当从整体出发,落实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从起居、情志、药食、房事、气功、针灸按摩等多角度进行综合性、全方位的调摄。
3 中医养生保健方法
3.1 情志养生
负面情绪郁积过多会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内分泌,从而引发痛经。故调摄情志对痛经的调治意义重大,可以通过情志相胜法和音乐疗法来调畅情志,从而缓解痛经症状。情志相胜法是根据“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的规律而形成的[21]。对于悲伤忧郁的情绪,可“以喜胜忧”,对于思虑的情绪,可“以怒胜思”,对于愤怒的情绪,可“以悲胜怒”。在运用此疗法时,需要注意刺激的强度,不宜突然过大过强地刺激,应当从小刺激开始,循序渐进,持续不断。《灵枢·五音五味》指出“百病生于气而止于音”,可见音乐疗法调节情志及调治疾病的重要性。当愤怒时,可以听低沉悲哀、旋律压抑的音乐,比如《汉宫秋月》《天涯歌女》等;当忧郁时,可以听节奏鲜明、优美喜悦的音乐,比如《圣母颂》《喜相逢》等[22]。此外,《钢琴协奏曲》《爱的欢乐》等轻快的音乐可以止痛。可见通过情志相胜法与音乐疗法来调适不良情绪,保持心情愉悦,对防治痛经有重要作用。
3.2 生活起居养生
痛经者在生活起居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1)劳逸适度。经期过于劳累,既伤形,又耗精伤气,而经期过于安逸,则使气血凝滞,引起痛经等疾病。故经期不宜太劳累,也不宜久逸不劳,关键是把握度。多样化的休息方式及体力劳动量力而行有利于劳逸适度。(2)起居有常。保持规律作息,每日定时休息、工作学习、进食等。(3)睡眠充足。睡眠不足会使内分泌紊乱而引起痛经,痛经又会影响睡眠质量,从而加重痛经[23]。故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和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缓解痛经。睡前保持心神安宁及热水泡脚等有助于睡眠质量提升。右侧卧的睡姿,有助于缓解痛经。(4)衣着得当。经期宜穿保暖性好和宽松透气性好的棉质衣物,且要穿好袜子,不宜光脚穿凉鞋,也不宜穿高跟鞋。(5)二便通畅。长期便秘或憋尿会诱发和加重痛经,故痛经者在经前经后应保持二便通畅[24]。不忍便、定时排便、适量食用杂粮和足够的饮水量等有助于二便通畅。(6)环境适宜。有学者发现,空气污染程度最高地区的女性和空气污染程度最低地区的女性相比,患痛经的风险增加16.7~33.1 倍[25]。故痛经女性需要空气清新的环境,在室内摆放仙人掌、芦荟、绿巨人等植物有助于吸附空气污染物。阴冷潮湿及噪音环境也与痛经发生有关。故女性平时要注意保持环境的温暖、舒适、安静,以免发生痛经。
3.3 食疗药膳养生
3.3.1 食疗养生 食物有四气五味之性,在经期及其前后借助食物的偏性来调整身体的阴阳,协调脏腑功能,有助于缓解痛经。经期应吃清淡、平和、易消化的食物,并且饮食结构应多样化。可根据痛经的证型合理选择食物,气滞血瘀型可选择食用桃仁、油菜等行气活血之品;寒凝血瘀型可以选择食用生姜、栗子等驱寒除湿、温通经脉之品;气血亏虚型可以选择食用大枣、龙眼等补气生血之品;湿热瘀阻型可以选择食用赤小豆、冬瓜等清利下焦湿热之品;肾气不足型可以选择食用核桃、枸杞、银耳等补益肝肾之品。此外,应注意不宜偏食或节食,避免生冷、酸涩、刺激性的食物,如冷饮、酸菜、辣椒等。
3.3.2 药膳养生 药膳是用药物和食物进行合理配伍而制成的膳食品,其兼具食物的营养及药物的治疗作用。研究证明,药膳辅助治疗女性痛经能取得不错的疗效[26]。可根据月经分期合理选择药膳。(1)经前期:陈皮眉豆粥。粳米80 g,眉豆30 g,陈皮适量,白糖4 g。将粳米、眉豆泡半小时,陈皮泡软切丝,粳米、眉豆煮至熟烂,再加陈皮丝煮至浓稠状,加入白糖拌匀即可。(2)行经期:当归椒姜炖羊肉。当归15 g,花椒3 g,生姜5 g,羊肉250 g。羊肉、生姜与当归一起加水煮沸,羊肉半熟时加入花椒,煮至羊肉熟烂即可。(3)经后期:黄芪阿胶鸡肉汤。黄芪25 g,阿胶15 g,鸡肉250 g,生姜5 片。鸡肉、黄芪和生姜一起入锅,鸡肉熟后,加入阿胶至溶化,加盐调味即可。(4)经间排卵期:香菇白菜猪蹄汤。猪蹄250 g,桃仁15 g,白菜150 g,香菇10 朵。锅内放少量油及葱段,再加入猪蹄、白菜、香菇、桃仁,加入清水,炖至2 h以上,出锅时加入调味品即可[27]。
3.4 针灸推拿养生
3.4.1 针刺养生 针刺可促进镇痛物质的分泌,通过调整神经系统功能和内分泌功能来治疗痛经。研究表明,针刺关元、三阴交、足三里、太冲,对寒凝血瘀、气滞血瘀、气血亏虚型痛经均有效[28]。关元乃女子蓄血之处,针刺此穴可以通利经脉,行气活血止痛。三阴交是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的交会穴,针刺此穴可以激发3 条阴经的经气,从而调节肝、脾、肾,使气血流通,胞宫得养而缓解痛经。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针刺此穴可补胃气,使气血充足,胞脉得养。太冲是肝经的原穴,可舒肝解郁、行气活血。此外,耳针疗法对痛经也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子宫、交感、皮质下、内分泌等穴位是缓解痛经的常用耳穴,气滞血瘀者加肝、肺;寒凝血瘀者加肝、脾;气血不足者加脾、胃、肾;肝肾虚损者加肝、肾;湿热瘀阻者加膀胱、胃、皮质下[29]。
3.4.2 艾灸养生 艾灸防治痛经是利用艾叶的药性及其燃烧时释放的热量,渗透皮肤,刺激体表穴位,从而起到祛湿散寒、活血通络、暖宫强肾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艾灸可以改善痛经者的子宫微循环状态,使子宫内血流增多、流速加快,从而缓解由于子宫缺血缺氧或痉挛性收缩而引起的疼痛[30]。艾灸调治痛经的方法很多,如温和灸、温针灸、隔物灸及热敏灸等,主要用于寒湿血瘀与虚证痛经,使用最多的穴位是关元、三阴交及神阙。研究证明,子宫和关元在L3-L6 的脊神经节内有传入投射汇聚,故胞宫与关元关系密切,灸关元可起到温经止痛、通调气血的作用;三阴交与子宫所属的神经节段有重叠的部分,故灸三阴交可调理胞宫而止痛[31]。神阙位于肚脐,灸神阙可将热量渗入身体,温养胞宫,还可通过经络的传导,达到温经散寒、化瘀止痛的效果。
3.4.3 推拿养生 推拿疗法根据“通则不痛”的原理,通过手法直接作用于盆腔和腹腔,促进胞宫的气血运行,从而治疗痛经,相比于针灸要更加方便易行,可以自行操作且无需成本。肾气亏损者可以叩击腰骶部以补肾填精、调经止痛,气滞血瘀者可点揉子宫穴以消散瘀血、理气止痛,气血不足者可点按足三里以补血益气而止痛,揉按太冲穴可以疏肝行气止痛,寒凝血瘀者可以摩腹促进腹部微循环来缓解疼痛[32]。按摩时要注意温度,避免过凉加剧疼痛,一般在月经期之前的3~5 d 开始操作,每天1~2 次,每次20~30 min,有酸胀感为宜,一直到月经来潮为止,经量过多在经期不宜推拿,如若推拿,手法要轻柔。
3.5 运动气功养生
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经常进行适度的运动可以刺激脏腑、经络、气血,缓解经期因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导致的腹痛感,也有助于血流顺畅,增加局部血流,从而缓解痛经。但研究表明,专业女运动员由于平时运动训练强度大,故其原发性痛经的发生率及疼痛程度比普通女性高,在经期做适当运动的人比不运动和运动不当的人发生痛经的概率小[33]。故适宜的运动有利于女性的健康。
痛经的运动调养应当注意运动的方式、强度和时间。经期的运动应以轻度的有氧运动为主,平时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可以舒缓情绪、放松身心,从而防治痛经和月经紊乱。运动强度不宜太大,以呼吸略微加快为宜,心跳不宜超过最大心率的60%。经期需要避免举重、快跑、跳高、跳远等剧烈、高强度运动,因为这些运动容易引起痛经、经血过多,甚至导致其他妇科病。经期的运动时间与平时相比需要缩短,一般15~30 min 为宜;速度宜放慢一些,以轻柔、舒缓为主,如散步、瑜伽、太极拳、气功等。
3.6 房事养生
《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妇人月事未绝而与之交合,令人成病。”[34]经期女性的抵抗力低下、盆腔充血、子宫内膜有创伤,经血又是细菌生长繁殖的养料,所以经期行房容易把病菌带入生殖器内,引起感染,导致痛经、不孕、子宫内膜炎等妇科病。而且经期行房也会刺激子宫强烈收缩而引起痛经等不适症状。故经期要禁房事、注意惜精保肾。平时也要避免房劳过度、注意房事卫生,房劳过度会损伤肾气,从而损伤冲任导致痛经;房事不洁会引起盆腔感染,故平时要节制房事、行房保持卫生。
4 结语
原发性痛经在女性群体中发病率较高,制定科学的养生保健指导原则、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养生保健方法是预防和治疗女性原发性痛经的重要手段。积极推广科学的养生保健理念和原则,并从良好的生活起居、合理的饮食、积极的情志、针灸推拿、适度的运动等养生保健方法着手,不仅可以有效减轻女性原发性痛经的症状,降低发病率,还能够极大地提升女性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