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谢强经典药对经验举隅

2024-05-07张文静李丛谢强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4江西省国医名师谢强传承工作室南昌330006

江西中医药 2024年2期
关键词:西洋参营卫桔梗

★ 张文静 李丛 谢强(.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江西省国医名师谢强传承工作室 南昌 330006)

药对,又称对药,是临床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2 味药物的配伍形式,是中药配伍中的最小单位[1]。药对的功用胜于单味药,以“七情相合”为理论基础,有特定的组成、作用与应用规律,可增强疗效、减轻毒性、直达病处。《素问·腹中论》中以四乌贼骨一芦茹方治疗血枯[2],初具药对的雏形。至“方书之祖”《伤寒杂病论》中记录了黄连黄芩泻心汤、桔梗汤等多个以2 味药配伍的经方,并被当作药对沿用至今,奠定了药对理论的基础。

谢强教授是旴江医派谢氏五官科第六代传承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西省国医名师,从事临床工作50 年,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谢教授临床用药巧妙灵活,尤其擅长使用经典药对,抓住疾病关键,以药对的组合运用来奠定方药的整体方向,拓展了这些药对在具体疾病上的应用范围,为五官科疾病治疗提供更广阔的思路。现将谢强教授运用5 组经典药对的经验整理总结如下。

1 经典药对分析

1.1 黄芪-防风

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提出:“黄芪气温,味甘平,治虚劳自汗,补肺气,实皮毛。”[3]176“防风气温味辛,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风邪之仙药也。”[3]159奠定了这一药对益肺解表功效的基础。张秉成在这一基础上提出“黄芪固表益卫,得防风之善行善走者,相畏相使,其功益彰”[4],使相畏相使的配伍原理更加清晰。

谢强教授重视药物归经理论,认为防风与黄芪,一个辛温发散,一个甘温益气,皆可入肺经。二者配伍,散中寓补,黄芪得防风则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则祛邪而不伤正,共同维护邪气出入的第一道防线,起到增强人体抵抗力、抵御外邪入侵的作用。肺开窍于鼻,肺气不通则鼻窍不利。肺气虚卫表不固,腠理疏松,则风寒之邪易犯鼻窍。谢教授临床多运用黄芪-防风药对治疗鼻窒、鼻鼽、鼻渊等鼻病。此外,上窍易受外邪侵犯,黄芪-防风药对还可治疗外邪反复侵犯五官清窍导致的耳胀、喉痹、乳蛾等,如虚证耳胀虽为急症,临证遣方用药则不用少阳风热专药柴胡,虞其升散太过,而配以黄芪-防风药对,往往有很好的疗效。

1.2 桂枝-白芍

桂枝与芍药配伍,始见于《伤寒论》桂枝汤方[5]。金元时期,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提出:“桂枝味辛热、发散、助阳,治伤风头痛、开腠理、解表、去皮肤风湿。”[3]171“芍药性寒味酸,气厚味薄,可安脾经、治腹痛、收胃气、止泻利、和血脉、固腠理。”[3]189清晰地表达了桂枝辛散、主气入阳,白芍酸收、主血入阴的功效。

谢教授根据五味入五脏理论,认为辛入肺,甘入脾,肺主卫,脾主营,桂枝解肌散热,可散卫分之邪,白芍敛汗滋阴,可养血而和营,二药配伍一散一收,在发汗之中寓有敛汗之意,在和营之中又有调卫之功,起到调和营卫的作用。营卫失调常见3 种情况,一是营卫强弱失衡,二是营卫皆不足,三是营卫运行不畅[6]。治疗时以桂枝-白芍药对为基础,如治疗鼻鼽和鼻渊病时用桂枝-白芍调节营卫强弱。若属脾气虚弱证,则增加白芍的用量,若属肺气虚寒证,则需加重桂枝的用量以温肺散寒、温补营卫;如治疗不寐的脾气虚弱证时,用桂枝-白芍补养营气,纠正营气衰少,卫气不入于阴则阳气盛而阴气虚的状态;治疗耳面瘫的风邪阻络证偏风寒者时,因风为阳邪,合于卫阳则导致营卫皆弱,配伍桂枝-白芍,于辛温散风邪的同时补营和卫,引风邪从肌表散去。除此之外,还用于治疗鼻窒的血瘀鼻窍证,桂枝-白芍温通血脉,起到调节营卫运行、推动血液流通、通利鼻窍的作用。

1.3 柴胡-黄芩

柴胡与黄芩配伍,首见于《伤寒论》小柴胡汤方,有和解少阳、清解郁热之功,可治疗少阳病。仲景之后,更多医家发挥了这一药对的配伍功能,如元代《卫生宝鉴》的龙胆泻肝汤治疗肝胆火热导致的胆汁上溢、口苦等症[7],柴胡归肝、胆经,黄芩苦寒燥湿,合用起到清泻肝胆湿热的作用;明代李梴《医学入门》中的清脾饮治疗饮食伤脾,停滞痰饮,发疟热多寒少[8],柴胡-黄芩药对起到清热截疟化痰的作用。

谢教授通过药物性味及归经配伍规律,认为柴胡苦平,入少阳,升阳达表、和解退热。黄芩苦寒,入阳明,清阳明里热。两药合用,一升一降,外透半表半里之邪,内清少阳阳明之郁火。足少阳经循行过耳,因此临床治疗耳病时多用这一药对。如治疗耳疖肝胆火热证,用以清泻肝胆、解毒消肿;治疗耳疮肝胆湿热证,用以清肝泻胆、利湿消肿;治疗脓耳肝胆火盛证,用以清泻肝胆、解毒排脓;治疗耳鸣耳聋肝火上扰证,用以清肝泻火、开郁通窍。肺开窍于鼻,肺气的肃降要靠肝气的疏泄,因此治疗鼻渊胆腑郁热证时用以清泻胆热、利湿通窍。肝开窍于目,谢强教授临床常用柴胡-黄芩清肝泻火以治疗聚星障的肝火炽盛证。此外,谢教授还灵活运用《景岳全书》中“火邪侵肺,上焦热甚而声喑,肝胆火盛者,柴胡清肝散主之”的立方思想[9],在治疗声喑肝肺热盛证时配伍柴胡-黄芩以清泄火热,疏通上焦气机。

1.4 人参-五味子

人参与五味子相配,最早可追溯至《千金月令》,孙真人曰:“五月常服五味,以补五脏之气……与黄芪、人参、麦门冬,少加黄柏煎汤服之,使人精神顿加,两足筋力涌出也。盖五味子之酸,辅人参,能泻丙火而补庚金,收敛耗散之气。”[10]后世把人参、五味子作为药对使用,诞生了诸如生脉散、人参五味子汤等名方,人参补肺益气,五味子酸温,敛肺生津益肝肾,二药相须配伍,甘温补而不燥,酸温益心肺敛汗,补阳益气的同时亦可滋阴生津,不至于厚腻壅滞。

谢教授认为西洋参价廉,有清热作用,且可以养阴护津,临床上常用西洋参代替人参与五味子相配,用于久病伤阴的患者,也可避免人参温补之力过强而动热;若遇体质寒凉患者,也常以温燥之力更强的红参代替人参。谢教授重视五味子调节神经、缓解不适感的作用,临床灵活使用这一药对。如治疗梅核气肝郁脾虚证,用人参补气健脾,五味子宁心益志、滋肾生津、缓解咽喉不适;治疗鼻衄脾不统血证,以五味子助人参生津益气健脾的同时,还可收敛肺气固摄血液;治疗虚证声喑气阴不足证或肺气亏虚证,用西洋参-五味子药对起到补气益肺、滋肾养阴的作用。

1.5 桔梗-甘草

桔梗与甘草配伍,最早出现在《伤寒论》桔梗汤中,治疗少阴咽痛。《千金方》中载桔梗汤治疗肺痈,突出了桔梗-甘草排脓祛瘀的效果。至《雷公炮制药性解》提出:“桔梗味辛、微温,入肺经,主肺热气奔,痰嗽鼻塞,清喉利膈,能载诸药入肺。”[11]强调了桔梗的引经载药效果,更加明确了桔梗-甘草作用于咽喉,清热解毒的功效。谢教授临床往往使用生甘草,取其清火之意专以利咽喉,桔梗得甘草则解毒消痈清热之力著,甘草得桔梗则宣肺利咽祛痰之效强,二药合用,引药入病所,常用于治疗上焦风热导致的咽喉疾病。

2 医案举隅

2.1 病案一

患者魏某,女,35 岁,2020 年10 月17 日初诊。患者诉4 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耳鸣、突聋,右侧脑后风池处胀痛,于赣南某医院诊断为“突发性耳聋”,治疗后耳聋症状改善,仍有耳鸣。平素怕冷,遇寒后易流清涕、打喷嚏,咽中偶有灼热感,有白稀痰,口干口苦,胃胀反酸,脾气急躁,寐略差梦多。既往高血压病史4 年,糖尿病病史18 年。检查:舌体稍胖大,舌略暗,苔薄白夹少黄,脉细略弦滑,双耳鼓膜稍内陷。中医诊断:突聋、耳鸣,证属少阳郁热,气阴两虚,相火妄动。治疗采用针药配合法,针刺采取转移兴奋灶针法,先针刺合谷,强刺激,泻法,再针刺天突、廉泉、承浆、听宫、翳风,继之浅刺激水沟、百会,平补平泻。耳穴贴压双耳内耳、肾、肝、心、神门、皮质下,隔日1 次。内服药方:柴胡10 g,黄芩10 g,西洋参10 g,五味子6 g,钩藤12 g,竹茹10 g,龙骨20 g,牡蛎20 g,黄柏6 g。7 剂,水煎服,1 日2 次分服。嘱患者忌食辛辣香燥、忌酒,避风寒,避免处于嘈杂环境中。

2020 年10 月24 日二诊:患者诉耳鸣症状好转,近日出现胃痛,苔薄黄,脉细。治疗:守方加淮山药10 g、菊花10 g、川牛膝6 g,7 剂,水煎服,1 日2 次分服。其余治疗同前。

2020 年10 月31 日三诊:患者诉耳鸣症状微,苔薄黄,脉细。守二诊方去黄柏,加骨碎补12 g、黄精12 g,结合耳穴贴压巩固疗效。3 月后随访,上述症状未再发作。

按语:患者突发耳鸣,风池胀痛,脾气急躁、脉弦滑、口干口苦,乃外感风热、肝胆有郁火之证。木旺克脾土,患者舌胖大、胃胀反酸,有脾虚之证,治宜补脾、清肝胆火热。方中柴胡-黄芩药对相须相使,和解少阳气机,清肝胆火热。患者素体阴虚,故脉细、苔少黄,西洋参-五味子药对敛阴生津、补脾益气,还可防止清燥药物过多耗伤气津。钩藤清热平肝,龙骨、牡蛎平肝潜阳、收敛固涩,共奏清肝降压之效,配伍黄柏,可清肾经虚火。竹茹清热化痰、除烦降逆以平胃气。肝经、胃经皆过耳,故论治耳病从肝、胃考虑可取得很好疗效。二诊,患者耳病症状好转,伴有胃痛,故加淮山药健脾补虚,菊花清热平肝、明目聪耳,川牛膝引热下行、疏肝清热,以巩固少阳清宁之效。三诊,患者诉耳鸣症状微,肾经虚火已清,故去黄柏,加骨碎补、黄精以补脾肾、增强人体正气,巩固疗效。

2.2 病案二

患者许某,男,23 岁,2018 年9 月15 日初诊。主诉:患者说话声音有断续,清嗓多3 月余。自觉咽喉不适,有痰质黏稠。平时不怕冷,大便每日1~2 次,常不成形,夜尿1 次。既往有鼻炎、鼻息肉史。检查:脉细,舌淡苔薄白边有齿痕。咽峡侧索肥厚,咽后壁多个滤泡增生,双声带边缘淡红、肥厚、闭合欠佳。中医诊断:声喑,证属气阴两虚、痰气交阻。治疗:采用针药结合治疗,先采用针刀法,用针刀点刺咽部肿胀及有滤泡的部位至轻微出血,再以少许玄薷散喷患处。继之以泻法强刺激针刺合谷;再以补法弱刺激针刺天突、廉泉、风池,并嘱咐患者做缓慢咀嚼、吞咽、深呼吸等运动。辅以耳穴贴压双耳咽喉、肺、胃、风溪、神门,隔日1 次。内服药方:厚朴花5 g,生甘草6 g,桔梗3 g,白花蛇舌草6 g,薄荷5 g,砂仁4 g,太子参6 g。7 剂,水煎服,1 日2 次分服。嘱患者忌食辛辣香燥之物、忌酒,避免受寒。

2018 年9 月23 日二诊:患者诉昨日吃汉堡后咽喉不适,有痰,质黏。脉细,舌边有齿痕,苔略白夹黄苔。守上方加瓜蒌皮5 g、五味子5 g、枇杷叶3 g,7 剂,水煎服,1 日2 次分服。其余治疗同前。

2018 年9 月30 日三诊:患者诉近日痰质黏,带血丝,咽、口不干,苔薄白夹黄,脉细略弦。调整处方为:参叶3 g,西洋参3 g,桔络3 g,绿萼梅5 g,生甘草6 g,薄荷6 g,五味子6 g,桔梗6 g。7 剂,水煎服,1 日2 次分服。其余治疗同前。

2018 年10 月7 日四诊:患者诉近日咽略干,痰少质黏色白,平时不太怕冷,大便1 日1 次,粘厕成形。守方去西洋参,加太子参8 g,结合耳穴贴压。3 个月后随访,上述症状未复发。

按语:患者脉细,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且大便不成形,一派脾虚之象。日久,郁而化热,故有痰质黏,咽喉和声带也有不同程度的肥厚、肿大。桔梗-生甘草药对宣肺祛痰、利咽散结。白花蛇舌草、薄荷为质地轻清之品,可增强清热解毒利咽、清利头目的效果。厚朴花宽中理气,砂仁行气化湿,减少脾胃负担。太子参养脾而不助热,适用于该患者微有郁热的情况。此方药味少,剂量轻,暗合“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二诊,患者饮食油炸助热之物,有痰热表现,守方加瓜蒌皮、枇杷叶清热化痰、生津益肺,五味子补肺养阴增强清热之力。三诊,患者痰中有血丝、脉弦细,阴虚热盛之症未得到改善,故改变处方。其中,参叶可降肺中虚火,绿萼梅疏肝解郁、化痰利气,伍以薄荷增强清热疏肝之力。西洋参-五味子药对益气养阴;桔梗-生甘草药对解毒利咽,配伍桔络化痰清热。四诊,患者大便成形,痰中血丝消失,将西洋参换成太子参,减少清热之力。

2.3 病案三

患者朱某,女,32 岁,2020 年9 月5 日初诊。患者反复打喷嚏、流鼻涕,质稀如水,鼻痒、鼻塞4 年,加重2 月余。4 年前遇寒后打喷嚏、流清涕,遇寒或换季时甚。现因房屋粉尘引起发作,鼻痒甚,目、耳、咽均痒,口干怕冷,纳可眠可,大便1 日1 次,成形。检查:舌淡、有齿痕,苔白夹黄,脉细微弦,双鼻黏膜水肿,双侧下鼻甲肥大。中医诊断:鼻鼽,证属脾阳不足,营卫不调。治疗采用针药结合法。针刺疗法采取谢氏五官通经接气针法,先针刺合谷穴,以强刺激泻法,针尖朝上,使针感反应向上,同时语言诱导患者针感往扶突、禾髎、迎香处行走,继之以弱刺激补法针刺迎香、印堂、百会。继之耳穴贴压双耳内鼻、风溪、大肠、肺、脾、肾、内分泌、肾上腺、神门,隔日1 次。内服药方:黄芪12 g,白术10 g,防风6 g,菟丝子12 g,制附子10 g,白芍12 g,桂枝10 g,杏仁10 g,西洋参8 g,五味子6 g。7 剂,水煎服,1 日2 次分服。嘱患者避风寒及易过敏物质,清淡饮食,忌食虾、蟹、花生,注意休息。

2020 年9 月12 日二诊:症同上述但程度变轻,苔薄黄,脉细。效不更方,其余治疗同前。

2020 年9 月19 日三诊:患者诉因近日天气变冷,涕多,苔薄白,脉细。守方加党参12 g,其余治疗同前。3 个月后随访,上述症状未复发。

按语:患者遇寒后发作鼻鼽,怕冷,舌淡苔白,边有齿痕,脉细微弦,为脾阳虚弱之证。方中黄芪-防风药对益气固表,增强免疫力,伍以白术,乃玉屏风散,增强固表之力。桂枝-白芍药对调和营卫、温肺散寒。患者久病耗伤津液,西洋参-五味子药对养阴益气生津,配伍菟丝子,进一步顾护阴津,还可调节神经功能,缓解鼻、目、耳、咽的痒感。菟丝子补肾固精,配伍制附子以增强温补脾肾之力。杏仁宣降肺气,调整全方气机。三诊,因天气变冷,加党参补气固表,预防外感,巩固疗效。

3 小结

谢强教授擅长运用经典药对,强调药性理论与七情配伍原理的重要性,临床常用5 组经典药对,不仅继承了原有的经典配伍思想,还发挥出新的配伍思路。如运用黄芪-防风药对益气固表散邪,提高五官抵御外邪的能力;运用桂枝-白芍药对治疗由营卫失调导致的多种疾病,整体上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运用柴胡-黄芩药对和解少阳、清热燥湿,用于治疗少阳循经所过之病;运用人参-五味子药对健脾益气生津,用于久病患者阴伤津亏;运用桔梗-甘草药对解毒利咽,多治疗外感咽喉急证。常在一方之中组合多组药对使用,最终达到升降有序、寒热得当、散收并用、阴阳和调的效果。

猜你喜欢

西洋参营卫桔梗
基于“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探析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辨治
桔梗皂苷D在抗肿瘤作用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以“营卫气化”病机观论治皮肤病
从“营卫倾移”角度探讨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参”得人心的文登西洋参
益气养阴西洋参
西洋参的前世 今生
桔梗及其种植技术
桔梗之真伪
——辨别味之苦甜
千家妙方·我来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