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下西藏工科学生适应性评价及改善策略研究
2024-05-06洪彬西藏大学工学院李丹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洪彬 西藏大学工学院 李丹 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韩世行 西藏大学工学院
课程思政对于培养努力奋斗担当民族复兴重任和具备现代工程专业技能知识的西藏工科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课程思政背景下西藏高校工科专业需要应对边疆地区和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也要依据高原特殊性培养适合西藏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工科人才。随着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学生适应性成为制约课程思政教学在西藏工科教学中发展的瓶颈。
由此,王志泓[1]以明确教育教学目标和任务为前提在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基础上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思政课程适应性。于海波[2]采用问卷调查法探究学生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并从环境、感知与行为三个方面提出改善策略。舒欣、孙立锐等[3-4]通过分析少数民族学生适应性问题表现及原因提出高校工作建议。丁学娜[5]将教学过程划分为“讲授—内化吸收—讨论”三个关联教学环节并通过课程实践调查分析该教学模式的学生适应性。吴春梅[6]依据思政教育教学现状调查分析提出学生基本道德素养、加强教育队伍建设、搭建综合实践平台改进学生适应性方法。刘慧婷等[7]基于近传统课堂模式和翻转课堂模式比较分析得出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学生学习适应性良好。
学者针对学生学习和生活适应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了具体的实践中,对于改善学生钻研和社交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成效。为实现培养社会主义专业实践人才,在课程思政教学全过程背景下对学生的适应性评价研究极为重要。基于此,本文构建西藏工科学生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对课程思政下工科学生适应性进行评价,进而提出改善策略,以期构建西藏高校具有高原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路径。
一、学生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一)学生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西藏各高校实地观察和课程思政开展现状,依据课程思政下西藏工科学生适应性特征和西藏各高校学生评教系统,依托西藏高校思政课程教育成效研究项目,通过对西藏思政教育相关专家、高校工科专业教师和学生实地走访调查,从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设施环境、教育教学能力方面选取评价指标。
1.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综合素质是指工科学生通过课程思政教学下自身思想政治水平与专业知识理论实践的提升情况。主要从学生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民族团结意识的增强、实践创新能力的拓展、学术理论储备接受程度等角度进行评判。
2.教育设施环境
教育设施环境是指工科专业教学的思政环境氛围和基础硬件设施配置情况。主要包括校园内思想政治教育的布置氛围、高校所提供教学资源的质量、实践教学可使用的配套设施等。其中教学资源质量依据高级职称教师比例、数字化教室比例、师生比例等数据进行测评;实践配套设施结合实验室面积、实验设备数量、管理人员数量等数据进行测评。
3.教育教学能力
教育教学能力包含工科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创造性,需要充足的专业知识教学经验和实践中不断地研究和总结。主要可从思政教学能力、学术专业能力、课程内容设计、实践教学策略、课堂互动管理进行工科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评定。
综上所述,学生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民族团结意识、实践创新能力、校园思政氛围、思政教学能力等12 个基层指标。结合西藏高校地理位置和文化差异独特性和特殊性,根据层次结构建立课程思政下西藏工科学生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思政下西藏工科学生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在课程思政下西藏工科学生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依据层次分析法利用德尔菲法采取西藏大学5 名思政教育相关专家和14 名工科专业教师课程思政下西藏工科学生适应性评价指标进行多轮问卷调查。问卷调查采用李克特量表,其陈述分别为“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非常不重要”,分别记作“5”“4”“3”“2”“1”。其步骤为:首先提供课程思政下西藏工科学生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背景材料,进而专家与教师依据提供材料提出学生适应性评价指标评判意见,并各自说明评断标准。在此基础上,汇总第一轮评断意见,绘制图表进行对比,让专家与教师依据他人不同意见进行修正,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共经过四轮收集意见和信息反馈。当相关专家与教师的意见逐步统一后,结合集体判断结果通过1-9标度法确定课程思政下西藏工科学生适应性各个评价指标的量化数值,形成两两对比赋值的判断矩阵。基于此,在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的基础上,可通过最大特征向量确定课程思政下学生适应性各影响因素权重。由此构建中层指标判断矩阵如表2所示。
表2 中层指标判断矩阵
基于此,计算基层指标的相对权重,其各基层指标的判断矩阵如表3所示。
表3 基层指标判断矩阵
二、学生适应性评价实例分析
选取西藏大学2020 级、2021 级和2022 级交通运输(道路)专业和西藏农牧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西藏工科专业典型代表,运用构建的课程思政下西藏工科学生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对其学生适应性进行评价研究,此次调查问卷共发放120 份,包含交通运输(道路)专业学生60 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60份,回收问卷109份,回收率90.83%,有效问卷101份,有效率92.66%。
根据基层指标权重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最大隶属度原则计算课程思政下西藏工科学生适应性评价结果判断学生适应优劣性。其指标隶属度确定采取西藏思政教育相关专家评定和模糊统计相结合方式,对西藏工科专业现状进行评判,评语集记为V={优秀100分,良好85分,中等70分,较差60 分}。依据问卷调查法获取交通运输(道路)专业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对于基层指标评估建立隶属度矩阵,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课程思政下西藏工科学生适应性各指标隶属度矩阵
依据课程思政下西藏工科学生适应性各指标权重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设施环境和教育教学能力模糊综合评价法并采用加权平均型算子进行模糊计算,最终得出交通运输(道路)专业和西藏农牧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层指标综合隶属度,进而将综合隶属度与评语集对应分值相乘求和得出各中层指标评价得分,最终得出课程思政下西藏工科学生适应性模糊综合评价得分,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课程思政下西藏工科学生适应性模糊综合评价得分
通过对基于模糊层次法构建的西藏工科学生适应性评价模型进行求解得出课程思政下交通运输(道路)专业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适应性模糊综合评价得分,由此可知西藏大学和西藏农牧学院课程思政下工科学生适应性处于“良好”和“中等”之间状态。其中学生综合素质处于“良好”和“中等”之间状态;教育设施环境处于“优秀”和“良好”之间状态;教育教学能力处于“良好”和“中等”之间状态。由此可知,学生综合素质与教育教学能力得分较低,因此此研究可真实反映课程思政下西藏工科教学实际情况,具有较好的普遍性和科学性。根据评价结果和得分情况从校园文化、实践实训和学科竞赛三个角度进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并以工科课堂和教师培训为两个优化方向进行教育教学能力提高。进而构成课程思政下西藏工科学生适应性改善策略,供西藏高校工科专业教学提供参考。
三、学生适应性改善策略
(一)综合素质提升
通过以下三个角度的改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增强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适应性。校园文化方面:在课外活动中通过少数民族与汉族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帮互助方式定期开展高原人文和历史学习活动,同时不定期举行锅庄舞培训、藏文书法练习、藏戏表演等具有民族色彩的文艺活动展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进一步增强学生“四个自信”;基于此,积极倡导汉族与少数民族学生结合地域特殊性共同申报主持工科大学生创新项目课题研究,为西藏基础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进而有利于加强本地认同感进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实训方面:在实践课程中邀请西藏工科相关专业专家和学者举办讲座和研讨会帮助学生获取与地域相结合的专业理论和发展前沿知识,进而锻炼自身学术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并且通过工科实践课程学习西藏红色资源文化,例如,建筑学专业将实践教学地点选择在江孜宗山抗英遗址,在实习测绘过程中,学生自身可深刻感受到西藏军民坚决抗击英帝国主义侵略军,誓死保卫国家领土完整的决心,进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科竞赛方面:教师在指导学完成比赛过程中结合藏式特色完成题目要求,从而在完成学科竞赛的同时了解西藏红色精神。例如,在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中依据比赛题目结合藏族建筑文化进行设计,以达到设计品稳固和美观的赛题要求。
(二)课堂教学优化
课堂教学方面:可在西藏高校工科专业理论教学中融入具有地域特色的西藏红色精神。西藏地处雪域高原,是西南边陲重要的安全屏障,同时具有高海拔、辐射强、气压低等特点,因此结合西藏红色精神加强学生地域认同感,从而在提升自身政治素养水平和民族团结意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储备和实践创新能力。例如,交通运输专业依据青藏公路与川藏公路设计数据将“两路”精神融入“路基路面工程”课程中,在学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红色精神基础上,结合两路部分路段存在问题展开“路基的主要病害类型及原因”“路基技术状态评价与养护”等知识点的讲解,达到思政教育与工科专业知识点相互融合的要求。与此同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结合藏木水电站、西藏大古水电站大坝、华电金沙江上游苏洼龙水电站等与专业相关的大型工程,使学生领略西藏基础建设的发展速度,感受祖国的日益强大。在此基础上,依据大型工程的工作原理与新兴技术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进而做到课堂教学的优化,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加深自身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能力强化
高校工科教师可通过强化自身教学能力改善学生在课程思政教学下的适应性。可根据教育心理学、思政教育理论等相关知识、课程思政教育的专业培训课程、工程领域学术研究会议等途径提升思政教育和专业水平;在课程设计中需要确保将民族团结、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具有西藏特色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使课程富有思想性和社会实践性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思政知识于实践当中;与此同时,教师可充当引导者和激励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思政和课程讨论与思考进而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综合素养。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积极探索适合西藏工科专业教学的思政教育方法,例如通过案例教学、角色扮演、讨论课堂、项目驱动等方法将工程伦理、社会责任等内容融入课程引导学生思考与工程实践相关的伦理和社会问题;基于此,工科教师根据高校提供的电子图书馆、在线讨论版块、思政教育网站等数字化资源和在线学习平台,获取与课程思政相关的信息、文献、教材等基础上便于开展在线讨论课程思政教学相关理论方法;西藏工科教学中教师要依据雪域高原基础建设实际情况将难以理解的专业理论和原理通过结合多个思政元素进行诠释,使思政元素融入到整个教学课程中;并且教师要对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制定评估与反馈机制,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思政内容和专业技能,进而达到教学能力强化的目的,为西藏自治区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干得好”的工科专业型人才。
结语
课程思政作为思想政治与专业课程教育的有机结合,在西藏高校工科教学体系中承担了重要角色,为培养德才兼备和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业性人才提供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在展开课程思政下西藏工科学生适应性相关研究中,依据层次分析法构建工科学生适应性评价体系,并结合德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的基础上,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西藏高校进行综合评价,继而依据综合素质、课堂教学、教学能力三个方面提出改善策略,最大限度改善西藏工科学生适应性,其研究结果可为课程思政在西藏工科教学发展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