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的效果观察

2024-05-06马珍妮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7期
关键词:那普利氨氯地平心率

马珍妮

临床上高血压属于常见且严重的一种慢性病症,因为高血压会诱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出现, 使患者生命安全受到巨大的威胁[1]。近些年来, 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在加重, 人们的生活压力不断增加, 临床上高血压发病率也随之升高。除中老年人群以外, 有些年轻群体也出现高血压风险, 严重的对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产生威胁。世界卫生组织规定血压水平在140/90 mm Hg 以上就属于高血压范畴。为维持正常和标准化血压, 则需要以药物方式辅助性地控制血压水平, 避免血压过高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2]。临床对患者进行血压控制时使用的药物种类较多, 最常使用的药物主要包括氨氯地平, 氨氯地平可以将患者的血压控制在标准的范围之内。但因为有一些患者的病情比较顽固, 对患者使用氨氯地平很难将血压控制在标准内。近年临床建议对患者通过联合用药的方式控制血压, 基于因, 本文通过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 分析其临床疗效, 详见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 般 资 料 将2021 年7 月~2023 年2 月 到 本院治疗的135 例高血压患者根据用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68 例)和对照组(67 例)。观察组包括38 例男性, 30 例女性;年龄最小21 岁, 最大78 岁, 平均年龄(52.31±12.13)岁;身高1.58~1.85 m, 平均身高(1.75±0.14)m;体重45~88 kg, 平均体重(76.35±8.32)kg;病程8~35 个月, 平均病程(21.31±5.46)个月。对照组包括33 例男性, 34 例女性;年龄最小23 岁, 最大76 岁, 平均年龄(51.38±12.28)岁;身高1.55~1.87 m,平均身高(1.74±0.18)m;体重44~92 kg, 平均体重(78.35±10.35)kg;病程10~38 个月, 平均病程(23.25±6.03)个月。对两组上述资料进行统计学检验,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者均由于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入院检查确诊为高血压, 且满足《中国内科疾病治疗指南》关于该疾病的诊断标准;②入院后对患者即可测量血压, 其血压水平均在140/90 mm Hg以上;③所有患者均有完整的临床资料, 经解释说明后愿意配合参与研究。

1.2.2 排除标准 ①继发性高血压患者;②机体存在严重的慢性病或代谢性疾病患者;③已经无法实现正常沟通与交流患者;④存在严重的精神障碍或心理病症患者;⑤存在全身恶性病症患者;⑥生存期<0.5 年患者;⑦因多种原因退出研究患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患者均单纯使用氨氯地平治疗, 以口服用药, 5 mg/次, 顿服, 持续用药3 个月后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1.3.2 观察组 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贝那普利治疗, 贝那普利通过口服用药, 10 mg/次, 晨起顿服, 持续用药3 个月后评估治疗效果。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血压控制优良率 将患者血压控制效果分为优、良、可、差4 个等级。①优:治疗后患者的血压水平恢复正常, 或者和治疗前相比下降≥90%;②良:治疗后患者的血压水平和治疗前相比下降70%~89%;③可:治疗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治疗前相比下降30%~69%;④差:治疗后患者治疗效果和治疗前相比下降<30%。血压控制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2 血压和心率 对患者治疗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心率水平进行统计对比。

1.4.3 用药不良反应 包括脸红、心悸、外周水肿、下腹疼痛、疲乏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压控制优良率对比 观察组血压控制为优44 例, 占64.71%;血压控制为良22 例, 占32.35%;血压控制为可2 例, 占2.94%;无血压控制为差者。对照组血压控制为优26 例, 占38.81%;血压控制为良30 例, 占44.78%;血压控制为可7 例, 占10.45%;血压控制为差4 例, 占5.97%。观察组的血压控制优良率97.06% (66/68)高于对照组的83.58% (56/67), 有统计学差异(χ2=7.0434, P=0.0080<0.05)。

2.2 两组血压和心率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无差异(P>0.05);治疗后, 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低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低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压和心率对比( ±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压和心率对比( ±s)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 aP<0.05;与本组治疗前对比, bP<0.05

指标 时间 观察组(n=68) 对照组(n=67) t P收缩压(mm Hg) 治疗前 164.82±31.29 164.32±31.23 0.0929 0.9261治疗后 121.18±23.61ab 130.27±25.19b 2.1636 0.0323 t 9.1372 6.9666 P 0.0000 0.0000舒张压(mm Hg) 治疗前 121.87±23.14 123.26±23.43 0.3468 0.7293治疗后 82.32±16.04ab 88.85±17.18b 2.2831 0.0240 t 11.5252 9.1793 P 0.0000 0.0000心率(次/min) 治疗前 94.48±17.94 93.84±17.83 0.2079 0.8356治疗后 69.53±13.55ab 76.46±14.79b 2.8393 0.0052 t 9.1081 6.1584 P 0.0000 0.0000

2.3两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出现脸红、心悸各2 例, 外周水肿、下腹疼痛、疲乏各1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9%(7/68);对照组出现脸红、心悸、外周水肿、下腹疼痛、疲乏各1 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46%(5/67)。两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41, P=0.5633>0.05)。

3 讨论

高血压属于常见且严重的一种慢性内科疾病, 其疾病本身并不严重, 但是因为血压升高而导致的各类合并症会威胁到患者的生活质量, 甚至是生命安全[3]。由于血压升高, 很多患者可能会出现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脑出血、脑梗死等), 这些病症发病突然, 如果没有及时抢救则会使患者猝死, 经过抢救后即便获得存活, 也可能面临严重的肢体功能障碍或神经功能障碍, 所以, 及时采取措施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极为重要[4]。

治疗高血压时最常见且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药物对患者的血压水平进行控制, 临床应用最多的药物是氨氯地平, 其是一种血管平滑肌长效拮抗剂, 用药后能快速地对全身血管实现扩张, 使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 以此来维持血压的稳定[5]。虽然这种药物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能发挥一定的控压作用, 但因为导致高血压的因素不同, 部分患者经过氨氯地平治疗后血压控制效果并不理想, 其血压依然很高, 所以就需要考虑通过联合用药方案[6]。贝那普利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药物, 可在人体肝脏内转化成为贝那普利, 通过控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活性, 阻断对冠状动脉的收缩作用, 降低患者体内的循环动脉压[7]。近些年将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应用在高血压的治疗中, 本文分析这两种药物联合治疗高血压的效果, 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血压控制优良率比对照组更优, 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血压和心率明显比对照组更好, 两组在用药安全性上没有明显的差异, 这也充分肯定通过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的效果和安全性。进一步分析后得知, 氨氯地平在用药后能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 药物吸收相对缓慢, 其半衰期较长, 半衰期最长能达到50 h, 这样就可以对患者进行血管扩张, 并帮助其稳定血压, 防止损伤机体的其他器官组织[8]。贝那普利还可以帮助患者控制醛固酮的分泌, 以此来减轻机体内出现的水钠潴留, 通过贝那普利和氨氯地平进行结合用药可以将药物的效果发挥到最大化, 因为氨氯地平属于钙通道阻滞剂类的降压药,可以实现对人体血管的扩张作用, 而贝那普利又可以对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产生抑制, 这两种药物在降压机制上存在不同, 但同时就可以相互辅助[9]。氨氯地平和贝那普利结合用药后能发挥1+1>2 的降压效果, 这两种药物之间具有协同作用, 同时又能相互抵消一部分各自的不良反应, 用药效果更加理想。比如单纯使用氨氯地平对患者进行治疗很容易出现下肢肿胀, 而联合贝那普利进行治疗后能使患者下肢肿胀或水肿等情况大大减轻[10]。因此联合用药不但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还增强了用药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 高血压患者采用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进行治疗能够控制患者的血压和心率水平, 提升血压控制优良率, 且保证用药安全, 值得推荐。

猜你喜欢

那普利氨氯地平心率
分清氨氯地平和左氨氯地平
心率多少才健康
缬沙坦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应用效果分析
非杓性高血压宜选用左旋氨氯地平
离心率
离心率相关问题
氨氯地平:“左旋”是否更好
探索圆锥曲线离心率的求解
贝那普利联合美托落尔治疗快速房颤的疗效观察
特拉唑嗪联合贝那普利治疗肾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