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立哌唑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4-05-06戴艺荣叶小惠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7期
关键词:阿立哌唑难治性休克

戴艺荣 叶小惠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常见精神疾病, 患者常有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障碍,一般无意识及智能障碍, 可分为偏执型、紧张型、青春型、单纯型以及未定型或未分化型等不同类型[1]。药物治疗是保障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的关键, 但仍有部分患者在经抗精神病药物及其他治疗方案后仍无明显的症状缓解效果, 成为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相关研究显示[2]: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约占所有精神分裂症患者的34%左右。对此类患者, 必须选择更加合理的治疗策略才能提高其治疗效果。临床研究证实[3]:阿立哌唑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可改善其精神症状并缓解病情, 不良反应发生较少。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则属于物理治疗方案, 研究证实该项方案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效果较好, 能显著减轻药物导致的认知功能损伤, 提高用药安全性及患者依从性[4]。亦有研究证实[5]:阿立哌唑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可显著改善其精神症状, 提高智力水平。因此本次研究将两者联合用于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中并对其效果行比较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设研究起始至终结时间为2020 年1 月~2023 年1 月, 将院内86 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 每组43 例。对照组中男29 例、女14 例;年龄24~60 岁, 平均年龄(42.78±8.26)岁;平均病程(116.83±82.51)个月;平均受教育时间(11.51±2.06)年。试验组中男25 例、女18 例;年龄22~62 岁, 平均年龄(42.65±8.99)岁;平均病程(118.91±86.34) 个月;平均受教育时间(11.68±2.37)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比。本次研究获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得患者与家属同意。

纳入标准:①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6]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 同时患者行抗精神病药物(≥2 种)足量治疗但无症状明显缓解, 判定为难治性精神分裂症;②患者治护依从性良好, 可配合完成治疗及护理要求;③患者此前3 个月内无其他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症药物、抗癫痫药物治疗史, 6 个月内无电休克治疗史;④患者无烟酒依赖、药物依赖症状。

排除标准:①有《改良电休克治疗专家共识(2019 版)》[7]中禁忌证患者;②对本次用药有过敏反应及存在过敏体质患者;③合并其他精神疾病、恶性肿瘤疾病、严重内分泌系统疾病、严重器官功能障碍、糖脂代谢异常患者;④处于哺乳、妊娠等特殊时期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行阿立哌唑治疗方案, 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方案, 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后观察3 h, 确认患者无异常即可服用阿立哌唑。

1.2.1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方案 院内仪器为Thymatron System Ⅳ型醒脉通电休克治疗系统(美国英特公司生产)。要求医护人员根据《改良电休克治疗专家共识(2019 版)》[7]中要求做好操作准备, 于患者禁食禁水4~6 h 后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治疗中患者持仰卧位, 开放静脉并行心电监护和吸氧, 治疗前1~2 min以1.25~2.00 mg/kg 丙泊酚乳状注射液完成麻醉, 以0.5~1.0 mg/kg 氯化琥珀胆碱注射液+0.5~1.0 mg/kg 阿托品注射液完成肌松。医护人员于电休克治疗系统电极上涂抹导电胶, 将电极(2个)置于患者双颞部头皮位置,设系统最大电荷量为500 mC、频率为10~70 Hz、电流为0.9 A、脉冲为0.5 ms、最长持续时间为8 s, 观察患者出现强直-阵挛运动活动且持续时间≥30 s, 且脑电图显示有癫痫发作为治疗完成。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前6 周为2 次/周, 而后1 次/周, 持续8 周。

1.2.2 阿立哌唑治疗方案 医护人员要求患者口服阿立哌唑5 mg/d, 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调整至10~30 mg/d,持续8 周。注意治疗期间不得服用其他抗精神病药物。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治疗效果 参考相关研究结果[8], 以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and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结果作为评估标准, 治疗后PANSS 评分降低幅度≥50%为治疗效果优秀、25%~49%为良好、<25%为较差, 优良率=(优秀+良好)/总例数×100%。

1.3.2 症状评分 对两组治疗前后PANSS 评分进行评估, 根据量表中阳性症状(满分7~49 分)、阴性症状(满分7~49 分)和一般精神病理(满分16~112 分)3 个维度的评分评估患者临床症状, 得分越高提示患者当前维度的症状越严重。

1.3.3 血清神经营养因子 选取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神经营养因子-3(neurotrophin-3, NT-3)为两组血清神经营养因子观察指标, 均于治疗前后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获得。

1.3.4 血清炎症因子 选取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 4,IL-4)、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 IL-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 IL-1β)为两组血清炎症因子观察指标, 均于治疗前后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获得。

1.3.5 不良反应发生率 统计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 包括锥外体系反应、头晕头痛、口干便秘、睡眠障碍、低血压等。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22.0 软件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组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评分及总分低于治疗前, 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症状评分比较( ±s, 分)

表2 两组症状评分比较( ±s, 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阳性症状 阴性症状 一般精神病理 总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 43 28.63±5.62 15.51±2.64ab 25.44±4.98 13.62±2.88ab 40.75±10.09 22.53±5.82ab 94.82±16.89 51.66±6.78ab对照组 43 27.91±5.24 20.21±5.47a 25.36±5.64 18.69±4.75a 40.91±10.98 27.66±7.82a 94.18±18.65 66.56±9.24a t 0.614 5.074 0.070 5.985 0.070 3.451 0.167 8.525 P 0.541 0.000 0.945 0.000 0.944 0.001 0.868 0.000

2.3 两组血清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 两组的BDNF、NGF、NT-3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的BDNF、NGF、NT-3 水平高于治疗前, 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清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比较( ±s)

表3 两组血清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BDNF(μg/L) NFG(μg/L) NT-3(pg/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 43 9.02±1.24 14.05±2.56ab 32.55±8.06 46.77±9.21ab 128.65±33.86 170.82±22.61ab对照组 43 9.08±1.31 11.18±1.97a 32.16±8.25 38.69±8.41a 126.76±32.94 151.63±20.74a t 0.218 5.826 0.222 4.248 0.262 4.101 P 0.828 0.000 0.825 0.000 0.794 0.000

2.4 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 两组的IL-4、IL-6、IL-1β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的IL-4 水平高于治疗前, IL-6、IL-1β 水平低于治疗前, 且试验组的IL-4 水平高于对照组, IL-6、IL-1β 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s, pg/ml)

表4 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s, pg/ml)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IL-4 IL-6 IL-1β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 43 8.24±2.21 11.35±3.58ab 56.35±10.21 30.31±3.64ab 49.61±5.66 26.85±3.62ab对照组 43 8.37±2.16 9.52±2.64a 55.28±10.65 41.49±5.73a 48.97±5.92 35.85±4.86a t 0.276 2.698 0.476 10.800 0.512 9.739 P 0.783 0.008 0.636 0.000 0.610 0.000

2.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基于当前临床有关精神分裂症发病原因和机制未能阐明的原因, 临床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虽然仍然以药物为主, 但难免存在药物治疗无效导致患者发展成为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问题。相较于常规精神分裂症而言,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在实践治疗中也仍然以药物治疗方案为主, 主要措施为根据患者此前所用抗精神病药物进行合理更换, 不断尝试能否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 由此达到缓解患者病情症状的目的。阿立哌唑是新一代的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 对急性和慢性精神分裂症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而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 亦有研究证实阿立哌唑能有效改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且对其血脂影响较小[9];能有效降低药物所致的糖脂代谢异常等不良反应, 可能与胰岛素抵抗的改善有关[10]。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单纯的药物治疗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中有其不足之处, 同时也面临失败的可能。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作为一种物理治疗方案, 可将其补充至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中以进一步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改良电休克治疗专家共识(2019 版)》[7]中即指出:药物治疗无效、效果不理想或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的精神障碍, 如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部分器质性精神障碍等, 均可选择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方案。临床研究亦显示[11]: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可能是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安全的增效治疗手段, 对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有积极作用, 且对患者血常规、血脂、空腹血糖、肝肾功能均不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本次研究即将阿立哌唑与无抽搐电休克联合用于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中, 对其效果进行简单分析。

首先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阿立哌唑与无抽搐电休克的联合治疗用于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 相较于单独的阿立哌唑治疗确实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 也并未对患者的安全性造成不利影响。这一点与其他研究中阿立哌唑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女性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确切, 安全性令人满意的结果[12]相近。其次在对两组治疗前后PANSS评分的评估和观察中发现, 治疗后试验组的各维度评分及总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从量表评估方面证实了阿立哌唑与无抽搐电休克联合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良好效果, 试验组无论阳性、阴性还是一般精神病理症状均获得明显的改善, 充分说明了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临床症状的积极改善作用。亦有研究证实[13]:无抽搐电休克联合抗精神药物治疗复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时, 患者治疗后PANSS 评分相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同时在血清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方面, 治疗后试验组的BDNF、NGF、NT-3 水平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DNF 在增加时可以作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炎性损伤的代偿机制, BDNF 本身与免疫反应的相互作用也可能参与到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中[14]。同时NGF 为神经节生长发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营养因子,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清NGF 水平不仅与PANSS 评分有负相关性的关系, 还被视为是该类患者预后效果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15]。NT-3 亦属于神经营养因子序列。因此试验组BDNF、NFG、NT-3水平的高幅度增加, 说明阿立哌唑与无抽搐电休克的联合治疗能更加高效地提升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神经营养因子水平, 为难治性精神障碍患者炎症反应调控、认知功能改善提供完善的营养基础。这一点在常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亦有体现, 临床研究即证实阿立哌唑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可提高患者血清神经营养因子水平, 改善认知功能[16]。

此外, 在血清炎症因子方面, 治疗后试验组的IL-4 水平高于对照组, IL-6、IL-1β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证实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IL-6 水平明显升高, 与其PANSS 总分低度正相关的同时与阴性症状、认知症状呈高度正相关[17]。IL-1β 在人体中的表达被视作是一种有上游地位的炎症细胞因子, 是人体先天免疫功能、适应免疫反应、调控炎症平衡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因子, 与人体免疫功能有重要联系, 可反映人体炎症环境的发展程度[18]。IL-4 同样是人体中介导免疫反应发生的一项调节因子,在人体炎症反应发生时可对其认知功能发挥良好的保护作用。因此结果可以说明阿立哌唑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时能对其体内炎性因子指标进行调控, 减轻炎症损伤的同时保障患者治疗效果。需要注意的是, 本次研究存在未能长期随访和研究规模较小的局限性, 后续应进一步扩大研究规模并开展长期随访, 以期进一步发现阿立哌唑联合无抽搐电休克联合治疗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长期疗效。

综上所述, 阿立哌唑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可显著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在积极减轻症状的同时对调整炎症平衡、增强神经营养亦有良好作用, 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值得研究推广。

猜你喜欢

阿立哌唑难治性休克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上)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下)
如何应对难治性高血压?
阿立哌唑与喹硫平用于晚发型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对比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
谨防过敏性休克
55例异位妊娠破裂休克的急救护理体会
阿立哌唑和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效果分析
利培酮与阿立哌唑用于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对比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麻醉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