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率减速力、连续心率减速力及心率变异性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分析
2024-05-05张舒媚温伟谊罗红丽甘杰梅
张舒媚, 温伟谊, 罗红丽, 甘杰梅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清远医院/清远市人民医院心电图室, 广东 清远 511515)
心血管疾病是造成全球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也是国人常见疾病之一, 在我国造成了巨大的健康和经济负担。 其中, 冠心病 (CHD) 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类型[1]。 在猝死的发生原因中, 80%是心脏性猝死, 因此迫切需要采取防范和治疗措施。 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 是心血管疾病的急危重症,包括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 是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高危疾病, 因此对其进行风险评估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焦点。 近年研究[2]表明, 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迷走神经对心脏的保护作用下降所致。 德国慕尼黑心脏中心Georgshmidt 教授近年先后发现的定量检测自主神经功能的新指标——心率减速力 (DC) 和连续心率减速力 (DRs)[3], 相比既往的自主神经功能检测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针对性和可靠性, 弥补了直接检测自主神经张力的空白, 被认为是预测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的新方法, 对了解患者预后、 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ACS 患者DC、 DRs 的检测, 探讨DC、 DRs 及心率变异性(HRV) 联合应用对ACS 高危患者的预警作用, 以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为更好的诊断、 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ACS 组符合急性心肌梗死 (AMI) 的诊断标准和ACS 相关诊断标准[4]; 对照组为同期我院体检中心排除冠心病史的健康体检者。 两组样本量各109 例。 病例的收集时间区间: 2019 年7 月至2023 年5 月。 入选对象均排除心房颤动、心房扑动、 植入起搏器、 器质性心脏病、 严重肝肾疾病等。
1.2 方法登记所有符合条件患者及健康体检者的性别、 年龄、吸烟史及高血压、 糖尿病等合并疾病, 测量身高、 体质量, 计算体质量指数 (BMI)。 采用美国DMS-300 动态心电图记录盒进行24 h 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监测, 记录信号良好, 经专门软件分析, 用适宜频率对各通道进行采样, 通过自动分析计算得出DC、 DRs 及SDNN、 SDANN 值, 记录DRs 中的DR2、 DR4、DR8。 所有数据均由专业医师审核。
1.3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24.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分类变量以n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 检验; 对于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M (Q25,Q75) 表示, 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 ACS 发病风险因素采用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ACS 组的BMI 以及吸烟史、 高血压史、 糖尿病史、 饮酒史占比均高于对照组 (P <0.05)。 见表1。
表1 ACS 组与对照组的一般资料比较 [n (%), ]
表1 ACS 组与对照组的一般资料比较 [n (%), ]
?
2.2 两组的DC、 DRs、 HRV 指标比较ACS 组的DC、 DR4、DR8、 SDNN、 SDANN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P <0.05)。 见表2。
表2 ACS 组与对照组的DC、 DRs、 HRV 指标比较 ()
表2 ACS 组与对照组的DC、 DRs、 HRV 指标比较 ()
?
2.3 ACS 发病风险的Logistic 回归分析以ACS 为因变量, 以性别、 年龄、 吸烟史、 高血压史、 糖尿病史、 饮酒史以及DC、DRs、 HRV 各项指标为自变量, 纳入Logistic 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性别、 年龄、 吸烟史、 高血压史、 饮酒史与ACS 的发病呈正相关, DC、 DR4、 DR8、 SDNN、 SDANN 与ACS 的发病呈负相关 (P <0.05)。 见表3。
表3 ACS 发病风险的Logisitc 回归分析
3 讨论
HRV 是一种评价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方便、 无创、 有效方法, 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HRV 反射调节属于自主神经间接调节, 只能定性不能定量, 多是对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作用的综合评价, 在危险分层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而DC是通过24 h 心率的整体趋向性分析和减速能力的测定, 定量评估受检者迷走神经张力的高低, 进而筛选和预警猝死高危患者的一种新的无创心电技术。 减速力降低时提示迷走神经的兴奋性降低, 其对人体的保护性作用相应下降, 患者猝死的危险性增加; 反之, 心率减速力正常时, 提示迷走神经对人体的保护性较强, 受检者属于猝死的低危者。 过去认为猝死的发生与交感神经兴奋性的增高相关, 但其本质上很大程度是迷走神经保护作用下降的结果。 研究[5]表明, DC 技术与HRV 联合应用时, 能够进一步提高猝死高危者的检出与预警效果。
连续心率减速力是多个心动周期发生的连续减速现象, 与良好的预后相关, 是窦性心律在短暂时间内受迷走神经调整的表现。 心率减速力与连续心率减速力反映了心率减速的不同侧面, 可形成互补[6]。 最新研究[7]结果显示, DC 与DRs 与对ACS 患者心源性猝死的预测准确度高且独立。 本研究结果显示, ACS 组的BMI 以及吸烟史、 高血压史、 糖尿病史、 饮酒史占比均高于对照组, 提示体重大以及有吸烟史、 高血压史、 糖尿病史、 饮酒史者, ACS 的发生风险增加; ACS 组的DC、DR4、 DR8、 SDNN、 SDANN 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ACS 组的SDNN 水平中度降低[8], 进一步表明DC、 DR4、 DR8、SDNN、 SDANN 是ACS 发病风险的预测因子。 DC、 DR4、 DR8越低, 迷走神经功能损害越严重, 发生猝死的风险越高。 本研究两组的DR2 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提示DR2 并非ACS 发病风险的预测指标。 ACS 发病风险的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 DC、 DR4、 DR8、 SDNN、 SDANN 与ACS 发病风险呈显著负相关, 其中与DR8 的相关系数最高, 提示DC、 DR4、DR8 是ACS 发病风险的预测因子, DR8 最具有敏感性。
综上所述, DC、 DRs、 HRV 作为直接反映迷走神经功能的指标, 联合检测对ACS 发病风险的预测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