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导管动脉硬化栓塞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2024-05-05胡靖王菲张景岚刘景时胜利
胡靖, 王菲, 张景岚, 刘景, 时胜利
(郑州大学附属河南省儿童医院介入医学和血管瘤科, 河南 郑州 450053)
血管瘤是以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为特点的良性肿瘤, 好发于婴儿期, 且60%以上发生于头颈部, 其次为四肢及躯干。 婴幼儿血管瘤 (IH) 早期生长迅速, 若治疗不及时随其发展形成巨大瘤体时不仅影响患儿容貌与器官功能, 且易破溃出血、 并发感染, 导致严重并发症发生, 更有甚者可危及患儿生命安全[1]。环形缝扎术是既往临床治疗IH 的常用方式, 虽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但不足之处在于极易形成切口瘢痕, 且植皮后易出现质地、 色泽与周围皮肤不同等问题。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经导管动脉硬化栓塞逐渐应用于IH 的临床治疗, 且以创伤轻微、 预后效果好等特点备受医患的关注[2-3]。 基于此, 本研究旨在探讨经导管动脉硬化栓塞治疗IH 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90 例血管瘤婴幼儿, 随机分为两组各45 例。 观察组中男20例, 女25 例; 年龄1 ~21 个月, 平均 (15.77 ± 2.62) 个月;血管瘤分布: 头颈部20 例, 四肢25 例; 血管瘤面积2.5 ~15.7 cm2, 平均 (9.12 ± 3.28) cm2。 对照组中男16 例, 女29例; 年龄1 ~24 个月, 平均 (16.12 ± 2.29) 个月; 血管瘤分布: 头颈部18 例, 四肢27 例; 血管瘤面积2.3 ~16.0 cm2, 平均 (9.55 ± 3.12) cm2。 两组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 (P >0.05)。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 符合 《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及治疗指南 (2019 版)》[4]中IH 的诊断标准; 符合经动脉介入栓塞术、 环形缝扎术的治疗指征; 生命体征稳定; 保守治疗或激光治疗效果不佳; 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脏器功能不全; 合并先天性疾病; 凝血功能严重异常; 麻醉禁忌证。
1.3 手术方法术前两组患儿均完成凝血、 心电图等相关检查,排除相关禁忌证; 采用4F 血管鞘、 造影导管经股动脉进行造影, 明确血管瘤病变范围, 并探查瘤体供血血管情况。 对照组采用环形缝扎术治疗, 具体操作: 患儿行全身麻醉, 于瘤体周围正常组织稍外侧约5 mm 设计手术切口, 采用7 号缝合线经瘤体周围进行环形缝扎; 向瘤体注射肾上腺素行瘤体肿胀技术,收缩瘤体血管, 阻断瘤体血供, 减少术中出血; 由正常组织边缘切开表皮, 以电刀切割进行锐性、 钝性组织分离直至瘤体临界假包膜, 边切边凝, 直至下界边缘渗出, 以钳夹夹闭活动性出血血管, 待瘤体彻底剥离后进行结扎手术, 操作中避免重要血管神经损伤; 瘤体切除后, 拆线止血, 进行皮瓣移植覆盖。观察组采用经导管动脉硬化栓塞治疗, 具体操作: 患儿麻醉方式同对照组; 造影完成后, 根据造影显示的血管瘤供血动脉,以微导管选择性插入病灶供血动脉, 经导管向瘤体注入碘油乳化剂, 并采用聚乙烯醇颗粒栓塞供血动脉; 复查造影, 确认完全栓塞, 撤出导管及血管鞘。
1.4 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 术后1 个月根据Achauer 分级标准[5]进行疗效评估, 其中Ⅰ级: 瘤体体积减小≤25%; Ⅱ级:瘤体体积减小26% ~50%; Ⅲ级: 瘤体体积减小51% ~75%;Ⅳ级: 瘤体体积减小76% ~100%。 Ⅲ级及以上表示治疗有效。②瘢痕美观度。 术前及术后1 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评定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 VSS) 评估瘢痕美观度, 量表包括色泽(3 分)、 血管分布 (3 分)、 柔软度 (5 分)、 厚度 (4 分) 4 个方面, 总分15 分, 得分越低表示瘢痕美观度越好。 ③并发症与术后6 个月复发情况: 并发症包括发热、 皮下积液、 创面愈合延迟等; 术后随访6 个月统计复发率。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5.0 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以n(%) 描述, 行χ2检验或确切概率法检验; 计量资料以描述, 行独立或配对样本t 检验。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 (88.89%) 与对照组(100.00%) 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见表1。
表1 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 [n (%)]
2.2 瘢痕美观度术后1 个月, 观察组的VSS 色泽、 血管分布、柔软度、 厚度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P <0.05)。 见表2。
表2 两组的VSS 评分比较 (, 分)
表2 两组的VSS 评分比较 (, 分)
?
2.3 并发症及复发情况两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与术后6 个月复发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见表3。
表3 两组的并发症及术后6 个月复发情况比较 [n (%)]
3 讨论
IH 一般发生在出生后2 ~6 周, 于6 ~9 个月迅速增长,此后进入稳定期及消退期。 由于血管瘤发病部位、 瘤体类型、病理类型不同, 目前临床尚无统一治疗方案, 多采用手术切除治疗。 尽管如此, 当巨大血管瘤位于患儿颌面部及四肢时, 行切除手术往往会损伤颌面部神经, 且术后瘢痕会损毁容貌, 影响患儿身心发育。 因此, 治疗IH 应尽可能保护患儿容貌, 避免瘢痕。 经导管动脉硬化栓塞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技术, 避免了传统切除手术创伤大、 出血量多、 并发症发生率高的不足, 且术后瘢痕不明显, 被临床越来越多地用于治疗巨大型IH[6-7]。经导管动脉硬化栓塞的作用原理是在影像设备观察下将导管置入瘤体供血动脉内, 然后将栓塞剂注入, 从而达到瘤体萎缩的目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 并发症总发生率及术后6 个月复发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表明经导管动脉硬化栓塞以更小的创伤获得了同样良好的治疗效果。 良好的外观是临床治疗IH 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也是医师选择手术方式的关键考虑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 术后1 个月, 观察组的VSS 色泽、 血管分布、 柔软度、 厚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P <0.05), 提示经导管动脉硬化栓塞治疗IH 的美观度更好。 分析原因在于, 环形缝扎术切除病变组织后需要进行皮瓣移植, 切口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瘢痕, 且所植皮瓣的质地与光泽难免与周围皮肤不同, 影响美观。 而经导管动脉硬化栓塞不需做切口, 只需通过微导管将栓塞剂注入瘤体供血动脉内, 阻断瘤体血供, 通过瘤体缺血达到快速减小的效果, 因此对美观度的影响较小。
综上所述, 经导管动脉硬化栓塞与环形缝扎术治疗IH 的近远期效果与安全性相当, 但经导管动脉硬化栓塞能明显提高瘢痕美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