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仰韶时代礼的起源
2024-05-04郭紫薇
郭紫薇
摘 要:仰韶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贫富差距显现,各个聚落群相继产生阶级分化,出现了大型礼仪性建筑、高等级墓葬和特定的礼器,孕育于原始宗教的礼制继承了其特质并发展。此时的祭祀已经颇具规模,有大型的公共场地、特定的祭祀形式和祭祀对象,神职人员已经成为统治阶层的重要成员。墓葬的结构和随葬品的数量质量都已经产生分化,尤其是出现了象征身份的专门化用器,已经具有礼器的性质。
关键词:礼制;原始宗教;礼仪性建筑;高等级墓葬;礼器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5.028
0 前言
公元前4000年或稍晚,也就是仰韶文化中晚期,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社会在聚落之间与聚落内部两个维度開启了社会复杂化进程。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长,聚落群内部发生了矛盾和竞争,各地依次出现统领周边聚落的中心聚落,中心聚落的规模、结构、精制用具都区别于一般聚落,聚落内部的家庭之间也存在着差异,一些中心聚落有大型建筑和高等级墓葬,居民分化更为明显。这表明社会已出现明显的等级和贫富分化,催生了维持秩序和分层的各种限制和规矩,整合社会秩序的制度随之产生,也就是具有后世礼制意义的古礼的初始形态,礼制开始萌生。聚落群内部的竞争最终导致了整合聚落群的政治行为,史前中国从此进入古国时代的初期阶段①。
1 原始宗教和礼仪性建筑
原始宗教的发展大体经历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几个阶段,原始宗教的外化表现形式主要是巫术、祭祀、占卜等,它通过祭祀仪式和巫舞的形式传播原始道德规范。在原始宗教中,早期以自然多神崇拜为主,是对山川百神祭祀的泛灵崇拜或泛生崇拜。祖先崇拜是由鬼魂崇拜和图腾崇拜发展而来的地区性主神崇拜,是对祖先的推崇和偶像化,与部族有血缘关系的祖先神在阶级的分化中逐渐上升为自然众神之主神。这时人人施巫、家家作巫,每个人只要通过一些巫术仪式就可以和神灵沟通。
颛顼时改革巫术,《国语·楚语下》载:“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②上层集团通过垄断主神祭祀,实现了事神权利的集中和巫使的专业化,使神祇祭祀层级化。为了加强对部落的控制,上层阶级攫取了巫师的通神权力,使首领权利神圣化,同时以图腾名官的方式使部落公共权力与自然神灵结合,原始宗教随着宗法血缘与世俗权力相结合的“礼”的道路演进,形成政治为主、宗教为辅的政治、宗教关系③。
在原始宗教祭祀中生成自然神、祖先神的权威性,故世俗公共权力与神权结合后被神化,有了更强的约束力。礼脱胎于原始宗教并不断繁复,是对原始宗教选择性的继承与发展,原始宗教基本决定了礼的内涵、组成以及特征。祭祀是原始宗教的基本形式,祭祀场地、祭祀对象、祭祀内容在各地区普遍存在而多有不同,此时巫已经作为沟通神灵的专职人员而存在。例如,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中大墓M45④,墓内有蚌塑龙、虎图及鹿、蜘蛛等动物图案。这表明墓主既是巫也是神灵的化身,是以氏族显贵的身份而掌握有一定天文知识的人。
礼制的实质为等级制度,礼制建筑作为举办宗教、礼仪活动的场所,成为古礼的标志性外化表现,其中包括宫室、坛、庙、冢。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半坡遗址这一中心聚落,有一高0.8米的石柱祭祀遗迹,柱身有明显的加工痕迹,石柱北面摆放有序的陶器坑以及石柱与陶器坑之间的红烧土硬面应该是与祭祀活动相关的遗迹现象⑤。仰韶文化中晚期的巩义双槐树遗址墓葬二区中发现一处夯土祭坛,且祭坛周围有较大型墓葬⑥。
考古发现一些用于祭祀的公共空间和大型礼仪性建筑。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F901号大型房址,建造技术考究、占地面积大且周边空旷,应是部落举办公共活动或集会的大型高等级建筑。姜寨和北首岭聚落遗址中心位置均有广场⑦,房屋大多数面朝广场,且有经过加工过的路土。学术界认为广场是一处公共活动场所—“神圣空间”。
北方地区以红山文化的祭坛和祭庙为主。东山嘴祭坛遗址⑧由南北轴线布局的长方形祭坛与圆形祭坛组成,中心和两翼分明。祭坛周围有成批的女性陶塑像,台基东北部出土了大量猪等动物骨骼,综合判断是一处大型的专门用于祭祀礼仪活动的场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⑨由“女神庙”、积石冢、祭坛组成。其中,女神庙位于积石冢群的中心位置,牛河梁女神庙由一个多室和一个单室两组建筑物构成,出土了大小不一的女性塑像或残块、猪龙等动物塑像,主室西侧有一尊大体完整的彩塑女神头像,反映了人们祈求生育的观念。积石冢群中还建有淡红色石桩围成的圆坛,发掘者认为这可能是专用于墓祭的建筑遗存。
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发现了多处祭祀遗迹,长江流域的祭祀遗址发现多处祭坛。属于大溪文化的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⑩社会发展水平较高,该遗址发现的三座椭圆形祭坛使用时间均较长,且有红烧土砌的墙体,祭坛上还发现有圆形浅坑、特殊墓葬、祭祀坑和红烧土硬面。在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墓地中心位置发现了一座上、中、下三层堆筑的不规则形状祭坛遗迹。祭坛上有祭祀坑,东南侧发现一片红烧土遗迹,表面散布摆放的石圈k。浙江嘉兴南河滨崧泽文化遗址发现了人工堆筑的长方形覆斗状祭台,呈正南北方向l,其中F1处于墓地中心位置且非日常居所,可能供墓祭活动使用。
仰韶时代的祭祀形式已经有了初步分化,南北方的祭祀方式也有差异,祭祀权利被上层阶级垄断。这显示着在考古学上,祭坛、庙、冢的发现同样是文明的要素之一,祭祀中包含的“天圆地方”等天文思想等是宝贵的精神文明。
2 高等级墓葬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母系氏族社会没有剥削和阶级,有着共同的氏族墓地,女性占主导地位。至迟从仰韶文化时代中期开始,大型聚落中如灵宝西坡遗址、泰安大汶口遗址、含山凌家滩遗址和凌源牛河梁积石冢群、江苏张家港东山村崧泽文化遗址等已经可以看到由墓葬表现出的社会分化现象。墓葬规模、结构、葬具、随葬品数量与质量已经开始分化,出现了一些高等级大墓,大型墓葬具有当时葬仪最完整的形式,一般占据较好的位置,此时的聚落已经有了明显的贫富差别乃至阶层分化。
江苏省张家港市东山村遗址m发掘了一批崧泽文化墓葬,大型墓主要位于偏西位置,与平民墓以房屋相隔,大型墓不仅有丰富的日用随葬品,还有用作装饰的玉器和象征军权、王权的石钺。以早期大型墓M90为例,M90出土多达56件随葬品,其中包括大型石钺5件、大型石锛1件,有一件石钺上发现有朱绘痕迹。该地区已存在明显的阶级分化,以石钺为代表的王权思想已经产生。
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的大型墓葬分布在遗址北部高岗上,并且建在所谓祭坛之上。其大型墓葬都以随葬玉石器为主,如凌家滩墓地核心区域内,靠近祭坛顶部的07M23随葬器物多达330件,多为玉石钺、环、镯、璜、块、璧、锛、凿等,腰部正中放置了玉龟1件和玉龟状扁圆形器2件这类一般意义上的占卜用器n,表明墓主的身份地位远高于一般民众。
红山文化积石冢分布在近30个高坡之上,一个积石墓为一个家族茔地,建平牛河梁地区分布有这个时期规模最大的几处墓地,远离当时的聚落,与位于凌源牛河梁的女神庙以及位于喀左县东山嘴的祭坛遥相呼应。栾丰实先生认为,牛河梁地区的积石冢群至少存在三个等级,且整体上高于大凌河上游地区积石冢的等级o。这表明红山文化时期区域之间存在分化和差别,区域内部也进入了分层社会阶段。
仰韶文化中期的灵宝西坡遗址发现一批竖穴土坑大墓p,位于聚落南壕之外,随葬品较少,一般为10件左右,均为明器。大型墓中常有一对陶大口缸,玉器基本见于中型墓。大型墓葬中也有少量包含玉器,如M8包含1件玉钺,M11包含3件玉钺。这与同时期其他地区的高等级墓葬不同,表现出特别的丧葬观念。按照栾丰实的分期方法,大汶口文化早、中期处在仰韶时代,早期阶段开始出现贫富分化的不平等现象,中期阶段社会分层明显。大汶口文化墓葬有随葬猪头和猪下颌骨的葬俗,与原始的宗教观念有关,随葬多寡也是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以大汶口文化早期刘林遗址的M2005为例,墓室有二层台,墓底有一长方形葬坑,随葬精美的觚形杯、高杯、彩陶等百余件,豆类或三足盆、三足钵等器内放有牛头、猪下颌骨等,是大汶口文化早期该墓地中随葬品数量最多的墓葬。
在这些仰韶文化时代墓葬中,大型墓葬普遍没有设置单独的葬区与平民墓葬区别开,这显示出血缘纽带的牢固和祖先崇拜的理念,上层阶级与民众联系紧密。此时已表现出明显的贫富分化迹象,且社会阶层已经产生分化。不同地区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崧泽文化所在的长江下游地区较其他地区社会转型较早,其后依次是红山文化所在的北方地区,大汶口文化所在的黄河下游地區,仰韶文化所在的中原地区。
3 礼器
早期的礼产生后,礼器作为礼的物质载体便随之产生,礼器是贵族阶层在专用场合使用的特殊用器。王国维研究认为:“盛玉以奉神人之器,谓之,若豐。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醴亦谓之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亦通谓之禮。”q从“禮”这个象形字的创字过程看,古人最初是把用器皿盛装玉器敬献神灵的祭祀活动称为礼。
3.1 陶礼器
陶礼器产生于日用陶器,具有特定的意义和用途,其特质是身份、地位、等级和权利的标志与象征。为了维护统治阶层的地位,一些带有特殊纹饰、器型精美、专用于特定场所的双重用途或非实用器随着礼制的出现而产生。
西安半坡遗址、姜寨、北首岭遗址均出土有人面、鱼、蛙纹图案的彩陶盆,常覆盖在婴儿翁管的上面,专用特点非常明显,应是图腾崇拜观念下作为某种祭祀符号存在的r。灵宝西坡墓地出土的彩绘大口缸s,以成对的形式出于大墓M8、M2、M27之中,应是贵族专用的非实用器。大地湾F901号房址内出土的陶器多大型器,还有一批特异型陶器群,应是某种场合下专用的一组陶礼器t。大汶口文化中期,大口尊、彩陶漏缸、觚形杯、陶盉与陶鬶大多出土于随葬品较多、规模较大的墓,且常伴出象牙器等稀有器物,这些器物已具有礼仪用具的性质。这些陶礼器大多未脱离实用器,具有双重功能,有了相对稳定的组合,其中陶鬶常用较为珍稀的白陶材料且制作精良。这些陶礼器集中于一些大中型聚落之中,陶礼器较明显地反映了阶级分层的特质,大多数陶礼器准用于上层统治阶级。黄河流域仰韶时代的高等级墓葬以陶礼器为主,少见玉器等奢侈品。
红山文化墓葬中有彩陶镂空或无底筒形器随葬的现象,且这些筒形器的位置均在墓上,后期为高等级的积石冢专用,应是祭祀用的陶器,可能与仰韶文化的影响有关。
3.2 玉石器
玉礼器在材料上具有珍贵性,一开始便是身份地位高的象征。红山文化玉礼器的产生大致距今6000~4000年,诸多玉器都与礼仪相关。红山文化遗址是史前中国最重要的玉器文化中心之一,除常见的具有礼制性质的珠、璜、璧一类佩饰外,勾云形玉佩和马蹄形玉箍饰也可能是身份的标志,玉钺常出现在高等级墓葬中,成组的鸟兽形玉也是其一大特点,应是当时人们信奉的物灵,尤其是玉猪龙代表了王权观念。
崧泽文化的玉礼器已经有多种形制。张家港东山村遗址大型墓葬属于崧泽文化,其中M90出土镯、璜、玦、管、耳挡、饰件等玉器19件,M91出土了玉钺、镯、环等玉器13件。
在大汶口文化墓地中,有从工具发展而来的玉锛、玉凿等,也有玉指环、玉管饰等玉饰品。例如,安徽含山凌家滩大汶口文化墓地出土玉器除璜、玦、环、系璧、玉钺、玉斧这类常见礼制用器外,还有玉龟、玉鹰、玉龙、玉人这类宗教法器u,且出土于大型墓葬中。最多的M4,一座墓内出土玉器达96件。
河南灵宝西坡和陕西高陵杨官寨庙底沟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深色蛇纹石玉钺的批量生产和使用,咸阳尹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多达15件深色蛇纹石玉钺,灵宝西坡墓地部分墓葬出土3件玉石钺,龙岗寺也有玉石钺的出土。仰韶文化所属区域的玉器很少见,仅有少量玉钺,可能与军事权力相关。
整体来看,早期的礼器脱胎于日用陶器。仰韶时代黄河上游的仰韶文化以彩陶礼器为主,下游地区的大汶口文化有白陶和玉石器作礼器,北方辽河流域以玉礼器为主,因受黄河流域彩陶文化的影响,有少量彩陶筒形器,而南方地区此时以玉礼器为主导。
4 结语
此时出现的许多符号、图案,表明史前先民的精神世界得到拓展。仰韶文化半坡类仰韶文化彩陶中的太阳符号蕴含太阳崇拜的观念。后岗类型的西水坡蚌塑龙虎图、凌家滩出土的玉龟上的“洛书玉版”,都蕴含着宇宙观和宗教观念。凌家滩和红山文化类似的祭坛与玉器葬俗,红山文化彩陶筒形器可能是受仰韶文化的影响,各地区高等级墓葬多随葬玉石钺,其中仰韶地区可能受长江下游地区的影响,说明礼制观念也在上层阶级间交流互动。高等级墓葬的出现、聚落和家庭的分化说明社会的文明化进程加快,祭坛等礼仪性建筑的出现说明祭祀权掌握在统治阶层中,礼器作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使阶层的区别更加明显,因此仰韶时代是礼制的萌芽阶段。很大程度上,物质文明系统其实是宗教系统、礼制的功能性体现,文明是在礼制活动的推动下出现的,因此,礼制因素在中国文明的起源、发展、形成中起的作用值得关注。
注释
①赵辉.古國时代[J].华夏考古,2020(6):109-117.
②陈桐生.国语:楚语下[M].北京:中华书局,2013.
③李禹阶,常云平.史前宗教、礼与文明起源中的政、教关系[J].历史研究,2017(5):10-16.
④濮阳西水坡遗址考古队.1988年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9(12):1057-1066,1153-1154.
⑤何周德.论仰韶文化的祭祀:从半坡遗址发现祭祀遗迹谈起[J].西部考古,2006:86-93.
⑥顾万发,汪旭.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N].中国文物报,2021-01-01(008);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巩义市双槐树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2021(1):38-39,30.
⑦西安半坡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潼县博物馆.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宝鸡北首岭[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⑧郭大顺,张克举.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建筑群址发掘简报[J].文物,1984(11):1-11,98-99.
⑨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冢群发掘简报[J].文物,1986(8):1-17,97-101.
⑩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澧县城头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275.
k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第三次发掘简报[J].考古,1999(11):1-12,97-99,102-103.
l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嘉兴南河浜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2005(6):4-15,97,1.
m南京博物院,张家港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张家港博物馆.张家港东山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15(1):55-114.
n张敬国.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第五次发掘的新发现[J].考古,2008(3):7-17,97-103,2.
o栾丰实.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鸿篇力作:读《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年度)》[J].考古,2015(1):114-120.
p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河南灵宝市西坡遗址墓地2005年发掘简报[J].考古,2008(1):3-13,97-101.
q王国维.释礼[M]//王国维.观堂集林: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59:290-291.
r中国社科院考古所.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3.
s马萧林.灵宝西坡墓地再分析[J].考古与文物,2019(5):61-62.
t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甘肃秦安大地湾901号房址发掘简报[J].文物,1986(2):1-12,97-99.
u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含山凌家滩新石器时代墓地发掘简报[J].文物,1984(4):1-9,30,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