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类博物馆现象对政协文史馆运行的启示刍议

2024-05-04苏小涵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5期
关键词:文史资料人民政协

苏小涵

摘 要:近几年我国博物馆多样化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类博物馆”逐渐走入大众视野,探究类博物馆机构的发展与管理将会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助力中国博物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有助于文化的多样性表达。文章在综述类博物馆研究历史基础上,对其构成要素、范畴、意义进行分析总结。在类博物馆现象启示下,探讨政协文史馆的运行和发展路径,在文史资料和与社会各界广泛联系的优势基础上,做好展览开放、文史资料的研究阐释,探索开展联盟协作。

关键词:类博物馆;政协文史馆;人民政协;文史资料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5.016

2021年5月,中央宣传部、国家文物局等9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整合不同层级博物馆发展、协调不同属性博物馆发展、促进不同类型博物馆发展,“实施类博物馆培育计划,鼓励将具有部分博物馆功能、但尚未达到登记备案条件的社会机构,纳入行业指导范畴,做好孵化培育”。随后各省市也相继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博物馆的百花齐放和多样化发展。目前,类博物馆的学术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探究类博物馆机构的发展与管理将会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助力中国博物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1 泛博物馆浪潮下的类博物馆

2022年5月9日,国际博物馆协会公布了经特别咨询委员会会议投票产生的“博物馆定义”两个最终提案,两个提案“强调博物馆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增加了对行动准则的描述”,均提到“包容性”“多样性”。新定义不仅提出了要面向社会“促进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且行动准则也更多地关注公众与社区①。在中国博物馆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多样性”“多元性”体现在博物馆甚至是整个文化事业的方方面面。当然,“多样性”不仅指博物馆面对社会履行职能时对象和方式的多样性,更可拓展为博物馆类型、业态、实践路径等更为本质意义上的多元性。

1.1 何为“类博物馆”

彼得·冯·门施(Peter van Mensch)于1982年提出“博物馆类属机构”(paramuseums)一词并论述了该词的定义与范畴,“具有博物馆性质的组织”,任务在于沟通而非保存与研究②。1994年,中国台湾学者许功明引入了英国社会学家约翰·厄里(John Urry)于1990年提出的“类博物馆机构”(quasi-museum institutions)③这一概念,并认为具有部分博物馆性质但结构功能不全的所谓“类博物馆机构”相继设立乃“泛遗产化”或“泛博物馆化”现象使然④,各形各色介于“博物馆界边际”的“类博物馆机构”包括:生态博物馆、文化园区、文化村、民俗村、文物馆、文化中心、科学中心、主题乐园、古迹遗址等⑤;同年,江韶莹提出不以开放供一般民众参观为职志,或仅以展示以及保存资料为主的陈列馆为“类博物馆”(museumoid/quasimuseum)⑥,在2001年拓展为“不一定需设一特定主题,但以社区的生态的博物馆理念展现文化、环境等过去与未来,形成生活历史的博物馆(living history museum)”。1996年,张誉腾提出“类博物馆”和“类博物馆网络”概念,由生态博物馆的运营分析,比拟为类博物馆与设区的网络关系,其运营方式为“以地区全域为博物馆之范围,则必须设一个或数个核心馆,以之为中心,用各种交通工具联络地域周缘的卫星站,以形成一个博物馆网络”⑦。

黄光男先生的《楼外青山—文化、休閑与类博物馆》是中国博物馆界首见以专著之名将“类博物馆”一词用于博物馆广义范畴,他的多篇文章也对类博物馆机构和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类博物馆具备博物馆功能但没有博物馆组织与权责分配,为大众生活提供更直接的服务,并更有弹性的生活场所,具备即时的教育、公益性质,具有管理、组织、资源、文化休闲功能;类博物馆的兴起在社会发展与生活需要中应运而生,超越一般专业博物馆的机能,是生活中较为自然、相对容易为人接受的文化经验;黄光男先生的《类博物馆定向与产业》⑧一文则专门分析了类博物馆与博物馆的异同,类博物馆的范畴、产业和举例。其研究生史辰蘭在《类博物馆研究:一个博物馆的现象》中,就类博物馆的定义、特性和未来趋势进行分析,指出中国台湾常用类博物馆“描述概括非传统博物馆类型的文化事业,如文化资产或具有博物馆相近特质,尚未归类的机构、情境、事件等与文化事业与活动相关的范畴”,她认为“类博物馆是扩张定义后的博物馆,为挑起文化资产治理的任务而生,它以博物馆物件价值为基础的思维,透过文化治理所召唤出的意义,将文化资产与人们之间无限的诗学叙事联系起来”⑨。还有其他台湾学者把古迹遗址、遗产机构、教育馆、地方文化馆、庙宇等归为类博物馆。

刘迪认为“档案馆、图书馆、方志馆、城市规划展示馆等机构在使命、目的、性质、功能,甚至工作对象等方面均与博物馆存在一致性”的中国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近年强调文化知识的视觉化呈现与传播,使得博物馆定义不再严密,指出“博物馆边界都模糊,在模糊的边缘地带存在的类博物馆现象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与研究”⑩。赵吉元的《博物馆衍生概念—类博物馆现象研究》是专门介绍“类博物馆”现象的文章,关于类博物馆的特征基本引用了黄光男先生的观点。

综上,虽然学术界对类博物馆没有公认统一的定义,但关于类博物馆的描述中的几个关键点均有相通之处,一是保有人类文化遗存、记忆的其中一种或几种,目的为传承记忆;二是有一定的可供大众省思的空间或场所;三是具有博物馆部分功能的非营利性机构。具有博物馆部分功能的有馆舍、有展览的非营利性开放机构,但尚未达到博物馆登记备案标准的,为狭义类博物馆;具有博物馆部分功能、有供人省思空间的非营利性开放机构为广义类博物馆机构。

1.2 类博物馆的范畴

类博物馆的范畴的内径取决于博物馆边际的设定。国家文物局明确“具有部分博物馆功能、但尚未达到登记备案条件的社会机构”为类博物馆,此处的“博物馆”指向了已在文物系统登记备案的博物馆。若把边际设定在是否为登记备案,即狭义博物馆,那么类博物馆的范围则向内收缩,即国家文物局公布的全国博物馆名录中的6183家博物馆除外开始称之为类博物馆。若把边际设定在国际博物馆协会公布的博物馆定义,那么类博物馆范围则向外延展。而随着新博物馆运动,博物馆定义本身也发生着变化,是发展的、动态的,生态博物馆、遗址博物馆、社区博物馆等新形态博物馆都被纳入博物馆范畴,博物馆与类博物馆的界限变得模糊、产生交集,类博物馆范畴则再向外划定。把类博物馆的范畴图形化便于更清晰地进行分析,以备案博物馆为圆心画多层同心圆,如图1,狭义类博物馆与广义博物馆的范围有交集。

类博物馆范畴的外径取决于博物馆与其他文化场所的界限,展示人类历史和艺术记忆的场所中的纪念地、名人故居、地方文化或机构历史展示馆、红色遗址遗迹等,与博物馆之间的模糊界限使得这类场馆最先划为类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方志馆等成熟的具有独立完备功能的文化机构则不应划为类博物馆范畴。除此之外,黄光男先生认为类博物馆的范畴应突破场馆的限制,拓展到更为丰富的供人们省思空间,包括:①文化中心、纪念馆、小区活动中心;②名人墓园、公家墓园、宗祠、教堂、事件发生地点与战役事件地点;③纪念公园、纪念广场、纪念碑等,以其他的分类方式,有部分是有形文化资(遗)产,部分为具有纪念性的地点或空间k。蔡怡怡把地方文化馆直接划到类博物馆范畴,探讨地方文化馆与地方意识的关联l。还有其他台湾学者把古迹遗址、遗产机构、教育馆、庙宇等划归为类博物馆。皮文波把红色文化主题馆划分到类博物馆范畴。

当然,在实践中,无限制的扩展边界对管理实践来说并非益事,框定出明确的界限有利于政策的制定和具体实践上的落实,参考近期山西、北京等地挂牌的“类博物馆”,均为有场馆、有展陈的已基本具备博物馆功能的开放性非营利机构,依照博物馆模式运营的狭义类博物馆。

1.3 类博物馆出现和发展的意义

在“泛博物馆”的理念和浪潮下,“类博物馆”为满足当代公众日渐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而涌现m,博物馆和类博物馆相互作用。一方面对类博物馆概念和范围的探讨推动了新时代下博物馆范围的再思考,对博物馆学的丰富和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在各地的实践中,狭义类博物馆也成为登记备案博物馆的潜在发展对象,是博物馆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阶段中一个新的数量增长点。

另一方面,其他形态的文化遗产保存机构可以学习借鉴博物馆学的理论、实践方法、工作机制。例如中国台湾学者殷宝宁主张“以博物馆作为一种方法”,探讨古迹保存维护是否可以或如何挪用博物馆的经营理念,以博物馆教育、展示、研究、典藏等功能,建立与观众直接沟通、对话,诱发其自发学习的博物馆经验,使其得以理解古迹传达之历史文化与美学价值,将空间与建筑硬体所承载之软体内涵价值,透过沟通与教育有效地传递给社会大众n。文中所指古迹类的类博物馆具有与博物馆观众研究方法学的适应性,因此对于文化资产相关的观众研究,采用与博物馆观众研究相当的研究方法。邱于庭主张以类博物馆概念为解说庙宇装饰艺术的导览方法学,以类博物馆式的文资解说导览借用了博物馆的导览机制,能持续招揽多样化动机的观众参与o。在应用研究、表达呈现上,类博物馆把以人类经验为主的博物馆价值引入到文化事业中的其他领域,使其作用发挥最大化。

当然,在“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文化机构发展模式多种多样,不同的文化场所应有符合自身特点的、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依靠文化的多样性表达,应鼓励不同的文化场所和机构探索适应本系统的发展路径并建立特色发展模式,在规模发展后构建理论体系,与博物馆一道整体提升区域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2 政协文史馆的第一个十年

2012年9月21日,中国政协文史馆举行揭幕仪式并正式投入使用。随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政协积极响应,根据自身条件筹建政协文史馆。2014年9月,广西政协文史馆正式开馆、天津政协文史馆试开馆,两馆均以地方政协发展历程为基本陈列,建筑和展陈面积也达到了相当的规模,是第一批有独立编制和在职专职人员的省级政协所属文史馆。2017年后,各级政协文史馆多点开花,网上政协文史馆、数字文史馆也有上线,截止2023年年底,全国共有各级政协文史馆130余家,初步形成了一个国家、省、市、县四级政协文史馆体系。

十多年来,政协文史馆肩负着宣传和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其实践成果,宣传和展示人民政协的光辉历程和历史贡献,展示各级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履行职能的成果,加深观众对中国特色基本政治制度的了解、增强对中国协商民主的认同;征集、收藏、研究、展示、利用人民政协的文史资料(手稿、照片、书刊、音像)和书画作品;开展文史资料、政协理论、政协文化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编辑出版文史资料书刊等任务。

在政协文史馆体系中,各层级的文史馆在机构设置、场地面积、人员配置、运行情况等方面不尽相同。中国政协文史馆和部分省级、副省级政协所属文史馆一般具有独立法人和编制,有的与书画院、宣教中心、委员服务中心为一个机构多块牌子,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有一定的专职人员,场地面积较为可观,或为独立开放的场馆,如中国政协文史馆、天津政协文史馆、辽宁政协文史馆;或设在政协办公范围内相对独立的区域,如广西政协文史馆、陕西政协文史馆;或设在公园、政务服务中心等的部分区域,如北京政协文史馆、深圳政协文史馆。市县级政协文史馆的情况则较为多样,有的为独立编制有专职人员,有的与委员活动(服务)中心或信息中心为一个机构两个牌子,有的没有独立编制由政协机关干部职工兼任。场馆条件上,较好的为独立开放场馆甚至利用了当地保存完整的名人故居或古迹,如钦州政协文史馆设在钦州老街上的苏廷有旧居内;有的在学校、文化(展览)中心(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内专设一个区域,如贺州政协文史馆;有的在公园、广场、旅游区等更贴近群众的公共活动场所,如贵港覃塘区政协文史馆;还有些设在政协机关办公区内p。

3 类博物馆概念下政协文史馆运行探索

类博物馆一方面可運用博物馆学理论与实务知识规范运营,在藏品管理、研究与展示上借鉴博物馆模式和先进经验;另一方面,要看到自身在开放性、多样性、专题性等方面的优势作用,丰富功能职责,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3.1 做好展览开放,服务社会教育

博物馆的开放性和可及性是其发挥社会作用的基础,类博物馆的各类文化场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做到应开尽开、能及尽及,以更好实现自身价值。

政协文史资料肩负着“教育启发后代”“对人民、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q的使命。政协文史馆通过陈列展览、教育活动等方式实现了文史资料和人民政协档案的立体化传播,“通过历史记忆的呈现和分享来影响公众的社会态度”r。人民政协承载着新中国的建国记忆,这是开展新中国史教育最具优势的切入点,中国政协文史馆的“人民政协光辉历程展”“档案实录—人民政协成立前后珍贵资料展”“旗帜飘扬—党旗国旗军旗诞生珍贵史料展”都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新中国史教育的典型代表。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场地或管理模式等限制,多数政协文史馆主要面向政协系统、统战系统,服务政协机关,政协委员、学者、高校师生是主要目标观众,面向社会的开放性、服务性不够。在新时代新要求下,政协文史馆要在开放和兼容上做文章,坚持开门办馆,不断拓展社会观众来源,在服务好目标观众基础上更加友好包容地面对其他群体,可通过“研学”吸引中小学观众;把文史资料和政协史的研究转化为可触动观众的故事化呈现,可适当邀请社会力量参与到文史资料和政协史的研究和利用中,打造成存储政协委员履职记忆、政协机关工作记忆、人民群众民主记忆的专门场所。

3.2 做好研究阐释,丰富展示内容

当下,博物馆的新定义把“研究”重新作为博物馆的首要职能—“不断研究和挖掘历史见证的信息和潜在价值,使历史的真实能够为今天的人们所理解和认知,并把研究和挖掘的成果转换成陈列展览、教育活动等可以通过体验而感知的形式回馈于社会”s,这是博物馆、类博物馆实现功能价值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路径。

置于政协文史馆中就是要加强对人民政协历史和文史资料的研究,这是利用政协资料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要研究,要选择”“要用历史知识教育启发后代”,这是周恩来同志于1965年3月在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讲到的。政协文史馆的工作人员要加强对近现代史、博物馆学、文史资料学、口述史学的理论学习,以理论规范指导研究工作。围绕本馆所属政协机构的历史沿革、所在地重要事件和特色历史文化,开展专题系列研究。不必追求宏大叙事,可从小切口深入,集中在某一历史阶段、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广泛查阅历史档案、口述资料、文件文书等,充分发挥文史资料“翔实性”优势特征,以真实性为前提,形成具体、生动、有血有肉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展陈大纲或讲解故事,多种类的记忆见证物则成为辅助展品,契合了博物馆展陈“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同时,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不同方面的记忆主体带来的多角度叙事,保持开放兼容的理念,处理好“多说并存”和“去伪存真”的关系,不能主观臆断或随意拼贴,切忌戏说。

3.3 立足优势特色,开展联盟协作

收藏和展示内容的独特性是一所文化机构区别于其他展馆的关键,是博物馆和类博物馆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基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文化和人民政协制度的独特优势就是政协文史馆赖以依靠的主心骨,要紧紧围绕这个优势特色发挥作用。人民政协组织的系统性和广泛性是政协文史馆开展工作的一大优势,各地方可以相互学习借鉴,政协文史馆体系既已初具规模,建议探索成立文史馆联盟或协会,出台规范化制度性文件,促进政协文史馆的整体协同发展,扩大影响。

横向上,以联盟为基础,广泛与博物馆、纪念馆、红色遗址、档案馆、图书馆、方志馆、地方(社区)文化馆等建立联系,形成资源共享、研究互动的良好合作。在联盟内,发扬政协文史工作善协作的优良传统,建立贯通四级的协作模式,就某一事件的跨区域协作研究或对区域内历史沿革长时段资源共享、协作研究、成果共用。

纵向上,不同层级的文史馆也可探索符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因地制宜地走特色化发展道路。省级政协文史馆可统筹本地区市县文史资料联合筹谋展览或活动,成为区域内中心,利于集中打造品牌。市县政协文史馆由于地处基层,接触“亲历、亲见、亲闻”老人相对方便,对发生在本地的历史事件和出生在本地的历史人物,往往了解得更细更深,更容易形成深入的文史研究成果,通过记忆再现,使文史馆成为凝聚当地集体记忆和乡情乡愁的场所,在凝聚人心上大有可为。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维护和促进地方文化多样性上的作用日益凸显,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源自基层,市县政协文史馆可探索与社区博物馆、地方文化馆合作,收集整理非遗传承人口述资料、影像记录、工艺作品等,为繁荣基层文化事业做出努力。

注释

①杜歆雨,杨智茹,魏峻.定义博物馆:关于国际博协博物馆定义提案的若干探讨[J].文博学刊,2022(3):54-61.

②Peter Van Mensch.Towards a Methodology of Museology[D].Croatia:University of Zagreb,1992.

③John Urry.The Tourist Gaze:leisure and Travel in Conternporary Societies[M].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0.

④许功明.遗产观光与经营的省思:从旧好茶聚落谈起[J].博物馆学季刊,1994(2):19-24.

⑤许功明.文化、观光与博物馆[J].博物馆学季刊,1994(2):3-8.

⑥江韶莹.博物馆与原住民文化保存诠释的省思(上)[J].博物馆学季刊,1994(2):9.

⑦张誉腾.生态博物馆的规划理念与个案之解析[J].博物馆学季刊,1996(1):7-18.

⑧黄光男.类博物馆定向与产业[J].台湾教育,2016(701):2-13.

⑨史辰蘭.类博物馆研究:一个博物馆的现象[D].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2019.

⑩刘迪.国际博协博物馆定义文本探析:基于逻辑、实体与语境三重维度[J].中国博物馆,2018(4):25-30.

k黄光男,黄宗伟.知识经济的核心:博物馆、类博物馆及社会企业产业趋势[M]//胡惠林,陈昕.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23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104-112.

l蔡怡怡,黄婧惠.类博物馆的地方文化馆参与节庆与地方意识之连接:以平溪为例[J].博物馆学季刊,2013(1):5-32.

m赵甜甜.再论中国博物馆的当代性问题[J].中国博物馆,2022(4):109-113.

n殷宝宁.以博物馆为方法之古跡活化策略探讨:淡水古迹博物馆观众经验研究个案[J].博物馆学季刊,2014(4):23-53.

o邱于庭.从“参拜”到“参观”:以“类博物馆”式导览之观众经验探讨宗教类文化资产教育推广模式[J].文资学报,2016(10):97-130.

p卢昌华.我亲历的中国政协文史馆建设过程[N].人民政协报,2019-10-17(001).

q郑欣淼.文脉长存—郑欣淼文博笔记:中国政协文史馆的意义[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7:187-189.

r邓颖超.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搞好文史资料工作[M]//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四编研部.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387-394.

s安来顺.博物馆集体记忆功能语境下的COVID-19[J].博物院,2020(2):25-31.

猜你喜欢

文史资料人民政协
凝聚共识:新时代人民政协的初心与使命
浅谈新时期文史资料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论档案与文史资料的关系
我心中的人民政协——纪念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
中国共产党与人民政协诞生
试析文史资料工作的历史作用
融媒体时代如何使政协文史资料“活起来”
人民政协民主监督七个重要关系辨析
发挥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中的作用
“互联网+”时代政协文史资料保管与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