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国家一级博物馆线上3D数字展览的特点

2024-05-04陈瑾欣梁晓燕贾燕邓亦盈陈佳颖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5期
关键词:浏览量观展弹幕

陈瑾欣 梁晓燕 贾燕 邓亦盈 陈佳颖

摘 要:文章以国家一级博物馆线上3D数字展览为研究对象,从漫游、视听和互动三个方面分析其特点。研究发现:线上3D数字展览存在数量差异较大,整体浏览量偏低;漫游与视听功能发展比较成熟且设计多样;互动设计具有单一保守的特点。

关键词:博物馆;3D数字展览;功能设计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5.015

0 引言

在“互联网+”的技术背景下,5G、云计算、VR虚拟现实、三维全景虚拟现实、三维网页引擎等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博物馆展览领域。借助这些数字技术,博物馆构建起数字展览的体系,实现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的转变。

数字展览有线上的也有线下的,如今许多博物馆上线了大量线上数字展览。按照呈现方式的不同,线上数字展览可分为2D展览和3D展览。前者主要以平面形式呈现,由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等要素构成;后者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出立体的虚拟空间。在线上3D数字展览中,按技术特点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全景模拟(又称“实景复刻”)型数字展览和独立型数字展览,它们通过漫游功能、视听效果和互动性三个方面带领观众跨越时空的障碍,为观众带来虚实结合的沉浸式观展体验。

国内学者过往主要围绕数字媒体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的运用等问题对线上展览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本文以国家一级博物馆为研究对象,对博物馆官方网站线上3D数字展览相关数据进行梳理,从漫游、视听和互动三个方面分析线上3D数字展览的特点,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展览案例进行分析。

1 国家一级博物馆线上3D数字展览现状

国内204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中,有187家博物馆的官方网站可浏览,其中有81家博物馆设置了线上3D数字展览,共计812项(数据收集时间截至2022年9月21日)。从整体上看,线上3D数字展览数量差异较大,断层较为明显。拥有超过40项线上3D数字展览的博物馆仅有3个,数量上也存在明显差距,分别在40~50、70~80、80~90这三个区间内,有73家博物馆的线上3D数字展览数量集中在20项以下。线上3D数字展览数量排名前10的博物馆分别是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深圳博物馆、成都博物馆、安徽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湖南博物院、河北博物院、长沙市博物馆(图1)。

根据线上3D数字展览的技术特点,大致可将其分为两个类型:孪生型和独立型。孪生型展览在线上3D数字展览中占大多数,也可以称其为实景复刻展览,利用VR技术、AR技术、实景三维空间采集技术和测绘技术等数字实景复刻技术,对线下实体展览进行复刻重现。实景复刻的数字展览和实体展览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并且空间感强,强调给予观众与浏览线下展览相同的沉浸感受。也有一小部分线上3D数字展览属于独立型展览,它们完全独立于线下展览,更加注重画面体验以及和观众的互动,如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丝绸与丝路:热水考古40周年回顾展”运用3D虚拟技术构建了一个立体的虚拟展览。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贞顺皇后敬陵石椁虚拟展”和“韩休墓壁画虚拟展”也属于独立型展览,先用虚拟立体场景导入陵墓,再用动画和游戏互动的方式让观众了解陵墓的构造,而且还提供资料检索查询以及观展后的调查问卷填写。值得一提的是,几乎所有博物馆的线上数字展览都是全景3D展览,可以在一个场景里任意切换地点,只有中国农业博物馆是分场景进行浏览的线上3D数字展览。

线上3D数字展览整体浏览量偏低,显示浏览量且浏览量有效不为0的线上3D数字展览共有104项,其中绝大多数的浏览量都在1万以下,只有23项浏览量在1万以上。不同博物馆线上3D数字展览的浏览量上也表现出较大差异,浏览量最多的是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回望长安—陕西唐代文物精品展”,有25.89万次观看,领先于其他线上3D数字展览(图2)。

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不同博物馆之间,也存在于同一博物馆的不同展览。例如,安徽博物院,从其公开显示的数据来看,浏览量最大的线上3D数字展览为“孔方兄的故事—中国古代钱币展”,浏览量为15836次,浏览量最小的为“江淮廉风—安徽廉政文化展”,浏览量仅为14次。由此可见,线上3D数字展览的浏览量高低不仅与展览题材、质量和博物馆知名度等因素有关,也与博物馆对线上3D数字展览的宣传有着密切联系。

2 线上3D数字展览的功能设计

目前线上3D数字展览的功能可以分为漫游、视听和互动三大类。漫游功能是指平面布局图导航、立体展厅缩略图、俯视图、操作模式切换、场景切换、自动漫游、上下左右转向键、指南针等功能;視听功能包括文物热点、语音讲解、背景音乐、视角切换、画面清晰度等;弹幕、留言、点赞、分享等功能则属于互动类(表1)。

2.1 漫游功能

漫游功能作为线上3D数字展览最基础的功能之一,设计已经较为成熟,形式也十分多样,大致可以区分为通行和指引两大性能。

在通行性能的设置上,现有博物馆线上3D数字展览主要使用了普通漫游、瞬间移动和自动漫游三种方式。普通漫游是观众进入展览后自行操纵方向和路线进行游览的常规方式,在这种漫游方式中,观众线上观展体验感强,但对观众的方向感和目的性有一定的要求,否则可能会让整体观展时长增加,影响观展的有效性。瞬间移动是指观众通过点击相关地图实现场景切换,整体页面和场景的切换跳转速度快。这种方式在转化场景上较为利落,可以缩减整体观展时长,但同时这种简单的切换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打破观众观展的沉浸式氛围,影响观展的空间衔接感。自动漫游也称“自动浏览”,通过自动带领观众进行观展、跳转场景等多种操作,观众获得解放双手的线上观展体验。在调查的线上3D数字展览中有530项设置了自动浏览功能,占比高达65%。一部分展览的自动漫游还可以调节速度,如四川博物院“‘初心·永恒中国工农红军在四川标语特展”设置了0.3~2.0倍速的速度调节,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展节奏调节自动浏览的速度。但也有部分线上3D数字展览在自动浏览的过程中存在浏览速度过快或过慢且无法操控速度的缺点,只是对展板和文物进行简单的浏览,许多都是一闪而过,无法使观众在自动浏览的过程中了解详细的文物和展板信息,使整体观展呈走马观花之势。

漫游功能的指引性能大体分为导航地图和指示标志两个方面。导航地图主要有平面图及立体地图两类,观众一方面可以通过地图了解展览的整体布局,构建观展路线,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点击地图上的关键展点实现位置跳转。一些线上3D数字展览的导航地图还具备定位显示功能,用不同颜色标记已浏览、未浏览和当前浏览三种位置,观众可以通过标记点了解自身的浏览进度。中国国家博物馆“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在俯视图上对已浏览、未浏览和当前浏览进行标记,已浏览为灰色圆点,未浏览为白色圆点,当前浏览为扇形红色标识(图3)。

指示标识在为观众指明观展方向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指示标识可分为静态/动态、有无文字两种形式。当前国内大部分线上3D数字展览的指示标识以静态为主,大多为普遍的箭头、圆形热点和文字指引,也有少数以手势图形作为动态指引。

2.2 视听功能

线上3D数字展览的视觉效果主要通过VR、视角切换、画质清晰度、流畅度等方面来实现。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VR功能已经逐渐成为线上3D数字展览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我国一级博物馆的812项线上3D数字展览中,共有423项支持VR功能,占52%,有VR设备的观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博物馆线上3D数字展览实现沉浸式VR观展。

大多数线上3D数字展览设置了视角切换功能,一般有鱼眼视角、球眼视角、小行星视角等。如故宫博物院的“金玉满堂—故宫博物院文化援疆汇报展”,观众可以单击鼠标右键切换视角,这些视角使被摄物呈现近大远小的景深效果,为观众打造了一个超广角镜头,在為观众选择下一个观看展位提供便利的同时,增强了线上3D数字展览的空间感。

视觉效果呈现的关键是画质的清晰度。大部分线上3D数字展览画面明亮适中、画质高清,观众可以通过放大缩小键查看展品细节和展板信息,但也有部分线上3D数字展览因展柜玻璃反光、展厅光线昏暗和技术缺陷等因素,展板文字模糊。画面的流畅程度也是影响线上3D数字展览视觉体验的基本要素之一。观众可以使用鼠标或前后左右转向键,调整视角和方向进入下一场景,大多数线上3D数字展览的方向变化流畅,但场景切换时存在延时卡顿的问题。

线上3D数字展览的听觉效果主要通过背景音乐和语音导览实现。在812项线上3D数字展览中,46%的线上3D数字展览设置了背景音乐,其中359项线上3D数字展览中使用了纯音乐,占97%,选用歌曲类的展览仅有12项。大多数背景音乐为适用范围较广的舒缓纯音乐,能够实现背景音乐与展览主题适配的3D数字展览较少,甚至个别博物馆的所有线上3D数字展览都使用同一首钢琴曲,同质化现象明显。在少有的背景音乐与展览主题适配度较高的展览中,安徽博物院的“向往—‘我与安徽改革开放四十年”一展中各个单元的背景音乐与主题完美契合,其单元主题与背景音乐依次为“希望的田野”—《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天的故事”—《春天的故事》、“美好新时代”—《美好新时代》。每个单元的背景音乐与展览内容互相照应,歌曲的节奏与情感随之发生变化,使观众能够随着特定音乐感受“安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变化,获得更加沉浸式的体验。

讲解声效分为人声讲解与机器讲解,一般具备导览和普及文物知识的作用。国家一级博物馆的线上3D数字展览中,背景语音讲解占93%,4%的线上3D数字展览为讲解员(真人形象)讲解。仅有2项线上3D数字展览设置了机器人讲解,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由卡通形象的智能机器人进行讲解。讲解声效部分除了比较常见的语音解说外,还有动物叫声和模仿战斗时的枪声等形式,如南京博物院的“宁在—南京·和平城市记忆设计展”中设置了模仿枪声的声音装置、抗战碉堡感知空间装置和基于身体姿态的碉堡内部体验装置等,通过模拟战争场景的声音效果和空间环境,提高了3D数字展览的还原性、创意性和观众的体验感。

热点信息也是线上3D数字展览视觉效果中重要的一环,许多3D数字展览通过设置热点让展品和展板信息更加细节生动。热点在视觉上以文字、图片、视频的单个或多个相互组合进行呈现。图片热点不仅有平面的静态图片,还有采用三维建模技术复原文物形态的立体展示图,文物三维展示突破了传统平面图片仅可单个视角查看文物正面的局限性,能够全方位视角查看展品的整体形态和细微之处。如中国电影博物馆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影影像专题展”对展品进行三维虚拟展示,观众可通过旋转、平移、缩放等操作查看展品形态结构、功能用途等。除此之外,部分展品的讲解隐藏在热点之中,查看热点时可以选择播放对应展品的语音讲解。

2.3 互动功能

总体来看,国家一级博物馆线上3D数字展览的互动性设置主要有点赞、留言、分享等,极少数展览还设有弹幕、游戏互动、多屏联动、颁发奖杯等特别功能。其中点赞和留言功能出现频率较高,共有167项线上3D数字展览设置了点赞功能,设置了留言功能的线上3D数字展览有108项。弹幕这种流行于视频软件中的功能则较少被应用,仅有14项展览选择尝试这种功能,其他特别功能更是少见,有些仅有一项展览应用(图4)。

相对于常规的互动功能,一些比较有创新性的互动性设置更令观众惊喜与满意。弹幕这一互动功能的设置,不仅能给观众带来视频网站的熟悉感,还能增强观众与展览内容之间的互动,同时还能促进社交互动,引发观众思考。但是有些展览的弹幕会导致文物展品被遮蔽,仍需改进。山西博物院“从地中海到中国:丝绸之路文物展”在弹幕功能的设置上已经相对成熟,得到了观众良好的反响,弹幕数量很多,展览中弹幕发布的位置广泛,不会堆叠重合,对于弹幕数量较多的定位点,还能够进行弹幕的更换。线上3D数字展览互动游戏的设计也能增强观众的体验感,如前文提到的陕西历史博物馆“韩休墓壁画虚拟展”在观众进入墓室前,出现修复墓门的游戏设计,游客需要点击墓门部件完成拼图,完成之后即可进行下一步的观展。

还有一些非常特别的功能只在一项线上3D数字展览中出现过,如中国丝绸博物馆“梅里云裳:嘉兴王店明墓出土服饰中韩合作修复与复原展”的多屏联动功能,分为演示方和观看方,观众可以进行远程控制,这个功能的本质是让观众作为主导方为另一方观众进行导览,一方面促进了双方的社交互动,另一方面让观众在线上3D数字展览中体会到不一样的视角与趣味。浙江省博物馆“立体书的异想世界展”则出现了统计观展路程和观展时长为观众颁发奖杯的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观众的获得感与参与感。

3 结语

目前我国国家一级博物馆的线上3D数字展览数量存在较大差距,类型以孪生型线上3D数字展览为主,功能设计丰富,可分為漫游、视听和互动三大类,漫游和视听功能的设计丰富多样,较为成熟,互动性设置则较为单一保守。线上3D数字展览不只是作为实体展览的数字存档,对于博物馆展览的发展也有重大意义,与线下展览同步上线可作为博物馆展览宣传的重要一环,撤展后再进行制作上线也可以发挥教育作用。如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线上3D数字展览的影响力呢?

①进行技术升级,提升视听效果。目前,三维建模、VR虚拟现实、3D引擎全景拍摄等数字化技术仍有局限,导致线上3D数字展览中的展品在细节呈现上始终难以与线下展览媲美,且相关硬件设备尚未在社会上普及,只有少数博物馆对重点展品进行了全方位的3D全景展示。未来可以进一步提高展览的画质分辨率、运行效率和设备普及等要素,使线上3D数字展览在观众的数字终端上呈现出相近的效果,发挥线上3D数字展览效果逼真的优势。

②完善交互功能设计。线上3D数字展览突破了传统线下展览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观众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观众与展览是双向选择的关系。因此,根据观众的兴趣在展览中设计互动环节,最大限度地提高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感是十分关键的。在展览完成上线后,更不能忽视观众的反馈信息,博物馆方应构建便利观众的互动对话平台,实时跟进观众的反馈信息,便于线上3D数字展览的开发和制作工作,使线上3D数字展览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服务于观众需求,为观众打造沉浸交互的体验效果。

③利用新媒体做好引流,扩大线上3D数字展览的影响力。对博物馆的线上3D数字展览而言,最重要的因素是观众的参与,如果博物馆展览没有观众的浏览,那展览就毫无意义,而新媒体具有媒介引流作用,能很好地达到吸引用户的效果。博物馆要联合媒体力量、构建传播媒体矩阵,增强网络用户对线上3D数字展览的关注度,从而吸引观众,让博物馆线上3D数字展览的价值得到更有效的发挥。

(致谢:感谢历史系龚金红教授的指导。)

参考文献

[1]李佳铭,艾红红.数字、景观、对话:对博物馆“云展览”的解构分析[J].中国博物馆,2023(1):45-50.

[2]毛若寒,郑宽,程小芳.博物馆云展览的内涵阐释与发展建议[J].中国博物馆,2023(1):38-44.

[3]张雨舟.3D漫游式线上展览现状及发展研究[J].大观,2022(2):115-117.

[4]王开.沉浸体验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探索[J].博物馆管理,2019(1):50-59.

猜你喜欢

浏览量观展弹幕
弹幕
观展指南针
HOLLOW COMFORT
“弹幕”防御大师
热议李子柒
参观美术馆
一大拨弹幕正在向你袭来……
游记表述与游客关注度的关系研究
3天观展人数超过50万人次首届智博会发布多项重要成果
观展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