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渗透情感教育的路径刍探
2024-05-02脱秀玲
脱秀玲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对语文课程人文性特点的具体体现。情感教育与语文课程之间存在着深层次的内在联系,它们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因此,充分挖掘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潜在渗透点,并积极探索其实施路径,对于语文教学的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阐述情感教育的内涵,强调语文教学渗透情感教育的重要性,结合语文教学渗透情感教育现状,探讨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路径,旨在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渗透;立德树人;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0-0085-0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强调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以及价值取向的引导[1]。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能够以情启智、以情育美、以情树德、以情化人,使学生获得思想情操与审美情趣的全面培养。本文对语文教学渗透情感教育的路径进行探讨,旨在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进而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育人活动,它通过情感因素来感化、启发和激励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不仅体现了语文课程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还能够“唤醒学生的内在情感”。通过情感教育的渗透,学生可深入探索自己的精神世界,丰富情感体验,从而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者构成了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核心,而情感教育的巧妙渗透,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它如同细雨润物,无声地滋养着学生的心田,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三观。此外,部编版语文教材的“语文元素”与“人文主题”的双线组元特点,更是需要在教学中通过情感教育的渗透来得以彰显。这种渗透,不仅让语文知识变得鲜活起来,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人文的关怀,体验到情感的共鸣。
二、语文教学渗透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1.培养学习兴趣
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2]。情感教育的渗透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通过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文本中的情感,让他们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和乐趣,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兴趣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够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激发情感思维
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在语文课堂中,情感思维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文本内在情感的切身感受与深层理解上。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情感教育的渗透变得尤为重要,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思维,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文本中的情感内涵和意义,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发展审美情趣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情感教育的渗透能够帮助学生发展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的美,能让他们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从而培养出具有高雅审美情趣的学生。
4.丰富情感体验
学生正处于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情感教育的渗透能够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情感体验机会。通过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文本中的情感,让他们感受到不同角色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还能够促进他们的人际交往和情感发展。
三、语文教学渗透情感教育现状
1.内涵挖掘不足
其一,教师对情感教育的目标和价值认识不清晰。部分教师将情感教育仅仅视为一种教学手段或课堂点缀,而没有将其真正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没有深入挖掘其内涵和价值,导致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效果不佳。其二,教师对情感教育内容的挖掘不够深入。情感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包括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人物形象的情感体验、社会生活中的情感交流等方面。然而,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往往只关注表面的知识点和技能训练,而忽视对情感教育内容的深入挖掘和解读,这使得学生既无法真正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情感魅力,也无法在情感体验中得到深刻的启迪。
2.削弱学生自主性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重“教”轻“学”的倾向依旧存在,尤其是在情感教育方面。部分教师往往过于强调自己的作用,而忽视学生的自主性,他们倾向于按照自己的预设方案进行教学,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需求关注不足。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使得他们无法真正走进文本,体悟其中的情感韵味[3]。其次,在情感教育过程中,部分教师往往预设情感体验和感受的路径,要求学生按照这些路径去解读文本中的情感,这种做法忽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情感的多样性,使得他们无法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深入地体悟文本中的情感内涵[4]。最后,由于过于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技巧的训练,部分语文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这使得学生在面对丰富的语文世界时,缺乏自主探索和发现的能力,无法真正领略到语文学科的魅力和价值。
3.脱离语文实际
其一,忽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过于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种倾向导致情感教育成为了一种附加的任务,而不是与语文教学紧密相连的有机组成部分[5]。其二,忽视学生情感体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師往往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需求,没有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机会和空间去表达、分享自己的情感。这种忽视导致学生无法真正体会到情感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也无法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4.重形式轻实质
在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过于注重情感教育的形式,而忽略了其实质。部分教师只注重情感教育的表面呈现和展示,而忽视对学生内心世界的真正触动和影响,这种重形式轻实质的做法不仅无法真正提升学生的情感素养,还可能导致学生对情感教育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同时,由于忽视实质,情感教育往往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语文教学渗透情感教育的路径
1.创设情境,营造情感氛围
为了有效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营造情感氛围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作品的人文主题。通过精心设计的情境,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其中,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深入解读教材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
(1)关联主题,情境熏陶。为了实现情感教育的有效渗透,教师需要结合教材的“人文主题”与“语文元素”,立足教材文本,结合实际学情,创设与主题紧密关联的情境。这种情境旨在通过再现文本中的情感色彩,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人文意蕴。例如,在教学《池上》这首古诗时,对于没有水乡生活经验的学生来说,诗中的“小艇”“白莲”和“浮萍”等意象显得陌生。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应的画面,创设儿童“偷采”白莲的生动情境。在疏淡的水草映衬下,孩子们天真无邪的“偷采”行为显得趣味盎然,诗中的意境也随之跃然纸上。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仿佛置身于那水乡之中,与诗中的儿童一同体验那份童真与乐趣,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找准契合,情境促悟。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情感,教师需要找到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之间的契合点。基于这个契合点,教师可以创设形象化的情境,营造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通过文本探究和交流来领悟情感的价值和内涵。例如,在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重现母子相见的感人场景。通过对话和心理旁白的演绎,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我”内心的矛盾和愧疚以及母亲无私的爱,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情感世界。
(3)虚拟情境,真实再现。教师可以利用虚拟情境来真实再现生活中的场景或自然风景,这种情境教学策略能够抓住学生的情感高涨时机,使他们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桂林山水的视频和配乐来营造如诗如画的课堂氛围。在多媒体的助力下,学生们仿佛置身于漓江之畔、桂林山间,感受着那里的山水之美,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不仅让学生们对美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还激发了他们描述和表达美的欲望。
2.巧用朗读,激发情感动力
朗读是深入探索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的关键方式,同时也是实施情感渗透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将情感教育融入朗读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文本的体裁、内容和情感基调,灵活调整朗读的情绪和方式,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还能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深刻体验文本所传递的情感与意蕴。
(1)创意朗读,兴发感动。传统的朗读方式可能会让学生感到单调乏味,而创意朗读则能为学生带来新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情境模拟、配乐朗诵等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理解,使文本内容更加生动鲜活,这样的朗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文本所蕴含的情感与意蕴,从而产生共鸣和感动[6]。例如,在教学《凡卡》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分别扮演凡卡、老板、老板娘、伙计等角色,通过模拟对话和情境再现,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凡卡的悲惨命运和他内心的渴望与无奈。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不同角色的语气、语调和情感表达,让他们尽可能地还原文本中的情感氛圍。这样的创意朗读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还能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文本所蕴含的情感。
(2)留出时间,含英咀华。在朗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品味文本,让他们在反复朗读中逐渐领悟文本的内涵和情感。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引导,帮助学生抓住文本的关键点,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例如,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整首诗歌,品味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点拨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内涵,如“诗人为什么要用‘淡妆浓抹来形容西湖”“‘总相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通过这样的教学引导,学生可以在反复朗读中逐渐领悟《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的内涵和情感,感受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
3.融入活动,丰富情感体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适宜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通过融入各种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体验语文的魅力,同时在活动中自然地渗透情感教育,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美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
(1)寓学于乐。寓学于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融入娱乐元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各种有趣的活动来实现寓学于乐。例如,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落花生的生长过程和特点,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分别扮演课文中的父亲、母亲和孩子,模拟一家人在一起品尝落花生的情境。在游戏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话和表演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落花生的美味和家庭的温馨。
(2)以趣促学。以趣促学,是通过设计有趣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7]。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各种富有趣味性的活动。例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雪地和各种小动物的图片,营造出浓厚的冬日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雪地小画家”的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扮演小鸡、小狗、小鸭、小马等小动物,模拟在雪地里作画的情境。最后,为了增加趣味性,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颜料和画纸,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作画的乐趣。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在玩中学,还能帮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累语文知识。
4.聯系实际,挖掘情感内涵
情感教育渗透若要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实现学生的情感生发或情感内化。为达到这一目标,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深入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内涵[8]。首先,贴近学生生活,唤醒情感共鸣。情感教育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贴近程度。当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时,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中的情感内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寻找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契合点,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感受生活中的点滴情感,进而与文本中的人物、事件产生共鸣,达到唤醒学生情感的目的。其次,深入挖掘文本,感悟情感细节。文本是情感传递的媒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细节。要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本中的情感内涵,教师需要具备对文本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刻解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细致入微的文本分析,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同时,教师可以对比、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文本情感与自身情感的联系,从而更加深入地感悟文本中的情感细节。最后,强化情感体验,促进情感内化。情感体验是情感教育的核心环节,也是实现情感内化的关键步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手段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创设情境、角色扮演、朗读等,帮助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文本中的情感,从而促进情感的生发和内化。
例如,在教学《桂花雨》一课时,教师可以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他们的情感体验出发,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以唤醒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感悟文本中的情感细节,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在唤醒情感共鸣方面,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桂花相关的经历,如是否曾在桂花树下玩耍、是否曾闻过那沁人心脾的桂花香等,使学生迅速进入文本所描绘的情境中,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感悟情感细节方面,教师可以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对桂花雨的细腻描绘,如桂花的颜色、形状、香气以及飘落时的动态美等,使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眷恋之情。在强化情感体验方面,教师可以创设多种情境,如让学生扮演文本中的角色进行朗读、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等,使学生在情境活动中不仅获得知识,更能在情感上得到滋养和成长。
五、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渗透情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关乎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更涉及学生的情感发展、人格形成以及审美情趣的培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营造情感氛围,巧用朗读、激发情感动力,融入活动、丰富情感体验,联系实际、挖掘情感内涵,进而达到以情启智、以情育美、以情树德、以情化人的教育目标。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在语言能力和思维发展上得到提升,还能在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上得到全面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秀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情感渗透意义及方法[J].天津教育, 2022(16):138-140.
[3]崔强珠.例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J].甘肃教育,2016(23):89.
[4]苏昕臻.基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方法分析[J].吉林教育, 2016(34):18.
[5]薛云喜.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J].吉林教育, 2015(25):35.
[6]吴云仙.谈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J].甘肃教育,2014(13):58.
[7]涂晶晶.聋高中生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J].绥化学院学报, 2014,34(07):58-61.
[8]陈海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渗透策略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6):313-314.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of Infiltrating Emotional Education into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Tuo Xiuling
(Tunzi Town Central Primary School, Zhenyuan County, Qingyang City, Gansu Province, Qingyang 744502, China)
Abstract: Infiltrating emotional education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s not only a necessary requirement for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but also a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the human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language courses. There is a deep internal connection between emotional education and Chinese language curriculum, which is intertwined and mutually reinforcing. Therefore, fully exploring the potential penetration points of emotional education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nd actively exploring its implementation path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The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connotation of emotional education and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integrating emotional education into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Combining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grating emotional education into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t explores the penetration path of emotional education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iming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emotional education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emotional education; infiltration;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