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湖县二化螟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2024-04-30吴德银

现代农村科技 2024年5期
关键词:单季稻太湖县二化螟

吴德银

(太湖县新仓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安徽 太湖 246400)

二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是太湖县水稻上的一种常发性害虫。该虫广泛分布于亚洲温带和亚热带稻区,国内各稻区均有分布,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发生较重。二化螟寄主除水稻以外,还有茭白、玉米、甘蔗、稗草、芦苇等禾本科作物;受害后的水稻形成枯鞘、枯心、白穗、枯孕穗和虫伤株。二化螟在太湖县1 年发生2 ~3 代,近年来基本都发生3 代,二化螟的发生代数和发生时期除受海拔高度影响外,还与本地的气候变化及水稻栽培制度、品种类型密切相关。二化螟以4 ~6 龄幼虫越冬,越冬环境复杂,主要在稻桩和稻草中越冬,还在茭白、杂草中越冬,越冬幼虫抗逆性强,冬季耐低温,春季耐雨湿,迁移能力强;由于越冬虫龄不一,越冬环境复杂,越冬代发生期很不整齐,会出现多个峰次。成虫多在晚间羽化,趋光性强,对黑光灯更敏感。成虫产卵地的选择与稻株的株高、剑叶长宽、茎秆直径、叶色浓绿相关,分蘖期和孕穗期的稻田落卵多,杂交稻上卵量多于常规稻。蚁螟大多在上午孵化,水稻被害后最初出现枯鞘症状,此时幼虫未侵入稻茎,是调查枯鞘和防治的有利时机。二化螟的发生与气候条件、耕作制度、栽培管理等密切相关,耕作制度对二化螟的种群数量影响很大,一般混栽稻区、间作稻区发生都较重。

太湖县坐落在安徽省西南部,地形复杂,有部分大别山区、丘陵、圩区,农作物结构复杂多样,总体有利于二化螟的发生。近年来,太湖县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品种布局的多样化和机械耕作的普及,使二化螟的桥梁田增多,生存环境优化,其发生和危害复杂化,与过去相比,出现许多新特点。通过研究和掌握这些新特点,而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理对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分析了太湖县二化螟的发生特点及二化螟的发生原因,提出了专业化防治措施,供稻农水稻生产中参考。

1 太湖县二化螟发生新特点

1.1 冬后平均亩残留虫量较高,各代大发生频率高。由于地球大气层原因、冬季气温偏高、机械化收割、禁止茎秆焚烧等一系列原因,使得越冬代二化螟能够顺利越冬,冬后平均亩残留虫量逐步升高。2023 年冬后基数平均值为每亩9 827.5 头,比2022 年平均基数每亩7 317.3 头增加34.3%,比近4 年平均值每亩5 470.4 头增加79.65%。由于气候、栽培制度、栽培品种的不断更新,明显能看出从2019 年开始,冬后基数快速增长,呈直线上升状态。一代主要为害早稻、再生稻及早栽中稻,发生程度偏重,几乎大发生。二代主要为害单季稻田,基本上是中等至偏重发生。三代主要为害迟单季稻及双晚,集中为害,发生程度偏重至大发生,发生期长。

1.2 世代重叠,中稻上严重发生。近年来,随着早稻和再生稻及蔺草的推广,起到了桥梁田作用,为一代二化螟提供了充足食料和生存条件;由于越冬虫龄不一,越冬环境复杂,越冬代发生期很不整齐,会出现多个峰次,造成一代发生为害期加长,使得二代二化螟在单季稻上同一空间不同虫代同时存在的现象较为明显,也就是世代重叠,给防治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1.3 二化螟的抗药性严重发生,一般农药对二化螟高杀伤周期逐渐缩短。抗药性的发展与该类药剂的用药历史和用药水平有密切的关系。阿维菌素从2005 年前后开始以单剂和混剂的形式进入市场应用于水稻田,用药历史短、用药量小,对二化螟的选择压力小,抗性发展缓慢;但近年防治二化螟的主治药剂中含阿维菌素的混配制剂多,用药量和用药次数也逐年增多,也加快了阿维菌素在水稻防治上抗性增长。从20 世纪80 年代推广使用杀虫单粉及杀虫双水剂,维持了8 ~10 年的高杀伤力;由于用药量大、用药次数增多,大部分地区也产生了高水平抗性,从一些记载材料可知,2002 年在安徽省望江县二化螟对杀虫单粉的抗药性高达400 多倍,90 年代又推广使用三唑磷及其复配剂,高杀伤力又维持了4 ~5 年,防治效果便明显下降;2000 年前后又开始推广使用锐劲特等药剂,3 ~4 年后尽管用量提高,防治效果又开始明显下降;太湖县大约在2008 年开始使用氯虫苯甲酰胺,随之大面积推广,理想效果维持了8 ~10 年。

2 二化螟近年来危害加重的原因分析

2.1 冬后虫口基数高是二化螟发生重的主要因子。一是随着一家一户耕作制度的淘汰,紧跟着的是大面积的大户承包制,进而是机械化耕作、收割的普及,本县机械化收割达90%以上。机械化收割所留下的稻桩基本上在30 cm 以上,加上禁止农作物茎秆焚烧政策推广,机械收割后的稻桩、茎秆几乎都留在稻田,利于二化螟度过寒冬,从而导致二化螟冬季死亡率降低,越冬基数有很大的提高。二是虫源田比以往增多,除去传统的有效虫源田以外,很多非传统虫源田转变成虫源田。由于土地流转,大部分轻壮年劳力外出打工,留有一部分老年劳动力还继续管理着少数一部分田块,因为承包大户机械操作的高效率,导致冬闲田翻耕的时间集中在4 月中、下旬,有的甚至到5月初,这样冬闲田中越冬的二化螟基本能安全羽化,成为有效虫源。

2.2 栽培方式的多样化造成二化螟世代重叠及各代严重发生。栽培方式多样化主要表现在早稻、再生稻、单季稻、双晚四稻混栽,为了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太湖县近年大力推广早稻、再生稻栽培,早稻、再生稻为二化螟从一代到二代提供了充足的桥梁田,保证了一代二化螟充足的食料条件和生存空间;单季稻面积比例增大,有直播、机插、人工栽插,从播种开始到栽插结束,时间拉长,田间水稻生育期复杂多样,为二化螟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从纯单季稻栽插时二代二化螟为害不重发展到现在二代二化螟也严重发生,世代重叠现象也严重发生,进而为三代发生又提供了大量虫源,从而造成一代到三代二化螟在太湖县全年均有严重发生的现象。

2.3 栽培品种多样化为二化螟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致使某些生物学特性慢慢发生细微变化。由于种子市场放开,各地都是土地流转,种植大户星罗棋布,水稻品种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种植方式也是多样化,这种纷繁复杂的局面,给二化螟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致使其在取食倾向、产卵习性等方面慢慢就发生了细微变化。二化螟成虫一般喜欢在生长茂密、茎秆粗壮的稻株上产卵,从而造成这一类型的品种上产卵量高,危害更重;舒适的生存环境,充足的食料条件,使得二化螟得到了完全发育,进而也慢慢提高了自己的抗逆性,慢慢的也就产生成了一种生活习性。

3 防控措施

3.1 防控原则。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推进绿色防控、统防统治。选用抗(耐)性品种,建立良好的稻田生态系统,以培育健康水稻为基础,采用生态调控和农艺措施,增强稻田自然控害能力,优先应用昆虫信息素和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措施,降低发生基数。

3.2 防控技术措施

3.2.1 翻耕灌水灭蛹。在越冬代二化螟化蛹高峰期,把冬闲田及时翻耕、灌深水且保持一周以上,压低虫源基数。越冬代二化螟在太湖县基本上在4 月底至5月初进入化蛹高峰,这段时间及时翻耕、加深灌水能大力压低二化螟的存活基数。

3.2.2 栽培避螟。单季晚稻区安排在5 月底到6 月初播种,适当推迟单季稻的播种期,避开一代二化螟的危害。

3.2.3 理化诱控和释放天敌。推广杀虫灯和二化螟性诱技术,释放稻螟赤眼蜂寄生控害。通过灯光诱杀、性信息素诱杀、间作套种、稻虾综合种养等措施,取得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3.2.4 科学开展药剂防治。防治指标:分蘖期二化螟枯鞘丛率8%~10%或枯鞘株率3%,穗期于卵孵化高峰期施药。一代重点防治早稻大田、再生稻田、单季稻秧田和冬闲田早中稻;二代重点防治单季稻田,防治时间在卵孵高峰期,重发区域7 ~10 d 补治1 次;三代重点防治双季晚稻、再生稻后季、迟熟单季稻。防治药剂:在卵孵始盛期可选用乙基多杀菌素、苏云金杆菌(Bt)、多杀霉素等喷雾防治;若错过卵孵始盛期,在1、2 龄幼虫高峰期,可选用乙基多杀菌素、乙多·甲氧虫酰肼、甲氧虫酰肼、茚虫威、甲维·茚虫威等药剂防治;氯虫苯甲酰胺在太湖县基本上都产生了较高抗性,不建议用。同时注意避免使用单一药剂,将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混配使用,延缓害虫抗药性。防治时建议添加有机硅等高效助剂,能增强渗透,提高防效。

猜你喜欢

单季稻太湖县二化螟
太湖水稻高产种植技术不足之处及优化改进措施综述
不同形态指标用于二化螟幼虫龄期划分的研究
应用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评价
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二化螟的影响
全国赵朴初诗词研讨会暨“朴初故里 禅源太湖”诗词大会在太湖县举行
省农委召开水稻二化螟航化放蜂防治技术现场培训会
2015年贵池区单季稻肥料配方验证试验
太湖县森林采伐管理综述
太湖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贵池区水稻机插秧高效水肥运筹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