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 动态增强扫描在周围型肺癌中的诊断价值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2024-04-30通信作者
沈 弘,陈 辰(通信作者)
(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放射科 上海 200090)
周围型肺癌是一种非原发性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段支气管及以下,较为常见的类型为腺癌,导致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包含遗传、吸烟以及电离辐射等。肿瘤的分期和其类型会直接对患者的预后造成影响,受肿瘤的类型、位置等情况影响,不同患者的体征和症状也存在差异,基本症状包含胸痛、刺激性咳嗽以及咯血等,而疾病的不断进展会导致患者出现癌症消耗性症状,此类症状与非恶性肿瘤相似,因此无法有效鉴别[1-2]。肺癌患者较为常见的诊断手段为影像学检查,虽然常规胸部CT平扫可以有效观察患者的病灶形状以及位置等,但因分辨率相对较低,所以无法有效鉴别肿瘤的性质;而动态增强扫描可以通过造影剂的注射保证病灶显影的清晰性,在提高诊断价值方面具有积极作用[3-4]。本文主要分析周围型肺癌应用CT 动态增强扫描的诊断价值,旨在为该诊断方案的临床应用提供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2020 年1 月—2023 年1 月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收治的160 例疑似周围型肺癌患者,均给予胸部CT 平扫和CT 动态增强扫描。160 例患者中女64 例,男96 例;年龄29 ~77 岁,平均(54.17±4.96)岁;病程2 ~7 年,平均(4.37±0.59)年。
纳入标准:(1)患者具有正常的语言、认知功能;(2)临床资料完整;(3)了解研究内容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不符合动态增强扫描以及CT平扫指征;(2)合并其他恶性肿瘤;(3)造影剂过敏者。
1.2 方法
CT 检查:所用仪器为64 排CT,仪器型号SOMATOM Definition AS(德国西门子)。常规扫描状态下设置管电流150 ~180 mA,管电压120 kV,层间距和层厚均为10 mm。完成参数设置后指导患者取平卧位,从肺尖到肺底开展全肺平扫,并观察记录病灶的基本情况。开展动态增强扫描时,选取最佳扫描层面为平扫时的感兴趣区域,取生理盐水100 mL 稀释造影剂(1.254 mg/kg),之后经肘静脉按照2 mL/s 的速率缓慢注入稀释后的造影剂,并在注射后的15 s、30 s 以及60 s 时开展三期扫描,包含肺静脉、肺动脉以及主动脉。阅片工作由科室中具有丰富经验的两名医生共同完成,意见有分歧时讨论决定。
1.3 观察指标
(1)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胸部平扫CT 和CT 动态增强扫描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效能,包括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2)比较不同检查方式对周围型肺癌各征象检出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胸部平扫CT 以及CT 动态增强扫描的诊断效能
160 例疑似周围型肺癌患者经病理检查显示非周围型肺癌58 例,包含15 例结核球,24 例炎性假瘤,19 例炎性肉芽肿;周围型肺癌102 例,包含13 例小细胞肺癌,54 例腺癌,35 例鳞癌。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灵敏度为86.27%、特异度为81.03%、准确率为84.38%,均高于胸部平扫CT 诊断的67.65%、72.41%、69.38%,其中灵敏度、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表1 胸部平扫CT 以及动态增强扫描诊断结果 单位:例
表2 常规CT 平扫以及动态增强扫描诊断效能比较[%(n/m)]
2.2 胸部平扫CT 以及CT 动态增强扫描周围型肺癌征象情况
CT 动态增强扫描对周围型肺癌分叶征、胸膜凹陷征、毛刺征、支气管气象征、血管集束征的检出率高于胸部CT 平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方式检查周围型肺癌征象检出率对比[n(%)]
3 讨论
肺癌是较为常见的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影响的疾病,近几年,此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相关研究指出,针对此类患者早期的明确诊断以及有效治疗可以为患者五年生存率的提高奠定基础[5]。周围型肺癌是原发性肺癌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和弥漫型肺癌以及中央型肺癌不同,其病灶多发生在支气管以下的肺野,主要包含非小细胞肺癌与小细胞肺癌,疾病的发生和环境接触、吸烟、遗传、职业以及电离辐射等存在相关性,患者的病灶分期情况会对其预后效果造成影响[6]。目前公认的导致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吸烟,肺癌患者的预后和其肿瘤分期以及类型之间存在相关性,受肿瘤的类型、位置、转移、分期情况以及并发症等影响,不同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表现也存在差异,但大部分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胸痛、刺激性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且随着疾病不断进展患者还会出现癌症消耗性症状,因上述症状相似于非恶性肿瘤肺炎,因此鉴别难度较高。近几年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因出现临床症状的时候较晚,所以诊断和治疗难度相对较高[7]。虽然疾病早期通过手术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因疾病具有起病隐匿的特点,所以较多患者发现时病情已处于晚期状态,有明显的胸痛、咳嗽等症状,无法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由此可见尽早明确诊断并给予患者科学有效的治疗意义重大[8-9]。临床中对肺癌进行诊断的金标准为病灶穿刺活检,同时还有肿瘤标志物以及痰液检查等辅助手段[10]。
以往针对此类患者多通过常规胸部CT 平扫以及X线机等进行诊断,但X 线机在实际应用中的漏诊率较高,而常规胸部CT 平扫虽然可以明确病灶的大体形态以及位置,但在周围型小肺癌方面的无法获得较好的诊断效果。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影像学技术也得到完善,CT 增强扫描的应用不仅可以明确患者的病灶形态,同时可以准确地将病灶的边缘细微特征、内部密度以及增强扫描后病灶和邻近血管的关联充分显示出来,进而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11]。以往相关研究指出,周围型肺癌患者的纵隔结构以及肺门结构之间存在重叠情况,因此无法通过常规CT 获得明确的病灶详情,即使发生肿瘤转移情况,也无法有效鉴别,仅能发现病灶的生长状态呈融合性特征[12]。此类患者的病灶常见于肺段支气管和其以下部位,通过常规CT 检查时影像学特征多为空泡、分叶以及毛刺征,但无法有效探查病灶的内部血流情况以及边界状态,和良性肿瘤发生混淆的概率较高[13]。有学者指出,在良恶性肿瘤的鉴别中,CT 增强扫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原因在于恶性病灶中存在新生血管增多的情况,此时给予CT 增强扫描检查可以获得更强的血流信号以及CT 值,而恶性肿瘤的判定标准就是CT 值处于20 ~60 HU[14-15]。将其应用于疾病的诊断中,可以通过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显示患者的病灶血管走行、形态位置以及内部结构情况,在隐蔽小病灶的检出中具有积极作用,可以为临床的治疗提供依据[16]。本文结果显示:CT 动态增强扫描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高于胸部平扫CT,且分叶征、胸膜凹陷征、毛刺征、支气管气象征、血管集束征的检出率高于胸部平扫CT(P<0.05)。分析原因在于CT 动态增强扫描可以通过曲面重建等技术的应用处理扫描图像,并将其整合成三维仿真图像,为医师的诊断提供助力,因此其影像学特征相对突出。与此同时相较于良性肿瘤,恶性肿瘤中的新生血管丰富,且具有更高的毛细血管通透性,造影剂注入后可以充分扩散于病灶组织间质;肺部主要供血血管包含肺动脉与支气管动脉两部分,受病灶的影响,两种供血血管会因为扭曲情况的出现导致流速、供血量发生变化,而新生血管的增加也会相应地增大病灶中的血流量和速度[17-18]。对周围型肺癌患者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病灶内部存在空泡征的概率较高,且病灶多为类圆形、圆形两种,边缘呈分叶状或毛刺状,由此可见通过对病灶的内部特征、形态以及边缘状态等进行观察可以有效鉴别周围型肺癌[19-20]。CT 动态扫描在周围型肺癌中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和灵敏度,可以通过对肿瘤内部血流参数、形态以及边界等的观察有效鉴别良恶性质,进而为患者的早期治疗提供数据支持,为其预后的改善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周围型肺癌患者较为常见的影像学特征为胸膜凹陷、分叶、空泡以及毛刺征,形状呈不规则状态。应用动态增强CT 扫描可以获得更高的准确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