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汉字之魅,解文本之味,显教学之趣
——基于儿童视角的汉字教学策略探索

2024-04-30江苏省南京市江宁上坊新城小学陈宏保

小学教学研究 2024年7期
关键词:异客佳节外祖父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上坊新城小学 陈宏保

新课标明确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汉字是汉语言的基石,是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元素。作为一种工具,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千年文明。因此,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儿童文化积淀的过程,是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体现。鉴于此,探寻基于儿童视角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汉字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追溯汉字与字源的联系

汉字是承载着华夏民族思维特点和规律的存在,“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取字理念体现了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高度结合。中国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载汉字的构字规律为“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在自主识字的过程中如果不掌握这些规律而盲目识记,大多数儿童会陷入低效学习的困境。汉字源于甲骨文,其突出特点是以形表意,许多汉字能通过形体结构在某种程度上表达出字义。教师如果紧扣汉字的这个特点,再借助古文字的图形,引导儿童自然而然地展开想象,不仅能将字形和字义联系起来,而且能激发儿童探索汉字构字规律的热情。

教师在进行写字指导时,常常犯难:每个笔画提醒太细碎,笔画之间的联系无法形象地让儿童感知,指导最终往往成了唠叨。鉴于此,教师可以结合汉字以形表意的特点,引导儿童一边对照画面,一边指导笔画的形态以及笔画之间的关联,让儿童在画面感中既识记了汉字,又多了几分乐趣,同时帮助儿童了解汉字形象与抽象相统一的特点和规律。

例如,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一课中出现了生字“伞”,教师教学时抓住“伞”字是象形字的特点,出示了一把伞的图片,再引导儿童对比田字格中的汉字“伞”。(如图1)儿童很自然地总结出生字书写的特点:“伞面”即撇捺要写舒展,“伞骨”即两点和一横要写紧凑,最后“伞柄”即一竖要写成悬针竖。儿童兴高采烈,兴趣盎然地探索着如画的汉字。

图1

基于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汉字教学将汉字字理、字趣和字源引入课堂,将复杂抽象的汉字转化为富含“故事”和“历史”的具体画面。儿童分析掌握不同汉字部件代表的内涵以及各部件之间结合的规律,不仅能从构字规律中自主总结出实用的识字规律,而且能激发出思维的火花,举一反三,有效地培养思维能力。汉字背后所蕴含的祖先智慧正是在这一点一滴的学习和思考中得到传承和发展。同时,汉字是音、形、义三者完美结合的语言系统,它美在如歌的音韵、美在求同存异的形态,还美在如诗的意蕴。基于汉字素养提升的汉字教学利于提升儿童的审美能力。

二、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体悟汉字与情境的再现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每一个汉字都是智慧的结晶,它包含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识字学词的过程,是智慧浸润、文化传承的过程。这不仅是阅读的储备,还是启迪智慧、传承文明的学习活动。但是,对汉字的理解,并不是机械、孤立的,而应与儿童的生活体验相联系,在感悟文本形象的基础上再现情境。这样,儿童不仅能获得字面的意思,而且能感受到词语所携带的形象、色彩和韵味。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描写了诗人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直抵内心的孤独与思念之情。该如何引领儿童去细细体味,慢慢咀嚼王维的那份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伙伴之情呢?于是,笔者苦苦思索,豁然开朗,何不紧紧抓住“佳节”这一词语展开教学呢?

【环节一:知“佳节”】

出示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同学们,“佳”字由“人”和“圭”这两个部件组成,“圭”指美观洁白的玉,配上“人”即指人样子美好,后来“佳”泛指一些美好的事物,“佳节”指的就是美好的节日。在这首诗中,“佳节”指什么节日?重阳节有哪些习俗?同学们,让我们穿过1300 多年的时空隧道,回到唐朝,来到华山东面的蒲州——王维的家乡,看看当时的王维的亲人是怎么过重阳节的。

师(配乐吟诵):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街上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过节。你看,有的一家人扶老携幼,头插茱萸,一边登高,一边欣赏美景;有的三五好友相约,一边喝着菊花酒,一边高声谈笑;到了夜晚,一家人团坐在一起,在暖暖的灯光下,吃着丰盛的晚餐,一切是那么祥和!

【环节二:品“孤独”】

师:亲人团圆多么幸福,可此时的王维呢?诗人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家乡,一直漂泊在外。此刻,他还是一个十七岁的孩子啊,当别人相约出游时,他只能独自遥望家乡;当别人相聚痛饮时,他只能独自喝闷酒。此时此刻,你体会到王维怎样的情感?

师:此时此刻,诗人还是个孩子呀,难道他不想念家乡吗?难道他不想念家乡的亲人吗?想一想,他会在哪些时候最想家呢?

生(齐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环节三:共“情感”】

师:同学们,我们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你能仿照下面的句式试着说一说吗?

中秋月圆,留学美国的钱学森想起日夜思念的祖国,情不自禁地吟诵道:“______________。”

师:同学们,日常生活中,我们还会在什么情况下想起这首诗呢?

生1:中秋时,爸爸出差在外,不能回家与我们团圆,拨通家里的电话时,他想起了——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2:春节来临时,人人都期盼着团圆,远在国外留学的哥哥却无法与家人团圆,他会想起——每逢佳节倍思亲。

此环节,教师抓住“佳节”这一关键词铺陈开来,从了解“佳”的部件组成开始,层层递进,并紧扣“佳节”进行对比,以此来推动阅读教学的深入展开。“佳节”本应是团圆、喜庆、热闹的,而身处“异乡”的“异客”王维却是伤感、孤独的。他在“佳节”遥望家乡,回忆起以往兄弟们“遍插茱萸”的快乐情景,但今年却因为自己的“缺席”而感到无比遗憾。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儿童跨越时空,让思念也跨越1300 多年,融入每一个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漂泊在外的游子的灵魂深处,通过对比促使儿童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得到升华,一来一去之间,相得益彰,给儿童以美的体验与熏陶。

三、用儿童的思维去热爱——触摸汉字与情感的脉搏

文章不是无情物。美学教育家朱光潜曾说,在文字上推敲,实际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阅读教学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每篇文章的遣词造句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审美价值。因此,要想使儿童能够走进文本,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便是内化感悟,触摸作者的情感脉搏。

学习行为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是儿童站在已有的知识水平上进行自主构建的行为。认知心理学指出,儿童身处特定的环境之中,通过与别人的互动实现学习、发展与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儿童是主动的“意义建构者”,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感知、思考、操作、表达、创造,在理解和改造世界。汉字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可以找准文章的切入点,让儿童在汉字学习中也能感受汉字的无穷魅力,从而建立文化自信。

例如,教学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梅花魂》时,学完第3 自然段后,教师带领儿童体会作者为了把事情写具体,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以及反问句式,表达出外祖父对墨梅图的珍爱和对祖国的深切热爱。此时,一个儿童举起了手说出了自己的发现:“老师,我发现外祖父家里的摆设很有中国味道。比如,第3 自然段中出现的‘古玩’,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研究价值。”

教师随即“顺水推舟”,上演了一次美丽的邂逅,最终生成了不可预约的精彩。

师:他的发现非常独特,除了这个词语,文章中还有哪些描写让你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中国味道?

生:第2 自然段中写道:“外祖父年轻时读了不少经、史、诗、词,又能书善画,在星岛文坛颇负盛名。”这里的经、史、诗、词就是中国味道;书中描写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些唐诗宋词最具中国味道。

师:唐诗和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两颗璀璨的明珠。

生1:我发现第3 自然段中,当我不小心在墨梅图上留了个脏手印时,外祖父用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这里出现的“细绸子”也是中国元素。

生2:第12 自然段中“离别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把我叫到书房里,郑重地递给我一卷白杭绸包着的东西”,这里也提到了丝绸。

师:中国在古代被称为丝绸之国,是全世界丝绸起源国之一,当时人们把亚洲与欧洲进行文化、经济、历史交流的商路称为丝绸之路,丝绸从此就成了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课文中提到的“白杭绸”就是杭州一带出产的白色的丝绸,主要用麻织造的绸子布类。

生:第10 自然段还写道“老人正躺在藤椅上”,这里的“藤椅”也代表了中国味道。

师:同学们,外祖父身在国外,但是,我们却在他的家里感受到了浓浓的中国味道。此时此刻,你的内心有什么感受?

生1:我从这些中国味道中感受到作者的外祖父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自己的祖国。

生2:我从这些中国味道中感受到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念祖国的赤子心。

师:身在异国,一生一世回国无望,但中国独有的民族特色、纯正的中国元素,在外祖父的家里随处可见。无一字相思,却处处是思乡之情。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几句话,感受中国元素中默默诉说的思乡之情。

此案例中,教师紧扣“古玩”“唐诗宋词”“白杭绸”“藤椅”等具有中国元素的词语,引领学生体味外祖父家中浓浓的中国味道,进而感受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念祖国的赤子心,在此基础上,触摸作者的情感脉搏。

汉字并非无情之物,它是表情达意的最小元素,饱含着传承几千年之久的中华文化。如何让儿童徜徉在汉字文化中,愉悦地学习汉字,并提升语文素养、传承文化,进而建立文化自信,是每一位教师的不懈追求。

猜你喜欢

异客佳节外祖父
稻花无声
稻花无声
每逢佳节胖三斤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每逢佳节胖三斤
元宵佳节醋飘香
灵感不是等来的
Pondering in Chinatown 唐人街头寻乡情
每逢佳节胖三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