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期主题:唐韵忧思 诗史情长

2024-04-29

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杜工部寒士诗圣

杜甫在唐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一生充满了起伏,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杜甫的世界,探索他的生活,感受他那份深沉的爱与忧虑。

唐诗的发展过程

初唐时期:唐诗受南朝齐梁诗风的影响,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描绘自然景物为主题。

盛唐时期:唐诗题材和风格呈现多样性。作品涵盖了社会现实和历史事件等多个方面。

中唐时期:唐诗的发展多以抒发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思索为主题。

晚唐时期:唐诗的发展逐渐走向了衰落,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现实的不满为主题。

诗圣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后世也称他为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等名作,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草堂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公元759年,杜甫抛官弃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

在朋友严武的荐举下,杜甫做了检校工部员外郎和节度使参谋,并在成都西郊外的浣花溪旁建起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在这风景优美的草堂边,他植树栽竹,养鸡养鸭,生活虽艰苦,但能和邻居农夫交朋友,心情也很愉快。

这年秋天,秋风怒号,草堂顶上的茅草被卷走。风刚停,雨又下个不停,屋里没有一块儿干地。在这难眠的长夜,杜甫写下了著名的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想到社会上那么多“寒士”,慷慨激昂地表示,为了天下的“寒士”免于饥寒,他冻死也心甘情愿。

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的诗歌流传至今的有240余首。其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已成为学生的必读篇目。草堂故居也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

猜你喜欢

杜工部寒士诗圣
听松榭步韵杜工部《宿江边阁》
“诗圣奖”《中华诗词全集》全国优秀诗词创作大赛征稿启事——纪念“诗圣”杜甫诞辰1310周年暨成都“天府之国”颁奖典礼
和李杜合影
和李杜合影
《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注释论薮
春雨中遥拜诗圣杜甫
读杜工部集
致杜甫
寒士文学作家左思壮而不悲的范型特征
郭知达《杜工部诗集注》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