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让语文课堂更添彩
2024-04-29孔云亮
语文学科与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品读传统文化,不仅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举措。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品味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
一、诵读古诗词,品味传统
教材中的古诗词富含传统文化精髓。这些古诗词音韵和谐,平仄有序,诵读起来朗朗上口。通过诵读古诗词,学生不仅能够领略古典文学的魅力,还能深入体会其情感与内涵。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古诗词诵读活动。在诵读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注重语音和语调的运用,将个人情感融入声音中,使诵读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以《浣溪沙》为例,首先,教师要求学生掌握生字词,为流畅阅读打下基础。这一步骤不仅能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也为后续的深入解读打下基础。接着,教师鼓励学生默读课文,并分享阅读后的感受,谈谈自己从词中领会了怎样的情感以及对中心主旨的理解。虽然学生的答案可能不够精准,但教师不会直接给出评价,而是选择一种更具启发性的方式。教师播放一段背景音乐,营造出与诗词意境相符的氛围,并进行示范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融入饱满的情感,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和加重读音的处理来传达这首词的内涵。示范朗读不仅能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也激发了他们对诗词情感的进一步思考。示范朗读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理解,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分享感受。这一环节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促进了他们对诗词情感的深入理解。当学生完全掌握诗词情感后,教师再指导学生自主练习朗读。通过反复练习,学生不仅能够熟练地掌握朗读技巧,还能深入地体会诗词的韵味和内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引导、启发和鼓励等方式,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传统文化的韵味,感受文字特有的平仄和音韵之美。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诵读作为一种传统而有效的学习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领略古诗词的音韵之美,更能成为他们走进古诗词世界的“敲门砖”。
二、自主研学,小组共探
学习传统文化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首先,教师应对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找出与课文主题紧密相关的传统文化元素,并将其融入日常教学中。其次,围绕课文主题设计小组探究性活动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加深对传统文化理解的有效途径。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深刻地感知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从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也是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以《纸的发明》一课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提出关于四大发明的问题,引入本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提取关键信息,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让他们对造纸术的发明及演变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基本掌握后,教师进一步设计小组拓展学习活动。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线上学习的优势,让学生自行搜集与四大文明相关的资料信息。这样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让他们能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分享各自搜集到的资料,交流想法。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同时也能够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组讨论与线上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构建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让他们能够主动参与传统文化的探究,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并为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群文共赏,传播传统文化的价值
在语文课堂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中,教师常常采用群文阅读的方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这是一种创新且富有成效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旨在通过选取具有丰富文化价值的文章,让学生在对比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语文要素和相关学习技能,还能深入提炼学习的主题与核心,从而促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以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的教学为例,在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要求学生按顺序阅读三首古诗,并了解每首诗所代表的传统节日。随后,教师引入二十四节气,并播放相关宣传片,学生由此可以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智慧以及我国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次引导学生阅读这三首古诗词,并深入探讨诗中提到的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这一环节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让他们对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有了更为具体和生动的了解。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分享对这三个节日的记忆,并与诗中的热闹场景进行对比。这一环节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现状,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四、综合实践,体验传统文化
语文学科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知识,还与生活实践紧密相连。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热情,并在实践中体验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围绕课本中的内容,为学生设计综合实践类活动。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性,还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更深层次的感悟,为日后的写作学习积累宝贵的素材。
以《腊八粥》一课的教学为例,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章、搜集与腊八节和腊八粥相关资料来完成预习任务。在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文章,分享搜集到的资料。通过分享,学生能了解到全国各地腊八节的风俗习惯和腊八粥的多样制作方式。教师也可以设计一同动手制作腊八粥的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食材的准备和制作的过程,真切地感受劳动的乐趣和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既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设计富有创意和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深入品读传统文化是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培养了他们的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意识。学生也会在学习中不断成长,逐渐成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力量。
孔云亮(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