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集体共享大力量

2024-04-29范葳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班集体集体初中生

集体有共同目标并由此产生共同行动,有统一的领导、共同的纪律,以及舆论、信念、情操和风气。集体中的成员对集体产生的态度体验称为集体感。集体感包括:集体荣誉感、义务感、尊重和威信等。集体的力量使每一个集体成员为共同任务行动,相互关心、互相促进,这对每一个成员的知识、情感、意志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与家庭相比较,许多中学生更喜欢生活在集体之中。初中生接触的集体主要有3类:一类是班集体、年级集体、校级集体、活动社团等校内正规集体;一类是少年宫、俱乐部、兴趣小组等有组织、有领导的校外集体组织;一类是网络群体、游戏群体等自发组织的非正式集体。其中班集体是中学生接触最为广泛的校内集体,班集体促使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发展,是社会化的重要环境,是学习社会控制的重要环节,也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业发展。

虽然校内外的正规集体,特别是班集体对中学生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有的学生在集体中的人际关系、集体融入、集体活动的参与、集体规则的遵守等方面存在一些困扰,甚至影响学业发展或是引起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心理危机。

〇 初中生在班集体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生在班集体中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问题。

1.在班集体中不知道如何与同学交往,沉默寡言、独来独往,人际交往技能有待提高。

2.对学校、班集体产生疏离感,无法自觉遵守集体的规则和要求,违规违纪、逃学、厌学或辍学。

3.享受冒险,不计后果,更容易受网络、社会小团体等非正式集体的负向影响,出现一些品德不良甚至违法行为。

4.思想片面,行为偏激,有强烈的以自我中心倾向,不能很好地融入班集体。

〇 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初中生经历着身心发展的飞速变化

初中阶段是学业承上启下、心理发展的过渡期。初中生的身心发展也处于崭新而活跃的状态,内心经历着思想敏感、内心动荡、情感闭锁的疾风暴雨。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开始萌芽,此时是他们品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和质变期。从思维特点来看,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有优势,但个性意识倾向性,仍是初中生在心理发展中社会性的重要方面,也是其重要的动力系统。虽然初中生有迫切的社交需要,但由于他们仍常用自己的经验看待问题,并且无论是生理基础还是心理机能,个体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有的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他人评价及自己内心世界冲突的影响,在集体生活中,无法正确处理成长以及学业中遇到的困扰和问题,无法运用积极的方法融入集体。

(二)班集体中交往行为和交往的原则受阻

在班集体中不被同学接纳的个体会经历更多的孤独感,他们因无法满足交往的需要、爱的需要,得不到情感上的共鸣,更无法建立积极的集体感,不尊重他人或得不到他人尊重,没有威信或做出有损威信的行为,缺少或没有朋友,不服管教,顶撞师长,缺乏同情心,这些行为都会影响个体在班集体中的融入。虽然中学阶段是个体友谊发展的重要时期,但是由于初中生在交往中原则性不强,更容易受到非正规集体的影响,而初中生的品德问题和违法问题往往多发在此类集体中。因而产生对正规集体和同学、教师的疏离感,进而发生学业困难、人际关系紧张以及一系列行为与心理问题。

(三)初中班级功能发生的改变

初中班集体与小学班集体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初中开始,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作用不再像小学阶段那样面面俱到。班中开始由班干部担负更多的班内工作和任务,这也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性、自觉性和处理事务的能力。初中生的心理比小学阶段有更强的社会性、政治性,特别是九年级的学生,开始意识到如何选择未来的道路是极其重要的问题,这种选择会受到更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但是由于个体身心发展水平的不同,有的初中生无法适应从小学集体到初中集体功能的变化,也缺少相应的独立性、自觉性,只关注学习成绩而忽视社会性发展的培养与锻炼。

(四)家庭微系统中的消极关系及不良的教育方式

依据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生态学理论,人生活于其中并与之相互作用的不断变化的环境称为行为系统。该系统分为4个层次, 由小到大分别是: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环境层次的深层是微系统, 指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 这个环境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对学生来说,学校是除家庭以外对其影响最大的微系统。如果微系统间是一种消极的关系,如个体在家庭中被父母溺爱,但学校无法给予这种待遇就会产生心理冲突, 不能和同学建立和谐、亲密的同伴关系, 甚至无法接受教师对其的指导教育。同时有的家长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较多,或是“唯分数论”,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健康成长需要,忽视了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多方面的教育。

〇 班集体对初中生发展的作用

(一)促进初中生的身心发展

初中生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促进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发展良好的适应力,获得更多的人际资源和支持。因此,集体力量在这个时期对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和适应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满足初中生社会交往的需求

心理学家哈吐普依据不同的性质将人际关系分为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青少年和具有相同社会权利的同伴形成的就是水平关系。初中生的同伴主要是班集体中的同学,作为初中生人际交往中重要的社会关系,他们有着获得友谊的强烈需求,友谊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形成。同时由于“闭锁性”的特点,初中生更喜欢和同伴交流、交往,他们之间的互动比父母更加紧密、持久。

(三)在集体生活中得到肯定和接纳

在班集体或较大的群体背景下,同学之间有着较近的心理距离,较平等的社会地位和认知,日常往来也很密切。同伴或同学的接纳,在班集体中和同伴间感受到的温暖,不仅让初中生形成情感上的依恋,还可成为自身的行动内驱力,帮助他们在群体中找到自己角色、位置,在班集体中获得安全感、归属感、支持力量和自我肯定。

(四)陶冶道德情操,形成集体荣誉感

无论是校内的正规集体还是少年宫类型的集体,都可以通过各种积极正向的活动陶冶初中生的道德情操,使他们获得积极的集体情感,并在集体荣誉感中获得新的力量,这都是培养初中生积极的情感、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教育载体。

〇 教育策略建议

(一)增加亲社会行为,锻炼人际交往能力

对于“在班集体中不知道如何与同学交往,沉默少语、独来独往,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的问题,班主任可以在班中召开人际交往的心理班会课,再根据具体情况分类指导。比如可以指导学生了解自己的人际交往风格,分析与人交往的心理舒适区,培养社交能力。对于社交退缩的学生,他们往往由于自信心不足,不敢或不知道如何与他人交流。这时应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让他们通过班集体增加对他人有益的或者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亲社会行为,增加与同学的互动。研究发现,初中生最认同的亲社会行为包括:辅导同学答疑解惑的帮助行为、劝解有矛盾的同学的交往行为、安慰同学、参加植树节等公益活动、尊敬师长、积极参加学校活动等,学生可以从中选择自己觉得难度最小的行动开始。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不仅可以对社会的和谐起促进作用,而且对个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应社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沉默寡言、独来独往、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的学生,应让他们知道信任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从学习观察同学的言行,做听众开始,在观察中学习易于使用的交流方法,了解同学的兴趣爱好,寻找有共同爱好或话题的同学,一点点拓展人际交往范围。班主任也可与家长合力,请家长在家庭中指导孩子进行“自我肯定”训练,练习发表意见、表达看法,言语的交流技巧等,学习以积极的方式增加与同学、教师的人际互动,与他们建立起情感依恋关系,融入班集体。学生在相互合作、共同支持、相互促进的动力下,无论是情绪的体验还是学习实践技能,都可以得到更良性的循环与发展。

(二)建立规则意识,提升自律能力

初生中由于自控力的发展尚在初步,可能会违规违纪、逃学、厌学或辍学,无法自觉遵守集体的规则和要求。存在学业困难或是疏离于学校正规集体的学生更不愿意接受校规校纪的约束,也更容易沉浸在享受“玩手机”“睡懒觉”的无序状态中。由于“管理”本身对初中生就存在着一定难度,这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加之又受到个体自我认识、智力发展、意志力、兴趣等因素发展的限制,只通过讲大道理对他们来说是没有什么作用的。班主任可以和学生针对班规、校规进行讨论,了解哪方面是学生不愿或无法做的,以及做不到的原因,并以实践训练的方式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让学生逐步知道哪些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并对学生每一次的正向行为给予肯定,让他们在成功的经验中建立自觉的行为习惯,提升自律能力,并逐渐在班集体中加以实践和运用。

(三)着重品德培养,给予正向价值引导

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的道德推理、观点采纳等能力不断提高。道德品质的发展使初中生在集体感的方向性和稳定性方面得到进一步加强,所在集体的形成水平和成员的道德水平影响着个体的集体感水平。同时,集体感也会随年级升高而发展。对“享受冒险,不计后果,品德不良,更容易受非正式的自发集体的负向影响”的初中生来说,他们的自控力发展尚不成熟,这类学生更容易受到一些不良小集体的影响。一方面,可以通过前面介绍的各种亲社会行为提高初中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另一方面,要对他们进行价值观的引导。初中阶段,学生的价值观开始萌芽,他们正处于人生蓬勃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是个体系统集中地接受教育的黄金时期,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人的自我发展是一个不断与外界发生特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不仅要考虑到个人需求,还要结合社会和国家发展;不仅要表现自我个性与才能,还要激发内驱力、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不仅要端正学习态度,在求善、求美、求真中认识自我,还要结合自我兴趣特长,从多元的角度培养责任心和担当社会责任。这些动态的交互作用可以帮助个体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四)家校合力促进社会化发展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认为“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心理,尽管是人的生物性和社会力量交互作用的产物,但它是一种以社会性为主导的整合的变化”。社会化是个体掌握知识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所必需的品质、价值、信念,以及社会所赞许的行为方式的过程。社会化过程的基础是接受教育。青少年的社会化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独立自主、自我意识、适应性成熟、性别角色认同、社会化成熟、性格定型。教师、家长、同学及社会公众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及情感上的关怀,乐于助人的正向行为如主动关心、接纳他人,引导初中生在正常的友谊中培养集体主义的行为修养。良好的同学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以及积极的情感和行为回应,都有助于初中生接受并内化榜样作用。

与集体共享大力量是学生遇到不良体验或失败经历时的宝贵资源;是他们启动消极思维:“这太难了,我肯定做不好!”“他们一定会嘲笑我连这个都不知道”时的心灵慰藉;是他们产生消极情绪后出现拖延、逃避、迁怒、自责等负向行为的转向标;是他们用积极的行动摆脱恐惧和烦躁的定心丸;是每一个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集体力量中找到归属感、安全感,用自己的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主动避免参与存在不良品德行为或违法的非正规集体,在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成长路上,激扬青春的力量!

(本文为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专项任务项目2020ZXXL—ZX06G《互联网+校园危机网络干预模式的应用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班集体集体初中生
从我们的班集体说起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我为集体献一计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我爱我的班集体
警犬集体过生日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用“爱心”创建和谐班集体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