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积极而高质量的陪伴
2024-04-29董舒琪
现有研究表明,陪伴是个体安全感确立和个体社会化的需要,个体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人格发展与完善都离不开陪伴。父母陪伴是指父母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有计划或无计划地跟随在孩子身边,在必要时能以积极的教养方式为孩子提供物质或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那么对于青少年儿童来说,何谓积极而高质量的父母陪伴呢?
(一)案例一:“无孔不入”的控制式陪伴
小Y是一名准初三女生,父母离异,与母亲和外公外婆共同居住。母亲陈述小Y的中考目标是某市四星级高中,但成绩一直处于中等偏下,学习动力和学习效率低,自觉性和坚持性不足,在手机使用中存在自我管理不善和撒谎的问题。暑假期间,母亲在家帮她制订学习计划,并予以严格监督和频繁提醒,几乎付出了全部的精力和努力,可谓殚精竭虑。然而,女儿对此十分反感与抗拒,多次争吵并明确表达不满,几近崩溃,母亲则认为自己很失败,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和较高水平的焦虑中。
(二)案例二:“尊重信任”的合作型陪伴
小H是一名初二男生,母亲在小H就读的学校任教,父亲在一家公司上班。在母亲口中,儿子有时是“长不大的小孩儿”,会在周末外出放松时拎着小鱼桶到处找小鱼,会给蝌蚪喂蛋黄……有时他是一个沉稳的“小大人”,在学习安排上很容易与父母达成共识并独立执行,会在生活中关心和“调侃”妈妈,制造小惊喜……妈妈有时会“操心”,偶尔提醒,爸爸则更多认为“孩子有自己的方式”。总体来讲,父母对他的态度是“充满期待”,家庭氛围轻松和谐,充满欢乐,而孩子的学业成绩也一直处在较为优异且稳定的状态。
(一)对陪伴需求的评估和认识不清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陪伴是一种主客体双方相互作用的行为与情感表现,是个体在共同活动和相互协作中建立关系、发展情感联结的过程。案例一中的母亲不仅将亲子陪伴错误地理解为自己单方面的付出,忽视了主客体双方的相互作用,并未与女儿在共同活动和协作中实现陪伴,且未评估或过高地评估了女儿的陪伴需求,一味将自己的全部精力与努力付诸女儿身上,反而给女儿带来了压力。
(二)对孩子的不接纳与不信任
父母陪伴既指物质上的支持、行为上的参与,又指精神上的守护,代表着一种接纳、关爱、尊重的情感。在案例一母亲的陈述中,皆是对孩子的负面评价,且更多基于自身主观判定孩子“需要”给予“帮助”,而非在必要时才进行干预,这些均会传达出一种不信任和不接纳的态度,她也没有尊重孩子的自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而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孩子很容易感知到父母的态度与评价,负面的态度与评价更不利于孩子的自我认同,孩子易怀疑自身能力,放弃努力尝试与改变,同时更加抵触父母的陪伴。
(三)边界不清,误把控制当作陪伴
在家庭教育中,陪伴的形式有养育陪伴、学习陪伴、娱乐陪伴和情感陪伴,而任何一种陪伴都不等同于控制、命令,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和边界感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在陪伴中可以进行适当的示范,但切不可全盘包办代替。案例一中的母亲不仅替孩子制订学习计划,还不断给予高频次的监督与提醒,边界感不清甚至过分“越位”,侵占了孩子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的空间,将陪伴演变为了控制。
(一)恰当评估孩子的陪伴需求
研究发现,对于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个性与需要的孩子而言,父母陪伴行为的重要性和频率都是不同的。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个体对父母陪伴的需求会降低,且对于个性较为独立、倾向于自主思考、创造性较强的孩子,对父母陪伴的需求量相对较小,而对陪伴的形式要求较高。案例二中的父母面对青春期孩子“幼稚与成熟并存”的现状,并未一味给予过分的关注,只在协商之外给予必要的提醒,用“合作型”的陪伴激发了孩子更多的内在创造力。
(二)家长自身须保持稳定的情绪与状态
对于家长而言,觉察自身的情绪和状态是关键。当前,我们的很多家长自己长期处在焦虑、紧张、战斗状态, 只要觉得失控, 就会更严格、严厉地管控孩子。家长应先放松下来,只要孩子不违法违纪(对外攻击)、不自残(对内攻击),就处在健康的发展过程中。家长自身情绪的稳定与放松自如的状态不仅是为亲子正常沟通提供必要的条件,还能够感染孩子的情绪,让孩子在面对生活中的不同问题时都能够更加坚定和从容。案例二中的父母既有对孩子学业的重视和观察,又有对生活的关注与热爱,从而带动孩子也能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汲取能量,始终保持一种平和坦然的状态。
(三)表达接纳与信任,提升家庭容错率
在积极的亲子陪伴中,父母投入爱与情感,乐于表达对孩子无条件的接纳与信任,无条件接纳同时意味着家庭的容错率较高。正如案例二中父母对孩子的评价,无论是“长不大的孩子”还是“沉稳的小大人”,都传达着一种接纳与欣赏。“孩子”可以犯错,“小大人”也可以不那么成熟,具备松弛感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可以放心做孩子,也更敢于向内和向外探索,更自主地进行学习与生活的安排,愿意尝试更多的社会角色与体验,促进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四)尊重边界感,看到独立需求的存在
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思维日益活跃,情感愈加丰富,对边界感的需求增加,更期待获得父母对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尊重。尤其是对青春期阶段的孩子而言,若父母一味加强对孩子的控制,以期打压和制止不良行为,对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横加干涉甚至限制,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的安排与管理,反而更易引发孩子的“超限逆反”,诱发更多的亲子矛盾与冲突。案例二中的父母既愿意花时间与孩子一起做有意义的事,也愿意用适度的“退位”表达尊重,相互陪伴又彼此独立,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发展空间。
积极而高质量的陪伴是对现实生活中陪伴行为所期望的最理想状态,需要家长在责任意识下心甘情愿的时间付出、伴着爱意与温情的积极关注、真诚且耐心的分享示范、尊重边界的适度参与。有责任、有情感、有时间、有态度,只有这样充满温情而又立场坚定的陪伴,才是对孩子真正的共情、接纳、照顾、注视与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