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在心理健康课中的实践研究
2024-04-29赵华丹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立足于教育和发展,旨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如何将这抽象的目标落地,并实践出效果,常见的途径就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而如何在课堂中让学生掌握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则需要从理论到实践、从部分到整体将内容层层递进,让学生慢慢领会才行。大单元教学就是从整体出发,围绕同一个主题,根据每个学段学生的不同认知特点,设计不同的学期、单元、课时目标和内容,使学生在细化的知识中不断整合提升,从而理解主题的含义,培养所需素养。当然每个单元之间也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只有个体掌握好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其心理健康才可能处于正常水平。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以人际关系为例,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异性关系等,而人际关系的好坏又与个体的心理品质、道德品质、交往技能密切相关。在大单元设计时不仅要考虑个体所处群体的特点,还要考虑可能出现的人际关系问题。接下来以七年级人际关系为主题分析大单元教学设计思路和实践反思。
● 分析学情,了解问题背景
七年级学生刚进入一个新的群体,面对不熟悉的同学、老师难免会局促不安、无所适从,他们会怀念自己小学时的朋友,会对未来的与同学相处而感到担忧。因为个体在群体中渴望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所以引导学生尽快认识新同学并融入班集体很重要。每个人在认识同学的过程中会有自己的标准,他们会考量同学的个性、品质、兴趣爱好等,而且大家在成为好友的过程中可能会经历几次冲突或矛盾,冲突的原因和解决又会影响后续友谊的进展,所以需要让学生了解人际交往的方法和原则。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性意识开始发展,他们开始关注异性,对异性交往充满好奇,也克制不住内心的向往。但由于青春期的学生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对问题的看法不够全面,部分学生把握不好与异性相处的界限,易导致误会或做出不恰当的行为,因此要引导学生掌握异性交往的恰当尺度,行为举止要有分寸。
随着他们的独立性与日俱增,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对父母的观点也会权衡利弊,不会全盘接受。他们有时会反感父母的唠叨、反驳父母的观点,但有些父母没有意识到孩子正在成长,仍用以往的教养方式对待孩子,希望孩子在自己的掌控之下,甚至忽略孩子的需求。孩子一旦脱离父母的控制,与父母意见相左且不服软时,父母往往会不知所措,只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要求孩子听话,此时就易产生亲子冲突。因此,需要引导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理解父母,同时让学生尝试站在父母角度,找到与父母沟通的良好方式,以形成积极、和谐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
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虽然在师生关系中还是能做到尊重老师,遇到问题也会寻求老师帮助,但有时难免会因为规则、学习或言行问题而产生误会甚至矛盾。有些学生碍于老师的身份不敢与老师沟通,导致关系僵化。因此,帮助学生理解老师,掌握师生沟通的方法很重要。
基于以上学情,可以围绕人际关系主题设计以下相应的课程:
● 巧设活动,引发认知冲突
无论是杜威的“做中学”还是现代教学倡导的“用中学”,都强调活动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在大单元教学中要想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可以在课堂的导入部分设计与主题相关的热身活动,有些是外在肢体活动,有些是内在思维活动,在教学环节有时候也可以设计相关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原有认知存在的局限,从而学会改变认知,理解内容。
当讲授“新朋与老友”课程时,教师设计了“友谊故事”和“认识新朋友”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关注朋友的特质,主动结交新朋友。在分享友谊故事前,老师先让学生罗列出自己的好友,以及相互认识的时长,然后再回忆令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大部分学生在分享故事的过程中认识到,兴趣相投、相互帮助、真诚善良有利于友谊的建立。在认识新朋友前,先让学生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的由来、小学毕业的学校、兴趣爱好、擅长技能等,然后让学生在班级走动,主动展示自己的信息,认识其他同学并邀请对方在纸上签名,有学生在互动过程中认识到彼此的特点,也发现了彼此的异同,这比简单的自我介绍有趣得多。
当讲授“拥有好人缘”课程时,教师设计了“优点轰炸”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并主动赞美。虽然在活动前强调夸赞别人时只说优点、态度要真诚、内容要具体、要涉及面广、要注重内在,但还是会有部分学生只是简单地夸对方学习好、长得帅、运动好等,甚至还有学生笑着说对方缺点……被夸的人在分享时表示感觉对方夸得很虚,没有愉悦感。学生感慨原来赞美别人也不是一件易事,说话的态度、表达的内容都会影响赞美效果,进而也会影响彼此的人际关系和自己的人缘状况。
当讲授“爱在屋檐下”课程时,教师在导入部分设计了“撕纸游戏”,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沟通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活动是让学生进行2轮撕纸,一次师生无沟通,一次师生有沟通。通过两次不同的结果,学生发现成功而有效的沟通需要双向互动、相互理解、注意观察对方的非语言信息。从这个活动引入亲子沟通话题,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和接受。
● 创设情境,促进多元互动
情境化教学在各类学科中应用广泛,能有效地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构建从真实的情境中学习(阅读、实验、思考、建构)的认知路径,是知识通向素养的必然要求。在大单元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使知识和认知变得更加具体化、生活化、生动化。
初中生与父母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发生冲突,在这过程中学生可能更多想到的是父母不理解自己,很少会从父母角度思考问题,父母亦是如此。因此,教师在亲子关系课程中常常会设计模拟情境,引导学生根据情境扮演不同角色,体会角色本身在情境中的情绪、想法、行为,从而能更好地理解父母。
创设生活情境。在讲授“如何与父母沟通”课程时,教师设计了3个容易产生矛盾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进行角色扮演,最终目的是要通过有效的沟通化解矛盾,而不是激化矛盾。扮演前先让学生思考在设定的情境中各个角色可能会有的反应(包括动作、语言、神态),双方该用什么样的态度、语言进行沟通才是有效的。扮演后让学生互相评价,取长补短,总结经验,最后整理出亲子沟通时的注意事项和有效方法。这种在彼此的互动中主动得出的结论要比单方面被动接受的结果更易迁移到生活实际中。
创设问题情境。在讲授“爱的唠叨”课程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父母为什么会唠叨?父母唠叨背后隐藏着哪些想法、感受和期待?在平时,孩子往往能直观接收到的只是父母唠叨所传达的表面意思,所以才会感觉厌烦,而父母内心更深层次、真正想表达的想法则是孩子无法直接感知到的,而亲子间的矛盾、争执,往往就是由这些表面所引起的。因此,理解父母真正想表达的观点以及他们的期待、自我,才有利于解决亲子矛盾。当学生体会到父母内心的想法和感受时,就看见了善意,看见了善意就放过了自己。
● 引导反思,实现自我成长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在获得知识前最重要的是感悟过程,而这个感悟过程就是让学生体会知识的意义。在大单元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考、讨论,让他们在主动体验和分享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
进入初中的孩子开始重新建构自己的人际圈,在人际交往中渴望友情,但不知如何与他人相处,有时会因为一件小事、一个言行导致矛盾,使得人际关系发生变化,因此让学生了解人际交往的原则与方法很有必要。但单纯地讲授知识,学生虽能理解,但感触不深,在平时的交往中仍会出现问题,于是就设计了“我的交友底线”课程。先让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和体会列举自己的3条交友底线,并讨论分析这些底线被触碰后有哪些影响。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慢慢从他人的底线中了解人际交往的原则:互相尊重。也探讨了如果被触碰底线后,对方怎么做可以让彼此的关系缓和,比如真诚道歉、改变言行。
在一个集体中要与人建立和谐同伴关系,先需要融入这个群体,并为巩固这个群体而付出努力,其中就需要有团队合作精神。为此教师可以设计“搭杯塔”团体活动,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进行合作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成功完成任务。活动从一开始就需要学生去讨论安排每个人的职责分工,有负责垒纸杯的,有负责观察小组成员表现的,有负责监督小组成员是否犯规的。在活动的第一轮,同学们因为不熟悉规则,成功的很少,犯规的很多,因意见不合、操作不当产生的矛盾也很多。但大家在反思成败原因后,在第二轮活动中,成功的小组增多,用时也越来越少。他们总结出团队合作需要具备平等、尊重、包容、鼓励、欣赏、信任、主动、沟通、坚持等品质。这些品质单从字面意思来说学生都能理解,但是否能真正做到只有在实践过后才能知道。
大单元教学要求教师把知识作为过程而不是结果教给学生,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感悟,从而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并有效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