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一夜,月色空明

2024-04-29谢菲阳

现代阅读 2024年1期

静得只听得到呼吸的夜,黑暗像一层又一层的海浪涌上海岸。天边寒星寥落,一阵风过,那星子似乎也颤抖起来。

扑面的无力感和挫败感连成一片雾,又变成一道深渊凝视着我。历史卷子上醒目的红叉一遍遍浮现眼前,“条约意义”“大小战争”如乱麻交织,剪不断、理还乱,仿佛都在无声地嘲笑我的愚钝。我一再诘问自己:是天赋不够吗?是努力不够吗?

那一宿,我辗转反侧。

窗外,蝉鸣如浪,蛙声如潮,好似大地在均匀地呼吸。迷糊中,依稀有读书声传来。侧耳听辨,诵读的分明是《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一盏孤灯寂寥地照着灯下苦读的稚子,此刻他疾步绕柱,因焦急而含混不清地诵读,脸涨得通红,几乎急出眼泪来。看着他步履趋缓、似有神色崩溃之状,我涩然开口:“夜深了,反正天资愚笨,我们都瞎折腾什么劲儿?”那小儿仍呜呜咽咽地读着。我不禁再次追问。他定定地望着我,目光中的迷茫逐渐变得清明:“自幼祖父告诫我‘人定胜天’,人的意志一旦坚定,便是穷山距海亦不能限也,何况是一篇古文。你我皆少年,未来亦有无限可能,怎能生出如此诳语!”刹那间,我的视线模糊了,心灵受到了巨大冲击。

清咸丰三年,太平军发动北伐,安徽庐州战事告急。此时,那曾在灯下苦读的小儿,现在的湘军首领曾国藩正远在百里之外带兵苦练。

那一晚,弯月如钩。

正堂里气氛肃穆,远处隐隐传来金戈铁马之声。一中年人正襟危坐于上首,底下的传信之人冷汗涔涔。安徽巡抚江忠源的求救信来了。咸丰帝也急命他出军援助安徽。他与江忠源情谊颇深,说什么也不能见死不救。他微微颔首,眼里流露出无限伤悲。沉默良久,他只是喝道:“拿笔来!”白色宣纸上绽开一团浓墨,久久化不开。他思来想去,还是决心按兵不动,抗旨不遵。不久,庐州、武昌接连城破,江忠源投水自杀。我忍不住责问他:“为什么不去?你怯懦了吗?”他语重心长地答道:“剑戟不利,不可以断割;毛羽不丰,不可以高飞。湘军首战一定要胜,这是为天下大计着想,怎么能因他人之言语而动摇长久之计?”没人理解他的苦衷,更无人知晓他的坚持。我感到心底泛起的那一点点迷雾,渐渐被他照亮:“是啊,他人言语又何妨,我有我的坚持。”

我猛然从梦中惊醒,抬手翻看书架上的《曾国藩传》:六次科举不中却愈挫愈奋,历长沙之辱而建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我梦见的是深夜苦读、坚定果敢的曾国藩,读到的是“笨小孩”逆袭名臣的曾国藩。二者相结合,我才得见一个鲜活的晚清“中兴第一名臣”形象。

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我想,我们人人都可以向曾国藩学习,“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用坚持书写自己的人生理想,即使笨拙,也要一步一步朝目标奋斗进发。

这一夜,月色空明。

教师简评

文章切入角度新颖,作者在自我困惑时遇见少年曾国藩,对话中年曾国藩。双方在梦中相遇,借鉴了《红楼梦》中“托梦喻理”的写法,表达了“用坚持书写人生理想”的主旨。结构上,以“那一夜”为基础句式,一线贯穿,作者的思想认识步步深入。整篇文章画面描写极为出彩,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尤为丰富,兼以环境描写适时烘托情境,突出了曾国藩的形象,间接表露了作者的志向。(陈斯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