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校园,回到老屋
2024-04-29唐俊霖
写作实践
走出校园去收获丰富多彩的体验,你可以去某地参观、访问、考察、旅游,或者做一名志愿者……校外实践中的一幕场景、一个细节、一件物品、一段对话或一首民谣都可能触动过你的内心,引发过你的思考。请以“走出校园”为话题,自拟题目, 自定立意, 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提示:
1.写作时不要贪多求全,面面俱到。从小处着眼,抓住一件事、一个场景或者一个角度去写即可。也可以组合同一主题的多件事情、多个场景,表达同一主题的不同侧面。
2.“触动过你的内心,引发过你的思考”是这件事、这幕场景或这件物品的写作价值所在,也是确立中心的立足点。
3.对这个场景或物品做些细致的描写,使读者目光聚焦,文章就会显得中心突出、条理清晰。
当我走出校园,再一次回到老屋,却未曾想到是要与它分别。凝望着陈旧的老屋,像是在注视着一位沧桑的老者,回顾着我逝去的童年。
这是一座依山而建的老屋,房顶的瓦片布满了青苔,岁月刮下一层层灰白色的漆面,留下粗糙的印记。层层瓦片犹如老人龟裂的手掌,布满了裂纹,那是风雨腐蚀过的印记。斑驳的门环被岁月摧残得体无完肤,色漆脱落,让人心生畏怯之情。老屋整体不大,四根木柱仍能支撑起房屋,长满斑迹的木板一块块紧挨着拼成了墙壁。条条木缝中拥挤着沧桑与落寞,寒风掠过,掀起了阵阵木屑,挂起了一幕幕别离,往日的回忆逐渐涌上心头,却被刺骨的寒意戳破。受着某种力量的驱使,我还是踏入了这座老屋。
“吱—呀—”随着木门被推开,一种熟悉的气味,夹带着些许温馨向我袭来,回忆中黑白的老屋被重新渲染上彩色:那遗弃在角落的学步车,见证了儿时的我在门前小土坡上一次次翻倒;那躺在地上睡着了的渔网,网罗了我多少次“一场空”的失望和惆怅;那蒙上灰尘,挂在那儿已不知多久的蒲扇,赶走了多少只蚊虫,让我得以安然入睡……
望着那些掺杂了哀愁喜乐的“老伙计”,更多的回忆止不住地在我脑海放映:春天,见我一锄头将竹笋砍断,外公那爽朗的笑声令我难以忘怀;夏天,我带着满身泥泞从池塘回来,冲了半天澡,回忆起来总是令人忍俊不禁;秋天,漫山红遍,与父母登高望远,在山顶注视着老屋,它如同一个小孩子安详地躺在“红色的怀抱”,让人感到莫名欣慰;冬天,终于盼来鹅毛大雪,全家人都止不住地欢呼雀跃,于是第二天后院里便多了两个可爱的雪人……老屋陪我们经历了一个个酷暑严寒。
穿过又一个木门,来到萧索的后院,我缓缓抬起头来,浑身一震。一场山火烧掉了曾经的美好回忆,也带走了我最美的依靠。即使老屋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却仍旧逃不过被拆迁的命运—它住不了人,已经没有存在的价值了。走出老屋,我内心是说不出的苦涩。我再回望老屋,似在对视一个伤痕累累的灵魂。老屋,也是真的老了,我见证它从一个小孩到老者,见证它从淬火中幸存下来,却也要见证它的离开。老屋或许也没想到,它的一生竟是被它的建造者—外公所结束吧。望着外公沉默又悲伤的眼神,我意识到,老屋不仅装下了我的童年,更承载了三代人的情感与故事啊!那份不舍,又怎会只存在于我心中?
外公叫的挖车缓缓驶来,老屋的生命也进入了倒计时, 我鼻子一酸,飞快地想要逃离这里。“轰—隆—”老屋的倒塌声从身后传来,我不忍回头。
我写下这篇文章,以纪念我曾经的老屋,以怀念我过往的时光。
教师点评
作者以重回老屋时的游览顺序为线索,将自己小时候的回忆与长大后重回老屋的所见串联起来。在素材的选择中,因为要突出对老屋的不舍、对逝去的童年的怅然,所以童年的回忆只能作为简写的部分,来衬托应当详细描写的如今老屋的破败景色。在文末,作者将心中的不舍以议论抒情的方式直白地表达出来,三代人的情感与故事、对老屋的不舍、对过去时光逝去的怅然,在此刻格外清晰。(谭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