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假爱”与“真省”

2024-04-29余艳

现代阅读 2024年1期

《猫》是统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首篇课文。作者郑振铎以第一人称口吻,记述了自己家三次养猫的经历,描写了“我”与家人对于猫亡失的悲痛、遗憾的心情,尤其是对第三只猫的歉疚之情,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善于自我反省的精神。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可以从不同视角,探寻矛盾冲突点,挖掘文章隐藏的主题。

从猫的视角:受宠爱和被忽视

本文一共描写了三只猫,它们的特点不同。第一只猫有着鲜活的生命力,“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三妹常常和它玩耍,“我”可以坐在藤椅上,微笑着看他们嬉戏,消耗掉一两个小时的光阴。文章中,作者通过对猫的颜色、情态、动作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大家对第一只猫的喜爱之情。而它的死亡,让三妹难过,让“我”感到一缕辛酸。

第二只猫较第一只猫更加活泼有趣。“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这只过分活泼的猫在受到家人喜爱的同时又让大家对它有一份担心,我们“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地查问好几次”“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从“查问好几次”“笑骂”等词语可以看出家人对它的喜爱。可惜,这只猫也亡失了。“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连向来不大喜欢它的张妈也说:‘可惜,可惜,这样好的一只小猫。’”“我”则怅然、愤恨,诅咒夺人所爱的路人。相对第一只猫,大家对第二只猫的情感更加深厚。

第三只猫和前面两只猫明显不一样。首先“出身”不一样,第一只猫是“隔壁要来的”;第二只猫是“舅舅家带回来的”,和“出身名门”还能沾上一点关系;而第三只猫是一只流浪猫,“张妈把它拾了进来”。再看它的长相:“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性格也不活泼,还有一点懒。在家人的心中,它的存在是若有若无的。作者从它的毛色、体态、性格等方面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只难看、忧郁的猫。而对于第三只猫的亡失,“我”却更加难过。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我们在比较中发现猫受宠爱与被忽视的不同际遇,探寻到了矛盾冲突点,引发我们的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大的篇幅描写第三只猫?为什么这么多人都不约而同地冤枉它?为什么相对于前两只猫的亡失,“我”对于第三只猫的亡失更加难过?

从“我”的视角:证“实”与证“伪”

三只猫都以亡失告终,最不受宠爱的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最悲痛。细读文本,我们很容易发现,是因为“我”的冤枉并棒打第三只猫,间接导致它含冤死去。

“我”为什么会冤枉它?我们先来看看,“我”找到的证据:“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但是,这一定就是花白猫吃掉芙蓉鸟的证据吗?凝望鸟笼是事实,但不是吃鸟的证据。找了半天没有找到,“我以为”它“畏罪潜逃”了,以“我以为”三个字可以看出这一切都是“我”的主观臆测,“好像还在吃着什么”,说明也是“我”凭想象就给猫定罪并在之后施以惩罚。“我”为什么会如此推断呢?唯一可以解释的原因就是:这只猫难看且忧郁,不得人心。

我们再来看一处细节,作为主人的妻子,看到死鸟便呵斥张妈:“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这里的叹号和问号连用,可见斥责之严厉,“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辩护。”这与那只不能说话辩诉的花白猫何其相似。面对处于强势地位的人,弱者是无法言语的。

由此可知,第三只猫的悲剧命运是由家人的“偏见”“主观臆测”“个人喜好”造成的。而这种先入为主的“偏见”,随意强加的“主观臆断”,以及按“个人喜好”判断、行事,不正是人性的“亡失”吗?而对于弱者话语权的忽略,更是对人性弱点的深刻剖析。因此,作者才会如此沉痛而深刻地进行反省:“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从“我们”的视角:真爱与假爱

文中除了“我”以外,还塑造了妻子、三妹、路人、张妈、周家丫头等人。在这些人中,谁是真正爱猫的人呢?

三妹喜欢猫,她常在课后回家时,逗着猫玩,但她是真的喜欢猫吗?当第一只猫死后,她便“怂恿”二妹去舅舅家拿一只回来。从“怂恿”一词可以看出她的迫不及待,她早已忘却了失去第一只猫的痛苦;且第二只黄猫来后,她的注意力立刻就被吸引走了。这说明,在三妹心中,只要这只小猫能逗她开心即可,并不在乎它是谁。至于对第三只猫的态度,更能看出三妹的“假爱”——对于这只可怜而又不活泼的猫,她不加注意。在“我”追踪花白猫时,三妹大义凛然地指出:“猫在这里。”可见,三妹并非一个真正的爱猫人士,她喜欢的是猫带给她的快乐和喜悦,猫于她而言,只是一个玩具。

那么,“我”和妻子爱猫吗?我们爱的只是漂亮可爱的猫。路人爱猫,却夺人所爱,是一种自私的占有。周家丫头目睹猫被偷,却不阻止,是一种事不关己的冷漠。唯有张妈的反应与大家不同,她对第三只猫抱有同情、爱护之心,因为这只猫是她亲手喂养的。再者,被妻子怒斥后的张妈“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与被“我”棒打后的猫“不能说话辩诉”何其相似,他们在家中都是处于弱势的地位。可见,在这个家庭中,只有张妈不论猫的美丑,一视同仁。作者在反复的对比中,对幽微的人性一步步进行深刻的剖析,“我”作为作者塑造的一名知识分子,自我反省应该对张妈这样的劳动人民给予真正理解并平等相待。

德国思想家、作家歌德曾经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学会抓住文章的矛盾点,对作品的内涵进行深入思考,从而确保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