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说新语》穿行录:化“两难”为“两全”

2024-04-29邹恒羽

现代阅读 2024年1期

南朝宋刘义庆等人所编的《世说新语》是一部独具特色的志人小说,书中不仅传神地塑造了一批洒脱率真的名士,也记载了不少儿童的智慧故事。我们早在《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就认识了能言善辩、敬爱父亲的陈元方,那时的他不过虚龄七岁,就能挺身而出替父亲辩白。现在,让我们穿梭历史长河,与小元方再会。

穿行

人物志探知《世说新语》前,老师交给我们一本“穿行录”,让我们记下所见所闻。当陈元方邀请我们一同去拜访德高望重的袁公时,我们翻到穿行录记载人物的那一页,记录下主要人物的信息。

袁公虽然现居高位,但过去也当过邺令这样的基层官员,他关心民生疾苦,深知基层官员施政不易。听闻陈太丘任内修德行仁,百姓安居乐业,袁公回想起自己当年的施政手段竟与陈太丘不谋而合,又听说陈元方是个能言善辩的孩子,打算试一试他的急智,于是他问陈元方:“是你父亲效法我,还是我效法你父亲呢?”

袁公以前当过邺令,陈太丘目前任职太丘长,前者自然不可能“时空倒流”去师法后者;但反过来,陈太丘采取的施政手段是根据当地情况制定的,而非模仿前人。这是个两难问题,选任何一方都会贬低另一方。陈元方虽惊不乱,立刻在脑海中构思言辞。很快,厅堂里响起从容不迫的童稚声音—

陈元方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⑥动静⑦,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来源:《世说新语·政事》)

注释

①履行:实行。②绥:安抚。③恣:放纵,听任。④孤:王侯的自称。⑤法:效法。

⑥周旋:这里指思想。⑦动静:这里指行动。

陈元方的回答让我们不禁拍手称妙,他的回答注意了以下三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注意谈话对象的身份,语言得体。袁公德高望重,不能像《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对待父亲那位不守信的朋友一样严词反驳、“入门不顾”。

2.避免陷入无谓的争辩,精准对答。面对两难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踩坑”,应避开正面较量,体会袁公问话的本意,委婉表达观点。

3.尝试举出合适的例子,侧面论证。以先贤权威事例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更有说服力。

陈元方的回答看似答非所问,实则抓住了袁公的言外之意。他举出的例子是周公、孔子两位儒家先贤。周公、孔子行为理念相近,袁公、陈太丘施政手段一致,但互不相师;周公、袁公身处高位,孔子、陈太丘身在民间,都是高尚的贤人。陈元方的回答机敏妥帖、不卑不亢,既没有贬低父亲,又不至于让袁公难堪,还充分体现了自身学识。

袁公没有再追问。陈元方成功化 “两难”为“两全”,为这次拜访画上圆满的句号。

穿行

明智说

面对两难困境,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化解?告别陈元方后,我们再次出发,找寻更多历史文化长河中的闪光点。

01叩问本心,勇敢选择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两难困境中,总有些事物比生命更宝贵,当维持生命和留存道义产生冲突时,孟子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舍生取义”。他在与告子的辩论中,用“鱼与熊掌”“生命与道义”进行比较并作出选择,阐明自己的利义取舍观,以及坚守本心的品格。

02周密分析,大义为先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史记·陈涉世家》

大泽乡的瓢泼大雨中,我们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既然逃跑和反抗大概率都会死,为什么不选择为国事而死呢?”况且,反抗未必死路一条。陈胜、吴广结合实情、因势利导,指出起义比逃跑更有希望。于是,他们的起义队伍高举旗帜,揭开反抗秦暴政的序幕。

03理性推断,厘清矛盾

若鬼神有知,不受邪佞之诉;若其无知,诉之何益?

—《世说新语·贤媛》

“若鬼神有知觉,不会答应诅咒他人这种奸邪的诉求;若鬼神无知觉,下咒更是毫无用处。” 宫门前,面对赵飞燕姐妹“施巫蛊之术”的诬告和汉成帝怀疑的目光,班婕妤没有急于辩白,而是冷静分析,将鬼神“有知”和“无知”两种情况的推断导向同一个结果,让歹人的阴谋被化解、自身清白得到证明,一个冷静智慧的才女形象浮现在我们眼前。

穿行

探知行

你还知道哪些历史上巧解两难、化作两全的故事?去追溯那些古籍经典中的流光,记在你的“穿行录”中吧!假如你是某段历史的主人公,你还能采取什么更有效的“两全”方法?

穿行录·两全之法

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____________ 》 主人公:____________

历史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难困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全”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全”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