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周瑜相遇

2024-04-29迟子建

现代阅读 2024年1期

梦回千年 与英雄论英雄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因为月亮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汽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见到了一片荒凉的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他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会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锈来。①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

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②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③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④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⑤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周瑜也盘腿而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伸出一双女人的手,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的泪水打湿。

(来源:《青年博览》2020年第6期,有改动)

阅读笔记

❶ 通过对“我”的心理描写,侧面突出战争的残酷无情,以及给人们造成的伤害,进一步表现“我”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态度。

❷ 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出战争前夜周瑜气势高昂、时刻准备迎战,与后文周瑜脱下铠甲形成对比。

阅读笔记

❸ “流水声”“鸟声”是自然的声音,展现了自然的宁静美好;“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是人为的声音,展现了生活的闲适,这一切代表的是和谐、安宁的生活情状。

❹❺ 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展现出“我”作为普通村妇与周瑜不同的观点:在“我”看来,真正的英雄并非在战场;脱下铠甲,换上布衣,化身和平的守卫者才是真正的英雄。

❻ 突出周瑜形象的前后变化,从“周瑜不再身披铠甲”“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可知,“我”强烈希望 得到周瑜的认同。此处采用故事新编手法,充满理想主义色彩。

思考空间

1.本文多次提到艾草,请你分析它在文中的象征作用。

2.历史上的周瑜是什么样子,与本文中的周瑜形象有何差距?如果是真实的周瑜,他会因为与一个村妇交谈,就改变自己的主张吗?请你仔细思考,依据所学知识及相关资料,去探索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形象。

答案提示1.“艾”和“爱”是谐音,文中用来象征友爱、和谐;暗含作者对战争与和平的思索;象征作者希望和平友爱的愿望。2.可结合史实,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技法课堂

小说中的氛围营造

在小说创作中,氛围营造是增强故事魅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既可以为文章增色,又能够让读者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中的时代背景、人物情节和作者情感。要想创作出好的“氛围感”小说,既需要作者通过对景物、气象、场景等的渲染和描绘,烘托出小说的情感主旨;又需要作者熟练掌握多种描写手法,且具有一定的想象力。简而言之,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创作。

一、以环境烘托氛围。氛围营造和环境烘托相辅相成,《与周瑜相遇》开头即写景,以“烧艾草的气息”“鼓角相闻”“蘑菇一样的帐篷”等事物,创设了“我”与周瑜相遇时冷峭、安静的环境氛围,这样的氛围营造模式,既有画面感和历史感,又能塑造人物形象。

二、多种感官相互结合。“氛围感”的营造需要作者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各种角度描写,达到让读者“沉浸式”阅读的目的,《与周瑜相遇》中“身披铠甲”“艾草香”“鼓角声”等描写涉及多种感官对象,让小说人物一开篇就浸染于战争前夜的“气氛状态”,推动人物进行“跨时空”交流。

三、具有一定的想象力。《与周瑜相遇》视角新颖、独特,作者借一个村妇的梦,书写了对战争的憎恶、对安宁生活的向往。透过作者的眼睛,读者易于将自己带入故事氛围,从而对人物产生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