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综合训练营(高中内容月度测评四)

2024-04-29

现代阅读 2024年8期

特约名师

梁开喜

湖南省常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在《语文建设》《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报刊上发表教研论文九十余篇,主持了《基于单元学习任务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研究》等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

1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4题。

舆地写作与小说创作

◎ 周保欣

舆地写作可论之处甚多,地名是其中最基础的部分。作为术语,“地名”最早见于《周礼·夏官·原师》:“原师掌四方之地名,辨其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之可以封邑者。”古人为地命名,多依地物的一两个主要特征,或以山,或以水,或以植物,或以动物,或以姓氏,或以官职,或以气象,或以色泽等,不一而足。

只是小说家写地,可以虚构,亦可据实,或虚实相间。以地名为小说篇名,本是中国小说命名法的一种。《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本就有极饱满的地学元素。就小说本身而言,地名作为小说的名称,意味着小说某种空间上的限定性,意味着故事将在特定的自然地理和社会历史空间中展开。小说家在特定的空间或异空间,即小说地名所呈现出的相对固定的地域社会,与外部更大的时代、社会、历史空间的互动中展开叙事,这是《红楼梦》《水浒传》等的共同特点。

当代小说亦不乏其例,如古华的《芙蓉镇》,作为一部反思小说,作品开篇呈现给读者的就是“一览风物”,写镇子旧时的繁华。小说中的芙蓉镇以何地为蓝本,究竟是湖南郴州嘉禾县的唐村镇(作者古华故乡),还是湖南湘西永顺县的王村(谢晋执导电影《芙蓉镇》拍摄地,现已改名为芙蓉镇)?不得而知。但是古华以“芙蓉镇”名之, 且写到芙蓉河、河岸的木芙蓉树、“芙蓉姐子”等,“芙蓉”显然是一种别有深意、别有意涵的预设。《芙蓉镇》是借名,借“芙蓉”之名,强化小说的批判功能。

相比较而言,贾平凹的《高老庄》则是另一种借名。小说取境《西游记》中的“高老庄”,借用猪八戒在高老庄娶亲,酒后现出猪妖原形的故事,以比附《高老庄》的主旨。《高老庄》写的同样是现形的故事,只不过现形的不再是猪八戒,而是大学教授高子路。高子路本应像孔子的弟子子路那样,勇武而刚直,辨是非,行仁义,但《高老庄》中的子路,却一心要洗脱农家子弟的身份和趣味。为父亲去世做三周年祭,他再次回到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时,那些潜存在高老庄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如封闭、狭隘、自私、小气、粗鄙等一一再现。贾平凹借道于《西游记》中的“高老庄”,表达的其实是对乡土文明中人们精神退化的精深思考。

和《芙蓉镇》《高老庄》的借名相比,赵本夫的《天漏邑》更有哲学的、人类学的复杂气象。此作颇有《红楼梦》的味道,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小说中,两条线索交叉轮替,作家一边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以简笔写出天漏村亘古、蛮荒、偏僻、神秘的历史,另以繁笔写出天漏村人的天性与人性。世间传说,天漏村是远古遗民的部落、古舒鸠国的都邑、历朝囚徒的流放之地,天象诡异,时有雷电伤人之事发生,人也诡异,沿袭着古老的法则。《天漏邑》故事复杂、情节奇特,但究其宗旨,写的不外是人的罪与恶。天有“漏”,故有女娲补天之说,但天之“漏”又岂可尽补?哪里会有无“漏”之天呢?“漏”,是事物的本质。于事和物而言,是亏欠、欠缺;于人而言,则是德行有亏。

对小说家来说,地和地名可以利用之处很多。地,不单提供小说故事情节展开和人物活动需要的物理空间,地名更是以其不可替代的地方性文化特质,构成小说家的标识。区域性的地名系统,无论虚与实,多会构成各地独特的地名景观。如汪曾祺,少时居于江苏高邮,地处江淮之间,中间有运河相连,湖泊星罗棋布,其小说中的地理景观就不乏“水”的韵味和智慧,如《大淖记事》中的大淖、河源、沙洲等地名系统和茅草、芦荻、蒌蒿等植被,呈现出鲜明的河湖湿地特色。水系地名景观,给汪曾祺的小说带来盎然的生机和无尽的韵致。水无定法,亦无形法,故以万物为形法,所以,汪曾祺的小说,总是有任性任情而不拘礼法和敢于突破世俗陈规的力量。其小说中的地名景观,承载着高邮人的记忆,东大街、泰山桥、竺家巷等,无一不带着高邮地方特色。

相比较而言,贾平凹对地名的运用,则有更多的主观创造性。他的小说地名之多、类型之丰富、命名之讲究,实为当代作家中所罕见。比如《老生》,作品中的地名系统几乎涉及秦岭山地环境中的所有地学类型。自然地理形态上,小说写到的有河、川、山、崖、梁、坪、屿、砬、砭等;社会和人文地理形态上,小说写到了村、镇、街、观、寨、驿、寺等。这些地名作为小说的叙事构成时,对《老生》的成形及其主旨的深化有莫大的帮助。这种微观地理学意义上的地名所连缀的叙事空间,使得整部小说情节紧凑,叙事富有跳跃性,没有丝毫的沉闷。小说因了秦岭的体势和形法,而有了某种跳跃的、晦暗不明但又纵横吞吐的气象。贾平凹擅长使用秦岭的地名和山川形势,因此让《老生》窥得天地之理,进而有了生生不息的气机。

(来源:浙江大学出版社《地方志与中国当代小说诗学建构》,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浒传》有极饱满的地学元素,意味着小说某种空间上的限定性和故事展开的特定性。

B.古华在《芙蓉镇》中预设了芙蓉河、木芙蓉树、“芙蓉姐子”等,别有深意和内涵。

C.贾平凹的《高老庄》借高子路形象,表现了潜藏在高老庄人骨子里的封闭、狭隘等文化基因。

D.赵本夫《天漏邑》以田野调查方式,用简笔和繁笔展现天漏村的历史、人的德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第一、二段的内容可以看出,舆地写作中,地名是最基础的部分,具有限定性,只是小说家写地,或虚或实,或虚实相间。

B.分析《红楼梦》《水浒传》的共同特点可知,小说家在小说地名所呈现出的地域社会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展开叙事。

C.“当代小说亦不乏其例”,第三段中,作者举小说家古华写镇子旧时繁华的例子,可能是想表明“芙蓉镇”就是古华本人的故乡唐村镇。

D.从小说家对地和地名利用的情况可以发现,地和地名构成了小说家的标识,如汪曾祺的水系地名景观,为其小说带来生机和韵致。

3.请结合材料谈谈鲁迅小说《祝福》中“鲁镇”的作用。

4.作者认为赵本夫的《天漏邑》 “颇有《红楼梦》的味道, 虚则实之, 实则虚之”, 请参照材料中作者对《天漏邑》的解读, 分析《红楼梦》 “虚则实之,实则虚之” 这一特点。

2文学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5~8题。

雨里的猫①

◎ 文/[美]海明威 译/任小红

这家旅馆里只住着两位美国旅人。他们住在二楼,面朝大海,也面对着公园和战争纪念碑。公园里有大棕榈树和绿色的长凳。意大利人大老远跑来看战争纪念碑。纪念碑是青铜铸的,在雨里泛着光。这会儿正下着雨,雨水从棕榈树上滴下来,石子路上出现一汪汪积水。雨水滂沱,海浪裹着雨水像一条长长的线涌上岸,又沿着沙滩滑下去,然后再裹着雨水涌上来。泊在战争纪念碑旁边广场上的汽车都开走了。广场对面有个侍者站在咖啡馆门口,正朝着空荡荡的广场张望。

两位美国人中的妻子正站在窗边往外看,外面有只猫刚好蜷缩在他们窗子底下一张滴着雨水的绿桌子下。那只猫缩紧了身子,不让雨水滴到身上。

“我要去逮那只猫咪。”妻子说。

“我去。”丈夫乔治躺在床上说。

“不,我去。外面那只可怜的猫咪想在桌子底下躲雨呢。”

丈夫靠在床头的两只枕头上,继续看书。

“别淋湿了。”他说。

他的妻子下楼去了。经过旅馆营业处的时候,店主起身向她哈哈腰。他是个老头儿,个子很高。

“下雨了。”妻子说。

她有点喜欢这个店主。

“是啊,是啊,太太,坏天气,真是个坏天气。”

美国太太喜欢他,喜欢他接到任何投诉时都那么认真的态度;喜欢他的修养,喜欢他乐意为她效劳的模样;喜欢他作为店主的那种感觉,喜欢他那张苍老、严肃的脸和他那双大手。

她怀着对他的喜爱,打开门向外张望。雨下得更大了。那只猫应该就在右边。或许她可以沿着墙,从屋檐底下走过去。她站在门口还没迈出去,背后有人为她撑开一把伞。原来是负责照料他们房间的女侍者。

“您可千万别淋湿了。”她面带笑容,用意大利语说道。毫无疑问,是店主派她来的。

女侍者撑着伞,美国太太沿着石子路走到他们房间的窗子底下。那张桌子就在这儿,被雨水冲洗得鲜绿鲜绿的,可是猫不见了。她突然大失所望。女侍者望着她。

“您丢东西了吗,太太?”

“刚才有只猫。”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有只猫?”

“对,一只猫。”

“一只猫?”女侍者哈哈一笑,“雨里的猫?”

“对。”她说,“就在这张桌子底下。”她又加了一句,“噢,我可真想要它,我就想要只猫咪。”

她用英语说这几句话时,女侍者紧绷着脸。

“来吧,太太。”她说,“我们该回里面去了,要不您会淋湿的。”

“我想也是。”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她们沿着石子路往回走,进门后,女侍者在外面收了伞。那个美国太太经过办公室时,店主在写字台那头向她哈哈腰。太太从心里觉得某些东西又渺小又麻烦。这个店主让她觉得自己十分渺小,却又十分重要。她一时觉得自己太重要了。

她走上楼梯,打开房门。乔治还在床上看书。“猫逮到了吗?”他放下书问道。

“跑了。”

“奇怪,会跑到哪儿去呢?”他把目光从书上移开,说道。

太太坐在床边。

“我真想要那只猫。”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想要它。我就是想要那只可怜的猫咪。可怜巴巴地淋着雨对一只猫咪来说有点悲惨。”

乔治的目光又挪到了书上。

她站起身,在梳妆台前坐下,拿起镜子左照照右看看。她端详着自己的侧影,从这一侧看到那一侧,又照照后脑勺和颈窝。②

“你觉得我把头发留长好不好?”她一边再次端详自己的侧影,一边问。

乔治抬起头来,看着她的颈窝,她的头发很短,像个男孩儿。

“我喜欢你现在这个样子。”

“这个样子,我可烦死了。”她说,“像个男孩子,真够恼人的。”

乔治挪动了一下身子,换了个姿势。

从她开始说话,他的目光就一直停留在她的身上。

“你看上去漂亮极了。”他说。

“我要把头发扎到后面,扎得又紧又光滑,在后脑勺盘个大大的髻,坠在后面沉甸甸的。”她说,“我真想有只猫咪坐在我的膝头上,我一摸它,它就发出呜呜的声音。”

“是吗?”乔治躺在床上应道。

“我还希望现在就是春天,我要对着镜子梳妆,我要一只猫咪,还要几件新衣裳。”③

“噢,别说了,去找点儿东西看吧。”乔治说着,又低头开始看书。

太太向窗外眺望着。天很黑了,雨点敲打着棕榈树。

“不管怎么说,我都想要一只猫。”她说,“我想要只猫,现在就想要只猫。要是我没有长头发,也没什么别的好玩儿的,总能有只猫吧。”

乔治没有理睬她,依旧看着书。④太太又望着窗外,广场上的灯都亮了。

有人敲门。

“请进。”乔治说着,抬眼望去。

女侍者站在门口,怀里紧紧抱着一只大花斑猫,她松开手把猫放下来。

“不好意思,打扰了,”她说,“老板让我把这只猫送给太太。”

(来源: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海明威短篇小说集》,有改动)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一段将“雨水”“纪念碑”“广场”等意象叠加起来,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女主人公空虚失落的内心世界,为下文寻猫预设了心理背景。

B.当妻子提出要留长发,丈夫说他就喜欢她现在的样子,可见丈夫对妻子的欣赏与爱;而旅馆老板将另一只猫送回的行为也反映了他对女主人公的关注。

C.小说中的“猫”和“雨”都有象征意义, 猫弱小的形象以及在雨中孤立无援的处境,反映了女主人公自身的境遇。

D.小说结尾写侍女送了一只猫给太太后,只说了一句话,小说就戛然而止,对之后的事作者只字未提,情感含而不露,思想隐而不晦,引发读者兴趣。

6.下列对小说中画线部分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处,作者以“雨里的猫”为标题,能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并留有余地,意蕴丰富。

B.第②处,作者写妻子坐在梳妆台前拿着小镜子仔细地端详自己,表现了作者对她有轻视之意。

C.第③处,作者写妻子空手而归后向丈夫倾诉种种需求和愿望,反映了她空虚失落的内心世界。

D.第④处,面对妻子的反复诉说,丈夫没有倾听并一直躺在床上看书,由此可见丈夫的冷漠。

7.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初的美国社会为背景,反映了作者在时代背景下对女性地位和自主性的关注与思考。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8.海明威的作品具有简练、 紧凑的“电报式风格”, 请从人物、 结构和语言等方面对小说作简要分析。

试题解析

1.A项在原文中的表述是:“就小说本身而言,地名作为小说的名称,意味着小说某种空间上的限定性,意味着故事将在特定的自然地理和社会历史空间中展开。”可以看出,“意味着小说某种空间上的限定性和故事展开的特定性”的对象是“地名”,而不是《水浒传》,属于张冠李戴。B项“别有深意和内涵”的不是古华在《芙蓉镇》中预设的“芙蓉河、木芙蓉树、‘芙蓉姐子’等”,而是通过预设芙蓉河、木芙蓉树、“芙蓉姐子”中“芙蓉”的意象,从而强化小说的批判功能。选项用芙蓉河、木芙蓉树和“芙蓉姐子”取代“芙蓉”, 属于偷换概念。D项“展现天漏村的历史”用的是简笔,展现天漏村人的 “德行” 用的是繁笔,该项笼而统之,导致观点表意不明、逻辑混乱。

参考答案:C

2.D项在原文中的表述是:“地,不单提供小说故事情节展开和人物活动需要的物理空间,地名更是以其不可替代的地方性地理文化特质,构成小说家的标识。”“地”与“地名”在小说中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地”提供情节展开和人物活动的物理空间,“地名”则隐藏着无可替代的地方性地理文化特质,因而具有一定的辨识度,成为小说家的标签。这一点,不论是汪曾祺、古华、贾平凹还是赵本夫,都概莫能外。对小说家而言,地和地名可以利用之处很多,但真正成为小说家标识的只能是“地名”,而不是“地”。在材料第六段,作者说“水系地名景观,给汪曾祺的小说带来盎然的生机和无尽的韵致”,“其小说中的地名景观,承载着高邮人的记忆,东大街、泰山桥、竺家巷等,无一不带着高邮的地方特色”,再次说明构成并影响小说家作品风格的是“地名”,而不是“地”。

参考答案:D

3.鲁迅的《祝福》被收录进了统编版语文教材高中必修下册第六单元,通过对该小说的分析,完成材料观点与小说相关内容的互证,是该题的基本立意,充分体现了“教考衔接”的命题精神。“鲁镇”是地,亦是地名,鲁镇社会对人物命运有着深刻的影响。为此,学生首先应从材料里找到诠释小说中“地”和“地名”意义的信息点,如:“小说家写地,可以虚构,亦可据实,或虚实相间”, “地名作为小说的名称,意味着小说某种空间上的限定性,意味着故事将在特定的自然地理和社会历史空间中展开”,“对小说家来说,地和地名可以利用之处很多。地,不单提供小说故事情节展开和人物活动需要的物理空间,地名更是以其不可替代的地方性地理文化特质, 构成小说家的标识”等; 然后,要借鉴作者分析《芙蓉镇》《高老庄》《老生》《天漏邑》《大淖记事》的方法,梳理并整合要点,抓住“物理空间”“地方性地理文化特质” “小说家的标识” “主观创造性”等关键词,更多地利用材料中的观点,结合《祝福》中对鲁镇的环境描写,具体分析这一地名在小说情节发展、人物刻画和主题揭示等方面的作用。学生需要建立母题意识,以破除命题方式变化所带来的神秘感,避免应对时手足无措。

参考答案:①鲁镇是故事发生的地点,为故事情节展开和人物活动需要提供了物理空间;②鲁镇封建迷信思想浓厚的地方性文化特质,造成了祥林嫂被侮辱、被践踏、被伤害的悲剧命运;③在鲁镇三次“祝福”的特定环境里,祥林嫂的命运发生了重大变化,小说情节因此相对集中;④鲁镇是鲁迅诸多作品中故事发生的地点,孕育出他的反封建思想和爱国精神。

4.本题与上一题的命题思路一致,但视野更开阔,针对的不是单篇课文,而是整部作品。对此,首先应梳理作者对赵本夫《天漏邑》的分析,着重抓住两点:一是两条线索,二是虚与实;然后,还要与《红楼梦》的两条线索及其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两相比照。两条线索的答案是明确的,虚实结合手法的举例则可以多样化,从人物、情节、主旨等方面都可以找到合宜的例子,如人物中的贾宝玉与甄宝玉等。

参考答案:①《红楼梦》有一实一虚两条线索:“实”即荣、宁二府的兴衰,“虚”即与现实相对应的太虚幻境;②《红楼梦》两条线索交叉轮替,如在《红楼梦》前十回中,对于顽石、神瑛侍者、绛珠仙子而言,在尘世中发生的一切都是梦境,仙界才是真实的;但对于贾宝玉等俗世众人而言,人间生活才是真实的,梦中所见的仙界是虚幻的。这体现了“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的特点。

5.B项带有一定的迷惑性。对丈夫形象的把握要结合全文作整体观照,同时必须读出小说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表面看来,丈夫对妻子的诉求不是完全没有回应,“我喜欢你现在这个样子”甚至很容易被理解为丈夫对妻子的欣赏与爱。但从妻子执意要去寻猫和想要拥有一只猫,而丈夫自始至终都在读手中的书、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等行为中,读者不难感觉到他们夫妻之间的关系是存在隔膜的,是冷淡的。丈夫并没有也似乎根本不愿意真正走进妻子的内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旅馆老板, 他的“认真”“修养”和“乐意为她效劳的模样”都是她所“喜欢”的,他甚至为她找来了“一只大花斑猫”,但旅馆老板所做的一切,或许只是出于职业习惯和工作需要。丈夫也罢, 旅馆老板也罢,与女主人公都没有精神层面的对话。“猫”在小说中无疑带有隐喻意义,它的困境也是妻子的困境。与其说妻子在找猫,毋宁说她在找自己。她希望自己得到的一切是靠个人努力主动争取来的,而不是额外的照拂,更不是被动的接受。因此,不论是“丈夫对妻子的欣赏与爱”,还是旅馆老板对女主人公的“关注”,都没有看到水面以下“八分之七”的冰山部分。

参考答案:B

6.B项涉及叙述视角的问题,也涉及作品的情感倾向性。小说运用的是第三人称视角,作者的态度和意图是隐蔽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并没有感觉到作者的任何主观意见,这也是海明威小说的一般特点。“轻视”之说,于文无据。妻子的这些行为发生在寻猫未果之后,这样的一个前语境是不可忽略的。此时的她,心愿未能达成,只能借这些纯属打发时间的行为来一泄心中的烦躁、郁闷、百无聊赖和无可奈何,当然,也是为了自然地引出她与丈夫接下来的有关自身发型的对话。

参考答案:B

7.在学生对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的背景知识缺乏必要储备的前提下,可以从小说中妻子的行为及她与其他人的关系去寻求答案。小说的情节比较简单,主要是女人雨中寻猫而不得,但这里的“猫”和“寻猫”的象征意义却是十分值得思考的。故事发生在一个雨天,“那只猫缩紧了身子,不让雨水滴到身上”,而这对美国夫妻同样受困于这样的天气。妻子寻猫的态度十分坚决,在对丈夫的诉说中也表现出强烈的意愿,而丈夫的回答总是十分简短,他的眼睛始终没有离开书,他的身体始终没有离开床,他们之间并没有发生言语冲突,但心理情感上的尴尬和疏离是学生完全可以体会到的。“我真想有只猫咪坐在我的膝头上,我一摸它,它就发出呜呜的声音”,“我还希望现在就是春天,我要对着镜子梳妆,我要一只猫咪,还要几件新衣裳”,“要是我没有长头发,也没什么别的好玩儿的,总能有只猫吧”,这些微不足道的诉求,传递出妻子对内心需求的正视和对外界关注的渴望。妻子的本意也许并不是要去救助和保护一只猫,她只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个精神寄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题干中“反映了作者在时代背景下对女性地位和自主性的关注与思考”这样一个关乎人物与主题的结论,在学生对上面两道选择题作出判断时,也能够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答案:①妻子从猫的柔顺弱小的形象及在凄风苦雨中孤立无援的处境,联想到自身的境遇,她想救雨里的猫,实际上就是想拯救自己。②丈夫对她的需求和愿望无动于衷,旅店老板虽为她送猫却并不真正了解她的需求,这让妻子意识到没有人关注她的内心世界。

8.从某种意义上讲,所谓“电报式风格”,也就是“冰山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用有限的文字表现无限丰富的内容。题干中要求从人物、结构和语言等方面对小说的这一文体风格加以分析,学生只要围绕“简练、紧凑”这一文本特征,从文中找出恰切的例证即可。

参考答案:①人物方面:除女主人公外,其他三个人物描写很少,女主人公个性简单而鲜明。②结构方面:小说以“猫”为线索展开情节,寻猫、失猫和送猫,叙事简单明了。③语言方面:人物对话十分简洁,如女主人公与女侍者在寻猫时的对话,简短却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