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人物内心 刻画精彩细节
2024-04-29李璐琳
特约名师
李璐琳
湖南省长沙市南雅中学高中语文教师。湖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多次指导学生在作文比赛中获奖。曾获长沙市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
导 读
高考作文阅卷对记叙文一类卷的要求是“紧扣题意,感情真挚,寓意深刻,有回味,结构严谨,情节丰富生动,描写生动形象,语言畅达,有文采”,等等。可见,学生想要在记叙文写作中得高分,就要善于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展现人物形象,从而讲好故事,表达思想。
作家周国平曾说:“小说的情节是虚构的,但细节必定是真实的。”细节描写即对描写对象作逼真、细腻、具体、生动的描绘。在刻画人物形象时,精致、巧妙的细节描写往往可以深刻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腻的内心和复杂的情感变化,多角度地丰富人物形象,让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探其心。
技法精析
在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抓住一些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来展现人物复杂的心理变化,刻画丰富生动的人物形象。这些分量很轻、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往往能准确地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性格。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课文《雷雨(节选)》中,作者就用丰富的细节展现135f5f05b555eb2ed34b961a5003a0d2了人物的心理变化。
语言描写
人物的语言对表现人物的复杂心理有重要作用。我们在阅读时,可以通过揣摩人物对话的弦外之音,来分析人物的复杂心理;在写作时,也可以把人物的复杂内心表现在语言上,用细腻的语言来传递人物的心声。
课文《雷雨(节选)》中,鲁大海在揭露周朴园罪恶的发家史时说:
你们这些混账东西,放开我。我要说,你故意淹死了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
这段话犀利地揭露了周朴园作为资本家对底层人民的剥削与压迫。“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一方面表现出鲁大海为工友打抱不平的愤怒和对资本家罪恶的强烈抗议,一方面也暗示了故事的结局。
当鲁侍萍目睹分别二十多年的长子周萍打自己的另一个儿子鲁大海时,悲愤不已,大哭起来,这段对话也颇有深意:
鲁侍萍 (大哭起来)哦,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抽咽)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 萍 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你是萍—”鲁侍萍下意识地脱口唤自己的儿子,表现出一个母亲对多年未见的孩子的本能思念,但接着立即改口为“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巧妙地利用语气上的停顿进行了适度的掩饰,从而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表现出鲁侍萍理智与情感间的博弈,以及内心的煎熬与挣扎。因为母子身份地位的悬殊,她不能与周萍相认,而两个素不相识的兄弟手足相残,更令身为母亲的她心痛难言。
鲁侍萍的举动让周萍感到莫名其妙,他问道:“你是谁?” 鲁侍萍生生咽回了“我是你的妈”这句话的后半句,改口为“你打的这个人的妈”,把一个母亲心中的悲苦表现得淋漓尽致。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旧社会底层的女性,鲁侍萍对各种不平等的欺压凌虐早已司空见惯,但此时此境,她的两个亲生儿子因为身份立场的不同而手足相残,这种不能直言的激愤更让她的心中多了一份千回百转的痛苦。
动作描写
文学作品中的动作描写往往能不动声色地展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丰满人物形象。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向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动作描写学习,用动作来展现人物心理、 刻画人物形象。
《雷雨》作为一部话剧,其人物的动作表现在舞台说明中笔墨并不多,但却巧妙地展示了人物的心理,如:
周朴园 (指窗)窗户谁叫打开的?
鲁侍萍 哦。(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
周朴园 (看她关好窗门,忽然觉得她很奇怪)你站一站。(侍萍停)你—你贵姓?
鲁侍萍 我姓鲁。
周朴园“指窗”这一动作暗示了他坚持关窗的习惯,表面上看他似乎还惦念着侍萍,还放不下曾经的初恋,也在一瞬间使鲁侍萍猜测周朴园对自己是否念有旧情,才会有后面的 “关窗”动作。
鲁侍萍“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 这一系列动作更值得推敲。“自然地”暗示她曾经在这样的房间住过,“关上窗户” 动作果断,“慢慢地”说明她内心的痛苦、矛盾和挣扎。一方面她似乎并没有准备好表明自己的身份,另一方面她似乎又想看看这位故人是否还记得自己。而这一系列过分自然的动作果然让周朴园“忽然觉得很奇怪”,说明周朴园对这一关窗的动作很熟悉,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甚至令他心头微微触动,而周朴园让鲁侍萍“站一站”,鲁侍萍随即停下,此时两人的内心都是百感交集。“我姓鲁,老爷。”鲁侍萍特意给了一个陌生的答案,告诉他自己不是他心中想的那个人。
物象细节
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安排一个具体的物象,作为展现人物心理的道具,例如《雷雨》中的旧雨衣。
课文《雷雨(节选)》开头,周朴园与鲁侍萍交谈的第一句话,就提到了“旧雨衣”这一物象。
周朴园 (点着一支吕宋烟,看见桌上的雨衣,向侍萍)这是太太找出来的雨衣吗?
鲁侍萍 (看着他)大概是的。
周朴园 (拿起看看)不对,不对,这都是新的。我要我的旧雨衣,你回头跟太太说。
鲁侍萍 嗯。
两人谈起往事后,周朴园再次提到要旧雨衣和旧衬衣。
鲁侍萍 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眼泪要涌出)老爷,您那雨衣,我怎么说?
周朴园 你去告诉四凤,叫她把我樟木箱子里那件旧雨衣拿出来,顺便把那箱子里的几件旧衬衣也捡出来。
鲁侍萍 旧衬衣?
一件小小的旧雨衣暗藏乾坤,除了有引导情节发展的作用外,也是刻画周朴园复杂内心世界的道具。
“旧雨衣”的关键是“旧”,为什么不要“雨衣”,而要强调“旧雨衣”呢?周朴园特意强调的这个“旧”,其实是怀旧、念旧的意思,旧雨衣承载着周朴园的情感。
从课文《雷雨(节选)》的故事开头看,周朴园是一个念旧的人,生活习惯一如三十年前,而且仍惦念着从前的物件,这是因为那是他生命中最幸福美好的一段时光。但是,后来的三十年里,他的家庭生活并不幸福,妻子的忧郁病态,儿女的疏远叛逆,使他得不到情感上的满足,只能依靠不断怀念旧日时光,用旧家具、旧衣物编织出一个美丽的幻境来填补内心深处的空虚。他两次强调要那件“旧”的,不是新的,就是他怀念旧日、渴望温情的外在体现。但这一切都建立在他的自身利益不受威胁的基础之上。凉薄的怀念抵不过现实的残酷,脆弱的温情比不上人格的虚伪。旧日的恩爱也不过如那件旧雨衣一样,只留在木箱子里供人凭吊,并不能对他的生活产生任何实际影响。回忆里的温情款款和现实中的自私虚伪形成鲜明对比,生动展现了周朴园复杂矛盾的性格,塑造了一个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
写作启示
细节源于生活,写作时细节的选择正是从捕捉生活细微处得来的,这需要我们留心生活,善于发现,注意搜集,重视积累。例如,观察生活中人们紧张时的表现,有的是肌肉紧绷,有的是呼吸急促,有的是心悸出汗,有的是语无伦次……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写作素材。
细节源于自省,多体察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思,多感受自身情感和心理的外在表现,这样的细节描写才会震撼人心。例如,古诗中“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唐]张籍《秋思》)的细节描写,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通过“又开封”这一动作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我们从生活细节中体会人们的心理,并以真诚的内心观照生活,将内在的情感和外在的表现结合起来,才能写出有表现力的细节和刻画出有张力的人物形象。
微写作
观察你熟悉的一位老师,运用细节描写进行一段微写作,不超过300字。
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前
老师握着一个红棕色的金属保温杯,拉开椅子坐下来,摊开手中排队等待面批的学生试卷。
小小的一盏台灯,在昏暗的教师办公室里,恍若夜空中的明月。
一个学生出来,又一个学生进去。月色织作纱,绕在老师被拉长的身影上,灯光照出老师伏案讲题的轮廓。老师的头偶尔抬起,通过学生的神情判断对方是否听懂。遇到一点就通的学生,她会点头微笑,眼里满是欣慰,不吝赞美;若是学生一时没有回应,她也不会批评,而是低头沉思,耐心地换一个角度再去讲解;若是学生在一番讲解后终于听懂,她便会开心得如同孩子一般,拍手笑道:“太好啦!”
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后
老师握着一个红棕色的金属保温杯,拉开椅子,从抽屉拿出一盏小台灯别在桌边,轻推眼镜,随即摊开手中排队等待面批的学生试卷。
昏暗的走廊上,教师办公室大门透出台灯微弱的光亮,恍若夜空中的萤火。
一个学生出来,又一个学生进去。月色织作纱,绕在老师被拉长的身影上,灯光照出老师伏案讲题的轮廓。老师的头偶尔抬起,用询问的眼神看向学生,通过学生的神情判断对方是否听懂。遇到一点就通的学生,她会展开她紧缩的眉头,点头微笑,眼里满是欣慰,不吝赞美;若是学生一时没有回应,她也不会批评,而是将鬓边不知何时生出的银丝别于耳后,低头沉思,重新作解,让圆珠笔尖在稿纸上摩挲出“沙沙”轻响,再换一个角度去讲析;若是学生在一番讲解后终于听懂,她便会开心得如同孩子一般,拍手笑道:“太好啦!”
点评:修改后的文段增加了两处细节描写:第一,“轻推眼镜,从抽屉拿出一盏小台灯别在桌边”,老师为了让学生看得更清楚准备了小台灯,体现出老师的细致;第二,“她也不会批评,而是将鬓边不知何时生出的银丝别于耳后,低头沉思,重新作解,让圆珠笔尖在稿纸上摩挲出‘沙沙’轻响”,“生出的银丝”表现出老师并不年轻,别头发的动作和圆珠笔尖的“沙沙”声反映出老师育人时的认真和思考时的专注,体现出老师的干练。
类文阅读
片段1
老祖母几夜没有安睡,现在又是抖着她的小棉袄了!
外面风声又起了:—刷—刷……
祖母变得那样可怜,小棉袄在手里总是那样拿着。窗纸也响了!是远村的狗吠。身影在壁间摇摇,祖母灭了烛,睡了。她的小棉袄又放在被边,祖母几夜都是这样睡的。
披着衣裳的五婶娘从里间走出来,用微而颤的声音说:“妈妈,远处许是来了马队, 听!有马蹄响呢!”
祖母的小棉袄又在手中颠倒了!她把袖子当作领来穿。她的腿早已不中用了。
(节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萧红全集:全三册》短篇小说《夜风》,萧红著,有改动)
点评:这篇小说写革命风暴到来之时,姓张的恶霸地主家里一片慌乱和惊惧,其中多次描写老祖母的那件小棉袄,这是一个物象细节。每当有革命军队临近的消息,地主婆张老太太就慌乱地穿她的小棉袄,小棉袄成为紧张气氛的标志,这暗示张老太太封建土财主的身份,活画出她在革命到来时的心虚与慌乱。
片段2
他轻轻地、小心翼翼地用指尖从画夹子里取出一个硬纸框,里面嵌着一张发黄的空白的纸。他热情洋溢地把这张废纸举到面前,细细地看了几分钟之久,可是实际上什么也没看见。他叉开手指兴高采烈地把这张白纸举到眼前,整个脸上十分迷人地表现出一个看得见的人的那种凝神注视的神情。他那瞳仁僵死、目光发直的眼睛,不知道是由于纸上的反光,还是来自内心的喜悦—突然发亮,闪烁着一种智慧的光芒。
“怎么样,”他颇为得意地说道,“您看见过比这幅更加精美的复印画吗?每个细部的线条印得多么清晰,轮廓多么分明。再看看它的来历!瞧这儿—”他把画页翻了过来,用指甲极为精确地指着这张白纸的某些地方,使我不由自主地望了一眼,看那儿是不是真的还盖着图章—“您看,这儿是那格勒藏画的图章,这儿是收藏家雷米和艾斯代勒的图章……”
听到这位丝毫没起疑心的老人这样热情奔放地夸耀一张空空如也的白纸,我背上起了一阵寒噤。看见他用指甲毫厘不差地指着只在他的想象中存在的看不见的收藏家的图章,真叫人毛骨悚然。由于恐怖,我的嗓子眼堵得厉害,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我在慌乱中抬起眼睛看了看那两个女人,又看见老太太浑身哆嗦,十分激动地举起双手,向我恳求。于是我振作了一下,开始扮演我的角色……
(节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斯·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选》中篇小说《看不见的珍藏》, [奥]斯·茨威格著,张玉书译,有改动)
点评:选段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多种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一位失明老人的形象,表现了他对自己收藏的藏品的狂热喜爱与无尽骄傲,以及他以此作为精神上的寄托,沉浸在拥有这些稀世珍宝里的幸福。“我的嗓子眼堵得厉害”体现出“我”内心的感动和对古玩商身份的羞惭。
片段3
这时候,我又看见了“施家屯”这几个字。
车内外温差大,窗户上起了一层薄薄的雾,我慌忙用手掌擦拭玻璃,用双手罩住眼眶,以遮挡车内的亮光,在微弱的光线下仔细搜寻外面的一景一物。我终于能看见车灯照出几米远处模糊的路面轮廓,还看见了如萤火样的村庄里的昏黄灯光。就在一个路口,我突然看见有束电筒光在黑暗中照着火车!我刚要摇手呼喊,火车却又过了!
我忙掏出电话,颤抖着告诉母亲:“妈,我看见你在路口了。”
母亲在电话里说:“我也看见你了。”
两句话说完,车外再没有了村庄,母亲越来越远了。
(节选自《中学生阅读》2020年第2期,李朝德文章《那一束光》,有改动)
点评:选段写“我”打电话告诉母亲要坐火车出差,火车会路过家乡,于是提议母亲在铁路口等待,这一部分节选内容即是描写“我”与母亲在车里车外短暂地相见的场景。“擦拭” “罩住” “遮挡” “搜寻”等动词写出了“我”寻找暗夜里站在道口的母亲的艰难。“慌忙” “仔细” 写出了“我”寻找母亲的迫切与专注。“突然看见”写出了“我”看见母亲手中那束光的惊喜。细腻的描写突出了“我”对母亲的思念与牵挂,字里行间洋溢着“我”对母亲的爱。
考场链接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在文学作品中,手是人物思想感情、内心世界的神经末梢。比如,“纤纤擢素手”是织女的手;“执手相看泪眼”是离人的手,“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是不辞辛苦、艰难求学者宋濂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是经历饥荒、兵灾的中年闰土的手……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阅读体验、感触和思考?请你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学生佳作
触碰那双手
◎ 湖南省长沙市南雅中学K2118班 陈思如
几天前爸爸从老家回来,感慨地跟我说:“你爷爷都八十岁了。”
猛然间,一张熟悉又有些模糊的苍老面孔浮现在我的脑海,随之忆起的是一双无比清晰、布满沟壑的与土地有着深厚情感的手。
因为父母工作的关系,我们很少回老家,而且爷爷奶奶说的方言,我大多时候听不懂。因此对于我来说,爷爷更像一个陌生的熟人,我与他仅有的交集也只是每次例行公事般的简短问候。
记忆中,老家很无聊,尤其到了晚上,整个村子都是漆黑一片,十分无趣。每晚唯一的娱乐只有看电视。
天一黑,我便会准时摸到那间常年回荡着沙沙的电视声的小房间去,那时爷爷早就端坐在电视机前,准备收看他每天都要看的新闻。爷爷很爱看电视,印象里他总是用他那双布满褶皱的手紧攥着遥控器,一个人待在房间里看电视。但每次一看到我来,他便颤巍巍地起身,用袖子擦擦遥控器,再默默地放下给我用。遥控器上还残留着爷爷手中的余温,即使爷爷因常年劳作手上仿佛总有洗不净的土,遥控器却总是干干净净的。关于电视节目,我和爷爷看不到一块,但他总是愿意随我看我喜欢的。
几年前老家修新房,我们一家回得早。沙沙的电视声照例响着,只是似乎比往常更大了点。我打算去和爷爷一起看新闻打发时间,没想到爷爷一看见我就默默抬起手、眯着眼,手指摸索着缓慢按下一个“6”—那是我以前常看的频道。我呆呆地站在原地没动。也许是以为调错了台,他慢慢站起来,擦了擦遥控器,递给我。
我摇摇头:“爷爷,我们一起看新闻。”
爷爷愣了一下,但还是坚持把遥控器放在了我的手上。给我递遥控器时,我触碰到了爷爷那双苍老的手。
爷爷的手有种粗粝感,但递过来的遥控器连同那双手的温度,给了我熟悉的温暖。
我已经很多年没在老家看电视了,但爷爷一见我来,就把电视让给我看。他的话很少,却总是默默地做了很多。我看电视时,他就挪步到厨房,颤颤巍巍地给我端来瓜子和水果。他不知道我爱吃什么,但凡有的,就都给我拿来,留意到哪种水果被我吃完了,他就第一时间“补好货”。有一次,弟弟的玩具铲坏了,我修得焦头烂额,他走来看看,不多时就拿来一段尺寸合适且打磨光滑的竹铲,那是他用自己已经不太灵活的手细细打磨过的。
小时候情感懵懂,只知道他是爷爷,却并不对他感到亲切,直到多年后猛然回想,才发觉这么多年,爷爷始终用自己那双苍老的手默默付出着,给我带来温暖。十几年如流水,我匆忙地向前追赶时间,却一直忽略了身边那双温暖的手。
我想,趁还来得及,是时候握紧那双手了。
教师点评
小作者围绕对爷爷“手”的记忆,以小见大地写出了自己在老家与爷爷相处的点点滴滴,从看电视时 “布满褶皱” “紧攥着遥控器”的手, 到让“我”看电视时 “用袖子擦擦遥控器”的手,到给弟弟修玩具时“已经不太灵活”的手,展现出一个朴素、寡言的老人对孙辈的无声关爱。(李璐琳)
(同步链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