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与精”之辩

2024-04-29罗莹

现代阅读 2024年8期

从古至今,读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们在书籍中获取知识,涤养灵魂。然而,关于读书的数量与程度,古代文人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其中以“博学”与“专精”两种观点最为突出。如果让这些文人学者汇聚一堂,就“读书的博与精”这一话题展开辩论,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诸位辩手已就位,让我们拭目以待。

辩 论 赛 场

陈词阶段

正方辩手:袁枚

身份简介:字子才,号简斋,自号随园老人等,清代诗人、散文家,“性灵派三大家”之一。

主要观点:广读博览不偏废

陈述词:

学问之道,四子书如户牖,九经如厅堂,十七史如正寝,杂史如东西两厢,注疏如枢闑,类书如厨柜,说部如庖湢井匽,诸子百家诗文词如书舍花园。厅堂正寝,可以合宾;书舍花园,可以娱神。今之博通经史而不能为诗者,犹之有厅堂大厦,而无园榭之乐也。能吟诗词而不博通经史者,犹之有园榭而无正屋高堂也。是皆不可偏废。(《随园诗话·卷十》)

辩论技巧: 比喻论证

正方辩手袁枚巧妙运用多个比喻,将不同门类的书籍比作房屋构造的不同部位,以此来阐述读书治学的道理。在一幢房屋中,厅堂和卧室可以接待宾客,书房和花园可以用来娱乐养神。读书就如同房屋的建构,博通经史却不会写诗,就像家中空有厅堂大厦,却难以享受园林花木的乐趣。能吟诗唱词而不通晓经史,就好比家中空有园林,却没有正屋高堂。厅堂、园林、书舍、橱柜……缺一便不会完整。书籍也没有高低好坏之分,因此应该广读博览,不能忽视或抛却任何门类的书籍。这种比喻生活性强,有理有据、通俗易懂地强调了“广读博览不偏废”的中心观点。

反方辩手:郑板桥

身份简介: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求精求深贵专一

陈述词: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编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东坡读书不用两徧,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注释

①韦:皮革。②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里指翰林院,翰林学士供职之所。③四鼓:四更,凌晨1至3时。④迄:始终,一直。

辩论技巧: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反方辩手郑板桥先以孔子和苏轼为例阐述了读书应“求精求深”的观点。孔子虽能过目成诵,但研读《周易》时,为了深入探究其中学问而频繁地翻阅竹简,使得连接竹简的皮革带子多次断裂,“韦编三绝”的典故由此而来;苏轼阅读《阿房宫赋》至深夜,畅快而不知疲倦地品读。继而引出“读书不能只看一遍记住了就结束”的道理,以此证明读书不在遍览,而在于精深。随后,郑板桥又用虞世南、张睢阳等人读书不精而写不出好文章的反面事例与前文对比,使“读书应该求精求深”这一观点更有说服力。

自由辩论阶段

正方

司马迁: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史记·太史公自序》)

韩愈: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反方

荀子: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黄庭坚:大率学者喜博,而常病不精。泛滥百书,不若精于一也。有余力,然后及诸书,则涉猎诸篇,亦得其精。(《朱子语类·卷十·学四·读书法上》)

在自由辩论阶段,正方代表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韩愈论述了博闻强识的好处。司马迁正是以博览群书、广泛学习,才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创作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韩愈笔下的李蟠,因为遍览古书,通晓其中的道理,才能不受时俗的拘束,乐于从师。可见,博览群书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对于写作能力和个人修养的提升都大有裨益。

反方代表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荀子和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则阐述了不一样的观点。荀子举出蚯蚓和螃蟹的例子,与蚯蚓相比,螃蟹虽然具有先天性的生存优势,但因为浮躁,所以需要依靠蛇、鳝的洞穴才能藏身,由此引申到读书专精的学问上来;黄庭坚则站在广博的视角,看到了大多数学者的通病即读书不精,指出如若先精通一类书籍,掌握好其中的方法知识,便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可见,将书籍读精读深才是真正做书籍的主人,切实从中获得智慧。

总结阶段

正方与反方各执一词,论辩各有其精彩之处,一时难分高下。

辩论进入尾声时,唐代书法家孙过庭说道:

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拟草则余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总其终始,匪无乖互。(《书谱》)

在孙过庭眼中,钟繇与张芝是“专工”,王羲之则“博涉”,相比而言,王羲之专精的功夫比不上钟繇与张芝,但优点在于能广泛涉猎、博采众优,他们各有长短。其实,学问的广博与专精是相辅相成的,在广博的基础上能求得专精,在专精的钻研中又能获得广博的知识,因此人们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有所侧重,将两者进行结合。这种观点也赢得了掌声一片。

假如你参加了这场辩论赛,你会选择加入哪一方阵营?请运用辩论技巧为你的团队写一段辩论陈词。

你加入的阵营:

阐述观点:

 ;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