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譬设喻 步步为营
2024-04-29梁开喜
《齐桓晋文之事》记录了孟子与齐宣王之间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机锋所向,高潮迭起,生动地表现了孟子的思维特点和说理方式。如果我们想要集中了解儒家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主张,这篇文章是很好的素材。
对话是从齐宣王看似平常的一句问话开始的。“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这句话是有潜台词的。表面上,是齐宣王向孟子虚心求教齐桓公和晋文公是如何成为霸主的,实际上暴露了他企图结盟诸侯、号令天下的政治野心。
对此,孟子一口回绝并机敏地转换了话题。“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当然是个托词,关键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设若顺着齐宣王的意思展开,谈话势必陷入僵局。因此,孟子巧妙地将齐宣王所关心的“霸道”的话题跳转到自己所倡导的“王道”上来,并顺势提出了自己“保民而王”的主张。
逻辑严密,层层深入
如何破其所有,立其所无,让齐宣王认同和接受自己的主张呢?首先当然是给出齐宣王可以施行“王道”的前提条件,于是,孟子通过“以羊易牛”这一件旧事,深入分析齐宣王的内在心理,在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赏的基础上,帮助他建立起了“可以保民”的信心。“以羊易牛”之所以引发了百姓的议论,是因为这种“以小易大”的行为很容易被理解为惜财。其实,在“若无罪而就死地”这一点上,牛与羊是不应该有区别的,所以,吝啬似乎是最合理的解释。然而,齐宣王的确不是因为“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是诚何心哉”的疑问说明了他对自己行为的百思不得其解。“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孟子一语道破了他的心理矛盾,并归结到了恻隐之心即“不忍之心”上来。这种基于人之常情的归因,对于让齐宣王心悦诚服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解开了齐宣王的心结,为两人进一步地对话作了铺垫,更重要的,是让齐宣王相信“王道”并非高不可攀,从而接受了“可王”的理论基础,由此开启了“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的追问与检讨。
有“可王”的条件,却不得不接受“王之不王”的结果,症结在哪里呢?孟子接下来通过两组比喻辨析了“不为”与“不能”的关系,让齐宣王陷入到一个逻辑陷阱中,不得不接受“不为也,非不能也”的事实。首先,孟子用“百钧”与“一羽”的至重与至轻,“秋毫”与“舆薪”的极小与极大作对比,让齐宣王认可“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的根本原因在于“不用恩”这一推论;接着,又再次取象比类,通过“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的例子,提出了“推恩”的概念。这样,如果齐宣王认为“举一羽”“见舆薪”和“为长者折枝”是能力所及,就必须承认“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是能力所及,现在面对禽兽“不忍其觳觫”,可百姓却“不见保”,显然不是客观上能不能的问题,而是主观上愿不愿和为不为的问题。换而言之,既然有能力做而不去做是不对的,施行仁政又是完全有能力去做的事,那么,齐宣王面对的只有这两种选择:或者做,或者承认自己不愿意做——最起码从道义上,他只能选择前者。这样,孟子便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通俗,完成了一个逻辑严密、层层递进的说理过程:“王”的前提是“保民”,“保民”的前提是“推恩”,只有由此及彼,将心比心,尽其所能,广施仁德,才能真正做到“莫之能御”。
取譬引喻,因势利导
至此,便可以就齐宣王企图称王称霸的真实动因展开讨论了。孟子先用迂回之法明知故问:难道只是为了追求内心的快感吗?齐宣王回答,当然不是,他的目的只是为了实现那个“大欲”。所谓“大欲”,或许正是孟子等待的结论,因此,接下来他抓住齐宣王脱口而出的这个语词不放,又展开了关于“王道”与“霸道”的一番雄辩。齐宣王的“大欲”显然不是为了感官满足,也绝不仅仅止于对保家卫国、国泰民安的追求,而是要开疆拓土、睥睨天下,质而言之,它其实是一种“霸道”。“霸道”意味着强权,意味着武力征伐,意味着兵连祸结、流血漂橹,它是不能拿到桌面上来说的,故此,面对孟子的追问,齐宣王的反应是“笑而不言”。要让齐宣王放弃“霸道”,接受“王道”,必须让他明白“王道”是众心所归,“霸道”的后果则很严重。于是,孟子毫不客气地把推行“霸道”比作“缘木求鱼”,其结局甚至比“缘木求鱼”更加不堪和无法实现。为了PBVLYH/5KxVK4bWrCQpTZh1QRfiWDUwY+OK9GN4BXv8=让齐宣王信服这个道理,他又作了“以邹敌楚”的假设,邹是小国,楚是大国,邹与楚战,无异于以卵击石,而齐与九州相比,同样是以小搏大、以寡敌众、以弱制强,因此,还不如反其道而行,发政施仁,让百姓安居乐业,士农商旅各得其所。
在这样深入浅出的取譬引喻和层层推进的辩证说理之下,齐宣王只能点头称是,而孟子提出自己施行仁政的具体举措也终于水到渠成。接下来,他便从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勾画了“保民而王”的必由之路和天下太平的理想图景:从物质层面来讲,必须“制民之产”,即保证百姓有“恒产”,这样才能“乐岁”丰衣足食,“凶年”没有后顾之忧;从精神层面来讲,则需要重视学校教育,建立道德规范,藉由教化使百姓明理守义。“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不得不说,这样的见解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课堂指引
回到前面提到的孟子的思维特点和说理方式上来,我们不难发现他在《齐桓晋文之事》中的论辩艺术。其一,善于按自己的立场转换话题。当齐宣王询问齐桓晋文之事时,他婉转而果断地将有关“霸道”的讨论变成了有关“王道”的讨论;在劝导齐宣王推恩保民时,又成功地将能不能的问题变成了愿不愿和为不为的问题。其二,善于用打比方的方法来阐释抽象的道理。在孟子看来,人天性善良,不忍之心是仁政的心理基础,所以,仁政亦即“不忍人之政”,这种不忍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就近取譬,用齐宣王“以羊易牛”这段颇有寓意的亲身经历,轻松破除了齐宣王自己也无法理清的心理之昧;在分析“不王”之症结时,通过“百钧”和“一羽”,“秋毫”和“舆薪”这些熟悉的、鲜明的、生动的事例,让齐宣王不加思索就作出了否定的回答。其三,善于围绕自己的观点来展开讨论。从“可王”之根源(有没有仁爱之心),到“不王”之症结(愿不愿意施行仁政),从“霸道”之后果(施行仁政之理),到“王道”之举措(施行仁政之术),孟子破中有立,步步为营,势盛言和,反复晓告类推,坚定地以仁政思想的宣示与阐发为主线,让对话的论题始终运行在自己的思维轨道上。
(同步链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