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土的光

2024-04-29安宁

现代阅读 2024年8期

阅读推荐

推荐理由:人们在远行后才开始懂得故乡的珍贵,于是,故土的花、草、人都变成一盏灯,在心里长明。

建议阅读用时:8分钟 完成用时:

她是奔跑在山野中的烂漫的孩子,她也是站在呼兰河的上空,审视人间悲欢的天使。

我迷恋《呼兰河传》,读很多遍也不觉得厌倦。仿佛作家萧红还在那座到处都是蝴蝶自由飞舞的后花园里,没有长大,没有坎坷,没有不甘,永远都是自然的孩子。这是萧红生命中最明亮的光,这光温暖了她短暂又动荡的一生。

萧红的一生,犹如扑火的飞蛾,因了一点光亮,就拼尽全力。尽管理想虚无缥缈,人生颠沛流离,但她从未失去过希望。这希望来自

《呼兰河传》中生机勃勃的后园。在这小小的后园里,一切都是活泼的,健康的,散发着迷人的芳香。阳光安静洒落下来,将紫色的茄子、绿色的豆角、秀气的韭菜、轻盈的蝴蝶、忙碌的蚂蚁一一照亮。这时的后园,是一个孩子全部的世界。呼兰河小城里的人们,在忙着生,忙着死,因为别人的生与死,笼着袖子隔墙看着热闹,或直接爬过墙头,走进院子,推开房门,对着那些穷苦的人们指指点点,用他们的悲惨滋润着自己枯燥乏味的生活。只有天真的孩子,留在花园里,看黄瓜爬上架子,看倭瓜结出果实,看鸟儿冲上云朵,看太阳落下墙头。就是外面一声声叫卖的小贩,也不能打扰她的快乐,这散发着山野气息的质朴的快乐。

恰恰是这样纯真儿童的注视,让橘黄的爱与暖加倍,也让卑微的生和残酷的死,愈发地刺痛人心。我因此想起自己的童年,和我所写下的鸡零狗碎的日常。这个小小的村庄,在辽阔的北方大地上微不足道,就连地图上都不曾出现过它的名字。它比呼兰河还要小,它也不曾走出过重要的人物,我甚至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出现的。而它会不会消失,又何时消失,也没有人关心。它像一株山野里的树木,悄无声息地坐落在大地上,路过的人看见了它,也只是漫不经心地瞥一眼,便即刻将它忘记。而在这个村庄里生活的人们,也仿佛敷衍了事地一日日活着。如我一样的年轻人,通过读书离开了村庄,在天涯海角撒下种子,且再也不曾回去。而更多的父辈,则长久地留在这里,日复一日耕种着土地,并用这耕种了一辈子的田地,将自己埋葬。

萧红将对故乡的爱与恨全都写在了《呼兰河传》中。她爱得纯真而又热烈,像可以抚慰所有生命悲欢的后园。她也恨得直接大胆,将那些依靠别人的痛苦度日的人们的自私和麻木,一一呈现给读者。她记下这些与她的血肉交融的人与事,记下墙角破烂水缸下的虫子,记下黄昏燃烧了整个天空的火烧云,记下泥坑里摔得四仰八叉的牛马,记下吃瘟猪肉的无知的人们,记下后园的春夏秋冬,记下每一缕吹过人间的风,和被风带走的小团圆媳妇、冯歪嘴子的女人,记下一个孩子眼里复杂的人间。

即便对那些咀嚼着别人的痛苦而心生欢喜的看客,萧红的批判中也饱含着深沉的悲悯。她是奔跑在山野中的烂漫的孩子,她也是站在呼兰河的上空,审视人间悲欢的天使。她无力拯救这些深陷泥坑的人们,却希望他们在苦难中,拥有一座瓜果飘香的后园。

弥留之际的萧红,执意要回到故乡,这个她曾经奋力逃走的小城,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与她达成和解,彼此接纳。这孕育了她生命的呼兰河,缠绕了她的一生。生命从这里,向她开启了坎坷的大门。生命也从这里,将可以抵御这些艰辛的力量,注入她的身体。

(来源:《西安日报》2023年2月19日第4版,有改动)

悦读联动

你的故乡记忆

经过曲折艰难的生活,对于故乡,萧红从最初的沉着的审视者变成了明丽的依恋者,完成了与乡土故人的和解,故乡成为她弥留之际的精神寓所。史铁生说过:“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从这个层面上看,三十一岁病逝他乡的萧红,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何尝不是宿在了她心心念念的故乡呢?

“故乡”这个词,读来就充满了眷念,你与故乡最深的链接是什么?请以某个人或物为媒介,将你的记忆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