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眼”星海阅读者
2024-04-29邹恒羽
美丽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绚丽,召唤我们踏过平庸,进入它无垠的广袤。
—南仁东
“中国天眼”(FAST)坐落于贵州省平塘县大窝凼洼地的群山怀抱中,形似一口大锅,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2024年1月19日,在首届“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上,中国天眼工程团队荣膺“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
从远古时期第一次仰望星空,人类便开启了探索宇宙的征程。从瑰丽的中国古代星宿神话传说,屈原《天问》中“日月安属?列星安陈?”的追问,到历代典籍中系统的观星记录……对广袤星海的神往与探索,在神州大地上从未停止。
“中国天眼”编年史
“中国天眼”的正式名称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其英文缩写恰好是单词FAST,意为“快”。这是工程团队对这个“新生儿”早日诞生的殷切渴望,亦是他们对遥观星海取得突破成就的迫不及待。
1993年
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后,北京天文台副台长南仁东提议建设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超大型射电望远镜。
2008年
中国科学院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在大窝凼举行“中国天眼”工程奠基典礼。
2011年
“中国天眼”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2016年
“中国天眼”工程落成启用,进入试运行,开始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波。
2017年
“中国天眼”首次发现新脉冲星。
2020年
“中国天眼”工程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运行。
“星海阅读者”群像录
当掌声响彻正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首届“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时,场外的中国天眼工程团队仍值守在千里之外的大窝凼,开展关键技术研讨会。
三十年来,这支团队扎根深山、心向深空,不断拓展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边界。
阅读者 南仁东:
﹃一辈子围着这口大锅转﹄
2017年9月15日,为“中国天眼”工程奔波二十余载的“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与世长辞。他曾舍弃高薪毅然归国,带领团队风餐露宿,跋涉在贵州山川间,只为选中最合适的台址。工程建设过程中,他没有休息日,近七十岁依然上钢架拧螺丝;“大锅”建成后,他兴奋地绕着“锅沿”一路小跑。
2018年10月15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宣布,将国际永久编号79694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南仁东星”,以纪念这位将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中国天眼”、奉献给中国天文事业的学者。
读法品悟:赤心开天眼,铸梦舍一身
“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南仁东为中国、为世界睁开了一只观天巨目,留下了璀璨永恒的科学精神。怀揣梦想,躬身践行,他把生命奉献给他深爱的天文事业,以及他为之奋斗不息的祖国。南风不息,仁者远行,东方夜空,明星领航。
阅读者 姜鹏:
﹃我们走过的路都是脚踏实地﹄
如今身为“中国天眼”总工程师的姜鹏,2009年前往“中国天眼”工程应聘时刚刚博士毕业。为了建成“中国天眼”主动反射面系统这一由4450块三角形反射面单元拼接而成的前所未有的庞大索网工程,姜鹏不畏困难,主动担起攻坚责任,领导团队用两年时间开展了近百次实验,终于研发出超高耐疲劳钢索,成功拼接出“中国天眼”巨大而灵活的网。
以姜鹏为代表的中国天眼团队几乎全员没有海外留学的光鲜履历。这些本土培养的科技人才,坚持自主创新,扎根深山,铸造极致,成为默默无闻的“追星者”。
读法品悟: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姜鹏说:“我们目光之所及是星辰大海,但我们走过的每一步路都是脚踏实地。”
“中国天眼”源于“敢为天下先”的豪情设想,真正让理想蓝图化作现实丰碑,则离不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守、“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奋斗、“踏平坎坷成大道”的执着。先行者赋予中国天眼团队的信念被后继者承续,他们迎难而上、披荆斩棘,接力将“难点”化作“亮点”,永不止步。
阅读者 李菂:
﹃好奇心是科研的原动力﹄
作为“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李菂在日常工作中总是有意识地打破沉闷的学术氛围,比如,在周末邀同事、学生组个咖啡局,在一个“不靠谱的时间和地点”谈论“不靠谱的想法”,他认为这可能会产生更有效的思想碰撞。
李菂认为,做好一件事情有两个前提:热爱、擅长,且二者不能颠倒。对天文这样的基础学科来说,研究前期会“坐”很长时间的“冷板凳”,好奇心、兴趣及毅力,是决定未来能走多远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读法品悟:“无用功”的大用处
对前沿科学研究来说,一开始推动学者们为之奋斗的,往往是好奇心和探知真理的热忱,与“有用”“无用”无关。学习也是如此,在“双减”大背景下,做好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的“加法”,读一些看似“无用”却能拓宽视野的好书,做一些看似“无用”却能令自己乐在其中、学有所悟的有益探索,更有助于形成沉潜研究的学风,更有利于树立科学创新精神。
>>>链接思考
我们学过梁启超的演讲稿《敬业与乐业》,请结合上文和个人经验,总结中国天眼团队在哪些方面体现了“敬业”与“乐业”。
星辰大海里程碑
探索:
巡天遥看一千河
自2016年投入使用以来,“中国天眼”表现惊艳、成绩斐然:截至2024年1月,全世界发现的两千多颗脉冲星中,有超过870颗是“中国天眼”发现的;首次在射电波段观测到黑洞“脉搏”,打开黑洞研究新思路;诞生多篇国际顶尖论文,彰显中国科研硬实力……
从落后到领先,从“借地研究”到独立建设,“一眼万年”的“中国天眼”凝聚了中国科技人才自立自强、爱国奉献的科学精神。问天之旅没有终点,对宇宙的憧憬与渴望,将激励一代代中国科技人才铸就更多大国重器。
【适用话题】科学精神;科技创新;国家自强;探索未知
开放:
邀世界共﹃读﹄星海巨著
“中国天眼”从诞生起,就肩负全球使命。北京时间2021年3月31日零点,“中国天眼”向全世界天文学家开放邀约,征集观测项目,共“读”星海巨著;此外,它还向全世界工程学界贡献了难得的大科学装置建设运营经验。
知识的探索与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传承与交流。走在复兴之路上的中国邀世界共“读”宇宙奥秘、同赏浩瀚星海,开放“中国天眼”的背后是包容的中国智慧、坦荡的中国自信,也将凝聚人类探索的目光,望向新的文明高度。
【适用话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互鉴;合作共赢
偕行:
﹃阅读者﹄薪火相传
2011年,“中国天眼”落户平塘,当地一夜之间刮起“天文风”。平塘历史上首次出现全国天文奥林匹克大赛参赛选手,2017年至今,超过800名平塘学子考入天文学、天体物理学等相关专业高等学府。不少人学成后选择返乡任教、入职“中国天眼”基地等相关工作,在家乡传承这份对星辰大海的热忱。
“中国天眼”为科技事业提供平台,也为深山里的孩子们种下了梦想的种子,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儿时与星星结缘的孩子们走出大山,前往更广阔的世界追寻梦想,不变的是对星空的向往。这本“星海之书”将迎来一代代新的“阅读者”,并在他们的理想与坚持中传诵下去。
【适用话题】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选择与命运,热爱与向往
星海书单
科普引领科学
《从一到无穷大》
出版:商务印书馆
作者:[美]乔治·伽莫夫
译者:张卜天
编辑荐语:在幽默与谐趣中,激发你对世界与宇宙的好奇心,展现科学最本真的美。
科幻遥思未来
《群星》
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七月
编辑荐语:一座千万人口城市的24小时存亡,一道人类文明岔路口,带给你科幻最初的勇气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