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知识整合与模型化单元教学设计
2024-04-29耿莎莎谢鸿雁
耿莎莎 谢鸿雁
一、单元整体规划
(一)整章介绍
本单元是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1:《化学反应原理》中的第三章,旨在培养学生深入学习与探索化学的志向,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化学学科,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感受化学反应原理对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文明所起的重要作用,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单元教学目标设定
1. 运用“水溶液中离子反应与平衡”模型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并对宏观现象进行预测和解释。
2. 能运用平衡思想动态地分析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变化,解释自然界、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3. 能依据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复杂的离子反应,推论预测产物,解决现实问题。形成完整的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思路,完善关于电解质溶液的认识模型,能基于宏观现象推测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微观行为,建立宏观与微观、证据与推论之间的关系。
(三)单元教学规划
1. 设计思路与知识结构的整合
2.课时分配
二、模型简介
(一)教学模型
(二)“水溶液中离子反应与平衡”认识思维模型
三、模型的应用——部分课时教学思路及目标
《水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常数》
(一)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罗列纯水中的微粒(H2O、H+、OH-),通过设计实验证明水中存在的氢离子,借鉴证明酸中的氢离子的方法,预期得出两种方法:1.活泼金属是否能与水反应置换出氢气;2.测水的pH。从定性的角度证明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存在,进而建立微粒观。
(二)由方法二测出常温下纯水的pH=7,学生根据已有知识“pH表示溶液酸碱度”会认为pH=7呈中性,没有氢离子,产生认知冲突。结合“pH的来源”这一科学史话的资料卡片,重新认识pH 的内涵,即是表示氢离子浓度的一种方法,然后根据pH=-lgc(H+)这一公式,计算出常温下水中的氢离子浓度。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到水中的氢离子的量极少。
(三)预测水中三种微粒之间的关系,解释为什么氢离子的量如此少,得出结论:水中存在H2O[]H++OH-电离平衡,根据化学平衡常数列出水电离的平衡常数K=c(H+)·c(OH-),继而引出水的离子积常数。根据实验测定结果,纯水在常温下的pH和100℃的pH,换算出其氢离子浓度,并根据三段式进一步算出水在两种温度下的离子积常数。建立平衡观,发展变化观。
《可溶性盐在水溶液中的离子行为 ——盐类的水解平衡原理》
1.利用“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模型”,通过分析氯化钠、醋酸钠、氯化铵三种不同类别盐在水中的行为(即不同类别盐对水电离平衡的影响),认识盐类水解的原理及盐溶液呈现酸碱性的规律。例:醋酸钠在水中的行为
2.通过实验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认识盐的类型与其溶液酸碱性之间的关系。
3.能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对盐类水解平衡的影响,认识影响盐类水解平衡的主要因素,并能用“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模型”解释反应条件影响盐类水解平衡的原因。
4.能列举盐类水解在实际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并依据盐类水解的原理进行解释,体会化学原理的应用价值。
复习提高:《探索海洋酸化导致贝类消失的原因》
——基于微粒观、变化观、平衡观的水溶液中粒子反应
1.通过观看新闻视频《獐子岛的扇贝去哪了》,了解海洋酸化,增强保护大自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模拟海洋中贝类的生长环境,利用“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模型,理论分析贝类消失的原因,发展微粒观、变化观和平衡观。
3.从不同角度设计实验方案证明理论预测,对假设预测、实验方案、实验结论进行完整论证,发展“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和“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系统思维能力。
4.利用“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模型,从多角度寻找保护贝类生长的水体环境的方法。通过对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等存在的证明及平衡移动的分析,形成并发展学生的微粒观、平衡观和守恒观。
5.通过开展分析解释、方案设计等活动,促进认识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对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四、教学反思
整个单元从学生最熟悉的物质“水”出发,以水的电离平衡及影响因素为主要线索,通过探讨可溶性电解质(酸碱盐)对水电离平衡的影响,渗透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盐类的水解平衡知识点,从水电离平衡的建立到影响水电离平衡的因素,学生整体思维表现顺畅,基本掌握了利用“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模型对可溶性电解质在水中的行为进行分析。但是在沉淀溶解平衡的理论分析中存在一定的障碍,这也充分说明“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模型在可溶性电解质对水电离平衡影响分析中的优越性。因此在沉淀溶解平衡的教学结束后,增加了以项目式教学模式进行的《探索海洋酸化导致贝类消失的原因》探究课,以沉淀溶解平衡为主要线索,融合了强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离子反应、盐类的水解等知识,将《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整个单元的知识充分融合,不仅对沉淀溶解平衡有了进一步理解,同时达到了复习与提高的目的。
作者简介:耿莎莎 女 汉族 1985年8月生 硕士研究生 太原市第十五中学 中小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