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茵黄益肠合剂治疗脾胃虚弱型糖尿病性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4-04-29陈维军刘明陈斌铁明慧李巽华殷丽娟

基层医学论坛 2024年5期

陈维军 刘明 陈斌 铁明慧 李巽华 殷丽娟

【摘要】 目的 观察茵黄益肠合剂治疗脾胃虚弱型糖尿病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昆明市中医医院2022年8月—2023年7月收治的60例脾胃虚弱型糖尿病性腹泻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茵黄益肠合剂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免疫功能和炎症标志物指标情况。结果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in G,lgG)、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in A,lgA)、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in M,lgM)、CD4+、CD3+水平均明显升高,且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CD8+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茵黄益肠合剂治疗脾胃虚弱型糖尿病性腹泻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可显著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提高免疫球蛋白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糖尿病性腹泻;茵黄益肠合剂;脾胃虚弱型

文章编号:1672-1721(2024)05-0117-04     文献标志码:A     中国图书分类号:R587.2

糖尿病性腹泻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多于糖尿病中晚期发生,发病率为8%~22%,治疗花费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罹患这一疾病常常表现为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腹泻时每日排便数次或数十次,大便量多,多为棕色水样便,多见于清晨和夜间,可伴有腹胀、饮食差、困倦乏力,甚至大便失禁等,症状多呈间歇性、无痛性、顽固性,慢性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西医以对因治疗为主,常采取控制血糖、调节肠道菌群、营养神经、止泻、维持内环境平衡等治疗措施,存在药物不良反应和耐药情况,療效不确切。糖尿病性腹泻归类于祖国医学中的“消渴”“泄泻”范畴,常见辩证分型[1]有脾胃虚弱证、湿热蕴结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等。本研究针对脾胃虚弱型糖尿病性腹泻进行研究,采取健脾益气、化湿止泻的治则,运用院内制剂,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的治疗优势,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昆明市中医医院2022年8月—2023年7月收治的60例脾胃虚弱型糖尿病性腹泻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57~79岁,平均年龄(68.73±5.88)岁;身高155~175 cm,平均身高(164.60±4.98)cm;体质量41~71 kg,平均体质量(60.77±6.43)kg;糖尿病病程4~15年,平均病程(9.17±3.04)年。治疗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57~78岁,平均年龄(68.30±5.45)岁;身高154~177 cm,平均身高(165.00±4.74)cm;体质量51~72 kg,平均体质量(59.57±5.30)kg;糖尿病病程4~14年,平均病程(9.37±2.67)年。2组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内科学》(第8版)和《糖尿病神经病变诊治专家共识》(2021年版)[2]中糖尿病性腹泻诊断标准,患者除糖尿病相关临床症状外,常表现为腹泻,大便量多,多为棕色水样便,多见于清晨和夜间,每日3~20次,可伴有腹胀、饮食差、困倦乏力,甚至大便失禁等,呈间歇性、无痛性、顽固性,慢性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张伯礼《中医内科学》(第10版)和《泄泻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年版)[3]中消渴、泄泻诊断标准,辨证分型为脾胃虚弱型,主证为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次数频繁;次证为食少纳呆,脘闷不舒,面色萎黄,倦怠乏力。

1.3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初诊诊断为糖尿病性腹泻;符合中医诊断标准及诊断依据;患者及家属依从性高,能配合治疗。

排除标准: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者;对本研究使用药物或药物成分过敏者;禁食禁饮患者。

1.4 方法

对照组按照《内科学》(第8版)糖尿病及并发症治疗原则执行西医常规治疗,给予控制血糖、调节肠道菌群、营养神经、止泻、维持内环境平衡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茵黄益肠合剂[昆明市中医医院制剂室提供,滇药制字(Z)05A02615],30 mL/次,3次/d,用时摇匀。2组均持续治疗14 d。

1.5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2组临床症状情况、实验室指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1)临床症状。记录2组患者腹泻、食少纳呆、脘闷不舒、倦怠乏力等临床症状。(2)实验室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免疫球蛋白(lgG、lgA、lgM)、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8+、CD4+、CD3+)水平。(3)不良反应。详细记录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相关处理措施。

1.6 中医证候积分评分标准

中医证候积分评分标准具体如下。(1)腹泻。无腹泻为0分;每日腹泻3~6次,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为2分;每日腹泻6~10次,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为4分;每日腹泻>10次,甚至大便失禁,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为6分。(2)食少纳呆。正常饮食为0分;饮食轻度减少为2分;中度饮食减少为4分;重度饮食减少,甚至无法进食为6分。(3)脘闷不舒。无脘闷不舒为0分;轻微脘闷不舒,不影响生活和工作为2分;明显脘闷不舒,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为4分;重度脘闷,甚至影响正常呼吸为6分。(4)倦怠乏力。精神状态正常为0分;轻微倦怠乏力,不影响生活和工作为2分;倦怠乏力明显,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为4分;重度倦怠乏力,甚至不能正常行走为6分。

1.7 疗效标准

采用尼莫地平法[(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拟定疗效标准。临床控制为腹泻、食少纳呆、脘闷不舒、倦怠乏力等症状基本缓解,实验室检查指标基本正常,症状积分减少≥90%;腹泻、食少纳呆、脘闷不舒、倦怠乏力等症状大部分缓解,实验室检查指标基本正常且明显改善,症状积分减少≥70%为显效;腹泻、食少纳呆、脘闷不舒、倦怠乏力等症状部分缓解,实验室检查指标基本正常且部分改善,症状积分减少≥30%为有效;腹泻、食少纳呆、脘闷不舒、倦怠乏力等症状未见缓解,实验室检查指标未见改善或反而加重,症状积分减少<30%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8 统计学方法

所有的假设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后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

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lgG、lgA、lgM、CD4+、CD3+水平均明显升高,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CD8+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2组患者安全性评价

2组患者服药过程中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糖尿病性腹泻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起病隐匿,病程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增加经济负担。目前致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通常认为与遗传易感性、胰岛素抵抗、免疫功能受损、高血糖、内脏自主神经病变等多种因素有关。因其致病因素呈多源性,西医至今仍然缺乏特异的治疗措施,多采取降血糖、调控肠道微生态、营养神经、止泻、维持内环境平衡等综合治疗,临床疗效不确切,难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近年来多项研究[4-6]证实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性腹泻的有效性,充分体现了中医的独特优势。

糖尿病性腹泻属于祖国医学的“泄泻”范畴,多因消渴日久,饮食不节,劳倦内伤,久病缠绵,耗气伤阴,而致脾胃虚弱,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水谷停滞,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逐成泄泻。本研究选取脾胃虚弱型泄泻进行研究,治以健脾益气、化湿止泻为主,兼扶正祛邪。

茵黄益肠合剂组方为黄芪、薏苡仁、太子参、茯苓、炒建曲、炒白术、黄连酒、石菖蒲、茵陈等药物。其中,黄芪最善入脾胃,可温补中土而强脾胃,同时能补益脾胃之气,可中行营气而理脾胃,是健中焦而不伤阴的不二之品。太子参旨在补益脾胃之气而敛阴生津,与黄芪配伍,二者均入脾、肺二经,健益中焦之气而不伤阴。二者为伍健运中气,扶正祛邪,共为君药。白术为补脾胃之要药,长于补气而复健运,除湿并补中土。薏仁与茯苓共用,补脾健中,渗湿利水,可“利小便而实大便”。黄芪、太子参、白术并列为臣药,可使君药补益脾胃之功得到进一步加强。黄连归心、脾、胃经,本制剂用于酒制,降低其寒性,可用于清中焦湿热而使脾胃得到调和。茵陈善清脾胃湿热。石菖蒲辛温芳香,达醒脾胃、消气滞、化湿浊之功。黄莲、茵陈、石菖蒲为伍,辛开苦降,祛除邪实,标本兼治,共为佐药。炒建曲作为使药,干温健脾开胃,可调理气机而缓解食滞。诸药配伍,可调顾护脾胃,促进脾胃之气恢复,兼以祛除邪实,寒温并施,标本兼治,进一步顾护脾胃。综上分析,该制剂有健脾益气、化湿止泻之功。现代药理证实[7-12],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薏仁、茵陈、石菖蒲等含有多糖物质、氨基酸、维生素、生物碱类物质,可增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通过不同的途径和作用靶点起到保护心脑血管、降血糖、抗病原微生物、抗感染以及改善消化系统症状的作用。规律服用该制剂,可增强机体免疫力,充分了解消渴泄泻病的致病机制,发挥中医治疗优势。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14 d治疗后,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01);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治疗前(P<0.05);2组治疗后血清lgG、lgA、lgM、CD8+、CD4+、CD3+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茵黄益肠合剂治疗脾胃虚弱型糖尿病性腹泻优于单纯西医治疗,能显著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提高免疫球蛋白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为该药物进一步应用和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卿龙丽,周娴,蔺晓源,等.泄泻中医证型及证素分布规律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8,24(20):59-61.

[2] 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725-753.

[3] 张伯礼,吴勉华.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194-200,316-322.

[4] 麻明佳.加味七味白术散治疗糖尿病性腹泻临床观察[J].广西中医药,2014,37(3):12-14.

[5] 杨晓波,吴泉,李巽华,等.菌黄保肠合剂治疗脾虚湿盛型腹泻临床初探[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9,40(12):91-92.

[6] 赵越,刘明,庞永诚,等.菌黄保肠合剂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脾虚湿盛型临床体会[J].亚太传统医药,2017,13(16):99-100.

[7] 房宇,刘尧.黄芪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2,8(7):208-209.

[8] 宋叶,林东,梅全喜,等.太子参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师,2019,22(8):1506-1510.

[9] 杨锦涛,程希,陈红伟,等.白术多糖免疫调节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兽药杂志,2018,52(6):80-85.

[10] 王悦,田双双,刘晓谦,等.茯苓多糖的提取、结构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世界中医药,2021,16(17):2548-2555.

[11] 黄丽平,许远航,邓敏贞,等.茵陈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21,33(4):676-690.

[12] 付琳,付强,李冀,等.黄连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2021,49(2):87-92.

(编辑:肖宇琦)

基金項目:昆明市卫生科研项目(2022-03-10-014)

作者简介:陈维军,男,本科,主治医师。

通信作者:刘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