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变教材观,激发语言思维

2024-04-29黄俊兴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学材教学方式教材

黄俊兴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和“双减”背景下,我们要立足学生实际,找准教学要点,转变教材观,把教材变成学材,把教案变成学案,以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步引导学生深层阅读,深度思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表达。

关键词:“双减” 语文教学 教材观 语言思维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3.029

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语文核心素养”“双减”的背景下,力争要在语文教学中做到“立足学生实际,把教材变为学材,激发学生思维,突出学生主体”。在新课程思想指引下,作为站在教育阵地最前沿的语文教师必须要转变过去的满堂灌、师讲生听、师演生看等形式较为单一的教学方式,要倡导学生独立思考、自学、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学习方式;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探究知识,思考问题,发展个性,提出主张,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升。语文教师要从以前的演员转变成现在的导演,成为課堂主导,从权威变成学习者的挚友,从评估者变成参与者,通过转变教学方式和手段,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而且能够掌握学习这些知识的方法和手段。那么,语文教师应转变教材观,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因此,教师要研读教材,分析学生学情,把教材变为学材,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让学生学会听我们的课,学会读教材,学会学教材。

一、立足学生实际,找准教学要点

根据不同年龄、年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学习心理、认知规律和特点等方面不同,思维方式和能力存在着差别。因此,对于不同年级、不同地域、不同学校的学生,教师就要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研究不同教材的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在备课过程中,进行整单元备课,既能关注重点,又能在教学中想办法突破难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让学生实现重点突破,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不同程度的学生,学习情况不同,教师也可选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如在教学《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采用两种教学方式:一种方式是让学生先朗读,接着讨论孙悟空或白骨精是一个怎样的人。另一种方式是从故事内容出发,思考三打白骨精中的“三打”是怎样产生的,怎么打的。显然,在第一种教学方式中,学生讨论的价值不是很大,更多是对内容的理解,对人物的评价。在第二种方式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能真正思考故事的经过及作者的表达艺术:同一个人物(妖精),在不同人(孙悟空、唐僧、猪八戒)的眼里,看法不同,这样就发生了矛盾,有了矛盾,故事才得以推进发展。当然,以上两种教学方式适合不同程度的学生,第一种适合教学速度较慢的班级,第二种适合教学速度较快的班级。我们可以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选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根据不同风格特点的学生,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式也会有所不同。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十分活跃,喜欢和教师进行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机会就会更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更容易激发,往往教学效果也会更好。相反,有的学生表现不够积极,教学气氛较为沉闷,这往往是教师不会启发导致的,若学生不回答问题,教师就会自问自答,推进教学过程。当然,启发教学方式不可少,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的学生虽然活跃度不够,但往往能独立沉思。因此,教师可以边启发,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然后还可引导学生朗读,提升学习氛围,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研读教材用书,把教材变成学材

正如曾扬明所说:教师要从学习主体,儿童出发,转变课程观、教材教学观、儿童评价观,依文体不同形成多种课型。教师要策划语言活动,找准教学点,关注儿童的学习成果。因此,教师要研读教材,把教材变为学材。

在散文教学中,怎样把教材变成学材?我们在教《藤野先生》时,主要教学内容是作者生平、生字词音形意、课文思路、人物形象分析等。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直接从内容入手,理清事件思路,最后理解作者的思想及变化。作者简介可以放在文后一笔带过,这是因为学生比较了解鲁迅。

又如,在教学《白杨礼赞》时,教师可直接从文中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分析:“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学生由白杨树的特点,联想到北方农民,进而联想到斗争中具有的精神,提出疑问,由此可以引出历史背景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铁道游击队。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感受全民皆兵的地道战、地雷战所具有的顽强精神。教师要改变以往平铺直叙的课文教学方式,先由历史背景和作者介绍,引出课文,再对课文进行分析,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在提出一个个的问题后,要层层递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在诗歌阅读中,怎样把教材转变为学材?以曹操的《观沧海》为例,教材中呈现的教学思路是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诗歌诵读、诗歌翻译、人物分析及主题揭示,其实这也是诗歌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思路。在把教材变学材后,我们在教学中可先从诗歌朗读入手,先感受到作者所表达出的博大胸襟;接着请学生找出表达博大胸襟在句子,反复朗读,读出情感,再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体现该情感的,用的是怎样的手法;最后,教师可以简单介绍作者的背景,学生也就知道了知人论世的道理。

又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文章是在写秋天的羁旅之思,体现出悲凉、惆怅的情感,“枯藤老树昏鸦”最能表现此景,此情。“小桥流水人家”表达的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感,会不会矛盾?教师向学生解释,这表达的是一种淳朴、自然、悠闲自在、恬静安谧的状态,又带着些许明丽的乡村景色,体现了作者内心对这样生活的向往,但迫于动荡的生活,只得游历天涯,漂泊四方,居无定所,更能体现作者作为游子的悲凉,同时又与上一句渲染的氛围形成鲜明对照。

在议论文、说明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也可把教材变成学材。例如,在教学议论文《敬业与乐业》一文时,教师可以从议论文三要素之一的论据入手,引导学生找出论据,让学生在文中将这些内容标记出来,这样既能够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又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议论文的观点要有说服力,就必须选用恰当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然后思考这些论据是来证明什么的,这样一来,议论文的论点就自然出现了。

再如,教学说明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们在教学时可以提醒学生自读课后的阅读提示和文章的旁批,然后让学生寻找这篇文章当中寻找说明方法,请学生在文中发现各种说明方法并标注出来,写出具体的说明方法,只要学生找到了说明方法,就能够理解文章了,说明对象和说明顺序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当然,教师也可以依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及教师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向学生展示自己的学材,真正让每一个教师明白,教材只是提供一个知识样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和自己的教学特点进行取舍运用,灵活编排,创新设置。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重点不疏忽,难点能突破,把学生当成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案自然也就变成了学案。

三、引导深层思考,激发语言思维

语文作为一门文化课,学科任务是学会语言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不是简单的知识教学。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建构真实的言语情境,要建构符合学生特点和学习规律的情境。

1.从文章的语言或人物的对话展开引导

例如,教师在教学契诃夫的《变色龙》时提出:赫留金说了这么一句话:“不瞒您说,我的兄弟就在当宪兵……”为什么他要有话没话地插上这一句呢?显然,“我的兄弟就在当宪兵”这一内容值得深思,暗示当时的历史的黑暗。奥楚蔑洛夫为什么一会儿脱下大衣,一会儿又穿上大衣呢?显然在冬天没有这个必要,这让人想到的是“心里”的变化,“情绪”的波动。因此,我们可以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去深层阅读,形成创新思维。

2.从文章的注释入手,引导学生思考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说:课程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的思维火花,好像磁石深深把他吸引住。例如,《变色龙》这篇文章中,作者没有一处提到变色龙,为什么文章要用变色龙做文章的题目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看文章注释,注释里只是说变色龙是蜥蜴的一种,皮肤的颜色随着物体的颜色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教师再引导学生查字典,读出解释。字典中解释是比喻在政治上善于变化伪装的人,课文中明明是第二种意思,为什么编书的人不加注解呢?是不是编者故意留给我们和学生思考的呢?这当然是编者有意为之,教师可以在此设置一个问题,让学生深层理解文学作品,給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当然修辞可以让语言更形象,更有意蕴,更加耐人寻味;同时,这也让标题更具有吸引力,“变色龙”态度的“变”贯穿全文。

又如,在教学李白的《送友人》时,诗中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一句可引导学生思考,本句巧妙地借用眼前所见“浮云”“落日”来比喻行踪漂浮不定的游子,对吗?当然,表面一看,似乎有理。但对照文后注释,显然就错了。注释为:用“浮云”写游子漂浮不定,四处奔波;用“落日 ”缓缓而下,表达友人的依依不舍,体现作者四处漂游,对故乡和亲人的牵挂和依恋之情。

再如,《渡荆门送别》中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怜”字体现了作者对故乡水的怜惜之情,但是对照注释,“怜”是喜爱的意思,显然表达不妥。

3.从文章的标点符号入手,引导学生深层思考

卢梭说过:我们要敢于思考“不可想像的事情”,因为如果事情变得不可想象,思考就停止,行动就变得无意识。在教学《昆明的雨》时,文章开篇和结尾都有虽然都有“我想念昆明的雨”。这似乎一句很正常的话,首尾呼应,突出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给原文这两句加标点,并做出解释,第一种加标点的方法,开篇:我想念,昆明的雨……,那么“,”表示强调,“……”引出下文;结尾:我想念,昆明的雨!那么“,”表示强调,“!”表示对昆明的雨强烈的思念。第二种加标点法,开篇:我想念,昆明的雨!那么“,”表示强调,“!”表对昆明的雨强烈的思念之情;结尾:我想念,昆明的雨……,那么“,”表示强调,“……”在文章结尾表省略,起到余音绕梁,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这样能很好地让学生对标点的作用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如,在《秋天的怀念》一文中,文中写道: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活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教师要结合全文提出问题,这里的省略号,表达了什么?这里省略了什么内容,学生思考后得出,省略的是母亲不忍说出自己病重的事实。又如,文中写道: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这一段的“她比我还敏感”与“她又悄悄地出去”,这两句之间用了句号,本应该写成:“她比我还敏感,又悄悄地出去了。”因为这两个句子主语相同,可省略主语,中间要用逗号,那么,作者不这样写,肯定有他的深意,是为了表达什么?显然,这个句号比较特殊。这一句号,表达了母亲的内心情感十分沉重,无法表达,只得隐忍,没有那么自然顺畅,以免让儿子发觉,影响儿子的情绪,只得忍受病痛悄悄出去,这一句体现了母亲病重难忍的情况。虽然儿子残疾,但母亲仍然深爱着自己的儿子,处处为儿子着想,点点滴滴为儿子担心,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所以,通过对文章中的一些标点进行研读,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务必要提高课堂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准了解学情,要优化教学方式,这样教师才能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课堂就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边的教学活动,而是师生双向沟通、双向互动、沟通互动、相互补充的进程;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要让学生听得懂,学得进,记得住。这样,教师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当然,教学由一种观念转变成另一观念,是否要与原有的观念要彻底决裂?当然不是的。传统课堂固然有它自身的不足与弊端,但传统教材中的一些东西也不能完全摒弃,教师应恰当利用传统教学方法,让新课程改革下的“双减”课堂更高效,更灵动。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都在呼吁要给学生减负。减负的原因就是课堂效率不高,存在问题。而“双减”课堂正是一次破冰之旅,是一次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怎样才能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真正意义上实现课堂教学的减负提质增效。那就是要以生为本,从学生角度去转变教学方式。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由教师去“教”学生,变成让学生去“学”,把教材变成学材,把教案变成学案。当然,这条路是艰辛而漫长的,但只要我们经过努力,就能将新课堂的“灵动”与传统教学的“沉稳踏实”有机结合,互相补充,真正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曾扬明《表达型语文——教你策划语言活动》,福建教育出版社2020年。

[2] 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年。

[3] 王秋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语文思维的培养》,《金锄头文库》2022年第5期。

[4] 阳芳《新旧两种课堂教学模式利弊对比》,《金锄头文库》2017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学材教学方式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初中数学对学材进行再建构的策略分析
“学材再建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初中数学“学材再建构”分析
基于“三学”理论下“学材再建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的案例研究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