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的融合策略探究
2024-04-29商艳琳
商艳琳
摘 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根基,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学校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只有在学校德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才能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本文主要对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的融合策略展开积极探讨。
关键词:学校教育 传统文化教育 德育 融合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3.062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同时还展现了优秀的价值观念,有着积极的精神力量。学校作为继承和发展文化的重要途径,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对于塑造学生文化自信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教师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相融合,能够充分发挥德育的实效性,有助于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提升民族自信,构建完善的文化发展体系,落实德育目标。本文主要对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的融合提出一些个人见解。
一、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的融合意义
1.有助于为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
传统文化教育是德育中不可或缺的教育辅助形式,对于落实德育有着积极作用。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对于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坚定理想信念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只有拥有良好的“三观”,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生方向,实现个人价值。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是以儒家文化为导向,构建多种思想的文化体系,涵盖道德观念与文化精神,能够为学生的“三观”形成给予重要的指导。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历经历史变革与时代洗礼,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价值观念,使学生能够认识并发现社会内在发展规律,不断塑造民族自信,增强文化认同感,提升民族自豪感。
教师将传统文化与德育相融合,能够在德育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学生在接受德育的过程中吸收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让学生沐浴在传统文化的光辉之中。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发展特点,而德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道德素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认知,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文化使命,塑造学生高尚的文化品格。
2.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是教育的重要基地,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校不仅要培养人才,更要培养与新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全面发展的人。学校教育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根本方法,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仅体现在知识方面,更重要的是锤炼学生的道德品质,塑造精神品格,培養文化修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的融合,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能力,凸显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渗透德育,能够为学生塑造品格,使学生认识到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爱护自己,提高思想素质。
3.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目前,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的教育内容与形式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未兼顾学生的差异,缺乏活跃的教学气氛,难以调动学生在德育中学习传统文化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养成。因此,教师需要积极探索德育途径,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相融合,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德育中增加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解决德育内容空泛的问题,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真正落实传统文化的发展目标。
教师要将传统文化与德育融合,拓展德育的教学资源,适应教育政策的发展要求,改变传统文化传承现状,引导传统文化持续性发展。学校作为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载体,有着多元化的发展体系,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有着独特的发展规律,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在德育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引导学生感悟文化价值,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二、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融合的必要性
教师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相融合,拓展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与形式,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够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落实德育发展目标。
1.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相适应
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提高道德素质,并能够塑造学生健全的思想品格。学校教育具有不同的发展阶段,所有阶段的根本目的都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将传承传统文化的目标贯穿于学生发展的全过程,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传统文化具有多元化发展的特点,满足了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传统文化学习,逐渐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正确认识,提升文化认同感,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适应新时代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
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类型纷繁复杂,有很多学生尚未认识到传统文化的根本价值。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特征。首先,传统文化凝聚了民族的智慧,产生了不同的文化特色,是增强文化认同感的重要基础。其次,传统文化是在持续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不仅有广泛的发展区域,同时也对日常生活有着直接影响,渗透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最后,传统文化在经过传承与发展后,已经形成独特的文化特点,通过文化交流,呈现出多元的文化特征。
3.符合德育发展方向
在学校教育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具有灵活性的教育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参与度。目前,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与形式较为单一,与德育的发展方向相悖,因此,学校需要加强传统文化与德育的融合,为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不仅是要将其内容与形式进行创新,同时还需要实现德育目标,提高对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融合的重视,充分发挥德育的实效性,凸显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培养拥有良好道德素质的人才。
三、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融合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已经逐渐深入学校教育中,但传统文化与德育的融合仍然存在部分问题亟待解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未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
在传统文化与德育融合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教学资源与地域的限制,大多数学校的教育只是流于表面,虽然部分教师在德育中融入传统文化,但是没有构建传统文化与德育之间的有效衔接,导致教育形式大于教育内容,未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导致传统文化与德育之间没有形成紧密的联系,并未深挖德育培养目标,导致学生缺乏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情與积极性,难以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影响最终德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2.缺乏传统文化与德育融合经验
传统文化中承载着多种德育因素,教师未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导致德育工作受到阻碍。随着传承传统文化的理念逐渐被提升到新的高度,学校也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也逐步在学校德育中落实传统文化教育,但是尚未形成标准的融合机制,导致教师缺乏融合经验,难以确保传统文化与德育的充分融合,给德育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造成了阻碍。
3.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
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传承历史,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的融合受到了较大冲击,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存在认知误区,很少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学生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了上网冲浪、电视电影中。同时,西方文化的渗透导致学生难以提起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未认识到自身在传统文化传承上的使命,缺乏文化认同感,造成传统文化教育无法与德育充分融合,难以发挥德育作用,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融合的途径
1.依托新媒体,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深入学校教育中,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必备工具,为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现阶段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多为“00后”与“10后”,对于新媒体的认识比较深刻。新媒体以互联网为载体,突破了传统媒体时间与空间的制约,传播方式更加广泛,传播能力更强,充分发挥了网络载体的优势作用,创新了传统文化与德育融合的形式,与学生的发展阶段相适应,能够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以改进传播内容。现阶段的大多数学校会建立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与官网,学校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中开辟独立的传统文化单元,为学生科普传统文化内容,同时加强德育渗透,教师可以为学生推送民族英雄与传统文化的相关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在文章末尾设置留言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引导学生提高学习传统文化的动力,定期举办诗朗诵与书法竞赛,鼓励学生踊跃投稿,如果学生的文章成功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表,其本人可以获得一份小奖励,以此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学校可以积极探索新媒体的应用优势,创建网络课堂,拓展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增加德育内容,引导学生自行学习传统文化,同时实现德育思想的良好转化。
2.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认同感
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教师要加强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不断创新德育形式,促进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落实。目前,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学生热衷于西方节日,而忽视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学校需要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容,在传统节日来临时,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举办文化活动,例如,在端午节时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包粽子、编五彩绳活动,举办屈原诗词朗诵比赛,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学校还可以举办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神话故事情景剧,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丰富的活动内容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德育效果,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学校需要注重构建校史、校风建设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有效衔接,建设良好的校风,引导传统文化教育新风尚,使学生认识到自身所承载的文化使命,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还能够实现德育目标。
3.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通过课堂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也是实现德育的重要途径。学校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载体,转变教学形式,将传统文化融入德育中,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发展特点。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转变为易于学生理解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学校可以拓展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利用多媒体设备与课堂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强化德育效果。学校还可以为学生增加传统文化课程,例如开设国画、书法、传统礼仪的课程,给予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并由专业的教师进行指导,为学生提供良性引导,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实施德育的重要引导,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为学生塑造健全人格。教师要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相融合,就要重视校园传统文化的建设,调动学校师生的主动性,共同构筑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学校与教师要对学生做出良性引导,在日常的教学与生活中要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纠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错误,并在校园内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在走廊、楼梯口等位置张贴传统文化故事,并设置传统文化读书角,定期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打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生态,为学生营造传统文化氛围,落实德育工作。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主导者,承担着教育学生的重要责任,教师的道德素养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在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融合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发展规律,同时还需要掌握传统文化的内涵,以确保德育质量。首先,学校要鼓励教师按照学生的发展需要,利用互联网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与德育的方法,加深对教育内容的认识,并学习优秀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在实际教学中为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其次,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与传统文化知识讲座与进修学习,为教师提供丰富的传统文化学习机会,这不仅能够加强对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同时还能够提升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渗透质量,促进教师增强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更好地为学生实施德育。
最后,教师要坚定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作为学生的道德示范,教师需要端正教育态度,严格律己,不断增强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完善德育理念,认识到自身所承担的德育使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
综上所述,在学校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与德育的融合,是塑造学生思想品质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索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的融合途径,创新德育形式,使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的价值,推动传统文化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的策略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23年第11期。
[2] 孙彦雷、谭旭红《以助力成长和文化传承为目标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农场经济管理》2023年第3期。
[3] 吕远征《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路径探析》,《公关世界》2023年第1期。
[4] 贾笑颖《传统文化自信培育与高校生态德育的耦合共生》,《黑河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