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为王 臻于至善
2024-04-27李明姬
近年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信息化教育环境、资源和教师信息素养等虽然得到了不断优化,但和国内先进地区相比,依旧存在着格局站位低、发展不均衡、创新力不足等问题。2022年,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线运行后,在吉林省教育厅的支持下,延边州遴选州内相关专家学者和富有信息化教育底蕴的中小学校,成立了省级专家团队工作室,确定了24所试点学校,开始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资源应用与现代学校的未来课堂建设”的主题化探索。
实践目标与思路
一、实践目标
首先是用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以下简称“平台”)资源,创生平台资源与课程教学融合应用新型场景,推动试点学校未来课堂建设,打造延边信息化教育教学特色,实现区域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共同提升。其次是通过主题化、系列化工作室活动,帮助校长、教师提升信息化教育教学理念,探索和优化平台资源应用策略,助力校长、团队、教师数字素养普遍提高,构建学校“智慧教育资源应用教学研修”新模式,适应未来教育发展需要。最后是研究解决学校教师应用平台资源和常态化教学混融共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探索建设新课程背景下适合师生成长的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促进师生数字素養不断提高。
二、实践思路
秉承“问题驱动、团队研策、项目设计、行动验证”的工作思路,通过“专家引领、实操展示、成果提炼”的工作实践,将平台资源应用和工作室研修、试点学校校本研修行动实践密切联系起来,着力抓好双师课堂、教师备课、教师研修、跨学科学习等应用研究,实现资源应用与行动改进的无缝对接,促进工作室和试点学校应用平台资源优化建设混合式项目化研修新体系,形成实用性较强、便于操作、可借鉴推广的“延边模式”。
具体措施
一、做好顶层设计和机制建设
三保障 一是构建政府主导的工作体系。延边州及县(市)政府、教育局把平台资源应用和整体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紧密结合,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教育发展规划和教育督导考核,以便统筹协调、整体推进。二是构建多元投入的保障体系。完善了“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保障教育信息化经费。三是完善常态长效的制度体系。研究制定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实施方案等规范性文件,确保工作推进有依据、有规范。
四协同 建立了“师训—教研—电教—学校”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组织机制,聚焦各部门优势,为平台应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到位 一是研训组织到位。组织网络教研应用培训、延甬数字化转型培训等,提升教师数字胜任力。二是活动组织到位。通过试点校巡回展示、创新应用大赛等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用,推动平台应用全面普及。三是专家指导到位。组织指导团队定期走进试点学校、走进课堂,提高试点学校、教师应用平台资源改进校本研修、优化课堂教学的工作热情;四是应用考核到位。通过细化评价管理办法,做到评价有量表,考核有依据。五是资源建设到位。注重研发具有区域特色的数字教育资源,完成了中学数理化学科、中小学心理健康等多项数字教育资源建设。
二、构建立体多维的教师研修模式
建立“九四二”研修模式的“全景+焦点+特写”多轨并行专项场景研究共同体。“九”即普及推广平台的九大应用场景;“四”即侧重研究平台自主学习、教师备课、双师课堂、教师研修四个场景;“二”即打造平台主题班会、跨学科学习两个特色应用新场景。例如,在试点学校进行了将平台应用纳入日常教育教学管理要求,承担平台应用研究课题,通过课题研究推进平台在服务教学改革、教师科研、学生自学、家校协同育人和“停课不停学”等方面的应用。组织开展了任务驱动研修、团队互助研修、成果预约研修,采取研修团队成员自行研究任意场景与学校团队合作研究特色场景融合应用方式,由点到面打造乐研究、善研究、会研究的共同体。同时每月开展1次研修团队经验交流,积极开发学校的名师名课资源,结合“三个课堂”探索跨区域、跨学校协同育人机制,促进高质量教育教学资源向学区薄弱学校输送,缩小数字鸿沟,发挥信息化教育的“倍增效应”。
创新实施“三段八环”双师课堂教学,推动平台应用实践。在试点学校进行集中探究,通过课前“精准备课、预学质疑”,课中“启迪愤悱、探究协作、理解提升、梳理完善”,课后“学以致用、反思补遗”三个阶段、八个环节的教师集备课、授课、反思、改进,深度应用平台场景和资源,改进学校的常态化教学教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段八环”双师课堂教学模式。
整县推进“六结合”应用模式,建构平台应用新体系。结合安图县城区学校少、乡镇学校较多的实际情况,实施了1所城区学校帮带3—5所乡镇学校的方式,应用平台新场景及资源深化整县课程教学改革。一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通过应用平台上的双师课堂辅助课堂教学。二是与主题教研相结合,将平台应用与校本研修相结合,搭建县校两级“线上互动、团队互助、研培一体”教研平台。三是与课后服务相结合,依托平台资源开设课后服务课程,构建多元多样化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四是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将平台优质资源作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重要补充,引导学生利用平台资源开展预习复习。五是与德育工作相结合,引导学校利用平台资源开展主题班会、主题队会,拓宽德育工作途径。六是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向家长引荐分享平台中的家庭教育优质资源,开创家校共育新局面。
探索教师基于平台自主选学的全员培训新机制。珲春市充分发挥教师继续教育办公室和各学科工作室的统筹引领作用,在培训中,各工作室在全市年度大主题下按学科工作室发展目标拟定小主题,并给出小主题学习目标能力画像。各学科工作室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水平和发展需求,对照工作室能力画像和培训课程分类表,自行在平台中选择学习课程。学科工作室负责对教师的自主研修进行实践指导和跟踪诊断。
特色和亮点
一、创新建构了基于平台研修支持现代学校建设的实践模型
实践证明,省级指导团队高站位的顶层设计和指导,给予了试点学校更多的经验借鉴,加速了试点学校在办学理念、数字化行动策略和校本研修等方面的创新速度,使试点学校对数字教育背景下的现代学校建设有了新的认识。在省级指导团队和试点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延边州创新建构了基于平台研修支持现代学校建设的实践模型,产生了较好的借鉴推广价值。
二、创新建构了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模式应用基本流程
延边州立足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有关“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结合工作室和试点学校应用平台资源的行动实践,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明确了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模式应用基本流程。
三、创新建构了平台应用试点学校考核评价体系
延边州高度重视试点学校考核评价团队建设,组建了平台应用试点学校考核评价团队,并建立了基于平台应用的试点学校发展性评估模型。从计划方案、制度建设、学习探究、活动实践、资源建设等5个模块,以及应用现状、工作主题、工作措施等15个要素策划设计试点学校考核评价体系,对试点学校提交的评估材料进行审核评估,及时反馈评估结果并提出实践建议,有效提高了试点学校应用平台资源的研修水平和普及率。
取得成效
一、打造了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研修团队
经过一年的研修实践锻炼,建立了州、縣(市)、学校三级研修团队,发现了一批来自基层学校的教学、教研、培训专业人员。这些人员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示范指导活动,发挥着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助力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研、培训常态化实施
延边州电化教育馆依托智慧教育讲师团定期举办新媒体新技术创新应用大赛,集中展示广大教师应用平台资源的案例和信息化课堂教学情况。珲春市则定期开展大学区引领下的“1+N”混合式研修活动,以优秀试点学校为研修基地,优化“三个课堂”研修模式,并将平台资源定期输送至试点学校所属的大学区成员校,基本形成了“线上线下混融共生”的教学教研普遍化,城乡教育资源供给优质均衡的新样态。安图县以工作室团队成员为核心,组建了试点学校教师工作坊,积极组织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的常态化混合式研修活动,有序推进了全县中小学校教学教研数字化。
三、提升了试点县(市)、试点学校应用平台资源的能力
自全面推进平台资源应用以来,经过省级指导团队的带动,延边州各试点县(市)和试点学校普遍开展了以提升线上线下教学教研质量为核心,优化混合式项目化教学设计,推动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创新实践探索。
珲春市在探索基于平台资源应用的教学实践中提出“网络学习五环节”,有效解决了疫情期间的网络授课问题;安图县组织开展“体验互助教学策略”研究,以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珲春市第一小学进行了翻转课堂“两环六节”教学法探索,珲春市第七中学开展了“三评九步”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安图县第三中学进行了“问题—项目—活动”三引导项目化教学思考,均取得较好成效,并在延边州内外推广。
四、扩大了延边州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影响力
一年多来,延边州及时总结经验,通过培训、会议、网络、报纸等途径,广为宣传报道平台应用成果,不断扩大区域影响力。延边州电化教育馆馆长李明姬、珲春市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王刚先后在全国活动中分享延边州的典型做法,平台省级指导工作室主持人王树国相继在吉林、重庆、新疆等省级骨干培训班上作讲座,宣传推广延边经验。《吉林日报》、中国教育在线等媒体也先后报道了延边州推进平台应用的实践成果。
未来,延边州将继续坚持“应用为王”的理念,继续深入探索平台资源实践应用路径,并在实践探索中推动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和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