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的早期思想发展历程

2024-04-27李乐

今古文创 2024年14期
关键词:自我意识

【摘要】《给父亲的信》和《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被公认为是研究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材料。本文基于对这两个重要文本的解读,分析了马克思从最开始的法学研究转向哲学的过程,以及马克思转向青年黑格派的缘由;从马克思转向青年黑格尔派之后对希腊哲学发展的理解,和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哲学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分析中,来探讨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给父亲的信》;《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原子偏斜;自我意识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4-005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4.017

正如所有青年人在选择专业时的不确定,青年时期的马克思也并不是在一开始就选择投身于哲学的研究。马克思在大学时期最先研究的是法学,他在尝试整理创造一套完整的法学体系的过程中遇到了困境,而不得不转向哲学来寻求解决方法。对《给父亲的信》进行深度解读与研究,能够对马克思转向哲学的缘由和马克思研究哲学的最初目的略知一 二;而马克思在《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对古希腊哲学思想的研究,使其初步形成了一种自我意识哲学。本文通过对这两篇文本的解读研究,以期进一步梳理马克思早期的思想发展历程,即马克思如何从法学转向哲学以及如何从古希臘哲学中发展出自我意识哲学。

一、由法学到哲学的转向

马克思最开始是以青年黑格尔派的身份登上哲学的历史舞台的,但马克思最开始学习的是法学专业,从法学转向对哲学的研究,马克思是经历过一个痛苦、艰难的历程的。

马克思在大学学习期间,曾对文学创作产生过浓厚的兴趣,他选修了文学,并给父亲和恋人燕妮写过大量的诗集,马克思的诗集的主要是浪漫主义的抒情诗,并且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在《给父亲的信》中,马克思也说到自己的理想主义,其实就是浪漫主义,是渴望理想与现实之间实现统一的思想。马克思在柏林大学时主修的是法学专业,当时德国法学界的主要争论是关于自然法和历史法的对立,历史法学派认为自然法是依照抽象的原则所产生出来的,与人民的实际的生活不相符,真正的法应该是从人们的生活习俗中凝练而出,这实际上就是关于立法应该建立在应有还是实有的矛盾。

马克思认为法学和哲学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在《给父亲的信》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马克思曾试图沿着费希特的思路构建一套贯穿整个法的体系。马克思将其所创作的体系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不依赖于任何实际经验的法的形而上学,“也就是脱离了任何实际的法和法的任何实际形式的原则、思维、定义”[1],即立法的哲学原则。第二部分称为法哲学,分为程序法和实体法,马克思认为程序法就是“应当叙述体系在其连贯性和联系方面的纯粹形式,它的划分和范围”[2],也就是从杂多中找到一个包含所有的贯通连续的法的体系或形式。而关于实体法的学说,则应当叙述体系的内容,说明形式怎样浓缩在自己的内容之中,马克思在这一过程中遇到了阻碍,即现有之物和应有之物的对立,依照先验原则所确立的理论法与现实法之间的不统一,哲学所设定的原则与经验材料不相符。马克思也意识到自己最终得到的只是实体与形式相脱离的空洞无味的东西,同时这也是内源于费希特哲学中的矛盾。马克思后来还曾写过一篇《克莱安泰斯,或论哲学的起点和必然的发展》的著作,对谢林的思想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而这些研究却最终又将马克思引入了黑格尔哲学的开端。马克思曾说过“不喜欢黑格尔哲学离奇古怪的调子”[3],但自己研究上的困境又迫使他必须深入到黑格尔的思想中去。

马克思在创立法学体系的过程中,因法学与哲学相互交织而必须依照哲学的原则基础,而康德、费希特以及谢林的哲学都没有解决马克思在创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应有和现有,理性原则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和困境,而随着马克思对谢林的研究,他又被带入了黑格尔哲学的开端,所以马克思试图从黑格尔哲学中找到使理性与经验实现统一的方法,所以马克思说:“我想再读潜入大海,不过有个明确的目的,就是要证实精神本性也和肉体本性一样是必要的、具体的并有着坚实的基础”[3]。

二、《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中马克思的思想发展

(一)《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的写作背景

马克思是在与朋友的聚会中接触到了一个博士俱乐部,并结识了俱乐部中的核心人物鲍威尔,鲍威尔是当时的青年黑格尔派的一员。当时的青年黑格尔派致力于改造黑格尔的哲学,从而达到一种自我意识哲学。马克思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一员,早期的思想也是站在黑格尔的哲学立场上的。《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简称:笔记)和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区别》是被保存下来的研究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文献材料。当时马克思在鲍威尔的帮助下在波恩大学获得讲师职位,而在波恩大学任教,必须要获得博士学位,所以马克思写下了笔记和博士论文。

马克思将伊壁鸠鲁哲学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青年黑格尔派对伊壁鸠鲁哲学也较为感兴趣,黑格尔将伊壁鸠鲁学派称为自我意识学派;另一方面马克思认为亚里士多德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相类似,两者虽分属于希腊化时期和德国这两个不同历史时期,但都是其所处时期的庞大的体系哲学。按照黑格尔哲学史的原则来看,哲学应该是随着历史向前发展的。而亚里士多德之后的伊壁鸠鲁哲学则被许多人认为是一种折中主义的倒退,似乎不符合前进的逻辑,而马克思则是以青年黑格尔派的立场为伊壁鸠鲁哲学辩护,即为自我意识哲学辩护。

(二)希腊哲学发展是自我意识的发展

马克思是在黑格尔哲学的语境下来讲的希腊哲学。在笔记二中,马克思曾说道,“因为希腊生活和希腊精神的灵魂是实体,它是作为自由的实体而第一次出现,关于实体的知识是由独立的存在,即著名的个体(其实说的就是哲人)所发现的。一方面,每个个体都和其他个人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另一方面,他们的知识都是实体内部的生活,也是实体周围现实条件的内在东西。”[4]马克思认为希腊哲学的对象实质上是一种理性,也就是奴斯,而实体精神实质上就是一种客观的理性,也就黑格尔所讲的世界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希腊社会中的宗教、艺术 、哲学、法律等,都是一种没有被人意识到的外在的由理性和精神创造出来的一种实体精神。

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将人们关注的重点从外在事物、本原转换到人的内心。“实体的理想性转化为主观精神,脱离实体自身这个事实,是一个飞跃,是一种脱离被实体生活自身规定的本质生活……即对于希腊生活来说,哲学不仅是外在的,也是内在的。”[5]马克思认为苏格拉底作为“哲人”,是实体精神与现实生活之间的中介,已经有意识地将实体精神内化于心中,转化为主观精神,并尝试与个体的生活联系起来了。苏格拉底生活于实体世界,而他的哲学又是一种自我意识哲学,苏格拉底心中的理性世界本身与经验的个体联系了起来,比如苏格拉底在对话过程中所提到的“什么是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这取决于个人对世界的理解。所以马克思认为在苏格拉底这里,个体的生活和哲学是合二为一的。

柏拉图是对苏格拉底哲学的发展,是哲学精神的一个进展。理性在苏格拉底那里,还是一个普遍的抽象的、没有内容的观念,而在柏拉图这里,就已经演变为一个具体化的东西,即理念世界,但还只是一个偏神学化的,不能用概念进行详细和有条理的规定。柏拉图的理念实质上是对旧的世界精神的一个反映。总的来讲,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还是实体精神到主体精神的自我意识哲学的发展的一个过程。

在笔记二中,马克思认为柏拉图构建的理念世界存在着固有的问题。“柏拉图不仅力图把存在的东西列入观念性的领域,而且力图把存在的领域也归入其中:这个观念性是进行哲学思维的意识中的一个封闭的、特殊的王国——因此其中没有运动。”[6]马克思认为从苏格拉底开始,抽象的自我意识哲学开始丰富自己的原则,开始产生了完善的理念世界与经验世界之间的关系问题。而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好像是一个静止的王国,理念世界自身缺乏运动,缺乏能动性的。而亚里士多德的形式本质意义上其实就是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将运动的动力求助于第一因,以“神”来推动经验世界的运动,即从天体开始,作为运动的开端。

总的来说,在苏格拉底时期就已经意识到人的生活本身也是一种理性。这个理性是从阿那克萨格拉那里而来,阿那克萨格拉的理性是一种自然哲学的理性,是支配自然宇宙的理性。而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已经开始意识到人类生活本身也是人的理性所创造出来的,这个问题到了伊壁鸠鲁的自我意识哲学,就达到了完全的自我意识。马克思实际上是在对希腊哲学的发展过程进行阐述,认为希腊哲学的发展进程实际上也是自我意识哲学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以此来凸显自我意识哲学的重要意义。这样一来,伊壁鸠鲁哲学作为一种自我意识哲学本质上也是哲学发展历程的一个必然的环节,同时伊壁鸠鲁哲学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苏格拉底哲学的更高层次的再现。伊壁鸠鲁哲学的合理性在于,对于理念世界和经验世界的关系,他自觉地以人的一种理性的方式来解决应有和现有的问题,把它变成了一种类似于苏格拉底的实践意识,如伊壁鸠鲁的伦理学中主张通过个体的生活活动来达到哲学的目的,来达到“不动心”“幸福”等等。

(三)原子偏斜是抽象的自我意识

马克思认为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不是对德谟克利特的简单抄袭,伊壁鸠鲁原子论的自然哲学有自己独到的地方。伊壁鸠鲁的原子论认为物质都是由原子和虚空构成的。“原子,这个物质性的点,是从自身排除了异在的、绝对的直接的自為存在,因此排除简单的方向,排除直线,偏离直线。原子表明它的本性不是空间性,是自为存在。”[7]马克思指出原子如果作为物质性的东西必然会由于重力的作用而做直线运动,而伊壁鸠鲁却提出原子会偏离直线。马克思在这里说原子作为自为存在,就是一种精神性的,能够自我保存的东西,实则是一种理念、概念,因此马克思从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中就意识到原子不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而是具有自我意识的精神实体。“这种‘偏斜,就是原子的反抗、顽强,就是原子‘胸中的某些力量;这种力量描绘的它对世界的关系并不是分裂的、机械的世界对单个人的关系。”[8]马克思在这里讲原子这种偏斜,实际上就是原子自由的精神力量。

在笔记四开头,马克思还是站在黑格尔的观念立场上,并没有对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核心—原子论表现出足够的重视程度,而随着卢克莱修的《物性论》中,马克思对卢克莱修的态度有着前后不同的转变。“不言而喻,卢克莱修的东西只有少量可供利用。”[9]“我们也将看到,卢克莱修对伊壁鸠鲁的理解要比普鲁塔克明哲无数倍。”[10]“卢克莱修是罗马的一位真正史诗级的诗人,因为他歌颂了罗马精神的实体。”[11]马克思对卢克莱修的态度从一开始的不重视到后来的赞扬,这个转变,体现出马克思在对卢克莱修《物性论》的摘录过程中,对伊壁鸠鲁的原子论的自我意识哲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马克思在笔记中通过大量的摘录和分析,对于伊壁鸠鲁哲学的内涵有了更高的评价。马克思充分认识到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核心并不是原子的质,而是原子偏斜,正是原子的偏斜将伊壁鸠鲁的自我意识哲学发挥到了极致。原子突破必然性的直线运动,发生偏斜,产生碰撞,形成物体。马克思认为以往对于伊壁鸠鲁哲学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的哲学家,甚至包括黑格尔在内,都没有看到伊壁鸠鲁原子论的内在实质,发生偏斜的原子已经成为自为的存在,是摆脱必然性限制,是实现定在中的自由的精神实体。而马克思也正是在对伊壁鸠鲁哲学阐述的过程中,对伊壁鸠鲁哲学有了由浅入深的认识,并逐步丰富了自己的自我意识哲学。到了博士论文中,就已经可以看出,马克思认识到伊壁鸠鲁自我意识哲学的局限性,提出自我意识哲学要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解决应有和现有的对立问题。

三、结论

通过对《给父亲的信》的分析,可以较为清晰地了解到马克思在整理创造法学体系的过程中,遇到了哲学困境,并转向了黑格尔哲学,成为青年马克思派的一员,马克思自此完成了由法学到哲学的人生转向。对马克思转向青年黑格尔派之后的著作《博士论文》的准备性材料《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的分析中,可以看到马克思认为希腊哲学的发展过程其实是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而伊壁鸠鲁哲学,这个没有受到重视的希腊化时期的哲学,在马克思广泛收集材料深入研究之后,则重新认识到伊壁鸠鲁哲学中所具有的深刻内涵,原子偏斜是原子自由的自我意识。马克思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丰富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并在《博士论文》的写作中进一步指出了伊壁鸠鲁自我意识哲学的局限性,要将自我意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世界哲学化,哲学世界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3.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7.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70.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19.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2.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05.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12.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3.

作者简介:

李乐,女,汉族,河南焦作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自我意识
军人习得性无助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传统女德与当代女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养成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自我意识的培养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体像焦虑研究
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浅谈如何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海男《关系》中人物情感关系分析
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嘉丽的性格特征与命运联系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体像焦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