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有效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2024-04-27河北省河间市第一中学李振岩

中学政史地 2024年3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文明历史

●河北省河间市第一中学 李振岩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矿产业和重工业的发展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现在,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空间,追求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有了一定的生态文明意识。因此,重视对高中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十分重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德育是一个有效的手段。首先,通过历史的演变过程分析不同朝代生态的变化特点,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其次,分析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最后,在历史核心素养背景下分析教材中的生态文明知识,将生态文明教育和历史教育相结合,帮助高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培养高素养的学生。

一、高中历史学科生态文明教育的概念和内容

“五位一体”战略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在社会宣传和学校教育中融入生态意识教育,为建设美好生活家园而共同努力。历史学科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相结合是加深学生对生态文明的概念、内容等方面认知的有力途径。

1.生态文明教育的概念。

生态文明教育主要是根据社会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损害的一种挽救措施教育,从人们的心理建设出发,通过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向社会公众传递生态文明知识,传输生态文明理念,帮助公众养成良好的生活、生产习惯,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生态文明教育的概念主要是从当代人们生活中所面临的生态问题出发,以对人类的生存影响为由,探索出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和方法,从而逐步减少相应的生态问题。

2.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内容。

生态文明教育包括对环境方面的认知、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观念等各种内容的传授,主要是从思想层面影响学生的言行,从而达到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生态文明知识包括生态文明的理论知识、国家的战略布局以及全球生态问题等,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生物多样性等进行探讨,对现代新兴材料、生产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在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分析古今,分析自然环境、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变化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从而培养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

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还包括对学生的价值观念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培养生态保护意识,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在历史教育中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道德观念,认识到自然的美丽;人们的行为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直接影响因素,在生活中探讨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态文明建设内容,在生活小事中将生态文明建设付诸实践。出门以公共交通为主、垃圾分类摆放、多种植绿色植物、减少碳排放、不将废弃物品放入河道中等,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活中的体现。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中历史课堂,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也是贯彻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方针的实际体现。

1.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量不断增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是,在发展之初,过于注重经济的增长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人们渴望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空间。所以,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将生态文明建设提上了重要日程。在政策的实际落地上,需要逐渐将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深入人心。因此,学校需要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其中,逐步改变人们以牺牲环境谋求经济增长的行为。同时,历史教学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较为密切,在历史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也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

2.培养高中生公民意识的现实需要。

我国教育体系下培养出的学生应是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意识的高素养当代学生,是胸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的合格接班人,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高中生的生态意识培养十分重要。另外,青年一代是国家的未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只有大量的高素养、高水平的现代专业人才才能够承担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大任。

三、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原则和策略

历史学科具有文理兼容的特点,在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与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不断调整生态文明教育的理念,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素,探讨出各种历史教育案例,在高中历史实践和理论教学中完成生态文明教育。

1.时代性和科学性原则。

历史学科具有极强的现实性,能够反映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的过程就是与时事热点、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国家的相似发展轨迹中寻求解决方案,在学生的内心埋下对生态文明建设方法创新的种子,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意识,为生态文明建设打好基础。科学性原则就是以真实的史实为依据。要使史料具有真实性,教师就要在教学中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有关生态文明的史料,始终坚持将全面客观、科学真实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认识人与社会、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正确客观地看待生态问题,辩证分析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社会的影响。生态问题发生在过去,存在于现在,讲求科学性的历史教学要求历史教师要真实地再现史实,追溯生态问题的历史根源。

2.紧扣唯物史观,唤醒学生生态文明观。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能够全面客观地看待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人类的历史离不开自然史,人类的生产生活立足于自然界,人类也在改造利用自然,自然和人类关系密切。所以,我们要全面、客观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利用唯物史观梳理历史,透过现象看本质,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

3.抓住历史发展脉络。

历史知识是丰富多彩而且又有联系的,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不仅可以用单个的历史事件进行教育,也可以整理教材内容,梳理知识脉络,进行专题教学。例如:在上古时期对自然主要是崇拜,敬畏;在封建社会,对自然的认识有了发展,如儒家的“天人合一”和“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等,其在强调尊重自然的同时,也提出了合理利用自然的思想;在当下,追求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从上述可知,不同时期对自然有不同的认识,这些认识有传承也有发展。

4.关注古今联系。

生态文明理念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理论来源。中华民族一向尊重自然,历史教师在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时,可以关注古今联系,挖掘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根源,站在历史角度看生态文明建设,从而加强学生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将生态文明内化,让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这是历史学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独特优势。董仲舒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所谓“天人合一”,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展现了中华民族尊重自然、追求和谐传统价值观念。

生态文明教育是推进绿水青山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根基,所以,做好生态文明教育理念的传播工作十分重要。高中学生正处于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阶段,在历史学科中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的相关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理论研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将理念付诸实践,在今后的生产和生活中为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而努力。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文明历史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新历史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文明歌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