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美籍华裔的文化身份认同探究

2024-04-27董格格

今古文创 2024年13期
关键词:无声告白身份文化

【摘要】《无声告白》是美籍华裔作家伍绮诗的经典作品,小说中的詹姆斯作为一名典型的美籍华裔,面临着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一直试图融入美国白人主流文化,摆脱“华裔”身份特征。本文通过分析文本内容和社会环境,可以看出,20世纪美籍华裔在白人主流文化冲击下缺失文化身份认同,只有正确认识自身文化与外在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才能确立自身的文化身份认同。借助文化身份认同理论,探讨美籍华裔如何正确在“大熔炉”的社会文化中进行正确的身份构建或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无声告白》;身份;文化;美籍华裔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3-000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3.002

一、引言

美国华裔作家伍绮诗历时六年完成一部小说《无声告白》(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2014年该书一经出版便获得包括美国亚马逊网站在内的无数媒体评选出的最佳图书第一名。《无声告白》主要向读者讲述了20世纪50至70年代一个美国华裔混血家庭的故事(伍绮诗,2014)。

文中的主人公莉迪亚是混血家庭中的大女儿,玛丽琳是莉迪亚的母亲,是一位美国本土白人。玛丽琳曾对未来充满期待,渴望在未来有一番作为,她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医生。然而事与愿违,她最終放弃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职业成为一位家庭主妇,玛丽琳把自己的愿望寄托在大女儿身上,希望她能弥补自己的遗憾。詹姆斯是莉迪亚的父亲,他是一名美籍华裔,从出生起就一直生活在美国,他渴望融入美国社会,被物欲横流光鲜亮丽的美国生活所吸引,詹姆斯在生活中一直努力隐藏自己的华裔身份,他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证明自己,然而仍然不可避免地受到种族歧视,他以优异的成绩申请哈佛教职,却被拒绝,最后只能退而求其次地任职于俄亥俄州的一所普通学院,所以他一直深感郁闷。莉迪亚作为一名混血儿,遗传了母亲的蓝色眼睛和父亲的黑色头发,在当地人眼中,她还是被当作一名外国人。小说以莉迪亚的死亡为开端,莉迪亚的死亡为这个混血家庭带来了阴影,同时也揭开了整个家族的伤疤。

本文将以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詹姆斯为分析对象,詹姆斯作为20世纪50年代美籍华裔的典型代表,他在身份建构方面遇到的困惑反映了在美国白人主流文化的环境下,美籍华裔所面临的困惑和身份认同缺失。

二、研究背景

身份是人类社会各个成员在交往中识别个体差异的标志和象征,它代表了一个人的客观存在。身份认同主要包括主体的个体属性、历史文化和发展前景,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获得的一种关于个体和群体或社会关系的归属感。社会是一个大熔炉,每一个人都可能同时从属于不同的群体,有多重不同的身份,具有在角色转变时所建构的文化意义(韩启群,2017)。身份具有社会性和互动性,说话人主体拥有多元身份,其会话互动的过程也是身份建构的过程,在交流的过程中,说话人所透露出来的信息被听话人接收,其身份特征也会在某一阶段被听话人识破(袁周敏、方宗祥,2018),身份认同理论跨越了多学科,拥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基于身份认同理论对人物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文化身份是身份认同,是一种不稳定的认同或者连结,是在漫长的历史和文化环境中所形成的,它不是实质而是种定位(Hall Stuart,1990)。文化身份是身份这一概念的延伸,文化身份是指对一种文化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可以通过共同的陪伴、原则或生活信仰来证明。文化身份认同所涉及的是一个群体在何种程度上认同个体或另一个群体的文化传统。换句话说,文化身份认同可以被认为是个体对自我的认同感或对归属某族裔的自我意识。

文化身份认同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个体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追寻自我和定位身份(王涛,2016)。张璐(2015)分析美国文学中黑人的文化身份认同,旨在了解非裔美国人在现代白人社会文明的冲击下建构文化身份认同的矛盾与困惑。常霄(2016)通过分析电影《当幸福来敲门》,探究黑人的文化身份认同,引发了对种族问题的深刻思考。黄鸣、刘祥海(2021)基于文化身份认同视角探究《马丁伊登》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其命运带来的启示极具现实意义。

三、《无声告白》中的文化身份认同分析

(一)詹姆斯——边缘人的文化身份认同缺失

詹姆斯作为一名美籍华裔,虽然从小生活在美国,但在以白人种族为中心的美国主流社会中仍然遭受排斥和歧视。詹姆斯的父亲来到美国时隐藏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假装是很多年前移民过来的一位邻居的儿子(伍琦诗,2015),在20世纪50-70年代,美国虽然被称为是“大熔炉”,但是社会仍然对黄种人的身份有所隔阂,所以国会禁止中国人移民美国,只允许那些已经来美国的华人子女入境,因此,詹姆斯的父亲使用了他邻居儿子的身份,到美国来寻找所谓的“父亲”,而真实情况却是邻居真正的儿子早在几年前就去世了。

詹姆斯一直试图隐藏自己的华裔身份,他希望通过努力来改变命运并且获得向上晋升的机会。事实上詹姆斯的确成为通过入学考试的唯一一名华裔,在学校里,詹姆斯不断地尝试融入周围的环境,但是由于种族差异,他时常感觉自卑,上课时他会祈祷“老师不要问我问题”,他也从来不参加学校的动员大会以及舞会。詹姆斯的学校生活几乎是这样形容的:“没有朋友,在椅子上坐不稳当的习惯依旧没改,就像随时会有人来赶走他一样”,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始终没有安全感(伍琦诗,2015)。

在对身份认同进行主观建构的过程中,詹姆斯试图撕掉自己身上“华裔”的标。在五年级时,因为害怕讲英文有口音,他选择不再和父母在学校讲话,他极力地疏远华人文化,希望早日融入白人文化,因此,与白人玛丽琳结婚,对他来说是好像是美国对他敞开了怀抱。

文化身份认同通常隐含着对个人价值和能力的不同感觉,不同文化环境中的成员对于回答他们是谁以及为什么是这样的答案都不相同。詹姆斯正是因为在“白人”社会中不认可自己的真实身份才导致缺失文化认同,一个人的文化身份认同感与他的人际关系和个人行为期待值息息相关。从社会身份认同的意识,也就是“我们是谁”这个问题中,个人获得了自身的身份认同感,即找到“我是谁”的答案。一个人在一种文化中生活的时间越长,他们受这种文化的影响也就越深刻。

作为一名美籍华裔,詹姆斯的身份认同感和存在感严重缺失,他渴望抛弃“华裔”的身份,得到美国文化的认同。但是无论詹姆斯如何掩饰自己,还是改变不了他是美籍华裔这一客观事实,他的这种文化认同感的盲目性最终转移到自己的大女儿莉迪亚身上。由于不能跨越种族的门槛,詹姆斯感到非常自卑,所以他寄希望于女儿身上,想要女儿能够早日融入白人社会,对女儿莉迪亚的束缚,最终导致了其死亡悲剧。

(二)趋同白人文化所造成的家庭悲剧

在以白人基督教文化为主导的美国社会,处于边缘地位的少数族群被迫接受主流文化的灌输。詹姆斯作为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教师也没能逃脱主流文化的束缚。詹姆斯曾经向哈佛大学提交过职位申请,他是班上成绩最好的学生,他内心坚信自己会被哈佛录用,但是由于种族原因还是落选了,最终他去了一所普通的学校任职,詹姆斯因此深感压抑(伍琦诗,2015)。

与白人玛丽琳结婚,对詹姆斯来说是融入白人为中心的主流文化的第一步,但是这仅仅只是一种假象,他们的婚姻没有得到玛丽琳家人的认可,这些打击让詹姆斯一次次的失去信心,这种信心不僅仅是对于他自己,还来源于无法改变的种族身份。一方面,詹姆斯认同白人文化,抛弃华人文化,认为白人主流文化是潮流。詹姆斯和玛丽琳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但是詹姆斯却偏爱遗传了的妈妈蓝眼睛的女儿莉迪亚,因为蓝眼睛是白人所具有的典型特征,这就意味着比起其他兄弟姐妹她更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更容易在美国主流社会中生存,带着白人特征融入主流文化,莉迪亚的存在似乎满足了詹姆斯内心深处的虚荣,因此詹姆斯一直以白人文化的标准要求莉迪亚。

结婚之后,当詹姆斯与玛丽琳一起出现在公众场合时,也会受到其他人异样的眼光,这些外在环境都导致了詹姆斯急切渴望摆脱“中国文化”。他的想法也转移到了子女身上,詹姆斯带儿子内斯出去游泳时,遇到一个小女孩对泳池内的内斯喊“中国佬找不到中国啦”,作为旁观者詹姆斯像是被人揭开了伤疤一样,他并没有安慰儿子内斯,只是沉默着,甚至内心还想着扇他一巴掌,硬逼着他合群,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内心已经被虚荣心所包围,认为儿子让自己丢尽颜面。

事实上,内斯更像是詹姆斯的一个缩影,后来内斯因为“太瘦”不能参加橄榄球队,“太矮”不能打篮球时,詹姆斯都能想起那天在游泳池发生的事,儿子的一次次失败也映射了他自己,对詹姆斯来说,他想融入美国社会的梦遭受了严重的打击,即使通过不断的努力,也不能改变自己是“华裔”的客观事实,对他来说更不能接受的是自己的儿子以后也会像他一样,重复自己的道路,而他认为造成这个结果的真实原因就是源于自己的身份。

小说中莉迪亚的死亡为整个家族蒙上了阴影,詹姆斯曾希望女儿能摆脱华裔的身份特征,融入白人文化。他渴望自己能永远扎根在这片他心心念念的土地当中,但是却被社会所排斥,他的心理也承受了很大的压力,这种心理负担在莉迪亚死亡之后更加严重,甚至在后期玛丽琳独自一人寻找女儿死亡真相时,詹姆斯为了排泄心中的郁闷与其他女人偷情。当詹姆斯为莉迪亚挑选礼物时,为了符合白人文化的潮流,他听到别人说今年大家都流行戴银,于是他果断为女儿挑选了银饰,莉迪亚明白父亲对她的期待就像一座大山一样难以撼动。詹姆斯一直忽视莉迪亚的焦虑与痛苦。他还为女儿买过一本《如何赢得他人尊重》的书籍,目的就是希望女儿能成功跻身主流文化,变得“合群”,而莉迪亚为了成为父母期待中的样子,努力去迎合他们所提出的要求,最终走上了悲剧的道路。

作为美国社会中的一个孤独者、边缘人,詹姆斯希望拥有明显着白人特征的莉迪亚能够顺利融入美国社会。但是父母的期待逐渐成为莉迪亚的精神负担甚至于枷锁。后来,为了满足父母对她的期望,她不得不在他们面前假装接电话参加聚会来让父母觉得她在同龄人中很受欢迎。詹姆斯无形中为女儿莉迪亚施加的压力成为导致她自杀的原因之一,而詹姆斯夫妇则不愿意接受莉迪亚死亡的真实原因。

(三)美籍华裔身份认同的束缚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除了占主导地位的白种人之外,就是拉丁裔、黑人以及世界各地的移民,其中华裔只占人口的小部分。自从19世纪第一批华人来到美国,就面临着薪资不平等待遇和排华情绪的影响,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华人很难融入白人社会当中。在美国加州等地于1858年通过排华法案,禁止中国移民入境,在后来的20多年中,排华法案一直停停走走,在1882年得到美国国会的批准,成为美国通行的法律。

身处崇尚白人文化的社会环境中,詹姆斯无疑遇到了生存困境,满腔热情的他在这里遭受到了重创。在小说中他是一个矛盾的个体,这种矛盾是笼罩在詹姆斯一家人中的,《无声告白》中的詹姆斯就是在当时美国社会环境下被边缘化的华裔的典型例子,因为受到了社会对美籍华裔这一身份的束缚,所以詹姆斯急切想要摆脱这一特征,“不说中文,迎合白人文化”等都揭示了詹姆斯在身份构建过程中逐渐地迷失自我,因为是“边缘人”所以受不到身边人的重视,这种迫切的心态让詹姆斯最终失去了自我。对于处于主流文化认同之外的少数族裔来说,只有打破主流文化和本族文化的双重束缚,才能找到自身的文化定位(黄秋晓,2011)。詹姆斯对文化身份认同的缺失同时也影响到了自己的子女,莉迪亚假装在学校很受同学的欢迎,来满足詹姆斯渴望融入主流文化的认同感。在缺乏足够自我认同的情况下,詹姆斯不能成功地融入美国社会,他仍然是美国社会中的一个孤独者和边缘人。

四、结语

作家伍绮诗在《无声告白》中描绘了一个“模范”混血家庭,在外人看来玛丽琳和詹姆斯都受过高等教育,并且家庭幸福,实际上“幸福”家庭的背后却隐藏着无尽的悲伤和痛苦,詹姆斯作为一名典型的美籍华裔,一直在努力摆脱“华裔”的身份特征并且寻求文化认同,渴望融入主流文化,女儿莉迪亚死亡后,詹姆斯才意识到自己是处于主流文化和华人文化中的中间者,他的文化身份认同出现了缺失,无法定义身份认同让这个家庭陷入了悲剧当中。《无声告白》为读者展示了因自我意识缺失导致身份构建失败的混血家庭悲剧,一味地追求别人的认同最终可能会导致自我的消失,作品也促进了更多美籍华裔者对身份构建和文化身份认同的思考。

参考文献:

[1]HALL STUART.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C]//RUTHERFORD J(ed).Identity:Community,Culture,Difference.London:Lawrence & Wishart,1990.

[2]Hector Tobar.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A moving tale of adysfunctional family[N].Los Angeles Times,2014-07-04.

[3]常霄.从《当幸福来敲门》看黑人的文化身份认同[J].电影文学,2016,(05):145-147.

[4]高亚文,曾景婷.伍慧明小说《骨》中美籍华裔的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建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01):130-133.

[5]黄鸣,刘祥海.文化身份认同视角下《马丁·伊登》主人公命运探究[J].英语广场,2021,(29):76-79.

[6]黄秋晓.混杂中寻求“第三空间”:窥探《女勇士》中汤亭亭的文化观[D].安徽大学,2011.

[7]韩启群.西方文论关键词:物转向[J].外国文学, 2017,(6):88-94.

[8]李润润,张慧荣.《无声告白》中莉迪亚悲剧原因探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39(07):34-36+75.

[9]莫银丽.肤色之殇——美国华裔作家伍绮诗小说《无声告白》中莉迪亚的悲剧人生[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3(05):130-135.

[10]伍绮诗.无声告白[M].孙璐译.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

[11]王涛.后殖民语境下成长的烦恼—— 《冒险季节》 主题初探[J].名作欣赏,2016,(27):37-38+44.

[12]袁周敏,方宗祥.言语交际中的身份建构及其理据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56-59+63.

[13]张璐.美国文学中黑人的文化身份认同——以小说《日用家当》为中心[J].江西社会科学,2015,35(08):93-96.

[14]余楊.《无声告白》中美籍华裔女性的身份建构[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1,40(04):134-140.

作者简介:

董格格,女,硕士,湖北天门人,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无声告白身份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跟踪导练(三)(5)
《无声告白》
“莉迪亚死了”——《无声告白》中他者的悲剧解读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无声告白》:于无声处听惊雷
互换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