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诗歌集大成的特点
2024-04-27查苏娟范学新
查苏娟 范学新
【摘要】杜甫是伟大的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诗歌集前人之大成,兼收并蓄又融会贯通,铸成了诗歌艺术上的“集大成”的特点,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异常深远。本文以杜甫诗歌文本为研究对象,合前人研究成果,探索杜甫诗歌“集大成”特点的形成及表现,分析杜甫诗歌“集大成”特点形成的原因,并探究杜甫诗歌“集大成”特点对中国诗歌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杜甫;诗歌;集大成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3-003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3.010
“大成”一词来源深远,首见于《周易·井·上六》。在周文王姬昌所作《周易》之时,“大成”已经是固定用语。“集大成”是称赞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之语,赞扬孔子兼有“智”与“圣”的优点,集众家之长,故谓之“集大成”。孔子的学问和思想如同一首交响乐,而不是某个乐器的独奏。一个人拿起带弦的能弹,换个带孔的能吹,放下丝管能唱,自己就是一个乐团,不但“能”而且“精通”,确实已经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因此,孟子赞颂孔子曰“集大成”,是对孔子的高度肯定。由此可见,“集大成”一语的用法,是对事物的宏壮的赞美。
一、杜甫诗歌“集大成”概念的形成及发展
(一)唐宋奠基
关于杜甫诗歌为中国古典诗歌艺术之“集大成”论述的思想来源,中唐元稹给杜甫写的墓志铭可以解释一二:“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1]虽然元稹未用“集大成”这个词,没有直接指出杜甫诗歌“集大成”的特点,但是完全可以看出此意已然呼之欲出。
至宋,王禹偁、宋祁、苏轼苏辙兄弟、秦观等人都论述了杜甫诗歌“集大成”的特点。宋祁在《新唐书·杜甫传赞》中将唐代其他诗人与杜甫进行比较,指出杜诗“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2]的特点,并承袭元稹的观点,在杜诗艺术“集大成”的文学思想上达成共识。苏轼和秦观正式以“集大成”概念评论杜诗。如秦观说:“杜子美之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杜氏、韩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3]秦观最先明确称杜诗集众家之长,为“集大成”者。东坡居士苏轼在《王定国诗集叙》开篇就赞颂了杜甫忠君爱国的高度热情,认为杜甫乃古今众多诗人之首。又在《书吴道子画后》等文中,力赞杜诗为古今天下之最。虽然在流传的各种苏轼集子中,苏轼没有提到“集大成”三个字,但陈师道《后山诗话》“苏子瞻云:‘子美之诗,退之之文,鲁公之书,皆集大成者也。”[4],“子瞻谓杜诗、韩文、颜书、左史,皆集大成者也”[4]两条记述撮述苏轼,可以明确苏轼指出杜诗“集大成”的特点。
唐宋期间,杜诗“集大成”说已经正式形成,后代继续发展,杜诗“集大成”说得到进一步发扬。
(二)元明清巩固
元明清,众学者如元代辛文房,明代李东阳、胡应麟,清代叶燮、沈德潜等人,在唐宋杜诗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杜诗集大成的特点,巩固凝聚了杜诗“集大成”说。如明代李东阳在《麓堂诗话》中论及杜诗之集大成:“杜真可谓集诗歌之大成者矣。”[5]夸赞杜诗“集大成”的优点。至清,沈德潜极力肯定了杜诗“集大成”的说法。在沈德潜之前,有人不赞同杜诗的集大成說,但在沈德潜重新论证了后,杜诗“集大成”说成为不可动摇的结论。仇兆鳌也极力赞同杜诗“集大成”说,他撰写的《杜诗详注》更是杜诗研究的集大成者。《杜诗详注》中多处论及杜甫诗歌“集大成”的特点,如《杜诗详注》卷一第一首诗的注释中就引用了严羽《沧浪诗话》中关于杜诗“集大成”说的论述,高度肯定了杜甫诗歌“集大成”的特点。[6]杜甫诗歌“集大成”的特点,更是影响《杜诗详注》注释博学之风形成的原因。
近现代,叶嘉莹、程千帆、莫砺锋、杨胜宽、邹进先等众多学者针对杜诗“集大成”的概念发表了相关专论,如程千帆、莫砺锋的《杜诗集大成说》。约而言之,自唐以来,对杜诗“集大成”艺术的肯定和赞美一直在持续,苏轼和秦观正式以“集大成”概念评论杜诗后,杜诗“集大成”说成为杜甫诗歌的定论,为历代学者所传扬。
二、杜甫诗歌“集大成”特点的表现
杜甫诗歌表现出“集大成”的特点,一方面做到了集前人之所长,也就是兼收并蓄,另一方面又能将前人诗作之精华与自己的诗歌特点相融合,并且能有所创新,即能融会贯通。其“集大成”特点主要体现在体势、章法、句法、字法方面。下面以杜诗字法方面“集大成”特点的表现为例进行探赜。
(一)单字
1.实字
首先,杜甫多炼实字,实字多为动词和形容词。在字法方面,杜甫积极向前人诗句借鉴。如杜甫《秦州杂诗》“月明垂叶露,云逐渡溪风”一句借鉴了阴铿《开善寺》“莺随入户树,花逐下山风”。阴铿诗句“随”和“逐”两个动词平添景物动态之感,让人仿佛此刻就能听见黄莺的歌声,闻到春风中夹杂的花香。杜诗“明”和“逐”一个形容词和一个动词,以神来之笔画出一幅美妙的画卷:月光照耀下,叶上垂露闪闪发亮,溪上烟云,随着风儿,渡溪缓缓而去。动静结合,显示出杜甫异地羁旅的淡淡忧愁,意味悠长,蕴含深沉,而且杜甫在动词的用法上比阴铿有更进一步地创造,他善于运用浅字,在极其平常浅显的动词上花功夫,使得本来平凡的事物具有生命的活力,如《早春》“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中“入”和“归”两字平易十足,却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意蕴,传神地表现出早春万物复苏的勃勃生机,直触心灵深处。
2.虚字
其次,杜甫也注重炼虚字。“犹”“自”“忽”“尚”等虚词经常出现在庾信诗歌中,杜甫学到了许多庾信作品中虚词的精妙之处。杜甫善炼虚字,并常常出现化虚为实之效果,如《登楼》中颔联“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来”“变”两个虚词,巧妙地把现实的景象和时代的变迁联系起来。锦江的春色正是时候,用“来”这个字,表达出天地之间万物的生机盎然,玉垒山的浮云飘来飘去,以一个“变”字,将思绪连接到古今春秋。虚实结合,横贯时空,气象磅礴,将杜甫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人文精神展露得淋漓尽致。
(二)多字
杜甫诗中不单是炼单字,同时又炼多字。杜诗中常有与前人诗作中多个相同的字,如庾信《奉和夏日应令》有“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杜甫颇有领悟,借鉴“随风”的用法,写出《春夜喜雨》中的千古名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再如杜诗《醉歌行》“众宾皆醉我独醒”借鉴了《文选》卷三十三屈原《渔父》“众人皆醉我独醒”,杜甫只改变一个字,将“人”字改成“宾”字,意为送行的诸位客人都喝醉了,唯独杜甫还醒着,显示出杜甫不忍别离的情绪。而屈原诗“醉”字、“醒”字的表达是形象化的,所以用“人”字,表示所有的人。杜甫综合考量,在诗歌中借屈原诗句又发展性地将自己的惜别情绪展露无遗。此外,杜甫尤善炼双字,比如他的“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深深”与“穿”字密不可分,炼“款款”二字,与“点”字密切相关,表现出自然之物动态的精微。杜甫诗歌字法方面集齐诸家所长,并融会贯通,自成光辉成就,为“集大成者”。
三、杜甫诗歌“集大成”特点形成的原因
(一)时代原因
一方面,时代风云变化,人生际遇跌宕起伏,造就杜诗“集大成”的特点。杜甫历经“安史之乱”,颠沛流离,但“安史之乱”之前,杜甫生活于“开元盛世”。社会变化急剧,他历时代之巔,又坠时代之乱,遭际多端。他深入现实生活,社会知识积累越来越丰富,人生感慨也越来越深,生活经历的丰富性使杜甫诗歌呈现出多样性,形成“集大成”的特点。
另一方面,唐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强盛时期,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军事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是生活于社会的人,唐朝是一个开放宽容的朝代。社会环境越是宽容,文化艺术创作者就越容易出现集大成者,社会整体氛围造成盛唐的诗人身上都有一种自信从容的气度。杜甫正好生在一个集大成的时代,他拥有集大成的才气和心胸,这是一个实力与运气并存的诗人。盛唐诗歌艺术繁荣兴盛,是经过不断积累才能达到的鼎盛高度。杜甫也是自觉学习诗歌写作规则,经过不断消化吸收前人的诗歌艺术经验,博采众家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达到“集大成”的高度。秦观《韩愈论》云:“杜子美之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3]也说杜甫之所以能集众家之长,达诗国巅峰,有时代的缘由在内。
(二)个人原因
首先,杜甫诗歌能有“集大成”的特点,与杜甫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心态是分不开的。他注重对前代文学传统的继承和文学知识积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使自己的诗歌走得高远。以杜甫诗歌对仗方面为例,在当句对方面,杜甫有着卓越的成就与他对各朝各家诗人的学习是分不开的。如杜诗《遣兴五首·二》中:“林茂鸟有归,水深鱼知聚。”是典型的当句对,“林”对“鸟”,“水”对“鱼”。从曹植《离思赋》“水重深而马”一句可以看出杜诗借鉴之处。又,《洗兵行》中“青袍白马更何有?”融合凝练了庚信《哀江南赋》“青袍如草,白鱼悦,林修茂而鸟喜”“青袍白马如练”两句。杜甫诗歌艺术炉火纯青,集众家之大成,与杜甫注重广集博览,对《诗经》以至初唐诗歌的优秀文化遗产的学习是密切相关的。梁太子萧统编有的《文选》更是他格外重视学习的对象之一,杜甫教导儿子读《文选》时,不仅要“熟”,还要达到“精”的程度。杜甫自己也下笔写出“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说明他广泛学习前代文学。
其次,杜甫人格精神之集大成,使杜甫在诗歌创作中集艺术之大成。第一,杜甫是唐代集大成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体大思精,其中也有儒家思想的影响的一份贡献。杜甫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心系社稷苍生,悲天悯人,从体现伟大抱负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到自己困苦时期仍然心系苍生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均体现出儒家仁义思想渗透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显示出他忧国忧民的人文精神。第二,杜甫善于在诗歌写作中将理性与感性相结合,在情感的抒发中融入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因此,关于杜诗“集大成”之由,从“容量之感性”方面可以论证一二。首先,因为杜甫万物有情的细腻感触。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一方面关注生活阴暗面,一方面又不忘生活中光明美好的事物,他拥有诗人的敏感,才能铸就诗歌艺术“集大成”的万里长城。其次,与杜甫的审美理想有关。杜甫对自己的创作要求极其高,如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态度,严格要求自己,追求写真传神。
正是因为杜甫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崇高的人格,他的诗歌形成了“集大成”的特点。叶嘉莹先生在《叶嘉莹说杜甫诗》中也说:“他(杜甫)之所伟大,就因为他以集大成的胸襟生在一个可以集大成的时代。”[7]以至于杜诗从章法、句法、字法、风格到体裁等都达到了惊人的高度,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四、杜甫诗歌“集大成”特点形成的意义
(一)文学意义
首先,杜甫诗歌造诣上“集大成”的文学高峰,大大地推动了后世文学的发展。
第一,杜诗“集大成”的特点的巨大影响体现在后代文人的集大成认识上。如在明“后七子”时代,王世贞所论:“大抵诗以专造诣为境,以饶美为材,帅匠宜高,捃拾宜博。”[8]在诗歌创作应集众长大成上,形成共识。杜诗具有集大成的特点,并且杜诗的优秀范例在中国诗歌文坛熠熠生辉,提供了典范,所以后代文人在诗歌创作应集大成的认识上非常自觉,一度以杜诗为榜样,在诗歌创作中追求集大成,形成诗歌创作集大成的普遍观念,并付诸实践。
第二,杜诗“集大成”的特点的深刻影响体现在后代文人的集大成学习上。如杜诗风格多样,后代文人受到巨大影响。清代,叶燮《原诗》说:“自甫以后,在唐如韩愈、李贺之奇奡,刘禹锡、杜牧之雄杰,刘长卿之流利,温庭筠、李商隐之轻艳,以到宋金元明之诗家称巨擘者,无虑数十百人,各自炫奇翻异,而甫无一不为之开先。”[9]强调了杜诗“集大成”的特点对于后世文学的重要影响。再如在杜甫的创作中,中国的诗歌体裁形式首次变得如此纷繁多彩。从来没有一个作家刻意使用过如此多的形式,但在他之后,特别是宋代以后,几乎所有成功的诗人都这样做了,如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和龚自珍等人。杜甫诗歌“集大成”的特点对宋代文学的发展尤其有着重要影响,如杜诗对宋词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杜诗风格多样,既有豪放壮美的一面,又有婉约细腻的一面。如《曲江二首》《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等诗,平添细腻婉约之感,正与词境暗通,这些诗成为后来词曲之祖。
其次,毫无疑问,杜甫诗歌“集大成”说为杜甫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拓展了杜诗批评视野,增加了杜诗研究可能的路径,利于杜诗学研究成果的进一步丰富,更多元地认识和评价杜甫在文学创作上的独特贡献。并且,杜诗的诠释者与接受者读杜、注杜、论杜的过程中自然接受着“集大成”阳光的照耀,构成他们通古今之变的视野与胸襟,成就了杜诗学博大精深的气象与庄重沉实的品格。杜诗学的研究成果的不断丰富又反作用于杜甫诗歌“集大成”说,杜甫诗歌“集大成”说得以拥有持久的动力和不断的创新,杜甫诗歌“集大成”说不断向前发展。
(二)符号意义
杜诗“集大成”说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还衍生出符号意义。杜诗是集大成的,堪称诗歌中的百科全书。中国是诗的国度,“诗圣”杜甫的影响力非常大,杜诗传播深远,甚至在海外都掀起巨大波涛。杜甫诗歌之所以具有“集大成”的特点,根源于杜甫伟大人格精神。对杜诗的学习者来说,杜甫伟大人格精神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杜甫忧国忧民的精神是其伟大人格精神的典型代表。每當我们的国家与民族处于危难的时候,杜诗中忧国忧民的精神便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杜诗中浸透着的忧国忧民精神已经成为重要的象征物,忧国忧民也早已成为杜甫的代名词。杜甫忧国忧民的精神被清晰地固定在国家与民族上,是爱国精神的重要典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而前仆后继、为民族振兴而殚精竭虑。
参考文献:
[1]元稹.元稹集[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6:600-601.
[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5738.
[3]秦观.淮海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751.
[4]何文焕.历代诗话·后山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304,309.
[5]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398.
[6]仇兆鳌.杜诗详注(凡例)[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916.
[7]叶嘉莹.叶嘉莹说杜甫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0.
[8]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M].济南:齐鲁书社,2005:
1886.
[9]叶燮著,霍松林校注.原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8.
作者简介:
查苏娟,伊犁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2022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范学新,伊犁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