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赫·乔·威尔斯思想体系多维研究

2024-04-27王军

今古文创 2024年13期
关键词:威尔斯伦理人类

【摘要】本文对英国著名小说家、社会学家、政治家赫·乔·威尔斯的思想体系,从科技、生态、伦理、教育和未来五个层面进行多维解读,全方位理解威尔斯以科技为核心,以教育为路径,坚守伦理底线,保护生态环境,创造未来美好世界的前瞻性思维,对现代世界文明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赫·乔·威尔斯;科技;生态;伦理;教育;未來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3-0047-10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3.015

基金项目:三亚学院人才引进项目“赫·乔·威尔斯《〈墙中门〉及其它故事》短篇小说集翻译研究”(项目编号:USYRC23-07)。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是英国著名小说家、社会学家、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时间机器》《隐身人》《莫罗博士岛》《登月先驱》《世界大战》《神食》《沉睡者醒来》等科幻小说,以及《托诺-邦盖》《基普斯》《波利先生传》《勃列林先生看穿了他》《恩惠》《预测》《世界史纲》等关注社会现实、历史发展和人类未来的作品而闻名于世。

威尔斯的科幻小说影响深远,“外星入侵”“时间旅行”“反乌托邦”等已成为科幻小说的永恒主题。威尔斯是最多产的现代作家之一,百余部作品涵盖文学、历史、社会、政治、科学等多个领域。威尔斯曾四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和儒勒·凡尔纳一起被称为“科幻小说之父”。威尔斯以其亦幻亦真的科学幻想、离奇震撼的奇妙故事、高超的文学素养,被称为“科幻界的莎士比亚”;以其对社会现实的讽刺批判,被称为“狄更斯继承人”;以其对广泛人类世界和命运共同体的预见性、前瞻性创作,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天才”。

1866年9月21日,威尔斯出生于肯特郡布罗姆利市的一个中下层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园丁,后来成为小店主和半职业板球运动员。他的母亲是一名佣人。1874年,威尔斯在一次意外中腿部骨折,只能卧床休养,父亲从当地图书馆带回来很多书籍,供威尔斯打发时间,开启了威尔斯早期的启蒙教育。书中的新奇世界令威尔斯沉迷和向往,埋下了日后文学创作的种子。

同年,威尔斯进入布罗姆利市的托马斯·莫雷商业学校学习。后来由于家庭难以维持生计,威尔斯被迫辍学。为了生活,威尔斯做过各种兼职工作。在他14岁时,当过布商学徒。这一段每天13小时艰辛的学徒生活成为其日后很多小说中社会批判的素材。后来威尔斯给一位药剂师当助手,再后来又给另一位布商当助手。在这期间,威尔斯在厄普帕克的宏伟图书馆中,阅读了许多西方经典名著,如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柏拉图的《理想国》等,从此开始了他的文学里程。

1883年,威尔斯的人生迎来了转折点,成为米德赫斯特文法学校的助理教师,并在1884年获得了南肯辛顿科技师范学院的奖学金。在那里,他的老师生物学家托马斯·亨利·赫胥黎对威尔斯的影响很大。威尔斯对老师的研究很感兴趣,开始参与研究进化论,并掌握了进化论的核心精髓。在学期末,威尔斯形成了清晰有序、真实彻底的宇宙观。在威尔斯的作品中,读者能够感受到进化论的思想内涵。这时威尔斯对社会变革和费边社会主义思想产生兴趣,并通过在大学期间创办编辑的《科学学派杂志》表达自己的社会看法和文学观点。后来,威尔斯对学校的教学感到失望,于1887年离开了学校,没有获得学位。之后,威尔斯在一所私立学校任教三年。

1888年,年仅22岁的威尔斯发表了短篇小说《时间的鹦鹉螺》。后五易其稿,扩展为中篇小说,1895年,改名为《时间机器》出版,大受好评,奠定了其在科幻小说文坛的重要地位。在此期间,威尔斯于1890年获得了伦敦大学理学学位。在与他的表妹伊莎贝尔(他的第一任妻子)结婚后,于1891年开始在伦敦一所函授学院教书。这段婚姻并不成功,威尔斯1894年离开伊莎贝尔,1895年,与他的学生艾米·凯瑟琳·罗宾斯结婚,育有二子乔治·菲利普和弗兰克·理查德。之后十余年间发表了一系列科幻经典作品:《莫罗博士岛》(1896)、《隐身人》(1897)、《世界大战》(1898)、《登月先驱》(1901)、《神食》(1904)、《现代乌托邦》(1905)、《在彗星出现的日子里》(1906)等等。在一战期间,威尔斯是著名战地记者。

1920年,威尔斯出版《世界史纲》,论述五大洲从地球形成、生物和人类起源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展历史。威尔斯在十月革命后到苏联访问列宁和其他革命领袖。后来,为了世界和平,曾分别造访罗斯福和斯大林。威尔斯是未来学研究的奠基人,参与起草了联合国的《人权宣言》。威尔斯不仅是科幻小说家,也是著名政论家和社会学家,以科幻小说为媒介传达自己的政治思想。晚年因政治社会实践屡受挫折,重新专注文学创作,出版了批判社会现实、情节幻想离奇、充满乌托邦色彩的作品:《获得自由的世界》《大空战》《昏睡百年》《神秘世界的人》等等。1945年,出版了人生最后一部作品《到达极限的理智》。1946年8月13日,威尔斯在伦敦去世,享年79岁。

威尔斯以其最纯粹、最早期的经典科幻小说体裁,开创了独立的科幻文学时代。因此,有学者建议将《时间机器》出版的1895年设立为科幻小说的诞生元年。威尔斯开创出数量众多、范围广博的科幻小说新题材,诸如时间旅行、化学隐身、外星袭击、平行世界、飞机空战、超人、原子弹、世界灾难、食人植物、史前人类、行星电视、海兽袭人、蚂蚁霸世等,不胜枚举。威尔斯通过叹为观止的奇幻想象和科幻世界,向读者传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对科技利弊的思索和对人类未来的忧虑与憧憬,下面将从科技、生态、伦理、教育、未来五个维度解读威尔斯的思想体系。

一、威尔斯思想的科技维度解读

20世纪初,法国、德国等国家迅速发展,英国不再是“日不落帝国”,逐渐丧失其影响世界格局的国际优势地位,尤其是在英国盛行的反理性主义,使英国人渐渐怀疑进步神话和科技万能的说法,认识到科技进步需要人们付出相应的代价,也就是说,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外在的物质丰富和自由,但要付出内在的精神自由,人類可能会成为科技的从属,甚至奴仆,这样的科技前景难免会令人担忧和无比失落。威尔斯在科幻小说的创作中,十分重视科学发展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威尔斯的科幻名著《时间机器》用寓言和幻想喻示不可挽救的现实社会。通过地上埃洛伊人和地下莫洛克人的关系,暗指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阶级和工人阶级不可调和的矛盾。而小说中的时间旅行者如果未能找回飞行器,将深陷八十万年后的世界,无法回归现实世界,预示着科研成果会使人类看到更远更广阔的时空天地,但也可能会产生不利的副作用,危及人类生存。

此外,威尔斯还通过《莫罗博士岛》向读者传达了其对科技发展的深切忧虑。莫罗博士在孤岛上对动物进行残酷的活体解剖,残忍地移植改造动物的大脑和四肢,创造出半兽半人、能说会读、劳动工作的兽人,妄想利用科学技术把动物转变为人类。莫罗博士强迫兽人遵守自己制定的法则,奴役兽人的精神。然而莫罗博士最终被兽人杀死,实验以失败告终。兽人又回复到动物的原始兽性状态。小说表明如果追求科技发达使某些人类陷入偏执和疯狂,那么科学成果在带给人类幸福生活的同时,最终更可能带来巨大的科技灾难。因此,威尔斯前瞻性地预见到了科技进步给人类和动物可能带来的潜在危害和不利影响。

威尔斯另一部小说《隐身人》的主人公是穷困潦倒的教师格里芬,他受过高等教育,是一个知识渊博的物理学家,一直满怀热情地投入到隐身术的研发实验中,而且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居然成功地创造出了隐身术。当然,他的研究充满坎坷,困难重重,不断受到干扰,甚至被出卖。实验缺少资金,他就想通过偷窃和抢劫解决问题,而他的第一个抢劫对象竟然是他的父亲。格里芬妄想利用隐身术作为统治世界的恐怖手段,为此不惜杀掉一切违背他命令的人,幻想自己是凌驾众生的“超人”。格里芬为了建立自己的恐怖王朝,选择第一个刺杀德高望重的肯普医生,然而在刺杀过程中,却因受到当地民众的围攻而被杀死。威尔斯塑造的悲剧人物隐身人格里芬,告诉读者大众们,人类在潜意识中一直都渴望在世界上扮演神灵的角色。而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一些科学家或资本家很可能会不顾伦理道德的限制,为了个人私欲和贪婪,将科学技术或者发明创造用于反人类的罪恶用途,膨胀的欲望会毁掉一个才华横溢、天才科学家的远大前途。威尔斯借用这些科幻作品,向读者大众们传达他对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观点看法,科学研究和成果发明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福利和推动力,同时,人类必须反思在科技道路上应做出谨慎的伦理选择。

另一个富有才华、要求进步,但最后却偏离正轨的角色就是威尔斯社会批判小说《托诺-邦盖》的主角爱德华,不仅自身堕落,而且牵连了有科学天赋的侄子乔治,最终家破人亡。威尔斯曾试图利用科学真理改进社会秩序,但发现对科学技术应持谨慎理性的态度,因为科技不仅有积极正面的推动效果,在某些情形下,也可能产生可怕的消极甚至毁灭的后果。威尔斯试图利用科幻小说来警示沉浸在利用科学不择手段攫取财富的资产阶级,想要利用科学技术粗暴地改造人类、征服世界是不切实际的、理想化的幻想。[1]

威尔斯认为科技将不断进步,并且推动社会持续向前发展。威尔斯非常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每天阅读许多科学技术方面的杂志,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精准预测未来科技发展的前景和可能。在《获得自由的世界》中,威尔斯预见了核战争,后称其为止战之战,引起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威尔斯认为科学和技术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技术是科学在应用中的成果转化。科学技术重在提升人类生活水平的实用性和应用价值。威尔斯秉持技术决定论,坚信技术治理社会必将实现,科技进步决定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一些学者抨击威尔斯的世界观,指其不能支撑道德秩序的持续存在,是机械主义的科学观。甚至有些人认为其科学思想充斥着伪科学因素,是不符合科学规律的。从《时间机器》可以看出,威尔斯在早年曾怀疑科学技术是否存在社会应用价值。

随着威尔斯对科学技术的深入学习和了解,其态度转向乐观,承认机器的出现和应用是势在必行、不可避免、益于社会的,人类应张开怀抱迎接科学技术革命和文明进步。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科技更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在享受科技成果红利的同时,也要警惕科技的风险和负面影响,控制科技的应用范围,开发方向,避免给人类带来不可挽回的灾难和伤害。威尔斯认为科学技术是未来人类福祉的必要条件,未来必然是技术治理的社会,是突出发展科技、科技高度发达,按照科学原则组建的社会。

威尔斯无论对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十分重视,重点关注心理学和社会学。未来社会的技术治理必须采用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手段,对管理社会的下级官员应进行心理学的系统训练,才能胜任运行精密的社会系统。威尔斯认为国家可以利用科学教育来改造人性,使人类日益向善。宇宙的进化并不能带来人类道德水平的提升,只有利用科学技术,提高人类生产力水平,使人类摆脱繁重的劳作,才能促进人类道德的进步,改造人类,改善人性。威尔斯坚持科技决定论,奉行科技乐观主义,因此认为经过科技改造过的人类比如今更加完美、高尚、纯洁、奉献、诚实、勇敢、合作、富有创造精神等。威尔斯主张运用心理学方法消除人们内心不合作的态度,利用教育重新塑造人们的精神世界。威尔斯的逻辑推论是科技进步推动人性进步,从而促进社会不断进步,最终实现世界集体主义。威尔斯思想的最显著特征是世界主义,又称全球主义,代表性概念是世界新秩序。威尔斯将人性改造和科技进步结合在一起,形成实现乌托邦的动力。威尔斯技治主义强调人性改造,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乌托邦。现在看来,科技进步确实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生产力的提高并不一定给所有人带来福祉,而是造成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因此对于科技进步的积极作用和人性改造的效果不能过于乐观。[2]

威尔斯的科学观深刻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时常围绕科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使他开创了独具特色的科学幻想小说一派。威尔斯所处的时代,科技发展迅猛,工业飞速进步,人们惊叹于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奇迹巨变。威尔斯用作品记录了这些社会现实,并且用科学思维的目光审视科学带来的变化,既有科技进步给社会生活带来的种种便利,也有科技军事力量的增强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强大杀伤力和破坏力。

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科学家,威尔斯不仅拥有作家的感性和敏锐观察力,也有冷静的理性思考,科技便利往往伴随着被人类忽视的隐患和副作用,必须努力寻找消解科技破坏力的方法和路径。辩证来看,科学促进社会进步,同时科学就像一匹拉车的烈马,如果人类不能很好地驾驭科技这匹烈马,也许它会把人类社会拉进无法回头的深渊。只有合理驯服、正确利用科学,才能取得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双赢之局。特别是在世界上仍然存在战争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知识在军事上的无节制滥用,只会导致战争破坏力增大和人类生命的消亡,只有充分调动科学技术的能动性,努力建立国际新秩序,达成全世界普遍接受的思想共识,才有可能实现世界和平,这在现在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二、威尔斯思想的生态维度解读

威尔斯在小说中直接描写自然生态的笔墨相对来说不是很多,其自然生态思想可概括为:自然界是无目的性的现实存在,大自然本身有着内在的生命力和非工具性的生态价值,而人类作为从大自然中进化出的另一个现实存在,应当与大自然的生态系统和谐相处、繁荣共生。威尔斯在生态学(ecology)一词的意涵发展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将“economy”扩展到“economics”,即从“政治经济”“家庭管理”含义扩展到了“人类的生态学”,成为生态学(ecology)的一个新分支,从而使生态学(ecology)的内涵渐渐演变为: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并视其为制定社会和经济政策的先决条件。正如《时间机器》预见了人类文明如果建立在过度掠夺自然的基础上,将迎来可怕的未来一样,威尔斯的作品从始至终激荡着与众不同的人文关怀和生态理念。只有读懂威尔斯的生态观念,才能把握威尔斯作品中的希望和觉醒,才能理解20世纪初期英国社会生态和人文万象,以及其对人类未来的憧憬和担忧。

威尔斯作品中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既是小说人物活动的环境背景,也是故事角色命运跌宕起伏的象征,自然景色与故事情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以景喻情、情景交融。威尔斯社会小说中的自然环境设定在伦敦及其周边的城镇和乡村,通过描写动物、植物、土壤、水和居民将各个故事背景中的人与物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小说根植于其中的“土地”,构成了利奥波德称为的“大地共同体”。

威尔斯用写实方法描写了转型时期英国社会发生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变化,以陈述事实的方式引发对社会生态的多维思考。通过描写英国工业革命前后乡村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的巨大变化,威尔斯向读者揭示出早期的工业革命是一把双刃剑,虽然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是破坏了环境,带来重大生态危机。

工业革命前,英国乡村是一片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托诺-邦盖》中的布莱兹欧弗山庄靠山瞰海,布局恬淡完美,猎苑区呦呦鹿鸣,呈现动物界生命循环不息的原始壮观。景观区荡漾池水,淙淙甘泉,与碧绿草原,葱郁树木相映成趣,让乔治和读者有了美的领悟,不由沉醉在野生动植物和谐相处,恣意生长的大自然原生态环境中,感受到自然生态的丰富多样、融洽相处的和谐氛围,磅礴的生命力和大自然包容一切的宽广胸怀。山庄和周围村落根据地域特征和相互依附关系构成“村庄共同体”,承载着悠久的自然历史,呈现着美好的原生态,使得传统乡村生活色彩斑斓,整体生态系统稳定和谐。而威尔斯对工业革命后自然环境的客观描写是煤烟滚滚、工棚林立、狭小逼仄、烟雾弥漫、肮脏不堪、令人作呕、污染严重的生态破坏景象。

工业革命前后生态环境的反衬和对比描写,揭示出工业化进程和工业文明给英国自然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生态失衡引起环境恶化和生存危机。五光十色、美丽宜人的乡村变成了烟熏色、铁锈色,充斥着工业废料的熏天臭气。原生态景观渐渐消逝,变得毫无生趣。伴随乡村自然环境的恶化,人际关系也不再像以往那样亲密和谐,社会矛盾加深,个体成员不能从“村庄共同体”中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出现精神生态的污染恶化。一方面英国贵族阶层仍然沉醉在维多利亚时代的优雅悠闲生活中,不能自拔;另一方面,新舊价值观念冲突加剧,纷争不断,社会秩序陷入混乱。威尔斯通过对山庄村民的形象描写,揭示了乡村共同体渐趋解体,绅士贵族日落西山,乡村自然环境业已毁灭崩溃,安逸和谐的乡村生活不复存在,从而引发读者对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保持和谐关系的深入思索与探讨。[3]

与自然生态相比,社会生态更加复杂,一旦破坏,难以再次重构。社会生态与自然生态彼此依存、相互影响。人类利用工具控制、操纵自然,必然遭受反噬,恶化社会生态,危害生存环境。威尔斯作品中对社会生态恶化的忧虑包括机器奴役人类和人类的退化。现代社会崇尚科学技术,建立起人工智能生态系统,人类对机器智能生活环境的依赖大大超过对自然环境的需要。科技越进步,人类越远离大自然。在现代社会的生态系统中,人类利用高科技和机器智能开展生产活动,几乎一切生产生活用品都可以在厂房和实验室中制造完成,从而将人类与自然界彻底分隔开来。对自然资源的无限索取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人类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产生了用技术改造人类身体的想法,即人机一体、人机融合。人类身体的有机体形式与人工智能的机器形式间突破了边界,甚至以机器为主导,将技术内化入人体中,重新塑造,实现人体的极限技术化。

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机器大生产的高度发展,在人类社会生态中,人与机器的关系呈现出扭曲的病态特征,正像现在人们在高科技空间中感受到的越来越强烈的生存焦虑,最终将导致严重的人类社会生态灾难。人类身体逐渐被机器占据、控制、瓦解、奴役,预示着人类正日渐沉沦,走向毁灭的深渊。人们眼前的繁荣不仅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也是人工智能和机器革命的进步。一旦人类无法掌控智能机器,就可能被自己发明创造、赋予灵智的计算机、机器、工具所影响限制、束缚统治、甚至压迫奴役,成为人类的合法主人。

面临人类被机器毁灭的恶果,人类必须对此保持警惕,并采取预防措施。威尔斯在《时间机器》中讲述了莫洛克人在机器空间中,利用技术和机器改造身体,为适应地下的黑暗环境和长期的机械劳动,人类正常的身体功能得到延伸和扩展,形成了猿猴脸、黑暗识物的眼睛等特征,即身体技术化。技术帮助人类克服肉体缺陷,但同时也束缚了自我发展。因此,表面上看,技术使莫洛克人拥有了超人般的能力,实际上只是依赖机器生活的附属物,或者说是类人的机器复制品罢了。莫洛克人既恐怖又病态的形象,是人类对技术空间既极端疏离又自我憎恨的反映,外在身体的变态异化引起内在精神世界的崩塌和人性的丧失。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手机、互联网和机器工具带来的便利和享受,就无法生活,甚至觉得失去了生存的意义,换句话说,在技术至上时代,机器工具在潜移默化地控制和奴役着人类社会,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和主体意识,智力和情感受到抑制,最终导致人类社会生态的恶化,成为机器的奴隶和附庸。

威尔斯在《昏睡百年》中描写了在高科技生产车间中,人类被工具化、机器化的情形。工人们身心疲惫,按照管理者的要求,像一个个木偶,机械地劳作,伫立在机器或生产线旁,像奴仆一样辅助机器重复完成程序化的工作任务。为了生活,人们的身体和精神在技术空间中被机器化、碎片化,造成工人们的自我生存价值萎缩和人格缺陷,焦虑无助,丧失自主性。机器完全支配着劳动者,限制其人生自由度。科技改善了人类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人类了解自然、探索宇宙的生存能力,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侵蚀了人类的身心,导致人性迷失、精神分裂,甚至严重异化。技术自主论认为科学技术是绝对自主性的力量,影响人类思维意识,使人类丧失掌控自身命运的能力。人类自愿接受技术和机器的渗透,甘之如饴,不是科学技术适应人类社会,而是社会自我调整以适应新技术。从近年高校专业报考和录取结果可以看出,理工技术类专业因其被现代社会广泛接受,就业机会多,收入高而大受青睐,相对来说,人文学科,包括语言学、社会学、哲学等非技术类专业报考情况转弱。这说明,技术会自发地消除非技术活动,或将其转化为技术活动。长此以往,人类可能渐渐被物化为智能机器的一部分,人与机器间的工作或者娱乐时间无限延长,同时,人与人之间面对面有趣生动的交际时间极度缩短,引发人类自我膨胀,人际关系淡漠,人类社会走向分裂、衰退,甚至灭亡。[4]

生物进化论对威尔斯文学创作影响颇深,形成其作品中的进化叙事,同时也包含了对人类退化的反省与探讨。《时间机器》阐明了威尔斯关于人类在进化中退化的社会生态思想。利用科学幻想,威尔斯反思生态文明过程,描写和分析了未来人类的身体和能力发生集体退化和畸形发展的问题,借未来批判现实,揭示现代社会面临的社会生态严峻危机。小说中的破败建筑和希腊神话中斯芬克斯的雕像,喻示未来的人类世界进入了衰退灭亡的历史时期。地上埃洛伊人退化明显,弱不禁风,不再健壮,病态虚弱。埃洛伊人丧失了语言能力,用短小的词语或优美音节交流沟通,像小孩子咿呀学语一样,无法和时间旅行者正常语言沟通,只能用肢体语言简单交流。语言是智慧的外在体现。埃洛伊人的语言功能和理解能力下降意味着智力衰退。他们智商低下、吃喝玩乐、无所事事、生活颓废。地下莫洛克人由于长期生活在黑暗的地下世界,严重退化,身体冰冷,肤色惨白,四肢强壮,毛发长密,长相类似森林中的猿猴。智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完全丧失,像原始动物和机器一样,每天重复着同样的机器生产活动。一个字也不会说,完全丧失语言能力,只能像野兽一样嚎叫。时间旅行者的时间机器被莫洛克人拿走后,利用自己更胜一筹的智慧和制造工具的能力取回了时间机器。虽然原始人在与危险的自然环境做斗争的过程中,适应自然,征服自然,能够促进自身大脑的思维能力,不断进化。但在地下世界中,莫洛克人没有天敌,没有竞争物种,绝对的安全环境使莫洛克人失去了激发大脑潜能和创造思维的原始生存进化动力。

在技术文明昂首阔步前行的同时,威尔斯注意到了事物的两面性,人类在某些器官和能力进化的同时,必然存在另一些器官和能力的退化。威尔斯的动态社会观认为社会生态不必追求完美,只要比小说中想象的可怕结局更加合理和完善就是人类的进步。人类社会不应像埃洛伊人那样静态停滞,缺乏变化和适应,而应是不断进步,持续发展。生命力的停滞必然带来人类身心退化,社会文明衰败堕落,种族淘汰灭亡。威尔斯的进化与退化思想其实是以退为进,即为避免人类倒退衰败,就必須不断开拓进取、发展变化,停滞不前是取死之道。

威尔斯反思现代文明社会生态,将进化论挪用到作品中,并做出合乎情理的改写和想象,构成进化叙事,孕育出独特生动的科幻文学形象,与生物学理论和社会认知形成同构关系。威尔斯一百多年前就预言人类退化,是危言耸听还是确有其事?一百年后的今天,现代生物学已经确证了其预言的真实性,人们身体的某些功能正在退化。最明显的是人类的原生力,即人体组织的再生能力不断衰退。声光电学使人们听得更远、看得更清,但人体的听觉、视觉、嗅觉等感官能力迅速退化。现代人类适应外界自然环境的能力,特别是极端生存环境中的应激能力大不如前。《时间机器》中的地上埃洛伊人和地下莫洛克人都是人类心智和体质双重退化的结果,也是未来人类社会生态系统崩溃失衡的象征。而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就是造成这一恶果的罪魁祸首。

威尔斯一方面肯定技术带来的社会进步,另一方面警示世人在进化的阴影中暗藏着人类的退化危机。现代人假如反省自身,就会发现科技使人们的吃穿住行十分便利迅捷,但有些人,特别是部分年轻人或沉溺网络空间虚拟世界而难以自拔,人不人鬼不鬼,或站立坐卧无法离开手机,失去人际交往的亲密接触,身心变得越来越敏感脆弱、情感丧失、消极空虚、懒惰颓废。科学技术潜移默化地压制、削弱享受技术福利的人类的劳动能力、创造能力、交际能力和思维能力。过度依赖技术便利抑制了人类自身主体的自然发展需要,从而引起能力退化。威尔斯预见到现代社会在技术的催化下可能出现的退化现象,人们在埃洛伊人或莫洛克人身上,也许或多或少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威尔斯一百多年前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引起现代社会思考机器工具、科学技术和人工智能对人类发展进化带来的副作用,努力在保持人性和工具化间达到社会生态平衡,避免人类社会停滞退化和技术灾难的降临。[5]

三、威尔斯思想的伦理维度解读

在文学作品中,所有描述的伦理问题都与人物的伦理身份紧密相关,因此,文学伦理学的研究焦点就是作品人物的伦理身份及其变化。按照血缘、道德、人伦、群体和社会关系,伦理身份可分为不同类型,并受到道德行为规范的约束。人们的身份不仅反映其独特的存在特征,而且反映其义务和责任。作家通过改变作品人物的伦理身份,制造冲突和矛盾,引发伦理混乱。这种冲突集中体现的伦理结,往往以伦理混乱开始,通过矛盾爆发或者和解等伦理选择,以重新恢复伦理秩序结束。但是伦理混乱丧失理性,违背社会禁忌,如果不能解构伦理结,重构秩序,作品就会以悲剧收场。如果伦理混乱最终归于秩序或重建秩序,就会形成喜剧或悲喜剧。威尔斯在其作品中描绘了人类在接受科学技术的改变后,伦理身份的丧失和混乱。在《时间机器》中,食物缺乏迫使莫洛克人最终以埃洛伊人为食,上演了一场同类相食的悲剧。随着莫洛克人的退化,原来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约束在其伦理意识中变成了动物弱肉强食的本能,以人类为食成为其可接受的伦理规则,从而在饥饿和丧失伦理禁忌的情况下,莫洛克人杀死了埃洛伊人,酿成同类相食的伦理惨剧。

在《时间机器》中,反复描绘了病态样子的狮身人面像,隐喻他们的伦理身份变得模糊了。俄狄浦斯的斯芬克斯之谜实际上定义了人类特征的决定性因素是人的头脑。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发现在获得自然选择后的外貌特征时,动物的两大本能:生存和繁殖,仍然存留在人类身上。斯芬克斯之谜是人们在自然选择后留下的一个伦理命题,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然而,雕像饱经风霜,破旧不堪,给人一种病态的感觉,暗示着在埃洛伊人的意识中,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是模糊的。埃洛伊人已经完成了他们的自然选择,也就是说,他们已正式与动物相区分,从而获得人的身份。但只有在完成伦理选择之后,人类才能从本质上将自己与野兽区分开来。由于科技发展的影响,埃洛伊人不劳而获,颓废懒惰,其外表和内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伦理意识逐渐模糊,由于缺少伦理选择,因此缺失人性,变得像动物一样。与此相似,地下莫洛克人由于食物匮乏,不再对人的肉体有偏见或排斥,所以这些野蠻的莫洛克人以埃洛伊人为食,已经丧失了作为人的伦理意识。人区别于动物的必要特征是人有伦理意识。最初的伦理意识是根据血缘关系形成的人与人之间伦理身份的认同,继而建立起相应的伦理秩序。伦理身份与社会道德秩序紧密关联,改变伦理身份会使人们陷入伦理困境,产生伦理冲突和混乱。不同的伦理身份对应着不同的道德规范要求,因此只有认同一个人的伦理身份,才能对其道德行为进行评价。在《时间机器》中,莫洛克人把埃洛伊人当作食物,形同杀人犯,严重违反人类社会的道德禁忌,破坏伦理秩序,造成伦理混乱。莫洛克人的行为像野生动物,没有人性,所以时间旅行者将莫洛克人当作野兽一样对待。当时间旅行者受到莫洛克人攻击时,他用火来驱赶这些疯狂的野兽,终于让他们葬身火海,结束了这些看似非人类怪物的悲惨命运。时间旅行者观察到,人类确实已经失去了人性,他们经历了身体上的退化和精神上的颓废,已经分裂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最后,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时间旅行者去了几千年后,他惊恐地发现地球上没有任何生命的痕迹。威尔斯用科幻小说展示了一幅令人吃惊的未来图景,质疑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带来的结果。在科技的异化下,人类面临的不仅是理性的不足,还有更多的理性异化。埃洛伊人与莫洛克人面临的生活困境和他们的生活方式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现代人的生活状态。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埃洛伊人和莫洛克人已经完全异化,从而失去了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不可能全面发展。在这部小说中,威尔斯几乎没有展示人类多么幸福的前景,他充分发挥想象,通过令人惊奇的写作手法和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反思和预测当代社会面临的异化危机。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科技发展带来的异化危机,可能使伦理身份模糊,伦理秩序混乱,从而导致人类的悲惨结局。[6]

在《莫罗博士岛》中,莫罗博士通过手术将动物改造成为能像人一样具有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劳动能力的半兽人,并为其制定法律加以统治。但半兽人的本质仍然是只有兽性,没有人性,缺少理性的野兽,为日后危机的爆发埋下伏笔。莫罗医生被“半成品”杀死后,野兽互相残杀,最终退化回野蛮状态。这些人类化的动物,是活体解剖的成功之作,就像伦理混乱中的新生婴儿。文学伦理学认为,从本质上说,儿童成长的过程就是通过伦理选择,走出伦理困境的过程,也就是成为人的过程。兽人的诞生只是一种自然选择,即生物选择,仅仅表明兽人获得了人的形状,并不能说明兽人已经变成了理性的人。因此,兽人在完成生物选择之后,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伦理选择过程。兽人,像斯芬克斯一样,无法理解人与兽的区别,无法回答什么是人、什么是野兽这样的问题。莫罗施行的法律法规使兽人逐渐把自己和动物区分开来,认识到彼此的不同,建立相关的人的道德规范,逐步摆脱狮身人面像的困惑,并创造出善恶意识,逐渐成长为理性的人。莫罗用人类的道德标准来约束兽人,妄图用极端的科学手段将动物跃升为人类。但是这些人形怪物,在变成兽人之前,能够很好地适应生活环境,过着非常幸福的生活。现在他们却陷入了人性的枷锁中,生活在无尽的恐惧中,被他们无法理解的律法所困扰。因此,兽人对人类模仿是以痛苦为始,且这种痛苦是长期的、内在的,源于对莫罗的深深恐惧。这意味着科学技术很有可能被滥用,拥有高新技术的恶意科学家很可能为了一己私利,利用掌握的科学技术,侵害人类权益,随意控制人类的兽性因子,造成伦理身份的混乱,但最后一定会失败。莫罗博士的实验对兽人的蹂躏破坏,象征着现代高科技对人类的折磨和迫害。莫罗博士通过人工手术创造了这些人形怪物,但是这些兽人没有伦理道德的教育,没有完全脱离动物的身份,这种做法严重违反了动物的生存规律。后来,莫罗被自己的实验室产品杀死,法律失去了效力,动物的人性逐渐消失,恢复到它们最初的生存状态。《莫罗博士岛》揭示了科学实验活体解剖的残酷和毁灭,以及科学发展给动物造成的灾难。威尔斯深有远见,意识到科学技术对动物和人类的负面影响,深刻地讽刺了所谓文明世界的阴暗与残忍,借其作品传达出自己的观点:没有人性,丧失理性的科学研究只会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灾难。[7]

人类有三种意志:自然、自由、理性。人类的原始本能,偏向兽性的意志,如性的本能,就是自然意志。人类渴望将自己的欲望外显实现,比如追求理想、梦想的实现等,就是自由意志。当人类有善恶是非观和价值道德判断标准时,就是具有了理性意志。自由意志从属于理性意志,理性意志从属于道德意志。自然、自由、理性,三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文学作品中各种人物的三种意志多寡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伦理选择和极具个性的道德行为,同时每个人的三种意志还在不断变化,从而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故事情节和形形色色的社会角色。在《隐身人》中,威尔斯描述了格里芬从自由意志到自然意志的发展过程,以及与肯普理性意志的斗争。格里芬发明隐身术的初衷是出于自由意志,因为他想通过隐身获得最大的自由。如果没有理性的限制,他的自由意志就会变成自然意志。当他发明隐身术的时候,他并没有想到隐身术能给社会带来多大的好处,但它却能给他带来无限的力量。在这种对权力的冲动追求下,他逼死了自己的父亲,偷了钱,最终肆意杀人。个体和个性长期处于权力和无尽欲望的巨大阴影之下,人性已经完全异化。所以,格里芬可以被看作是野心和邪恶的化身。虽然格里芬的身体可以隐形,但是除此之外的任何其他物品,包括衣服、帽子、鞋子等等,都无法隐形。隐身人在不被看见之后,处于隐身状态,没有了“人”这一身份的束缚,没有了法律和道德规范约束其伦理行为,做出了错误的伦理选择,致使格里芬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但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有伦理意识。因此,当格里芬隐身时,摒弃了人的伦理身份,丧失了人性和理性意志,自由意志向自然意志极度膨胀,行为肆无忌惮,也就不能再称之为人了。格里芬已经失去了伦理意识,由于缺乏理性,无法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破坏了伦理秩序。在《隐身人》中,人类社会是法律秩序社会,只要格里芬做出违反道德和法律规定的行为,就会遭受伦理谴责和法律惩罚。白猫的惨叫声引起了白猫主人和房东的疑惑和警觉,他们在小说中是伦理秩序的代言人,怀疑格里芬在做违法犯罪的勾当,猜测可能是在进行活体解剖,这是法律明文禁止的行为,因此决定报警,将格里芬刑之以法。此时,为了摆脱房东想把自己送进监狱的危急局面,走出伦理焦虑,格里芬开始思索如何利用隐身术才能使自己消失无踪,逃避法律制裁。格里芬在当晚喝下了隐身药水,最后整个身体消失了。格里芬变成了一个完全隐形的人。这一过程暗示了伦理身份的改变需要经历艰辛和困难,隐身人不仅没有身体,而且失去了作为科学研究者更重要的伦理身份,失去了区别人与兽的本质特征:理性。他已经变得非理性,仅有自由意志和自然意志,导致他做出了许多破坏伦理秩序、触犯法律、违反伦理的行为。所以,他的科学研究及其人生注定失败,格里芬注定毁灭。隐身人的悲剧本质上是一场伦理悲剧,告诉人们丧失伦理身份的严重后果,表明每个社会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维护社会伦理秩序,认清自身伦理身份,实现个人伦理价值,从而促进全社会的公平幸福与和平繁荣。[8]

四、威尔斯思想的教育维度解读

威尔斯认为教育能改造人类,促进社会进步,但他所处时代的教育状况令人十分失望,没有教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因此,他不赞成维多利亚时代的教育观念和社会秩序,同时,他自己也开始积极探索更合理的教育制度与方式。威尔斯在投身写作事业前曾做过科学教师,有教学实践和经验,对当时社会的教育状况有着深切的体会和话语权。威尔斯认为教育和灾难之间的竞争是影响人类文明命运的终极因素。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国家重建中,威尔斯认为重點在于教育制度的重建,在其展望的科学社会中赋予教育以突出的地位和重要性。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只有通过教育手段才能紧密团结在一起。为此,威尔斯利用自己的创作经验和文学笔触开始探索研究如何通过教育手段使年轻一代了解宇宙生命蓝图,如何把新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从而构建新的科学教育体系,培养人们的世界思维。

威尔斯认为应改进旧的教学方式。威尔斯见证了新的发明创造和新技术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更加方便快捷,认为一所标准化学校必须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新的教学技术能够改善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诸如教学活动交流不够广泛,教学安排容易出现无序混乱,教学效率低下等等,从而可以有条不紊、高效有序地开展教学活动。如果不应用新发明、新技术,知识就很难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交流,教学计划就会更新缓慢,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教师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也十分缺乏多样性。因此,在教学中引入先进技术,课堂上以教师为主、设备为辅,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威尔斯建议在课堂上引入留声机,以便更好地开展语言和音乐教学。留声机能够比教师更多地播放音乐,更准确、更多样化地播放世界各地的语言发音方式,简洁高效。针对科学教师的实验课耗时费力,花费大量时间准备器材,进行实验,清理实验工具的问题,威尔斯建议在科学教学中使用摄影机,拍摄下科学教师的一次实验操作,后续只要给其他学生播放录像即可,节省了重复操作。因此,课堂教学引进现代化设备能够提升课堂效率。适合的教学技术和设备会促进教学录音录像等教学资源在学校、地区和国家之间的交往流通。课堂引入先进技术能够减少教学成本,实现教学资源的全球共享。在世界上所有学校推广使用留声机唱片,使学生能够听到同样标准的语言发音和高水平的动听旋律,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减少了语言和音乐教学成本。

威尔斯在《创造中的人类》一书中指出,课堂和讲台引进新技术,拥有留声机、电话等先进传播工具,确保了世界各地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听到地道清晰的外语发音。课堂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更生动形象地展示数据资料和图形结构,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威尔斯还发现当时的教学中缺少图表,仪器匮乏,为此他在编写《生物学教科书》时,插入大量图表,增强学生的形象感知,促进学生记忆和知识理解。充分运用科学知识,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植物图谱、地质地图、数据图表等,能更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实施现代教育。[9]威尔斯提出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量新型武器的恐怖杀伤力使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强大破坏力,一些人对科技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心理,认为科技的发展可能会危害人类的安全,应阻止遏制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应当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这一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讨论。科研工作者和专家学者认为组织完善的机构支持和系统全面的教育体系是高效利用科学技术,发挥科技优势的重要保障。为此,威尔斯指出,在成功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过程中,科学是关键,因此课堂教学的重点核心是科学教育,应加强对科学教育的重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威尔斯重视科学教育中的实验教学,以增强学生的实际体验。在传统课堂上,大多是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动手参与的机会很少,这种脱离实践的课本科学使学生感受不到科学的妙趣与实践真知。因此,开设专门的科学实验课和实践教学会给课堂增添趣味性和切身感受。永葆新鲜的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与科学知识的习得。

1937年9月,作为英国协会的科学教育分会主席,威尔斯在《教育的信息内容》演讲中阐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1966年,时值威尔斯百年诞辰,NATURE杂志重新刊出了这篇演讲,题目改为《威尔斯的教育观》。威尔斯的教育体系包括幼儿基础教育、小学、初中、高中、本科、硕士、博士等七个阶段。高中为学生提供选修课以及社会学课程,体现学生个性化培养。大学教育注重专业化、体系化和个性化学习,学生有自己的研究方向。生物、历史、物理等课程贯穿课程体系整个过程,对科学教育十分重视。威尔斯认为语言促进了世界文明间的交流沟通,教育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语言教学。随着通信技术不断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掌握多种语言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条件。因此,语言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学生不仅应学好母语,还应至少学会一门外语。从文明交融和世界思维角度来说,重视语言教学才能促进人类彼此间的和谐交流。威尔斯认为他当年在莫雷商業学校学习语言时,学校采取的传统语法教学模式,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语言教学应加强学生表达能力和实用技能的培养。

此外,威尔斯认为作为重要教学工具的教科书应与时俱进,跟上知识发展的步伐。按照世界思维,教科书最理想的状态是在全世界使用相同的教科书,遵循科学体系,共同发展进步,保障教育质量的时代性和时效性。威尔斯认为其当时所处时代的教育不能称之为合格的教育,因为其给学生提供的信息是过时的、失效的信息。为此,威尔斯积极参与各类知识大纲的编纂工作,其长远计划是编制一套百科全书式的教科书,供全世界的教学机构使用,成为世界教育的关键核心。威尔斯认为现代学校课程体系应围绕生物学、物理学、社会历史学三大学科领域设置。生物学基础教科书应首先介绍各种动植物的分类概述和人类自身的生理健康知识。基础物理学教科书应描述各种物质的状态、组成等知识。初级社会历史学教科书应介绍人类文明发展的多元知识,如原始社会文化、农业起源、动物驯化、贸易发展、城镇兴起、战争与和平等,其后在深入学习阶段,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线和世界地图分布不断深入全面地了解学习。深入阶段的生物学教科书可涉及生理学、解剖学、进化论、古生物学等内容概览。物理学教科书可讲解物理定律、化学原理、工业技术、地理学、生态学等等,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

《世界史纲要》《生命之科学》《人类的工作、财富与幸福》是威尔斯编著的教育三部曲,是摒弃种族歧视、经济差异和社会偏见的教科书典范,清晰明了、充分全面、结构紧凑地阐述了现代社会公民所应掌握的基本知识。《世界史纲》开启了新思想的先河,影响深远广泛,赢得了爱因斯坦的大力推崇。学校应呈现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历史,而不是为学生树立军事实力强悍的榜样偶像。威尔斯通过改进传统教学方式,构建新型课程体系,编写通用教科书等方式,深入探索了应用新技术,突出科学教育和发挥世界思维等新式教育的核心问题。[10]

五、威尔斯思想的未来维度解读

威尔斯的未来观包括三个主题:和平、共享、信仰。他构想了未来的“世界国”,以避免高科技使战争变成一场灾难。他构建了存储现代知识的“世界脑”,以促进科学的进步发展。他创建了“世界百科全书”,以促进全球教育的广泛开展。在一战中不断出现的新型武器给参战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和灾难,使威尔斯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单独的主权国家不容于世,旧制度必须要打破,否则人类将陷入接连不断的战争灾难。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涌现的发明创造把人们以往的幻想化为现实,遥不可及的无垠世界现在变成了触手可及的地球村,世界人民间的距离减小了,甚至消失了,世界两端的人更容易相聚一起。

科技进步带来的全球化,使庞大的主权国家也变得渺小可见了。1941年,威尔斯在科学和世界秩序大会上,发表了演讲《科学与世界思维》,提出了著名的世界国和世界思维概念。会议探讨了炸药技术和破坏性军事武器技术使战争破坏力史无前例加剧的问题。军事情报毫无疑问地阐述了一个事实,必须消除空战,不是人类停止空战,就是空战终结人类。这样的大环境下,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广泛的国家联盟,即世界国,在世界范围内协调合作、组织管理,促进人类的共同和平发展。

威尔斯世界国的想法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在英国画家谢里弗斯的漫画中,威尔斯是以神灵姿态俯瞰地球的乐观巨人。威尔斯认为,科技进步、国际贸易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多,使得人们打破国家壁垒,进入全球一体化进程。人们除了在特殊节日穿着民族服饰,平时的生活穿着和工作时的职业着装,在各个国家都趋于一致。各国的居民住宅建筑渐渐大同小异。跨国连锁企业把饮食文化、标准化生产流程和消费观念传播到世界各地。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相互影响,形成了命运共同体。各个国家民族,除了语言和相貌的差异,吃穿住行都渐趋统一,为世界国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威尔斯看来,世界国要有自己的准则法规,人们应具有世界思维,形成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新世界秩序。威尔斯认为战争大多起因于争夺资源,因此,世界国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合理分配各个国家的资源,并且协调管理国家间的物资运输。世界国能够促进和规范科学技术的和平发展。威尔斯的《科学原则宣言》强调科学发展应遵循自由、共享和合作原则,为科学发展创造适宜的国际环境。世界国可以利用人权宣言的形式保障所有人都享有平等分配资源的权力,同时也承担保护资源的义务。威尔斯的《人类的权利》给人们描绘了一种更加新颖、更幸福的生活方式,其中的部分权利入选联合国1948年的《人权宣言》。为便于各国各民族间顺利交流,世界国还需要一种或者多种用于国际交流的世界语,作为政治、哲学、科学、宗教等各个领域相互交流借鉴的重要媒介,以便更有效地讨论人类普遍关心的共同利益问题。世界国重视开展教育和媒体宣传,促使人们形成世界国家思维和理念。世界国坚持各个国家民族平等相处,反对种族歧视和民族偏见。[9]

在如何开展全球教育方面,威尔斯1936年在英国皇家学院的演讲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世界脑构想,设立容纳传统知识和不断生成的新知识为一体的世界百科全书体系,使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获得知识,自主地学习知识。

1938年《世界脑》论文集出版,后多次再版,包含了威尔斯两年来的多篇重要演讲和社论文章。围绕教育这一核心议题,全书分为世界百科全书、现代世界大脑组织、关于永久世界百科全书的思考、世界文献会议演讲、教育信息内容等五章,展现了威尔斯对未来教育的全球视野和组织有序,尤其是其对全世界思想教育和科学教育的重视,对现代教育影响深远。

威尔斯敏锐地意识到科学技术正在令世界改天换地,旧世界枯萎死亡,新世界勃勃生长。如果把社会比喻为一个人的话,世界的大脑尚在进化中,还没有形成满足世界知识发展的需要,及时高效收录世界各种动态信息的世界脑。社会主义体制启发了威尔斯对于世界脑运行机制的思考。社会主义强调集体主义,具有较强的建设性和高效性,对科学发展更加有利。社会主义强调共同分享,极大地启发了威尔斯,使其认识到世界脑的基本运行原则就是信息交流和共享。威尔斯世界脑的最初构想是动态的,像图书馆一样的存储机构,即时高效地传播世界知识和信息,也就是说,世界脑是世界范围的记忆组织。在科學落后时期,人类依靠人力整理图书文献,耗时费力。而科学的发展带来了照相机,资料可以存储在胶卷上。现代社会有了扫描仪,可以直接将资料以图片形式存储在电脑中,安全、便捷、高效。在威尔斯的时代,已经可以将近乎一个图书馆的资料存储在一小盒子微缩胶卷上。当时将英国早期文学的一部分浓缩到胶卷上保存,这样可以方便快捷、安全高效地携带运输,轻松传播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从而实现世界性的知识共享。当时电影技术跨越了黑白,进入令人兴奋的彩色摄影时代,可以将每一栋建筑,每一种动植物,每一幅艺术作品,每一台机器设备其本身的色彩、形象和动作录制在胶卷和影片上,发行到世界各地的学校和图书馆,供人们共享观看、欣赏、学习,进一步促进知识的广泛传播和科学的发展进步。传统图书馆中是林立的书架,一排排的纸质书籍,而世界脑可以看作是活的、动态的、智能的图书馆,或者是现代信息和知识处理核心,它与世界上每一所大型的研究机构、综合性或专业性大学、国家图书馆、统计局等紧密连接,随时随地吸收着最新的科研成果、新闻讯息、知识情报,并即时分类整理、加工处理,时刻保持知识信息更新的最前沿,向全世界人民提供最重要和最主要的知识洪流,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发展。当时无线电收音机和广播电台将威尔斯的天才想法传播到世界各地。威尔斯1942年在BBC开播了关于社会生物学的新电台节目“重塑人类遗产”。威尔斯的世界脑思想重视人的权利和能动性,打破藩篱,希望全世界人类能够共享资源和人类遗产。世界脑的运行也像人类的大脑一样,通过无数神经联结成网络,覆盖全球。志同道合、有共同爱好兴趣的知识分子、研究人员和科学工作者汇聚在世界脑中,团结共享,交流知识,积极合作。传统图书馆纸质文献资料的归档、存储、调动等功能,也是不可或缺的,是世界脑的核心和物质起点。也许在当时很多人眼中,威尔斯的世界脑构想是臆想疯狂的,但是其思想正是现代大数据、互联网的雏形,体现了威尔斯惊人的超前视野和预测未来的能力。所有提及互联网发展历史和大数据时代萌芽前期的书籍资料等,都不可避免地提到威尔斯做出的不可替代的杰出贡献。

在刘锋2012年编著的《互联网进化论》一书中,认为威尔斯的世界脑理念,是将人类知识联结整合的系统。全世界的人们可以登录世界脑,从而分享获取整个人类的文明记忆。英国剧作家、导演路易斯在2013年执导的纪录片《谷歌与世界脑》中,介绍了谷歌的数字图书馆项目,并指出这是将当年威尔斯的世界脑思想落在实地。在纪录片的开头和结尾都播放了威尔斯当年关于世界脑演说的珍贵影像资料,突出了威尔斯世界脑构想对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发展的重要开辟和先锋意义,而谷歌的数字图书馆项目正是这一思想的完善和延续,对世界数据共享、命运一体、合作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11]

威尔斯认为世界上存在各种古老文明和宗教信仰,若想要全世界的人类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就必须建立一套世界人民都能接受的思想基础或者共同信仰,因此,威尔斯在《文明的救赎》一书中提出要编写一套新文明的经典,一套传播人类共同的历史、科学和智慧的书籍,为人类的思想进步和发挥想象力,奠定基础和构建框架。威尔斯将这一套涵盖全部思想、艺术和知识领域的书籍称为“世界百科全书”。虽然当时在图书市场上已经有诸如《大英百科全书》等类似图书在出版销售,但威尔斯认为其内容过于商业化,知识零碎,不成系统,为读者提供信息的有效性较低。

20世纪30年代法国尝试创建的《法国百科全书》,旨在将混乱的信息有序化,建立符合时代发展的、现代的世界观。为此,威尔斯于1936年11月20日在英国皇家学院会议上发表了演讲,题目就是《世界百科全书》,提出建立一套包罗万象的世界性百科全书的计划。威尔斯指出,世界百科全书是世界文化的集成,能够把全世界的人类团结在一起,能够在全世界组织调整教育规划和信息共享,将成为全世界人民在科技时代的非教条式的文明经典。

1937年,威尔斯再次在世界通用文献会议上阐述了关于世界百科全书的构想,具体指明,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需要一个可以信任、完整无缺的参考文献知识来源系统,即世界百科全书,以清晰明了的语言,向世界人民传递人类社会治理的政治观念,各个科学知识领域的主要组织构成和详细情况,了解人们所在宇宙的天体图景和演变,以及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史等。

在威尔斯的构想中,世界百科全书可包含十三部分,哲学为始,艺术为终。第一部分哲学章节以哲学体系和历史为核心,外加语言学、逻辑学、符号学、数学等相关内容;第二部分为世界语言;第三部分为数学,将比第一部分做更深入的探讨;第四部分为天文学、物理学、材料科学;第五部分为生物学;第六部分为医学以及娱乐、健康等内容;第七部分为世界历史;第八部分为民族历史,包括世界各国的政治地图、民族传记等;第九部分为社会学,包括教育、法律、伦理、宗教等内容;第十和十一部分为现代工业和经济学;第十二部分为人类的艺术成果;第十三部分为索引。因其涵盖广博、鸿篇巨制、覆盖全球,各国的科学家、研究人员、知识分子是这个项目的骨干力量,所以有必要成立专门的世界百科全书编写机构或协会,负责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组织管理、指导协调整个项目的运行工作。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负责按照一定的统一标准筛选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分类整理,编辑成册。世界百科全书未必会无微不至、面面俱到,但会按照各自特点和需要,呈现当世主流的、重要的知识体系,会让读者了解人类社会和科学知识等各类事物的起源过程和发展进程。威尔斯笃定世界百科全书的远大发展前景,以取代当时学校中学生使用的过时的、不合格的参考书籍,以满足学生们越来越强烈的科学兴趣和求知欲望。在威尔斯看来,由于世界百科全书具有构建新世界、建立新秩序所需要的全面智力性特征,使其比任何革命运动和主义都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变革和文明进步。

威尔斯还指出世界百科全书必须定期及时修订,与时俱进,始终保持百科全书的现代化,这是学生渴求知识的需要,是专家学者科学研究的需要,是世人了解自身和世界的需要,是促进人类世界社会教育和文明发展的需要。[12]

威尔斯思想以科技为核心,生态为边界,伦理为底线,教育为路径,未来为目标,是指导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灯塔,照亮了人类前行的道路,对人类世界的现代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永谋.“科学世界国”:威尔斯论技术治理[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3,(02):45-62+142.

[2]H·G·Wells.The War That Will End War[M].New York:Duffield&Company,1914.

[3]刘赛雄.H·G·威尔斯社会小说的失范主题研究[D].湘潭大学,2020.

[4]杨帆.论H·G·威尔斯科幻小说的生态反思[D].天津师范大学,2020.

[5]H·G·Wells.Anticipations of the Reaction of Mechanical and Scientific Progress upon Human Life and Thought[M].London:Chapman and Hall,1902.

[6]曹鹏越.文学伦理学视域下威尔斯科幻小说的伦理警示[D].江西师范大学,2019.

[7]承华.人将何为——人文主义视阈下威尔斯科幻寓言的多维伦理解读[J].外国语言文学,2021,38(06):609-619+666-667.

[8]徐艺玮.浅析威尔斯科幻小说的伦理关怀[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01):85-88.

[9]张舒情.百年前的反思与展望:乔治·威尔斯的科学图景[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10]范冬梅.威尔斯的“世界主义”思想:内涵、意义与启示[J].华中学术,2022,14(03):218-225.

[11]奉紅平.H·G·威尔斯科幻小说的现代性隐忧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8(02):61-64.

[12]H·G·Wells.New Worlds for Old[M].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08.

作者简介:

王军,男,黑龙江哈尔滨人,三亚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威尔斯伦理人类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