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教育理论视域下高中微德育的开发

2024-04-25刘艳丽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开发

刘艳丽

摘   要: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新时代高中德育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微德育作为一种新的德育形式,运用生活教育理论,立足细、小、微,关注“微”现象,聚焦“微”问题,搭建“微”平台,提供“微”实践,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起到良好的教育实效。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微德育;开发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微德育的概念

陶行知先生在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以生活出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目的,提出生活教育理论,旨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道路。生活教育理论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原理为依据,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生活即教育”,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心,意思是与生活产生关系,以生活为中心,便产生了教育;“社会即学校”,意思是整个社会活动都是教育范围,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教学做合一”则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1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制度与行为的唯一准则就是生活。生活教育理论致力于学校实践的探索,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可以引领学校变革实践的正确方向。为此,本研究基于陶行知生活理论分析,构建指向美好生活的新时代高中德育新模式,以期为新时代继承和发展生活教育理论提供参考依据。

德育指的是对学生开展的道德教育,不同语境下对德育的理解会有不同。在学校这个特定的场域,德育就是教育者(即教师)和受教育者(即学生)共同参与的,表现为教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设计与实施,并指导学生把一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的品德与自觉的认识,从而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不断提高的活动。如何建构指向美好生活的高中德育新模式,笔者认为,要以生活为原点,在生活中寻找道德教育的契机和平台,因此,可以选择微德育作为研究的突破口。

鉴于微德育在理论方面缺少系统而深度的研究,笔者想从一线基础教育领域入手,尝试在实践方面有所创新。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以下简称南模)重视精神追求,脱离功利的束缚,敢为人先,强调社会责任与担当;追求人格的完善、精神的富足,情趣高雅,崇尚一流,追求卓越。進入新时代,南模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引下,对接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基本要求,形成了南模学生特质的校本表达——“公、智、能”。“公”指服务社会的为公意识;“智”指适应未来社会的智慧;“能”指选择和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这些育人特质与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有共通之处。

微德育立足细、小、微,具有源于生活、走进生活、高于生活的外在特征;微德育同时又能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注重道德关怀,关注学生的过程参与和道德体验。相对于传统的德育工作而言,其价值就是能够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关注“微现象”,设计“微实践”,搭建“微平台”,提供“微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内驱力,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从而促进学生自我建构的能力。

二、高中微德育践行生活教育理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1)德育目标形式化

鲁洁先生说“成为人”应该成为人的终极价值追求,道德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要引导人走上“成人之道”。1 但事实上,学校德育经常会强调服从社会和集体的需要,目标过于宏大,无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忽略大多数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这种模式不以“成为人”为根本目标,使得学生没有真实的道德体验,没有发自内心的获得感,势必会培养出很多言行不一的“空心人”或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样将不可能培养有社会公德心和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公民。

(2)德育内容工具化

长期以来,德育本来的功能和作用被忽略,成为学校管理的工具。很多学校过度关注道德理论和知识的传授,堆砌理论知识,忽略学生的实践生活经验,缺少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脱离现实生活,一味地说教、灌输。空讲道理的德育不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这样的德育无法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违背生活教育理论的宗旨,更不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3)德育效果表面化

德育的最佳效果应该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认同与表达,从而形成道德修养与良好品质。但由于德育目标的制定与落实缺乏针对性,只是片面追求形式的多样,导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浮于表面,加之德育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德育工作就很难触及学生的内心,难以起到自我建构的效果。

2.可行性

(1)深化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实践

南模作为一所百年名校, 将“青锋精神,模范追求”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新时代,学校明晰育人特质,增加学生辨识度,把德育作为学校工作的灵魂,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基本问题,将“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理念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着力打造新时代背景下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从而进一步提升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和创新性。

(2)推动德育新方法和新途径的探究

微德育产生于学校德育的探索与创新中。微德育与学校传统德育有所不同,微德育是拓展学校德育途径、丰富学校德育的新方法。作为基于生活、扎根于实践的内生性德育,聚焦在具体问题与可操作上。因此,微德育是生活化的德育,关注素养和行为的养成,通过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增强学生的体验和参与度,促进个人的成长。

(3)促进学生可持续的全面自由发展

微德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价值延伸。微德育具有实践品性,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在实践、体验中相互影响和作用,自身的品德也会得以发展。微德育立足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活动经验,将德育目标融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行为感知中,以生活化的微德育实践形成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促进学生成长。

三、用生活教育理论引领高中微德育的整体规划

1.全面制定微德育的目标

微德育是在实践中细化大德育的目标,如果说大德育强调学校德育的综合性,那么微德育则是具体的实施路径。微德育关注实际工作的微问题,指向具体问题,精准制定具体的德育目标,以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实现微德育成效最大化。

南模微德育的目标为:以学生日常生活为原点,以道德作参照点,关注教育的“微现象”和“微问题”,建构高中微德育的实践开发平台,实现学生的“微”改变和“微”成长,落实“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理念,培养具有选择和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适应未来社会的智慧、服务社会的为公意识的南模学生。

2.系统构建微德育的机制

微德育的构建机制是在对核心素养目标和学校的德育目标进行“细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校各职能部门的优势与合作,积极搭建“微”平台,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微”实践和“微”体验(见图1)。

3.科学设计微德育的评价

微评价采取的是多元的综合评价方式,由教师、学生、家长等构成的多元评价主体,采用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在思想道德、文化知识、身心素质、实践创新、兴趣特长等各方面进行评价。及时评价能起到激发学生潜能、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创造、增进学生自信心的作用,促进学生终身全面发展。

四、生活教育理论视域下高中微德育的实践开发平台

1.开展生活对话,打造“微”指导,提升“微”自信

“生活对话”是一种师生的交往互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双方不同的意见在对话中得到交流与分享,对话者从中获得新意义的生成与创造。

比如,微德育实践可以开展对话式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微”指导。立足学生问题和困惑,尊重学生原有认知,基于学生价值认同,通过情景创设的方式进行问题链设计,从而进行师生、生生对话,达成学生价值观念解构到建构的目标。1 再如,全员导师制的推进,也是开展生活对话的新实践。总之,师生应处于平等对话的位置,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教师不对学生做过多的判断和评价,而是不断引导学生成为活动与学习的直接参与者。通过双向的互动与沟通,教师有效摒弃了灌输、训诫、说教等不良做法,让学生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中自觉主动感悟,无形中养成良好道德品质。

2.营造生活空间,建设“微”环境,认同“微”责任

生活教育理论强调学生自治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方面。张鲁川提出,班级作为公共生活的场域,具有真实而丰富的教育性和人文性,是滋养、润泽学生生命,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公共责任、民主意识、公共精神的公民的理想土壤。1 學校积极打造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引导学生全员参与、自治管理班级生活,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意识、服务意识,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组织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同样,校园作为教育的重要场域,可以提供给学生参与公共事务和活动的平台和空间。南模致力于运用校园文化的浸润功能,积极打造开放的德育学习场域,例如“校园十景”充分体现校园环境文化,营造“微”环境,“青锋铭志” 石、“四字校训”石、“百年树人”雕塑等,这些校园景致无不让学生感怀着南模的历史与文化,时刻认识到青锋模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设计生活活动,创设“微”平台,定位“微”角色

“微”德育活动注重的是贴近生活,易于被学生接纳,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想自己所想,做自己爱做”的活动。比如,南模打造的“三季四节”主题活动体系,就是“微”平台。三季(新生季、成长季、毕业季)体现学生三年自然发展的规律(生本),每个“季”以达成德育的阶段性目标为主旨,三年的所有活动在顶层规划与精心设计下,分为三个生长阶段得以系统实施。四节(篮球文化节、科技节、艺术节、社团文化节)侧重不同方面,帮助学生发现个人兴趣和特长。在特色活动和平台中,南模引导学生发挥自身价值、做出贡献,并在相应的领域中定位“微”角色,形成每位学生独特的成长足迹。

4.利用生活资源,落实“微”实践,收获“微”技能

微德育实施的主要方式就是“微”实践,即开展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价值追求的实践活动。“微”实践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切身的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成其道德品质的规范与自觉。

南模充分利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校外活动中心、研学旅行基地等多种实践资源,开展志愿服务、职业体验,不断打造“微”实践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走进社区,指导学生在关爱社区弱势群体、保护社区环境、垃圾分类等方面进行力所能及的服务;聘请在企业管理、民间工艺、科学技术等方面有专长的优秀工作者和时代楷模开设选修课、报告会、集体辅导。通过“微”实践,学生在体验、感悟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提高选择和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从德育课程到课程德育,学校办学理念引领下的高品质课程与高品位课堂建设的实施途径和要求,与微德育的实践开发同向同行。生活是“大思政课”的鲜活教材,理论与实践要紧密结合,各类学科“微课程”的开发势必会帮助学科教学与现实生活的生动实践紧密结合,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产生更积极的情感体验。各种德育方法的综合运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moral Education in High School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Life Education Theory

LIU Yanli

(Shanghai Nanyang Model High School,Shanghai,200032)

Abstract: Tao Xingzhis life education theory still has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moral education in high schools in the new era. As a new form of moral education,micro-moral education employs life education theory,starts from the events which are fine,small and micro,pays attention to “micro” phenomenon,focuses on “micro” problems,builds “micro” platform, and provides “micro” practice to stimulate studentsmoral emotions and play a good effect on education.

Key words: life education theory,micro-moral education,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生活教育理论开发
让数学与生活结伴同行
生活,习作之“本真”
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图片的开发及实际应用
在线投稿与编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河南方言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谈谈生活教育与初中英语教学生活化